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研究人类起源有新发现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0:49
DNA研究人类起源有新发现
[日期:2007-03-25]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彭玉磊 [字体:大中小]
在人类考古学领域,骨骼化石一直是科学家们追寻人类祖先足迹的重要工具,骨骼化石能够告诉我们,远古人类何时开始直立行走、何时学会制造工具。可是,人类的老祖宗何时学会穿衣、说话、思考呢?现在,科学家又引入了一位新“助手”:DNA数据。美国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今年2月最新开放了一个人类起源展厅。在展厅里,DNA数据被置于与化石一样高的研究地位。

尼安德特人复原图。曾经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就是现代人的已灭绝的“兄弟姐妹”之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人类进化树(局部,小图为进化树全貌)。
通过研究DNA,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颠覆性的史实:人类祖先原本是弱肉强食的受害者,经常被猛兽猛禽捕杀,但这样反而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包括北京人在内的直立人并非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人类真正的祖先直到距今6万多年前才走出非洲,而且人数大约只有4000人;人类今天仍在不断进化,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基因进化就发生在5800年前。
DNA发现1 灭绝的“兄弟姐妹”
本报综合报道 现在,DNA数据已经成为了我们揭开人类进化之谜的新途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物种进化、后代继承祖先的过程是一条单行线,但是科学家逐渐发现,人类起源的大家族故事远比预想的要错综复杂。
新的研究发现,人类进化的族谱就像一株枝叶茂盛的盆景。在现代人类祖先生活的年代,地球上还同时生存着其他种类的人,但是这些人种后来逐渐灭绝了。最新研究显示,在人类的史前史当中,不止一次出现过具有现代人特征的人种,这些人后来又因为不明原因灭绝了。
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草原。目前,科学家对于黑猩猩和现代人何时在进化族谱中“分岔”仍然存在争议,也没有化石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DNA可能会给出答案。科学家用DNA的进化速度校准了“分子钟”,来衡量DNA多久会出现一次遗传变异。现在的黑猩猩与人类的DNA中共有3500万个化学键不一样,这表示二者大约在500万~600万年前“分家”,走上了各自进化的道路。
2001年,一个科研小组在非洲乍得挖出了一个号称是迄今为止人类进化谱系中最早的原始人类的化石,被命名为“萨赫勒人乍得种”(昵称为杜马伊,在当地土话中的意思是“小孩”)。按照上面的结论,这种古人类应该是出现在“分家”之后。可是,研究者通过测试发现,这种人生活在大约700万年前。这说明,“杜马伊”是另外一个新人种,只能算是现代人的近亲,而非人类的直系祖先。
DNA发现2 虱子DNA可以解谜
本报综合报道 毛发与骨骼不一样,它们无法抵抗雨打风吹、地质巨变和时间的“侵蚀”。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古人类的头骨来研究人类祖先脑容量的变化,通过脊骨和髋骨来研究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但是没有毛发的考古记录,科学家就无法知道人类祖先褪掉体毛、穿上衣服的具体时间。但是,有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偏方”:通过虱子来解开上述的谜题。
头虱寄生在人类的头发中,体虱则大多数生活在衣物中;头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而体虱的历史却比前者短得多。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多克在去年发现,可以对两种虱子的DNA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体虱何时从头虱进化而来——因为DNA的进化速度是有规则的。最后,他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得出结论:这个虱子进化的分岔点最早发生在11.4万年前。由于新种类虱子的进化是因为有新宿主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人类祖先就是在那个时候褪掉了体毛、穿上了衣服以蔽体保暖。
DNA发现3 现代人祖先不超过4000人?
本报综合报道 在250万年前,一个新的人种“能人”在非洲出现了。能人是首个大脑容量大于黑猩猩的远古人种,而且也是首先学会制造工具的人种。能人的直系后代“直立人”更是迈出了进化史上的关键一步——走出非洲。
虽然在200万~100万年前,直立人就已散布到了欧亚大陆,但是DNA却显示,这个人种后来灭绝了,直立人并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
关于这一段进化历史,旧有观点是:在欧亚大陆上的直立人都发生了基因突变,最后得以进化为现代人的祖先“智人”。可是,科学家对Y染色体的研究却推翻了这个推测。科学家发现,直立人和现代人的Y染色体大大不同。而Y染色体是由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的,因此它可以用作追寻祖先的线索,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家彼得·昂德希尔追踪了来自世界21地的1062名男性身上的160个Y染色体突变。根据分子钟技术,他的结论是这1000多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8.9万年前的非洲。通过计算他得出结论:当今人类的祖先直到6.6万年前才离开非洲,这与直立人100万年前就离开非洲的结论有着明显不同。
根据目前人类Y染色体的差异和种类,人口遗传学家推测6.6万年前离开非洲的男性只有大约2000人。假如同时离开的女性人数与男性相当,那么当今人类的祖先总共不出4000人。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3种在语言、文化等高级智能进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染色体。
第一个被称为FOXP2。FOXP2基因遭到损坏会造成罕见的语言疾病。根据科学家的推测,FOXP2最晚可能于5万年前出现。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人类就是在离开非洲后才掌握了语言。
第二个基因被称为“小脑症基因”,它大约出现于3.7万年前,那个时候的人类学会了使用符号。
第三个基因被称为ASPM,出现于5800年前。这个基因出现之后,智人进一步进化,人类在近东地区建立起了第一批城市。
DNA发现4 人类曾是猛兽猎物
本报综合报道 通过对DNA的研究,科学家还在去年夏天发现了人类进化的关键基因——HAR1。
HAR1存在于许多种动物体内,不仅黑猩猩和人等哺乳动物有,连很多鸟类都有。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戴维·豪斯勒是HAR1的发现者,他介绍说,这部分DNA的118个化学键在3100万~500万年前只有2个发生过改变,可是在从黑猩猩到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却有18个化学键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可能就是南方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关键。科学家还发现HAR1在人类大脑体积增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遗传学家丹尼尔·盖楚温德正在将黑猩猩和人类的大脑皮层基因活动、高级思想活动进行组合研究。盖楚温德去年发布报告称,人类拥有的“高级”基因可以影响信号从神经元到神经元的传送速度、从而影响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还可以提高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大脑容量的增加。这类基因的活动形态也是从南方古猿时代开始出现的。
这些结论解释了现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祖先——南方古猿“露西”的生存状况。“露西”化石在1974年被发现,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会爬树也会在草原上直立行走。阿法古猿的女性和男性直立时有3~5英尺(0.9~1.5米)高,体重60~100磅(27~45公斤)。他们的牙齿很小,以水果和坚果为食,从不吃肉。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家罗伯特·苏斯曼表示,比起凶恶的远古猛兽,这些阿法古猿更容易成为猛兽的猎物。许多阿法古猿的头盖骨化石上都留有大型猫科动物或者猛禽的爪印。
远古人类是猛兽猛禽的猎物,这也颠覆了人们过去的观念——人类直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拥有较高的打猎能力。科学家还指出,处于猎物地位的人种必须依靠智力和社交能力来生存。苏斯曼认为,被猎食的危险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压力,促使他们合作和群居。
石头和骨头的“蜜月”时代(2)《人类技能》连载
http://blog.163.com/guang_700/blog/prevBlog.do?clsId=_fks_V9WrLGo_gS5yKjonXEXO4w==&class=
•《人类技能》连载专栏(5)
要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石器时代,天天和生硬冰冷的石头为伴,这是不敢想象的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石头一般是用来作为建筑类使用。但却成了古人的一种重要生活工具和生活艺术,这也是古人获得生存的一种重要技能。最初是用一些树枝做成简单的木棒,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利用石器制作技术,做成石片、石核、石叶、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各类工具,石器是人类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
无所不能的石头
人类祖先最初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器,考古学界把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早期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和角器,这个时期大致相当于最早的人属和直立人的阶段。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器是1977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年代距今250—270万年前。在欧洲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是100万年前被使用的一种更先进的手斧。这个时期的人们以制造简单的工具作为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
最初的石器制作方法十分简单,仅在砾石的一端打出几个锋利的缺口。此外也有一些粗糙的无定形的石片。到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的技术较以前进步。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舍利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的舍利而得名。手斧已经有明显的形状,样子呈扁桃形或椭圆形,一端尖锐,一端钝厚,使用时用手握住钝厚的一端。无定形的石器也仍被使用,可能是作为切割工具。继舍利文化之后出现了阿舍利文化,也因最早的发现地而得名,阿舍利文化与舍利文化没有很大差别,只是手斧变得较小,制作更为精致,口刃更为锐利。手斧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它既可用来切削东西,也可用来挖掘块根或打击野兽,所以有人称之为“万能工具”。在中国,这一时期的石器以单面打击为主,多为砍砸器和石片。
人类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到早期智人阶段,石器形状更为规整和多样,制作的技术也有进步,发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在欧洲,典型的石器是穆斯特文化的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而在中国的丁村文化则以大型的砍砸器为主。
到晚期智人阶段,石器制作技术发展很快,形状更加精确美观,用狭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石叶是在石片上进行琢削和压削等第二次加工制成的,可以制造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武器,如切割器、刮削器、端刮器、雕刻器、石矛、石刀等。磨制石器的方法也在这时出现,但磨制部位仅仅在锋刃。
能缝衣服的骨器
现在我们不会去关注一块骨头,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仅仅是食物中的弃物,更不会想到骨头可以变成实用的工具和精美的饰品。而在在1.8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人就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会制造骨针。到旧石器时代末期,骨器工具得到大量的制作和运用,骨器比石器容易制作成形,不需要像石器那样花太多功夫打磨,材料来源广泛,而且比石器锋利。人类挑选适合的兽骨或兽角,制作成用于枪尖的投枪,用皮条或荆条将骨器捆绑于木柄上制作成复合工具。有了这种锐利武器,就能猎取比以前多得多的动物。兽骨、兽角、兽牙、贝壳、蜗牛壳这些来自于动物的天然材料,不但能制作成打猎的工具,还制作成精美的装饰品。
在陕西米家崖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大概有5000年至6000年的骨器制品,主要有骨锥、骨镞、骨笄、骨针以及打磨骨器的工具等,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叹为观止。在贵州的穿洞旧石器遗址,出土了骨器400余件,制作精巧,形式多样,为其它地方所罕见。这表明,在石器时代骨器的制作和使用已得到了广泛运用。有了这些工具,人类改变了劳动对象,并学会了寻求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是人类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
古人类搭建的可移动房子(4)《人类技能》连载
因地置宜,就地取材,这是古人的聪明之处,用猛犸象的骨头作为建房子的基架,更显出古人的智慧超群。猛犸,也叫毛象,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 米,体高约3 米,门齿长1.5 米左右,体重可达4 —5 吨。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可达9 厘米。从猛犸的身体结构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
猛犸生活在数万年以前的北冰洋冻土地带,寒冷的气候给喜爱在冰天雪地中生活的猛犸家族带来了繁荣。在西伯利亚、加拿大等地区都发现过猛犸的化石。在距今1.2 —3 万年间,大批猛犸从世袭的领地向南迁移,辽阔的黄海大平原也经常出现猛犸的足迹。
猛犸由于体型高大,骨骼坚韧,因此在其死后,人类就用猛犸的长牙和肋骨搭成人字形的屋架,然后盖上猛犸皮。猛犸虽然灭绝了,但人类通过长期狩猎的经验积累,用猛犸骨架建造了既结实的房子留了下来。通过研究这些人类早期的房屋,有助于我们寻找人类祖先的行踪。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样威猛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约50万年却在1 万年前突然灭绝。猛犸的灭绝和恐龙的灭绝一样,都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未解之谜。
可移动的房子
让搭建的房子能随自己的生活环境自由迁移,这是古人类的高明之处。因为那时人类对抵御自然的能力有限,常因生活环境受到自然因素的肆虐,不得不迁移住处,而猛犸象的骨架和牙坚硬无比,正适合建立一种小型的可移动的房子,省了迁移后重建的麻烦。
用猛犸象骨建房屋,在全世界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留下的遗址。在捷克摩拉维亚南部一座葡萄园地下,发现用猛犸象骨修建的三万年前左右,并初具现代模样的房屋。在乌克兰平原上发现的猛犸骨房屋,是原始人可以值得骄傲地“住宅”。最著名的定居点位于基辅附近的梅日里奇,是1965年由一位正在自家住宅下6英尺深的地方挖掘新地窖的农民找到的。这里有一座15000年历史的村落,其中至少有5座坚固的房屋,长宽均在15英尺到21英尺之间,全部用猛犸骨建造。在俄国南部的莫落多瓦发现了一个最古老的帐篷的遗址,是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搭设的。这个帐篷是椭圆形的,直径有四五米,周围是猛犸骨,最长的猛犸骨可能是帐篷的撑竿。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们,要不断搬迁,帐篷就显出了它的方便实用。
猛犸的腿骨被用来建造墙体下半部,搭建成人字形,较小的骨头以复杂的排列方式放置在承重墙上,构成墙壁的上半部。屋顶用牙搭成,上面铺设猛犸皮。屋内地面下凹,中间设一火炉。在梅日里奇的这些房屋中,最大的用掉了将近100头猛犸的骨头。
这些坚固的房屋,可使猛犸狩猎者好几代人所使用,使他们不致在冬季遭到风雪的袭击。他们组成一个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建造住所。在遇到突然发事变或自然灾难时,这些“房屋”可以临时迁移,又方便又结实。考古学家们认为,建造一座猛犸骨房屋需要10名男子干五六天,这还不包括收集骨头所花费的时间,而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要远比花在搭建帐篷上的时间多得多。这说明房屋是部落的重要基地,因为部落的首领可以在那里和分成若干群体的近50名部落成员一起生活。
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狩猎及采集等,那时的社会主要分工是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制备日常衣食并主持家务、男子捕渔打猎。这个时候的采集和原始农业收益相对稳定,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男人捕渔打猎的收益很不稳定。所以,一个氏族的主要生活来源由妇女来提供,男人也不得不经常依靠妇女的劳动成果而生存。
狩猎和采集生活
最早的原始人类没有作物耕种,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基本上是靠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而获得。采集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狩猎带有偶然的成功因素,男人需要翻山越岭、四处奔波去追猎凶猛的动物。而采集则有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如采集自然植物、果食等。
对采集狩猎者来说,火的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火不但可以用来猎取大动物,变生食为熟食,还可以用来照明,用来取暖,使人类能够到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采集主要是以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最容易得到的食物就是果实、块根,以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后来也猎取大动物。在英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克拉克当遗址中曾经发现一段紫杉木的木矛,德国莱林根阿修尔文化层中也曾发现一根用石器削制的紫杉木矛。木制工具不易保存,而用石器削制的紫杉木矛就显得特别珍贵。说明早在直立人时代,原始人类就已经用木矛进行狩猎了。
学者们调查了现代采集狩猎部落的生活情况,认为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也像这些部落一样,用围猎的方法来猎取大动物。这种方法是用石头、木矛、火把、喊叫来惊吓野兽,使它们不断奔跑,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力竭倒下。或者把野兽赶向悬崖,让它们摔死,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猎取到成群的大动物。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一些大崖壁下的遗址中曾经发现成百成千的大动物遗骨,这显然是当时狩猎者围猎的结果。
在澳洲的土著人至今还保留着狩猎和采集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大多是捕鱼能手,不仅能用木制的鱼叉,还会修水坝拦鱼,编鱼篓和织鱼网捉鱼。他们狩猎主要捕杀小型动物,像蜥蜴、鸟类、小袋鼠、负鼠(Possum)等。他们采集从野果、草籽、根茎到鸟蛋、贝壳,甚至飞娥和肉虫。这些食物种类多,营养充足。在一万多年前的土著人就有多种狩猎工具,如标枪、树皮船,还有举世无双的“飞去来器”。在四、五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后,他们有了木柄的石斧,带倒钩的鱼叉。他们制造出杀伤力很强的“致死标枪”。上面装有几十个燧石作成的小刀刃。有了这些“先进”的狩猎器具,不但能有效猎捕动物,同时还可以作为抵御外侵和防身的武器。
岩画中的狩猎生活
在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人类不像现在有各类高科技摄影器材甚至简单的文字记载。而在保留下来的大量岩画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狩猎生活,岩画和狩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生活在北方草原上以狩猎为主的原始人群,开始在山洞中制作手印。距今一万年左右,岩画中出现了驼鸟、大角鹿、披毛犀、野牛等野生动物。到距今6000—4000年时,从狩猎画猎获的动物看,主要有岩羊、北山羊、驯鹿、马鹿、黑熊等,还有反映猎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人、兽画像,祈祷场面,原始舞蹈等。到距今4000—3000年,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这个时期,个别动物被驯养,画面中有猎人接近动物或抚摸,偎依、嬉戏动物的各种各样的图像。约从公元6—19世纪,在中国北方草原先后流行着突厥文、回鹘文、粟特文、西夏文、藏文和蒙文,作为文字出现之前代替文字记录生活的岩画,此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在冰层覆盖着的欧洲大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以狩猎为生的克罗马农人聚居在的天然溶洞中生活,这里集中了许多草原动物,如长毛犀,猛犸和驯鹿等。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和对动物的认识,使得克罗马农人以写实的手法将它们真实地刻绘于洞壁上。大量的岩画,反映出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生活着的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各不相同,都真实地体现在岩画的内容上。
选择什么样的捕渔工具
除了获取陆地上的动物为食,水里的鱼类也是古人狩猎活动中一大重要的生产活动和食物来源。传说伏羲发明了“网罟”后,用于捕鱼比用木棒和鱼杈杈鱼的效率要高得多,并为新石器时代及后世一直所沿用。加上弓矢等猎捕工具的发明,基本上就可满足原始人鱼肉食的需要了。网罟是原始人向大自然索取肉食的有效工具,能提高劳动效率,能提高人们战胜饥饿和自然灾害的生存环境。在伏羲时代渔猎是生存的必需,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渔猎对于人们已是居于副业的地位。
生活在中国的赫哲族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捕渔经验,他们对各种鱼类习性特点的熟悉,对捕鱼场所的恰当选择各种捕渔工具制做技艺的精湛都是其它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他们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捕渔方式。他们根据不同鱼类的活动规律,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将捕渔生产活动分成不同阶段。
赫哲族的捕渔工具的品种很多,网类的如拉网、圈网、扒网、待河网、挂网、鼓咚网、丝挂网、打朦网、旋网、底网、下浮网、嘡网、铃当网等。鱼钩类有鳇鱼钩、快钩、浪当钩、鳊花钩、“蚯蚓钩”、蹶达钩、毛毛钩、底钩、甩钩等。叉类有鳇鱼叉、鱼叉。此外还有卡子(撑子)、亮子、“倬罗子”等。船类有独木船、桦皮快马船(赫哲族的桦皮船主要用途是用以叉鱼)、桦皮载重船、“三页板”船、快马船、划鞋船等,赫哲族的船既是捕渔的工具,又是交通工具。
第十二章 裘皮的意味(1)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23:59 新浪读书
连载:开花的身体   作者:罗玛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人类的第一件衣服
当人类还属于有毛动物的时候——当然,这样说并不等于现在的人已经没毛了——他们似乎并不需要另外的衣服。这一点不需要任何考证,看看现存的动物就知道了,比如老虎、狮子、水貂、羚羊什么的,但据说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有的已濒临灭绝的境地,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忽然又渴望起毛皮来——那曾经是人类最早的衣服。
人类的第一件衣服,在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中被描述成树叶的连缀物,它们仅用于遮羞,并不起到挡风遮雨、保暖御寒的作用;而在考古学中人们更倾向服装起源于兽皮说,因为一些出土于旧石器时代的骨针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缝纫了。
所谓“旧石器时代”从历史学上划分,大约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1万年前为止。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时间概念恐怕只有数字上的意义。所以一件衣服无论是存在于一万年前,还是一百万年前,在今天来看并无太大差别,除非它们在材质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发现于前苏联冰冻岩层里的一个男孩尸体,据考证大约已经有10万多年了,男孩身上的覆盖物经过仔细辨认,被证实是加工过的兽皮裤子和靴子。这就是人们认为的最早的衣服。
不过最近有报载,外国科学家从研究人类的体虱入手,得出了人类的穿衣始于五万年之前的结论。根据是体虱寄居于服装的皱折处,所以衣服的历史有多长,体虱的历史也就应该有多长。科学家在研究了体虱的DNA后,发现它们在五万年之前就诞生了,于是“科学断定”:人类的第一件衣服始于五万年前。
无论是考古论断,还是科学论断,服装的最早出现都是在旧石器时代。至于前后相差的5万年,应该算是区区小数,对于已经活到2004年的人们,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早的衣服究竟是什么样?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想象。有人认为“最先出现的下身之服当为前后两片,各自独立,飘飘乎类似两面旗帜”,就像如今的一些非洲土著居民。后来有人将布片缝成筒状,形成了最早的裙子。再后来又嫌裙子裹脚,追起野兽来十分不便,于是又有人将裙子从中间裁开,成了最早的裤子。
关于裤带的想象就更是有趣:“是先有腰带还是先有吊背带?合理的想象是在腰间顺手围了一圈,于是乎腰带的构思出现了。但先民们是否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腰肢这部分躯体可以做束装之用,还是疑问。两个平阔的肩头可以挂物,倒是让先民无师自通学会用绳或带系吊下装,这似乎更合情理。须知无论前后片帘改为裙,裙又衍为裤,都是在产生了线或绳之后才可能的事。所以用线或绳(粗线)吊起下装挂在肩头是比以带束腰更省脑筋的行为,先人们当初做事大约总是先拣容易做的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