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13:17

普兰县

普兰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总面积13179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普兰镇吉让居委会,邮编:859500。代码:542521。区号:0897。拼音:PulanXian。  普兰县辖1个镇、2个乡:普兰镇巴嘎乡、霍尔乡。共有10个行政村(居委会)。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经济概况

·                                 • 自然资源

·                                 • 自然地理

·                                 • 历史沿革

[显示全部]

普兰县-基本概况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80°27〃~82°30〃北纬30°00〃~31°13〃是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面积12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

普兰县


  
普兰县城位于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地形狭窄,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颇丰,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因为有神山,圣湖而广受旅行者青睐。
  
普兰县城南距中尼边境约10千米,北距狮泉河镇398千米,且乡乡公路相连。加之与尼泊尔、印度相邻,境外朝圣者和商贩多由此口岸(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出入境口岸有亚东、樟木和普兰)入境,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也到这里来参拜神山圣湖。
  
普兰有中国海关和边检,每天不少尼泊尔和印度人通过,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国游客以团体方式进藏。但这里并不是中国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从这里到尼泊尔的人,必须在申领尼泊尔签证时注明,否则即使有尼泊尔签证,也不让出境。
  
普兰对面是尼泊尔山区,叫khojamath。当地人说,即使能出境,到尼泊尔后仍要徒步两天,走一条穿行在喜马拉雅山里的小路,才能到达有公路的城镇。
  
普兰属半农半牧县,粮食产量占阿里粮食总产量的1/3以上。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油菜、豌豆、马铃薯、萝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等。、
  
工业主要以生产农具及生活用品为主。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牛羊皮、羊毛,玛旁雍裸裂腹尻鱼、长体裸鲤鱼。
  
普吉在孔雀河东南岸。和平解放40年来建设迅速,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心。道路整洁宽敞,绿树成荫,幽雅清静。
  
普兰县为西藏佛教圣地之一。境内有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等风景名胜区。“神山”似带着银冠的“金字塔”,“圣湖”为神话传说中的“西天瑶池”。由于“神山”、“圣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普兰成国内外旅游和朝圣者的圣地。

普兰县-经济概况

 

普兰县属于半农半牧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大县,也是阿里地区的粮油生产大县,全县粮油产量占全地区总产量的60%以上。全县耕地面积为10238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4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春青稞、春小麦、油菜、豌豆、蔬菜等,主要牲畜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等。

普兰作为阿里高原赋予神秘色彩的古老县城,是阿里从古至今通往尼泊尔、印度进行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镇。也是中国12个3国交界的边境县之一,又是西藏自治区2个边境口岸之一。临近印度、尼泊尔,有边境通道21道,边境贸易具有500多年的历史。

普兰县

 
 
自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普兰县建立政权以来,普兰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历经和平解放、平叛改革、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彻底改变了封建农奴制的统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近几年,普兰县各族人民在阿里地委、行署的坚强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藏社会局势日益稳定的大好机遇,在陕西省对口支援和援藏干部的共同奋斗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经济总体呈现出速度快、效益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截止去年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060万元,连续三年增长速度超过18%;财政收入240万元,同比增长22%,走出了多年在100万元左右徘徊的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327.5元,同比增长10%。
  
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去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552亩,经济作物比重明显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年末牲畜存栏达165986头(只、匹),牲畜出栏率达33%,农牧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许许多多的农牧民盖起了宽大整洁美观的新房,很多村组通上了自来水、看上了电视、有了电话。现在这个边陲小县不仅有了小灵通,有了移动手机,还通了互联网,坐在办公室、坐在家里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格桑路的改造、农贸市场、广场、客运站、疾病控制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安居园等相继建成;城市供水、供电、街道硬化、公厕建设等市政工程也有所进展,县城建设骨架基本形成。短短几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县城耸立了起来,新旧县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83%,建立卫星接收站33座。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与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报告机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贷款用于教育资金350万元,完成了普兰中学、完小教师、学生住宿楼和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2%,巩固率97%,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并顺利通过了上级扫盲验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精神文明建设“五个进”和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农牧区”活动,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军警民共建活动蓬勃开展,2004年我县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双拥模范先进县”称号。2004年我县组织招商引进印商资金804万元,并争取国家贴息贷款100万元用以发展神山矿泉水公司,在引进外资上取了得历史性突破。
  
总的来说,如今的普兰县是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防巩固、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最快、亮点最多、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然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比,在高寒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依然是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做到立足现实、发挥优势、谋求跨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群策群力,励精图治,把普兰建设成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百业兴旺、人民富裕的新普兰,普兰县也必将会迅速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普兰县-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普兰县农田、草场广阔,县境内天然草场的分布与地貌、气候等环境紧密相关,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为主,灌丛沼泽、荒漠草场分布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钙土等为主,有机质含量高,植物有高山柳锦鸡儿等。

普兰县

普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有野驴、野牛、盘羊岩羊雪豹金雕等20余种,约1万余头(只)。县境北部的玛旁雍错是西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开春季节候鸟成群在此营巢产卵,孵化育幼。湖中盛产裸鲤,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此外县境内还有众多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

普兰县矿藏资源较丰富,分布较广,品位较高。已探明的煤炭、铜、稀有金属矿储量大,开发远景广阔。其境内的石灰岩、硅岩、亦有开发价值。其境内的天然矿泉水流量大,品质优、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为国内少有的优质矿泉饮品。其境内的热水矿泉、温泉流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对治疗皮肤病等具有特殊疗效。

普兰县-自然地理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阿里地区边境县之一,面积12497平方公里。该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较高。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形成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秀丽多姿的高原地貌。
  

普兰县


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降水少。年日照时数约为3153.2小时。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雹等。
  
自然资源丰富。普兰县农田、草场广阔,县境内天然草场的分布与地貌、气候等环境紧密相关,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为主,灌丛、沼泽、荒漠草场分布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钙土等为主,有机质含量高,植物有高山柳锦鸡儿等。
  
普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有野驴、野牛、盘羊岩羊雪豹金雕等20余种,约1万余头(只)。县境北部的玛旁雍错是西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开春季节候鸟成群在此营巢产卵,孵化育幼。湖中盛产裸鲤,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此外县境内还有众多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
  
普兰县矿藏资源较丰富,分布较广,品位较高。已探明的煤炭、铜、稀有金属矿储量大,开发远景广阔。其境内的石灰岩、硅岩、铅、锌、锰亦有开发价值。其境内的天然矿泉水流量大,品质优、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为国内少有的优质矿泉饮品。其境内的热水矿泉、温泉流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对治疗皮肤病等具有特殊疗效。

普兰县-历史沿革

 

普兰,名称的解释众多:一叫“不让”,象雄文献记载:“不”最初指头,“让”指马;另一说“不”在象雄语中意为“雪”,“让”意为“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围的区域。
  
1959年以前,称为普兰宗。1960年将“普兰宗”更名“普兰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普兰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归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普兰镇。

普兰县-基础设施

 

“神山圣水、三国交界、千年古寺、国际市场……”—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阿里地区普兰县正日益展示出开放、创新的新形象。近年来,在阿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普兰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整山治水,着力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基础教育,努力推进科教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持之以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普兰县

几年来,普兰县在与时俱进的旗帜下,大胆突破陈规,通过干部进牧区活动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把思想观念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除等、靠、要和小富即安意识,树立敢闯敢试、勇于开拓、加快发展的气魄和胆识,走符合县情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普兰县委、县政府科学定位,张扬特色,发挥强大的政治优势、独特的商贸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以农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旅游、边贸、矿产、民营经济为抓手,以一城三镇为载体,按经济年均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增10%的速度,一路高歌猛进。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农牧民收入三年中人均增长258元,达到1924元;县城规模扩大了两倍,市政建设日趋完善,初步实现了打造高原明珠,建设“阿里江南”的目标。

挖掘创新的源泉,关键在于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普兰县一是突出结构调整重点。通过减少青稞种植面积,提高青稞单产,加大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造以游牧为主的传统畜牧业,稳步发展舍饲圈养和农区、城郊畜牧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稳步推进全县经济结构向着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调整、优化。同时,创办了旅游公司,推出了神山圣湖品牌,开发了岗仁波齐矿泉水、清油、细德优质白糌粑等特色产品,不断创造经济发展的亮点。二是扩大开放,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边境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县城市场软、硬件建设,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来县交易。连年举办物交会、旅游节等活动,扩大影响,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三是突出民营经济重点。采取灵活政策,大胆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搞活民间融资,一手抓扩张总量,一手抓培育骨干,使民营工商户发展到400多家,成为县域经济的骨干。四是突出城镇化重点。积极争取各级投资,参与市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扩大城镇规模。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城镇品位,塑造特色,建设一个天蓝、树绿、人旺、商兴的新普兰。普兰县“一班人”决心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高原明珠”,建设“阿里江南”的工作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普兰天更蓝、商更兴、人更旺、城更美,经济社会有更大发展,人民更加富裕、幸福!

普兰县-经济概况

 

阿里地区辖县。“普兰”系藏语,意为“一根毛成独毛”。位于阿里地区东南部,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辖3个

普兰县

区10个乡。面积2250平方公里,人口0.72万。县府驻吉让贡噶,距狮泉河镇398公里。原名普兰宗,1956年10月改普兰县。县境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北部为冈底斯山地,海拔4500米以上,境内最长河流为孔雀河,经尼泊尔流入印度,为恒河的主要支流,主要湖泊有玛旁雍错、拉昂错阿错,湖面海拔4588米。属高原亚热带干旱气候,年均温-3.5℃,年均降水量100毫米。矿藏有褐煤磁铁沙金硼砂水晶石等。野生动物有野牛、野驴、羚羊、黑颈鹤、雪鸡、狐狸等。野生植物有雪莲花、沙辣棘。219国道过境。为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农田集中在孔雀河两岸,多为水浇地。牧业以牧养牦牛、绵羊、马为主。建有小水电站11座。与印度和尼泊尔有小额边境贸易。有各类学校15所,其中三包学校3所,公办学校2所,民办学校10所。有2所医院,1个防疫站。境内有神山岗仁波钦和圣湖玛旁雍错,玛旁雍错之名可见于许多宗教曲籍中,佛教经典称其为“世界江河之母”,其周围还有科加寺、中哲寺、达尔林、直布热等寺庙,每年夏秋之际都有中外佛教徒前往神山、圣湖朝拜。

普兰县-景观介绍

 

中国边境贸易和陆上运输口岸。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辖县,主要农业区,亦为交通和通商的重要通道。位于自治区西南部,冈底斯山和西喜马拉雅山之间,海拔3900米。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100。县府驻吉让。地处马甲藏布流域,具有山地灌丛草原景观,年均温3℃,极端最高温26.5℃,极端最低温为-27.5℃。年降水量189.6毫米。40%集中在8月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麦、油菜等。牧业以养羊业为主。西部门士有煤矿开采。地热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印度边境贸易发展较快,普兰已成为中印边境贸易的重要口岸。普兰北部地区有著名的圣山──冈仁波齐峰纳木那尼峰;神湖──玛旁雍错、鬼湖──拉昂错;古迹有科迦寺、贤伯林寺,是著名的佛教“朝圣”区。  

雪山环绕的地方

普兰县

普兰县城位于纳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与尼泊尔印度相邻,是阿里之围中“雪山环绕的地方”。

孔雀河谷地带景色优美,四周雪峰峻峭,雪峰下是风化的砾石和黄沙形成的堆积层,起伏有序,沟壑纵横。来自孟加拉湾的海洋季风越过喜马拉雅山吹到这里,形成了青藏高原难得一见的湿润气候,大片的绿洲似翡翠般镶嵌在孔雀河谷,错落有序的村庄,缭绕的炊烟,赶着牛羊的牧童和转经的老人,使人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就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普兰自古以来就是高原西部的重要对外贸易通道,现为国家二类口岸。来到普兰,就不要漏游具有普兰民俗代表性的科迦村。沿村走8公里,便是中尼边境的协尔瓦。协尔瓦村隔河与尼泊尔相望。每年夏、冬季,尼泊尔商人在普兰“国际市场”逗留做生意,夏季,尼泊尔商人拉着泊来品如法国香水、印度香等从这里入境,在冬季前,再将收购的羊毛和羊带回尼泊尔。衣着艳丽的尼泊尔姑娘堪称普兰一景。这里既能看到尼泊尔、印度有钱的朝圣人,也能看到衣衫褴褛的尼泊尔背夫,使普兰具“国际性”色彩。

游弋在神山圣湖之间

普兰的景观应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给人类的恩赐,是一个个奇妙无比的自然景色。由于宗教的存在,这方土地也披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除了冈仁波齐玛旁雍错,仅霍尔就有大大小小的寺庙近20座。

第一个寻访的是“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 “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普兰县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岗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几个世纪以来,岗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第二个寻访的是“湖”--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从霍尔向南行驶15公里就是玛旁雍错。玛旁雍错湖面海拔4587米,湖水深77米,水域4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畔人烟稀少,宁静又神秘,美丽犹如梦中天堂一般,远处雪山、冰川、蓝天、白云以及开满鲜花的嫩绿的草原,更增添了一份人性反朴归真,从而忘却世俗纷扰的后发气氛。玛旁雍错被苯教、藏传佛教、印度教等多个宗教同奉为圣湖,是西藏的四大圣湖之一被称为圣湖之王。在佛教经典中只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的母亲”,所指的就是旁玛雍错。藏语的玛旁雍错就是“不可战胜之湖”。相传由于米拉日巴与纳若本为争夺冈底斯山在此斗法,后米拉日巴取胜而命名。佛教经典中把玛旁雍错称为“玛追错”,意味冰冷之湖,传说古时候有一婆罗门教徒把祭祀的圣水泼到了这里形成了湖水,后来称为龙王领地。大唐高僧玄奘有感于这里动人的传说和山川湖泊的秀丽,在所著《大唐西域记》里称它为“西天瑶池”。据经书记载,说是湖水可洗去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凡朝拜过神山、圣湖的人,可洗尽一生的罪孽,为来生修神福。藏历马年转山一圈是常年的十三轮。玛旁雍错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垢浴门,北为信仰浴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浴门去洗浴,便能消除所有罪过。人当真有这么多罪过吗?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老师理解很精辟:“说是欲望更合适吧。贪、嗔、怠、嫉,人一样也不少,被欲望牵扯,就靠近了魔的一面,远离了人的神性,所以犯错。这错误伤害的往往是自己――痛悔永远都是沉重的。越是沉重,越无法逃脱;越是无法脱逃,越是想要逃脱。越走越累,越逃越无处可逃。”玛旁雍错在印度的名字叫玛那沙罗发尔--玛那沙湖。在古老的印度经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凡是饮过它的水,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里,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

普兰县

 第三个寻访的是“寺”--基乌寺。基乌寺位于玛旁雍错西边,基乌寺是环玛旁雍错8个寺庙之一,是转湖人的起点。寺庙坐落在山顶上,由两处建筑组成。

南边主要是念经与烧香拜佛处,有用马尼堆搭建的“城堡”十分壮观,北边主要是马尼堆的地方,此处有排列整齐的各种颜色的马尼堆和刻有经文的牛头。寺庙位于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中间,在从寺庙向东望是玛旁雍错,西望可看见拉昂错(鬼湖)的一角。拉昂错也称鬼湖,据资料介绍拉昂错以前和玛旁雍错是一个湖,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

科加寺 
 
科加寺位于阿里普兰县东南约100公里的科加。科加寺在阿里远近闻名,寺里供奉的文殊菩萨曾得高僧仁钦桑市加持。科加与尼泊尔近在咫尺,地处喜玛拉雅山南坡,气候和暖,风光宜人,是从尼泊尔进入西藏的一条民间通道。

科加寺在藏语中是"定居"的意思。科加寺兴建时代现在已难以考证,据说噶尔一带的居民擅长铸造佛像,一天把一尊观音像以马车送运,走到孔雀河边,马车被石头卡住,怎么弄也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人们就在车停之处建一座庙,取名科加寺。

科加寺规模很小,年久失修的佛殿,外表看上去难免有点班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里却散发着一种古朴的味道。

距离普兰县城19公里,需要包车前往,路途相当崎岖。

绿色与沙漠抗争的县城印象

普兰县城给我的印象是雪山下被沙漠戈壁包围的小县城,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它位于孔雀河边,人类主要依靠孔雀河两岸繁衍生存。

 普兰县藏语意为“独毛”1959年以前,称为普兰宗。1960年将普兰宗更名普兰县。普兰历史久远,在公元初始,它就成为象雄国中心辖区之一,后来又成为吉德尼玛衮的发迹之地。

普兰县城地形特殊,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地形狭窄,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颇丰,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

野生动物的栖身园

普兰县

6月中旬从成都出发到到7月中旬,驱车已近7000余公里,沿途除亚东见到有野黄羊,其它地方有野生飞禽外,根本见不到地上的野生动物。说得也巧,翻越马攸木拉山进入阿里境内即能见到有众多野生动物,可见阿里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普兰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羚羊、岩羊、盘羊、狼、猞猁、山豹、旱獭、黑颈鹤、雪鸡、黄鸭野鸽等。集中活动的区域在公珠错、霍尔、巴嗄地带。

阔迦寺

阔迦寺

科迦寺距县城有十八公里,建于公元12世纪初,开始属噶当派,后来改为萨迦派。寺内供奉有一尊大译师罗泽瓦仁钦桑布迦持过的文殊菩萨。传说这尊菩萨塑像在运往噶尔的途中,路经此地忽然开口说话,要留在此地,于是在这里建起了大经堂,故科迦的意思是“家园”。该寺后来成了中国、印度和尼泊尔边境上的一座重要寺庙,得到三国信徒的共同信奉。便还有一种说法,说科迦在藏语是“定居”的意思。据说以前噶尔县一带的居民擅长铸造佛像,有一天,居民们用马车运送一尊观音像,走到孔雀河边,马车被石头卡住,怎么推也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人们就在车停之处建造了一座庙,取名科迦寺。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令我们欣慰的是这座殿堂里的古代壁画等都保存的很完好,处处散发着一种古朴的味道。

夕阳西下,站在孔雀河谷举目眺望,四周壮丽的次仁玖昂雪峰在夕阳的照映下像是涂了一层金光,雪峰下面风化的砾石黄沙形成的堆积层,起伏有序,沟壑纵横。那一片绿洲似翡翠般镶嵌在孔雀河谷,错落有序的村庄,缭绕的炊烟,赶着牛羊的牧童和转经的老人,让人幻想就就是人尽向往的天堂?

普兰县-节庆活动

 

藏剧

藏剧

普兰县境内没有藏戏表演队,解放前一些宗本等达官贵族从拉萨、后藏等带来的随从中有些会唱藏戏,他们有的定居普兰,于是在此流传些藏戏,属卫藏藏戏,表演形式以歌唱为主,以大鼓和烧、钱伴奏,对白较少。曲调高昂豪迈,舞蹈节奏刚健优美。唱词大都是应和曲体,即一人领唱,集体应和。角色有旦、末、净、丑等。面部化妆,不带面具,可画脸谱。男演员身着长袍,腰间束带,女演员穿藏裙。演出场地多为草滩,没有舞台布景,观众四周围观,演员在中心表演。表演过程分为“颂”“雄”“扎西”三段。“颂”为开场白,向神祈祷和向观众祝福,有时介绍一下正戏内容;“雄”即演出正戏;“扎西”为戏终时的祝福,是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表演。演员表演时有歌、有舞、有道白,歌唱时无乐器伴奏。鼓、钹击节指挥演员在舞台上唱、做、念、舞。演出少则1天,多则6、7天。每年藏历七月农业丰收时为演出季节,多在科加寺、协培林寺等演出。

民间舞蹈

普兰地区歌舞以“过卓”(圆圈舞)为主,还有羌姆、鲜等,其中“过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族舞蹈,舞姿丰富多采,活泼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扩,表现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喜庆佳节、婚嫁吉日,数人围坐成圈,舞者入圈内手端精制木碗或瓷龙碗,臂搭洁白哈达,边唱边舞,热闹非常。

羌姆

是普兰科加寺娱神舞蹈,又名跳神舞,是一种配乐舞蹈形式,藏传佛教举行佛事活动的仪式之一。其意是为消除内、外、密3方面的邪魔歪道。科加寺每年分别在农历正月十四日、四月十四日、六月七日举行法王舞(金价怖畏护法舞);四月十五日、六月八日、九月二十三日,举行马头金刚护法舞。舞蹈内容大体分为文、武、忿怒3个方面,武有男武土、女武土、男怒神、女怒神舞,文有静、教内、密咒、专一性舞,忿怒有微怒、甚怒神舞等。

普兰果谐

即圆圈舞蹈,发源于普兰县,广泛流传在阿里农村,是一种拉手成圈,男女分班唱和,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舞蹈。舞蹈以2/4拍的重拍起步,节奏鲜明,欢快热烈,劳动气息浓郁。普兰农牧区非常喜爱跳“果谐”,男女老少都会唱会舞。普兰果谐的基本步伐有“三步一抬”、“前踢三步跺”,步伐要求大方有力。其手势“前关开手”和“前后甩手”,活泼灵巧。普兰果谐具有浓厚地域的特色,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普兰县是半农半牧地区,人民习惯于农牧两种生活,因此舞跳也有半农半牧风味的独特色彩,这种独特色彩的舞蹈在西藏少见。

玛结霞卓

汉译孔雀舞。发源于普兰县,流传在普兰县和狮泉河地区。孔雀舞是当地人民过年过节时跳的一种舞蹈,表达了人们对美和美好未来的想往和追求。舞蹈形式是圆圈和半圆形,无专门的伴奏乐器,但有伴唱。其步伐较单调,基本步伐有“两步一跺”,“小颠步”,但身上的动作较多。上身动作有“左右摇头”、“双摆手”、“孔雀喝水”等。跳时都有唱词,唱到什么词意舞者就做什么动作。如孔雀如何摇头,舞者叉腰做“左右摇头”动作;唱到孔雀如何飞翔,舞者做飞翔的动作“双摆手”。其中最有特色的动作是“孔雀喝水”,齐动作两脚合拢,两脚的外侧着地,一双膝向外打开向下蹲,上身向前倒,把地上的木碗用嘴叼起来,身体慢慢站起,双手做飞翔的动作“双摆手”。孔雀舞的动作内容不太丰富,但是它是一种较完整的舞蹈,舞步和唱词配合的比较紧密,是普兰特有的一种舞蹈。

弦舞

野牛舞

发源于阿里扎达县,流传扎达和普兰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结婚和接送贵宾时跳的一种舞蹈,也是表示喜庆的舞蹈。跳的形式是圆圈、斜仙、龙摆尾,由办唱和鼓点,主要听敲鼓之节奏,跳时舞者手拿彩绸,在彩绸缠在膀子上,两头用手抓住。其步伐有“前走两步”、“后撤一步”、“双脚蹲起步”等,要求步伐稳而轻。弦舞服饰风格独特,舞步稳重而轻松,尤其是“龙摆尾”龙腾飞舞,场面壮观。

噶尔舞

即宫廷乐舞,发源于拉达克地区,流传全西藏。过去专为达赖喇嘛班禅及上层权贵服务的一种舞蹈。它有特定的器乐曲、歌曲和唱词及规范的舞蹈,风格高雅、庄重、肃穆,服饰华丽,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普兰县噶尔舞步法要求稳而轻松,一种步伐叫“三步一蹲转”,手势“单上招收”等。

仲孜霞卓

即野牛舞,发源和流传于普兰县。野牛舞是结婚典礼、晒烧香拜佛和送鬼节时跳的一种舞蹈,表示驱邪迎祥。舞蹈形式由两人或四人一祖,人多人烧不影响舞蹈的动作和队形。乐器伴奏由喇叭一把、长鼓一个,领舞者腰上缠有小鼓,击鼓者边击鼓边领舞,舞者随着鼓点变换动作。其基本步伐和手势是“三步一颠”和“前推手”,昔日还有斗牛的动作。动作节奏较慢而小,但要表现刚烈的感情和粗犷的民族个性。

普兰县-地方特产

 

酥油茶

酥油茶

西藏,家家都离不开酥油茶。酥油茶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牛、羊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牧民们传统的提炼酥油方法是:先将从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这种桶当地叫“雪董”,是专用来提炼酥油的,高约4尺、直径在l尺左右),然后用专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这时就可以将这层脂肪质舀起来,灌进皮口袋中,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来取代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来说,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