奇迹正在坍塌 胡舒立的艰难时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13:25:09
奇迹正在坍塌 胡舒立的艰难时刻http://finance.QQ.com  2009年10月18日16:50   长江商报 郑子冲  我要评论(0)

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评价《财经》杂志时说,“它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奇迹”。

现在,这个奇迹正在坍塌。

5年前,《财经》记者前往广州报道“南都案”。5年后,南都记者跑到北京报道“《财经》震荡”。中国传媒业的进化史竟然如此吊诡,程益中被迫入狱,胡舒立拟将辞职——两人可谓不世出的新闻业标杆人物。

体制之困

4月下旬,我在泛利大厦19层接受主题为杂志转型网络化的培训时,胡舒立以惯有的犀利如锋的语言说,“我不用考虑经营,他们天生就应该赚钱;我不需要说服投资者,挣钱再多也不能花”。

与投资方联办的关系此时已现芥蒂。

屡屡报道体制弊病的《财经》,先天就受体制之困。

《财经》杂志创办头几年,胡舒立作为主编连编委会成员都不是,不能出席《财经》杂志决策会议,作为灵魂人物的胡舒立在最初几年只是打工仔,和股权沾不上边。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财经》对自己的利润分配插不上话。

众所周知,《财经》记者工资在业内并不高,与其崇高名声实不相称。

这次《财经》震荡并非表面上的人事纷争,并非简单的利益之争、权力之争,可能更多涉及的是战略之争、道路之争和理念之争。

1998年受邀创办杂志时,胡舒立提出条件:王波明永远不能干涉她的编辑部。

在胡舒立的力主与坚持下,编辑部与经营部门设立了一道鲜明的“防火墙”,信奉编辑独立是对商业利益的最好保障。

就我所知的两则案例,一为黄光裕出事前夕,国美一高层提着几十万要赞助《财经》会议活动,被拒;一为某大银行看到即将付梓的一条新闻,提着30万去找胡舒立“控负”,也被拒。

独立性原则的回报堪丰。《财经》11年来先后发表了“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SARS调查”、“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上海社保案“、“谁的鲁能”等一批重大财经新闻报道,成就其国内首屈一指的财经媒体地位。

战略分歧

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编辑部与出版商关于未来战略出现分歧。

《纽约客》数月前报道说,财讯传媒董事局主席王波明谈起胡舒立的时候,脸上划过一种不耐烦的表情,半开玩笑地说:“我怕她!”

经济不景气也在考验王波明。财讯传媒上半年财报亏损4110万港元,《财经》带来的收入约为5410万港元,仅比去年下降了16.9%,《证券市场周刊》的收入降幅高达66.1%。

更大的压力可能在于媒体环境的收紧,联办以及其上级单位全国工商联,对于采编权的干涉越来越多,短短几个月,从央视到石首到新疆到通钢,《财经》已经撤销或者推迟了多篇重量级稿件——正是这些调查性报道,支撑起胡舒立为业界称道的“新闻专业主义”梦想。

出版商希望内容局限于金融数据,回避有争议的问题,少做政治、法制、揭黑报道。这显然为胡舒立所不乐意,她希望继续提供更广泛的新闻报道,尽管有时可能会挑战媒体环境的极限。

杂志主业之外的项目也受到牵制。

早在3月初,《财经》未公开的计划,是以布隆伯格和道琼斯为目标,和香港大亨李泽楷合作一个英文通讯社,发布《财经》记者的报道。但这个“财项目”最后未能获得出版商支持。

“财经网是《财经》生存下去的必须”,这两年,胡舒立全力推出财经网,去年2月改版以来的人员已达180人,但很显然,包括进一步的软硬件设施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投资。

由此,雄心勃勃的胡舒立及其高管希望控制杂志的融资,从而扩张业务,发展包括新闻服务在内新的媒介产品,也希望引进新的投资,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但显然已遭到反对。

何谈理想

“厂主总是对的,工人总是错的。”这是狄更斯笔下的《艰难时世》。

现在正是胡舒立的艰难时刻。胡舒立出走拷问各方,不仅仅是体制,不仅仅是联办,不仅仅是《财经》,也包括胡舒立自己。

最新消息说,胡舒立所辖的采编队伍出于职业道德考虑,还要继续坚守两期,可能等到11月9日的杂志出版后,才正式离开。

没有了“灵魂人物”胡舒立的《财经》还叫《财经》吗?

不可想象,失去胡舒立的《财经》将会如何?不可想象,失去《财经》的中国财经纸媒将会如何?失去胡舒立及其主创的《财经》杂志,中国深度新闻纸媒的未来,更是不可想象。

因为,除了胡舒立之外,还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全独立”的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

10月7日,心情复杂的胡舒立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无法确定的愿景》。

她写道:“愿景可能总是很远很远,我作为乐观主义者,也得不断调整,然后努力地靠近着。或许,通过今天这种努力,外人可以窥知我对未来的‘预测’。所以,我只想回答:想知道我对40年后的中国有何遥想吗?请检索我今天的脚印吧。”

稍早前,程益中在一个非公开场合对我说,媒体不过就是大众利益的“看门狗”,社会分工就是舆论监督,这个社会有喜鹊,也必须有啄木鸟。

胡舒立说:《财经》就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现在,这棵树暂时拒绝了啄木鸟,树,还是更喜欢喜鹊一些。

(作者系知名财经媒体人)

◇相关新闻

《财经》杂志称确有人事变动

消息人士称《财经》副总编杨大明可能留守

针对目前媒体报道的《财经》在人事上的变动,财经网周三发表公告称,人事上确有变动,但《财经》运行正常。

《财经》杂志近日的高层变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目前《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去留仍然是个未知数。

有消息人士周三透露,胡舒立去意已决,而《财经》副总编辑兼编辑总监杨大明将选择留守。《财经》杂志公关负责人并未确认此事。 

此前的始于《财经》杂志经营团队的人事地震,除了吴传晖之外,还有两名副总经理和8名核心业务总监辞职,加上其他员工共约70人。

不过在港上市的财讯传媒至今未披露执行董事辞职一事,股票亦未停牌。9月底财讯传媒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的1.15亿港元收入中,《财经》带来的收入约为5410万港元,占了半壁江山。财讯传媒股票连日亦波动剧烈。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导致这次人事地震的导火索是:《财经》团队与其唯一的股东联办在《财经》未来发展出现理念冲突。为此,胡舒立与吴传晖以及团队建议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改善股东结构,保持原有的发展道路,也为传统媒体转型寻找可行路径。但从经营部辞职事件可以看出,谈判进展并不顺利。经营团队的辞职使得胡舒立变成孤军奋战。

第一财经董事长高韵斐转投文新集团

据消息人士透露,上海媒体高层也有人事变动。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韵斐近日正式调离文广集团,到文新集团任副总。

第一财经是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机构,是集广播、电视、报纸于一体的财经资讯供应商。

高韵斐的下一个东家——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也是上海的媒体巨头,旗下有:《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

《经济观察报》前执行总编辞职拟办新刊

竞争剧烈的中国期刊市场年内又将多出一支新生力量,由《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仲伟志领军,一本全新跨界商业类杂志呼之欲出。

据悉,《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仲伟志已于国庆前宣布去职,该报社论委员会召集人、首席评论员、《观察家》主编孟雷也一并离去。仲伟志的创始团队中,还有著名投融资专家卞华舵博士、《中国新闻周刊》执行副主编陈海。陈海也与仲、孟二人同一天从所在机构离职。据悉,创始团队中的其他高管也多为媒体运营资深人士,一些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记者和编辑也将陆续加盟。

据了解,仲伟志与其保兴发展控股立的北京远见文化传播公司已经拿到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进军传媒领域也是这位神秘投资人多年的夙愿。

仲伟志透露,他们要做一个中国领先的商业文化传媒机构,这个机构的名字叫做“远见传播”。

本报综合(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