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炸机嫌犯老窝:伦敦斯坦涌动着不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4:33
沃森斯托是英国伦敦东区的一个小镇,美国一位学者将它称为“伦敦斯坦”,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穆斯林国家。几天来,全球媒体都在密切关注着那里的风吹草动。8月10日破获的连环炸机阴谋案震惊了世界,11日,英国媒体刊出了19名恐怖嫌犯的姓名、年龄和居住地。(chinesenewsnet.com)
他们都是穆斯林,年龄从17到37岁,其中有14个人来自伦敦东区,大半来自沃森斯托镇。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记者从“伦敦桥”车站出发,乘坐公共汽车前往距离市中心大约11公里的沃森斯托。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仿佛从一个世界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市中心高大挺拔的金融大楼,时尚明丽的精品店,古老恢弘的教堂逐渐退却,代之以样式平板的旧式阁楼,拥塞局促的零售店、炸鸡店、中餐外卖店以及风格多样的小教堂和清真寺。(chinesenewsnet.com)
根据公布的材料,伦敦炸机阴谋的嫌犯中,有两人住在沃森斯托镇的阿尔伯特街上。从9日深夜逮捕嫌犯后,警方对他们的住所进行了严密封锁。来到阿尔伯特街,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两所嫌犯的住宅,因为每所住宅前都停着一辆警方的面包车,里面坐着五六名伦敦警察。警察会询问一下前来拍照的记者们,但并不严格。其中一位告诉记者,他已经值了8小时的班。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到一两个穆斯林打扮的人提着食物,低头匆匆而过。(chinesenewsnet.com)
在其中一家嫌犯住宅旁边,记者看到有一个住户竖起一块“房屋出售”的牌子。邻居布莱恩先生是个30岁左右的黑人男子,他说自己从一出生就住在这儿。“穆斯林太多了,”他对记者嘟囔道,“我不愿意再住这儿了。”据他说,最近一段时间,这里卖房子的人不少。(chinesenewsnet.com)
在号称全欧洲最长的街市──沃森斯托市场,记者听到一群印度人在扎堆议论“那些穆斯林”,而带着白帽、蒙着面纱前来购物的顾客们,则显得面色阴沉。当地媒体报道说,附近的清真寺暂时拒绝采访。镇中心广场上正在举办“沃森斯托的千幅面孔”展览:1000名各个族裔、各种年龄的当地居民肖像组成一幅密集的画卷,举办者介绍说,这次展览是为了体现出社区居民的多元性。(chinesenewsnet.com)
把沃森斯托称为“伦敦斯坦”也许是学者夸张的比喻,其实沃森斯托所在的沃森森林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社区,超级球星贝克汉姆就在这儿长大,穆斯林人口占到社区总人口的15%左右。在沃森斯托市场,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chinesenewsnet.com)
450个摊位和300多家店铺从镇中心广场绵延1公里,一眼望不到头。商品从蔬菜瓜果到金银首饰,风格从中国、印度到非洲、南美,应有尽有。空气中混杂着喧闹的中东音乐、印度音乐、非洲音乐,以及英国小贩响亮的叫卖声。白天永远人流涌动,白人、穆斯林、锡克人、非洲人……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大家都在用蹩脚的英语交流,也会有土耳其或者埃及小贩冷不丁用中文冲你来一句“你好”。也许是想用它来体现新伦敦的活力与包容性,伦敦市将沃森森林区定为2012年奥运会5个承办区之一。(chinesenewsnet.com)
沃森斯托是外伦敦的一个缩影。不少人强调这里经济滞后、族群复杂、治安不佳。也有人喜欢这里的多元文化、充沛的活力以及丰富而低廉的商品。随着伦敦中心地价的不断飞升,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也选择落户外伦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位老师对记者说,这里是真正的联合国,“你能吃到各国的美食,学会和各种文化相处”。(chinesenewsnet.com)
无论是去年的“七七”爆炸,还是今天的炸机阴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嫌疑犯几乎都是在英国生活的穆斯林。恐怖分子的“近距离化”让很多英国人感到恐慌。他们不再是躲在阿富汗山洞里仇恨着西方社会的极端分子,而很可能就是邻居家的男孩、昨天送过比萨饼的店员、彬彬有礼的大学生、给过你帮助的出租车司机……他们生长在这个社区,过着和别人相同的生活,爱好和普通英国青年一样,了解甚至实践着许多西方价值观。“太可怕了,你也许根本不了解住在你隔壁的人。”不少英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chinesenewsnet.com)
那位毫不忌讳地表达对穆斯林厌恶情绪的布莱恩先生,也承认他的邻居看上去“挺不错”。另一位嫌犯的邻居则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说,被搜查的那家人很容易相处,如果她本人需要帮助,她一定会求助于他们。由于警方的问讯还没有结束,尚不知这些青年是怎样涉入恐怖阴谋的,但这两天英国媒体披露的故事,给人总的印象是,谁都难以理解他们怎么会是恐怖分子。(chinesenewsnet.com)
在BBC和《独立报》的报道中,这次公布的23岁的嫌犯瓦西德·扎曼是这样一个人:就读于伦敦城市大学,是该校伊斯兰协会的主席;非常善于与人交往,开放而不保守;是利物浦俱乐部的球迷,也喜欢打板球──尽管水平一般;立志要当医生,乐于借给同学笔记、科幻小说和幽默书;爱看电视和电影,爱吃汉堡包和薯条──警方出动几十人来逮捕他的夜里,他正在和家人看电视,而且刚给朋友发短信,约定明天到外面吃饭。熟悉的人听到他被捕,第一反应竟全是不相信。老人们认为这孩子的唯一“过错”是每周去清真寺做礼拜。(chinesenewsnet.com)
《镜报》则连续几天报道了20岁的唐纳德·斯蒂华─怀特──这位刚刚与一位摩洛哥姑娘结婚的小伙子,出身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同父异母的姐姐是一位超级名模、法国网球明星诺亚的前妻。唐纳德离开学校后曾当过一段美发师和厨师。据他的前任女友说,他虽有些反叛,但非常浪漫、友善,喜欢玫瑰花和写诗。他一辈子最让人惊讶的事情,大概就是6个月前改信伊斯兰教,并改名阿卜杜勒·瓦西德,为的是“过一种纯粹的生活”。此后他戒烟戒酒,朋友圈子也换了。在这次反恐行动中,他和另两个朋友一起被捕。(chinesenewsnet.com)
一向倾向自由主义立场的英国《卫报》12日发表评论,呼吁给予穆斯林嫌犯公正的审判以及人权,要平等地对待少数族裔。应该说,主张消除族群偏见、坚持平等主义的声音,在英国社会仍然是主流。不过,从底层社区的角度看,一再出现恐怖分子就躲在身边的事情,的确难以消除对穆斯林社会的一种恐惧。记者最近与英国朋友聊天,发现其他少数族裔对穆斯林表达出很大歧见。这可能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多元文化政策正在面对的难题。(chinesenewsnet.com)
为什么这些生长在伦敦等大城市、相对他们的父辈更能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第二、第三代移民,会憎恨他们自己成长的社会?更让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大多数被公布出来的恐怖嫌疑犯都来自中产家庭。他们为何甘愿为“恐怖事业”献身?这两天,英国媒体做了很多反思。
BBC记者在沃森斯托发现,虽然在当地,贫困、失业及教育等都是问题,但真正让穆斯林青年感到愤愤不平的,却是英国的对外政策。由于移民众多,沃森森林区长期以来是工党及自由党的地盘,而在最近的一次地方选举中,势单力薄的左翼小党“尊重党”却赢得不少选票。该党最主要的纲领就是反对伊拉克战争。(chinesenewsnet.com)
一位年轻人态度和缓地对BBC记者说:“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请自问为什么英国人在穆斯林的土地上打仗。”在他看来,父辈们往往担心被逮捕或驱逐,不敢说出真心话,“但我们是英国人,这是养育我的国家,该是我们把话说出来的时候了”。(chinesenewsnet.com)
12日,英国议会三名穆斯林下院议员、三名上院议员与38个社团,共同致函首相布莱尔,呼吁尽快改变英国外交政策。他们认为英国在伊拉克及中东的行为,不但给那里的人民带来危险,也给极端分子以口实。下院议员萨迪克·汗指出,英国对外政策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公正、非正义”的,这一点正在被极端分子利用。但这封公开信立即遭到外交国务大臣豪厄尔斯等政要的反驳。(chinesenewsnet.com)
新的恐怖主义活动更能折射出西方社会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短时间内不会有定论。就像在沃森斯托镇中心广场,“千幅面孔”所拼贴出的那种和谐与亲密,仍然是人们美好的向往,几天来涌动在伦敦东区的情绪,实际上更多是紧张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