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生反思与心灵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6:42
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过化蛹成蝶的经历,都遇到过成长的苦恼,其中的苦涩滋味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呢?《教书匠》、《放牛班的春天》和《相约星期二——最后的十四堂课》讲述的关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故事会给人许多启迪。

 

  教书匠的苦恼

 

    弗兰克•迈考特是当代美国的“最佳教师”。他晚年所著的《教书匠》一书曾风靡全球,被称为“教师的《圣经》”,小说讲述了弗兰克•迈考特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教书匠”的辛酸历程和值得称颂的教学管理艺术。

    迈考特在跨进学校大门之前,有着美好的教师梦想,“梦想有这么一所学校:在那儿,老师是向导,是顾问,而不是监工”。当迈考特走进所任教的第一所学校——美国纽约市斯塔滕岛区麦基职业技术高中的时候,他既欣喜又紧张。不幸的是,在他上课的短短两天时间内,因在课堂上吃了一名高中男孩的三明治及提到和绵羊交朋友的可能性而遭到家长的投诉,差点被学校开除。迈考特并没有绝望,他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何等复杂的事情,进入课堂就意味着一场战争的开始。当迈考特每次走进教室讲课的时候,总被学生杂七杂八的问题干扰,他的讲课也变成了讲故事——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在麦基职高的第一个校园开放日,迈考特又遭遇到家长的抱怨,有家长直接批评他不教孩子拼写和语法,是典型的骗子。这一次校园开放日让迈考特感到痛苦和惘然,他不知道该如何给学生上课。

    迈考特挣扎着,他的转机是从“约翰去商店”那一课开始的。在这一节课上,迈考特没有单纯教授语法,而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这一课出奇成功,迈考特也因此赢得了学生赞赏和信任。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迈考特有了更多的信心和热情。有一天,迈考特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大都是在寻找借口。迈考特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亚当写给上帝的假条”或者“夏娃写给上帝的假条”。所有学生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认真,学生所体现出的想象力受到了区教育局长的好评,迈考特也因此受到了赞赏。从此,迈考特信心倍增,他教会了学生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他成了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8年之后,迈考特带着自豪离开了麦基职高。重要的是迈考特在这8年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技巧,赢得了他人的尊敬。此后,迈考特继续从事他的教书生涯,最终完成了从“害怕”(FEAR)到“自由”(FREEDOM)的蜕变,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书匠。

    《放牛班的春天》同样是一本讲述教书匠故事的书。1949年1月15日,一位失意的法国音乐家马修来到一个号称“池塘底部”的寄宿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大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他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马修第一天来学校工作的时候,教师马桑遭到学生的报复,被刺伤了眼睛,哈珊校长却让马修决定受惩罚的学生。但当马修弄清事情真相之后,他并没有将肇事学生乐格克交给校长,而是让乐格克去医务室照顾马桑老师以作为惩罚,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学校老师习惯采用禁闭、毒打虐待学生等方式惩罚学生。为了挽救这些学生,马修开始了他的合唱团实验。在组建的时候,马修对每一个学生的音色都作了分析,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角色。马修连夜为这些学生谱写乐谱,将激情燃烧在合唱团里。

    马修的合唱团“将一切变成了美梦奇迹”。学生进入合唱团之后,变得善良、友爱、团结、自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学生不再吸烟、偷窃、敲诈、打架……而是安然入睡。公爵夫人来学校访问的时候,马修的合唱团进行了出色的表演,公爵夫人赞不绝口。最令人难忘的是马修发现了皮耶尔的音乐天赋,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故事的最后以马修被迫离开学校为结局,但马修以非常自豪的姿态离开学校,因为他的学生已经不再是问题孩子了。

诚然,教书育人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其中有苦涩的滋味。那么,我们的普通教师又该如何去面对教学中的尴尬局面呢?也许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习得为师之道。

 

生活需要勇气

 

    《相约星期二——最后的十四堂课》是一本记述教师生命感悟的书。莫里教授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里给一个叫米奇的学生上了14堂特殊的课,这些课是在病房中进行的,没有教学计划,没有黑板,只有授课的核心教案,便是几十条“箴言”。在莫里的讲授中,核心问题是人该如何活着,比如人要“控制你自己”、“敞开你的心扉”、“学会悲伤”、“幻想给人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人”……可以说,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表现出出奇的平静。

    莫里•施瓦茨是美国社会学教授,他个子矮小,红头发,脸上有雀斑,“穿得像个邋遢鬼,半截子裤子盖着膝盖。”他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治疗长达40年,在这个过程中,他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人。不幸的是,莫里幼年丧母,晚年又遭遇突如其来的疾病。早在1984年,莫里得了严重的哮喘病,那时他67岁。哮喘病是他身体的第一个危机,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跳了几十年的舞蹈。为了缓解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有几个月去请教一位精神病专家,专家帮他泰然自若地去对待自己的疾病。经历这场疾病之后,莫里学会了如何应对突然降临的疾病。

    1994年,莫里被查出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曾这样问自己:“我是要死呢,还是要活着?”自从得了这个病,莫里无能为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体的各项机能一天天恶化下去,体内神经失调,肌肉逐渐萎缩退化,经常咳嗽,直至生命最后终结。但是,莫里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勇气,就像他的同事所说的:“大多数得了重病的人都会朽木自腐,他却开出了灼灼之花。”莫里不仅不害怕死亡,而且与人们公开谈论死亡。他开始撰写关于生活的箴言警语,把一些箴言警语寄给他的朋友毛里和菲利斯•斯坦,与人们分享患病的经历。1995年,莫里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他的朋友菲利斯和毛里把他的箴言介绍给了《波士顿环球报》社论部的艾伦•伯杰,记者杰克•托马斯采访并报道了莫里。这之后,记者特德•科佩尔在美国广播公司“夜线(Night-line)”节目中对莫里进行了3次专题采访,莫里精神抖擞,呼吁人们“冲去死亡的阴霾”,呼吁人们公开谈论“疾病、衰颓,以及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最终归宿”,因此他也成了美国人的偶像。莫里在“夜线”上露面后,有成千上万的听众和读者给他写信,他们中有寻求忠告的,也有寻求安慰的,多数人是感谢莫里给了他们生命的启示。

莫里的生命行将结束,但他却一直坚持口授这些箴言警语的相关录音,帮助人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瞬间,莫里对生活都充满了期待、欢欣和幸福,敞开心扉,与人们交流,这就是他的可爱之处。1995年11月4日,莫里在寓所里平静去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关于生命的思考。

 

教师成长的启示

 

    从《教书匠》、《放牛班的春天》到《相约星期二——最后的十四堂课》,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首先,这里边的教师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天赋和个性,用自己的心灵与学生交流,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了期望,教师甚至可以宽容学生犯错,用足够的耐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教书匠》中的迈考特老师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他们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作一件正在创造的艺术品,他们的宽容和仁慈足以帮助孩子成长为出色的人。其次,人们应该学会面对危机,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都有遭遇危机的时候。其实,我们若都能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即使遭遇《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那样的疾病,我们也能在痛苦中微笑着生活。再其次,人们应该有一颗年轻的心,去追求灵魂的高贵。像《教书匠》中的迈考特老师虽身处美国的“堕落时代”,却一直坚持阅读《哈姆雷特》、《尤利西斯》、《红字》等经典文学作品;《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在条件极其恶劣情况下,仍坚持为孩子们谱写乐谱,用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相约星期二——最后的十四堂课》中莫里教授同样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人们一起谈论生与死的哲理。这些出色的教师,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灵魂的高贵和丰富。

    《教书匠》,[美]弗兰克•迈考特著,张敏译,南海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相约星期二——最后的十四堂课》,[美]施瓦茨著,萧亮译,南海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放牛班的春天》,骆昆鸿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