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靸板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4:39
        
              《南京人的靸板儿》 60年前一提到南京,就会让你想起南京人生活中的“十大怪”。其中的第四怪蛮好玩,叫做:“滿街‘靸(音sa)板儿’跑的快。” 其实南京人爱拖靸板儿,是被当时的生活条件给‘逼’出来的。那年头南京确实是道地的‘石头城’,无论庭院、天井,或是大街、小巷,满眼朝路面望去,都是用‘鹅卵石’舖起来的石疙瘩路,路面凹凸不平,苔藓遍佈,间或还长些花花绿绿的小草和野菜。若是穿布鞋走在上面,还特别不耐磨;要是穿皮鞋走罢,嫌贵不说,还常常崴脚。有钱人家的夫人、小姐,穿着高跟鞋,也只能在闺房、跳舞厅里擺谱,是不敢上路的。于是乎聪明的南京平民百姓,就发明了‘靸板儿’! 因为靸板儿硬整,能克服路面的凹凸不平,踏拉着可‘踢里呱哒’地满街跑,细想想还真不叫‘怪’。抗战胜利后,随着水泥、沥青舖路的碎石路面的普及,一直发展到现在,南京大块的‘鹅卵石’路,只有明孝陵前的甬道和乡间的小径还保留着踪迹。历史的变迁真是瞬息万变,如今高楼大厦和高层社区的林立,更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南京人再也不能容忍靸板儿‘踢里呱哒’响的土气,靸板儿(也有人叫木拖板、木趿板)几近绝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取而代之的并是闷声不响、五花八门的塑料拖鞋。 说起南京古老平房多的那年头,下水道根本就不完善。战乱时期,也谈不上建什么高楼大厦,几乎就没有房地产这个行当。那时节内、外秦淮河都直接通着长江,水质比较天然,鱼虾常常成群结队的在河里游。城里有自来水的人家也不多,老百姓吃水、用水大都全靠秦淮河。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到梅雨季节,河水泛滥时,满城就汪水。一般人家又买不起橡胶雨鞋(南京人通常叫套鞋或雨靴子),当然出门时也并不是光着脚板子走,却完全靠着拖‘靸板儿’上街,长久后并练就了‘踢里呱哒’地满街跑的本事。发大水的日子,还能碰巧捉到好多正儿八经的河豚鱼或螃蟹。这种好事,现在的小南京人可就难以想象的了。 早年,南京是长江上出了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很少人家有电扇,更谈不上有空调。一到夏天,白天是烈日炎炎、火烧火燎,晚上是又闷又热、蚊虫叮咬,别提南京人有多么的难熬。傍晚各家在自己门前的‘鹅卵石’路面上泼上几桶井水,天刚一插黑,左邻右舍、老老少少都会拖着靸板儿,摇起芭蕉扇儿上街,聊天的、唱戏的....各种韵味杂陈,却能消解人们的暑闷,还加深了邻里乡情。  所以,南京人的拖‘靸板儿’确实是有些历史了,大可以和明清的建筑齐名。它一到了北京就叫‘趿(音ta)拉板儿’,这和日本人穿的‘木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是先按人脚的曲线和尺寸,裁出2公分左右厚的两块木板,再以硬帆布条做成袢子,放在板的两侧,用钉子钉住就成功了。通常,普通的靸板儿是不分左右的,形状基本上一致。讲究一点的,才得用钢丝锯挖,先按人脚的曲线画个样板,然后再把两块板锼(音sou)刻出合脚的靸板。但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的原因吧,一般就直接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充当起靸板儿,靸板儿上箍脚的袢子也简单,干脆以旧汽车内胎裁成的胶皮条来代替,拖起来倒格外地爽脚。所以南京、北京的一些不太讲究的浴池,现在这种不分左右的‘靸板儿’还在传统地保留着。
 我穿塑料鞋过敏,所以对靸板儿是很眷念的。虽在外地工作几十年,但我一直习惯自己动手做靸板儿。因为这玩意儿最大的好处是‘透气’不‘过敏’,所以一旦脚气病犯了,只有拖靸板儿最快活。 五年前回到故乡南京,在‘好又多超市’里,居然碰到一双精制的靸板儿,靸板袢子带可以调节的扣子,底板前后都粘贴有很牢固的塑料底,我住在5楼上,拖着顺利不提,还不打滑,走路一点儿响声都没有。今年靸板儿的袢子给拖垮了,再想到超市谋一双;可能是他们的营业员换了一荏又一荏,或者也是又一种‘代沟’的表现,真是时过境迁,竟然说“没见过靸板儿这东西是啥玩意儿?!” 好在穿过五年的靸板儿的板和底都还是好的,我就重操起往日的‘手艺’,用一根旧塑料皮带,按脚型一剪,木螺丝一捻,结果穿起来比新买来时还爽脚。 第二天再逛‘好又多超市’,特地拧着修理好的靸板儿去那里‘照猫画虎’,结果是真没这种货。后来一了解,原来那位营业员是位外地来的小大姐,难怪她不知道当年老南京满街跑得驰名的靸板儿是啥玩意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