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7:14
“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张文质
在福州1+1读书俱乐部刘良华《教育自传》月谈会上的发言

    请大家允许我插个话。刚才听博友们的发言,想着这些年我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同时也想着自己的生活,我突然意识到——我要把这句话强调一下——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一种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已经进驻了我们灵魂,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地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处己,却不自知!

 

      你看,我们作为教师,何曾能够由衷地、无条件地、不假思索地去爱一个孩子,去爱每一个孩子,无条件地肯定一个孩子来到这世界上一定有他的神圣的、任何人都不能怀疑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任何人无法代替的独特性、唯一性,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他自己的最爱,这种最爱也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太习惯用分等的方式去看待人了,也太习惯用贬低人、批评人、歧视人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了,在座的各位老师谁不曾受过这样的教育,又有谁未曾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过自己的学生?刚才李老师说军训时,一个女生肚子疼得脸色苍白,直冒虚汗、动弹不得,她的年段长看了又看,却说是不是孩子在装病?陈老师说和她配班的老教师在班上对学生一口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也不懂,怪不得你只配考到这样的学校!”这样否定人、打击人的例子在学校真是司空见惯,举不胜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太喜欢自己的“坏心眼”了,也太习惯于用“坏心眼”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了。这种“坏”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而从未为我们所自觉意识到,它的摧毁性就更加可怕,当我们自然而然地以否定的、贬斥的、不信任的心理看待学生以及其他一切人事时,你还真难以对自己“自然而然”该当如此的言行作出自我怀疑的评价,很多时候甚至还会为自己“发现”了学生的这些“装病”和“只配”等等问题而洋洋得意。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肯定、尊重、理解、激励和赞美”呢,什么时候才能把这样的理念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说到这一点,我也深感惭愧,今天中午和海滨、“白水”他们一起吃饭,我一看到“白水”,看她人很瘦却穿着短裤,显得更瘦了,我马上就说出了自己自以为是的感受,真要命啊,这也说明当我现在说这些话时,我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我实在也有很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我们看人瘦不顺眼,看人胖不顺眼,看人丑不顺眼,看人漂亮不顺眼,看人聪明不顺眼,看人笨也不顺眼,总之,几乎处处不顺眼,几乎处处都是以自己极为荒谬的评价标准为准绳——而且时常一看首先映呈出就是自己的“坏心肠”。——比如,我们看见一老先生娶了比他年轻很多的女子,马上想到什么,婚姻不会长久,女的一定图谋钱财,老头子肯定疯了?等等,实在很难想到对人理解与祝福啊,这难道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消极心理?在这样的负面文化之中生活与成长起来的人怎么能活得舒展自信,为自己而活,活的像自己?

 

     我说的第二点就是,这种的“消极”也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最主要的方式。我们这个社会很少有信心满满的人,刘翔算是一个,我把他看做是真正的新文化的代表。钱理群先生曾说过,今天就是在北大也难以找到几个狂妄自大的人了。我们爱说的是,“低调”,“枪打出头鸟”,“夹紧尾巴做人”,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几乎人人自卑,人人都习惯了怀疑自己,习惯了一下子就做“最坏的打算”,习惯了一眼就看到“阴暗的部分”。刚才我提醒各位博友,对自己的文章不要说“随便抄几个例子”,其实你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我们不要“过于喜欢”这样的“自我贬低”,我说要是刘良华博士说到自己,一定是“我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选择这几个例子”,你在他的博客上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表达,他自信、尊重自己的工作,我喜欢他的所下的断制,甚至也喜欢他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有智慧有勇气的人,才能有属于他的富有魅力的“偏执”,这是这个人的可爱之处。今天,我们谈论他的“教育自传”,我看重他的自我认同,有了这样的自我认同,你才能直面人生,直面教育,也才能敢于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你看他笔下的至亲至爱多么活灵活现,有时甚至是那样的“丑而可爱”。可惜这样的学者真是少而又少。

 

     我也是这样经常反思自己的,我觉得自己虽然基本上走出了自卑的洞穴,但是仍然时不时的以一种消极的暗示左右着生活。怎么说呢,我们本来都可以生活得更好一点,更阳光一点,但是在行动之前,我们太容易想到失败,想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了,这样的“消极文化”,使我们极易妥协、气馁,极易沮丧、怨恨,极易退缩、丧失活力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常常是想得太多,“傻劲”却太少,太关注结果却无法享受过程、肯定过程本身对生命的意义,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变的既自卑又功利的。

 

     我是这样想问题的,先不要把什么事一想就想到孔夫子那里去,想到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去,想到体制上去,我们还是先想想自己,就个体生命而言,最大的责任还是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