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发生时古人必做两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5:39

图:日全食发生时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日食现象,特别是日全食,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件,古人绝对不会有现代人兴高采烈“观日食”心态。在古人眼里,出现日食太可怕了,预示地球要毁灭,人类要灭亡,大灾大难即将来临——主管阳气的太阳,让天狗吞食,“日食”一名,由此而来。

 

日食,是“天灾”的一种。所以,那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深为惊恐。


从历史上来看,日食出现的年份,总体上年景似乎都不是太好的。日食发生年前后,往往会有如大面积瘟疫、大规模骚乱、战乱等意外的恶性的恐怖的事件发生。至于今年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这并不能一概称之为迷信,或是巧合,或许是人们的思维受到宇宙未知物质的干扰,所致,

 

图:周幽王连环画册封面


如《诗经》里有明确记载的、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一次日全食,当时社会便不太平,诸侯反叛,边疆不宁,天下大乱,危机四伏。其时是周末代君主幽王当政,周幽王十分昏庸荒淫,为讨得宠妃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戏诸侯”,等真正战事发生时,再点烽火已不起作用了,无人前来援救。《诗经》便认为,“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发生日食天地暗,这种现象是大灾)、“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这次日食又出现,奈何将有大祸殃)。

 
因为日食发生年份常出现意外事件,搞得很恐怖。所以,一旦出现日食现象,古人是相当严肃的,会谨慎处理。特别是一国君,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得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得罪了天神,才引发了日食。与此同时,就是想着法子拯救太阳,将太阳从“天狗”的嘴里抢夺下来。

 

图:击鼓驱灾祈福

 

如何拯救?主要手法有两种,一是“击鼓狂叫”,即所谓“声大异以救之;二是“祭社祀神”,祈求神灵禳除灾祸,降福人间——这也是当时人们必须要做的两件事。


据《周祀·地官》记载,在周代,专门有“鼓人”一职,其职责是“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除了正常的祭祀和军事目的之外,其一大任务就是“救日月”。即日食和月食发生时,负责诏告天子,“击鼓相救”。

 

日食发生时,老百姓往往会走出家门,走上街头,集体大呼小叫。有鼓的敲鼓,没有鼓的,则会拿出锅碗瓢盆一些能敲出声响的器物,用力敲打。击鼓时,官方还会安排有力气的武士们,站在城墙、山顶等最高处,往天上疯狂射箭。直到“天狗”被吓走,太阳或月亮重新出来,击鼓、叫喊才会停下来。

 

图:古人射箭雄姿

 

 

 

“击鼓”,常常与祭祀同时进行。

 


祭祀的场地,一般设在土神庙内。祭祀时可不是简单祭品便能应付过去的,一般要宰杀猪、羊一类“小牲”,作为祭品,敬献神灵,不用牛这样的“大牲”。而在商代,推测还使用过人牲,即将人杀掉祭天祀地,这可能是最高规格的祭礼了,真的用人来拯救太阳。也有古人认为,凡是遇到天灾,祭祀时只用玉帛,不用牲畜。


“拯救太阳”是国家性质的集体行为,所以往往都是由天子领头,比县长挂帅,成立什么“观日食领导小组”的规格高多了。《毂梁传》上有详细的记载,“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言充其阳也。”

 

上文大概意思是,天子举行拯救太阳的祭祀,要设置五种旗,陈列五种兵器、五种鼓;诸侯只能设置三种旗,陈列三种兵器、三种鼓;大夫击鼓于城门;士人敲击木梆,都是为了充实阳气。

 

图:古代皇家祭祀场景(现代表演)

“拯救”行动中,是不能出差错的。要看日食发生的时间、地间,采取不同的拯救手法。用错了祭典,往往会引起麻烦,万一得罪和惹恼了神灵,问题就更严重了。《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五年》上,便记载了鲁庄公二十五年夏季六月初一发生日食时,鲁国错用了“拯救”格式,而引发的争议——

 

 “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 


 大概意思是,日食发生时,鲁国人击打起鼓来,并用牲畜祭祀土地神,这是不合常规的。因为只有在夏历四月初一,阴气尚未发作时出现日食,才用玉帛祭祀土地神,并在朝廷之上击鼓。如果不是发生了日食或月食,是不能击鼓的。


由此可见,古人“拯救太阳”的仪式是相当讲究的,乱来不得,用心良苦。当然,现在看来古人的这种拯救行为近乎荒唐,但在当时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日食这种“天灾”确实是令人不安和恐怖的,这也是人类惟一能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