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敲响Web2.0泡沫警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4:33
“裁员”敲响Web2.0泡沫警钟
2006-08-16 18:01:22.05

朱泉峰
计世网消息    草根创业者开始犹豫,天使投资者开始担心,许多网民甚至猜测互联网是否已经热过了头?那么各大网站的裁员是不是互联网冬天的前兆呢?   7月31日下午,空中网正式对外公布,公司决
定将裁员约15%。此前一周,记者曾获得空中网内部消息可能裁员40%,正式员工占15%,未转正员工占25%。但空中网公关负责人王小湖完全否认了这一消息。   8月1日,中搜继百度“裁员风波”之后也爆出内部裁员传闻,被裁员工在个人博客中描述,裁员人数可能占到公司总人数的40%,甚至有些部门被裁掉了一半。各大网站随即爆出中搜总裁陈沛的电话答复,但各种版本互相矛盾,搜狐称陈沛确认裁员,腾讯称陈沛否认裁员。   由于中搜近两年一直位于个性化互联网大潮的前列,裁员传闻使得关于“Web2.0寒冬渐进”的说法开始在互联网广为流传。加上国内各大Web2.0网站创业至今,广告、无线、游戏这三种商业模式都与Web2.0无缘,各大风投机构(VC)酝酿的互联网泡沫似乎已经有破灭之势。 裁员是未雨绸缪   8月5日下午,记者在雕刻时光的咖啡吧见到了身着T恤的中搜COO陈波,并向他求证了近期中搜内部的裁员传闻。   “其实并不复杂,先由咨询公司做咨询,然后我们做战略调整,人员需要精简的时候中搜就会裁掉一些部门的员工。”陈波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中搜在7月初就开始了人员调整,开会询问了员工意见,有的更换岗位,有的找其他的工作,陆陆续续地“走掉”了几十人,到8月初已经完成了全部的裁员工作。   陈波在谈话中也表示,并不避讳“公司裁员”这种说法,但被裁员工在博客中描述的大规模裁员是不符合事实的。“去年初,中搜有300多人。获得千万美金风投之后中搜收购了一家做渠道的公司,人员膨胀到1000多。这次战略调整涉及的被裁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5%左右。”   中搜裁员为什么会和Web2.0寒冬扯上关系呢?自2002年成立至今,中搜围绕互联网搜索引擎做技术研发,给各大门户网站提供后台搜索服务。中搜总裁陈波把雅虎搜索引擎定义为第一代搜索引擎;Google搜索引擎则代表第二代搜索引擎;关于第三代搜索引擎,陈波一直认为中搜代表了未来搜索的趋势。   “2006年初,即时互动个性化搜索产品‘IG个人门户’的诞生一下子把中搜划入了Web2.0的行列。Web2.0是一个大框,好多东西都能装进去。但Web2.0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中搜也不是单纯的Web2.0公司。”陈波认为,中搜和其他草根创业网站一样在风投机构看好Web2.0概念之际获得了千万美金的融资,但目前其他Web2.0网站缺乏盈利模式,新闻媒体听到某网站裁员可能就会联想到“Web2.0泡沫”、“互联网寒冬”之类。   记者立即追问,为什么中搜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做战略调整呢?是现有资金不足以维持公司运行,还是迫于风投机构的压力必须在2007年底前取得长足进展?   “裁员和盈利必须考虑一个‘度’的问题,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必须兼顾。中搜选择战略调整是因为完成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之后,必须为明年公司更加健康地发展做准备。裁员就像一个人太臃肿了,需要割掉一些多余的‘肉’。适度的裁员是一个公司健康成长的标志。”陈波在谈话中否认了关于中搜数月未发工资的传言,也否认了整个MP3搜索团队投靠周鸿的奇虎公司的消息。 Web2.0是泡沫?   当Blog、Podcast、SNS、RSS、Wiki、BBS等号称Web2.0的互联网应用纷纷获得千万美金风投之后,听说过互联网的中国人都开始相信“春天已经来临”。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这些Web2.0网站缺乏商业模式,裁员传闻接踵而来之后,“第二波互联网泡沫”之说立即淹死了一批批的后来创业者。   “关于互联网的泡沫一说,可能涉及VC砸多少钱才合适的问题。”陈波表示,目前国内拿到的几千万美金风投在长期看来并不能算做Web2.0的泡沫,即使从三到五年的短期看也是有益于促进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   “用VC的钱去做一些Web2.0创业的尝试总比没钱干等好吧。”陈波解释说,“是不是泡沫也要放在某个环境中分析。以‘80后’创业的某些视频网站为例,五年后做绝对是正确的,现在做却未必。这些小孩该犯错的还会犯,该经历的失败还是要经历。但是没有这个创业磨练的过程,以后还是什么都不懂。”   百度CEO李彦宏曾经感叹,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水平其实很低,即使百度做到中国搜索市场老大,还是赚不到多少钱,和Google的盈利没法比。反过来也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到现在为止,不管它是叫Web2.0还是不叫Web2.0,就是那种个人化、社区化、互动的网站,市面上没有一家在我看来是及格的。”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表示,“中国的Web2.0网站,可以说99.9%的人均访问量(PV)是在10以下,8以下,甚至5以下。我个人认为,正规的社区型Web2.0公司,人均PV在20以下就不要谈别的(广告)了。”   既然绝大多数Web2.0网站都不合格,那么数千万美金怎么会跑到草根创业者的口袋里去呢?难道这些Web2.0网站都是骗子?记者不禁感到几分困惑。   “创业者和风投机构的关系,并不是像外界描述的骗与被骗的关系。其实两者谁比谁傻呢?说不定就是企业家在‘忽悠’创业的。”陈波陈述说,“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是很低调的,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却喜欢上电视,搞创投大赛。”   谢文的评价更加直白:“我相信很多投资者也在反省。其实,很多VC投资的时候也是有投机心理的,起一把哄,将来可能会找另一批比他们更傻的VC接棒。当然这也是VC(Venture Capital)这个词的本意,投10个死9个也是正常。”   “VC多数不是互联网专家,或者说我还没有见过对互联网真正有感觉的VC。事实上你也不能要求他们,他们投资各行各业,也就难怪他们难于精通互联网了。他们只是按照一般法则去判断。特别是在中国,大部分VC是跟风,看美国的动静。如果说是看战略、看商业模式、看团队,都是瞎扯。如果现在美国的VC说什么火,中国的VC一定也跟着说火。”谢文的观点发人深思。 创业者切忌浮躁   众所周知,互联网创业初期缺乏资金,向风险投资机构寻求帮助成为国内众多草根创业的首选。在揣测了投资人的心里之后,部分创业者开始迎合投资人的兴趣点,攒电脑一样地包装一个个“炙手可热”的网站,期望着能够骗到一两笔天使资金。   “创业者自己干自己的事,VC有兴趣就拉一把,会使你成功得更快一点,更健康一点。但是如果靠投其所好,我觉得没有意思。VC本来就是投概率,Venture Capital就是冒风险,投10个死9个。”谢文对近期互联网创业者的投机做法表示并不赞同。   在各家Web2.0网站争相夸耀自己获得千万美金风投之际,记者对好似“空手套白狼”一样得来的钱怎么花,融资多少钱才算合适等问题产生了好奇。   “一般来说,融资并不是越多越好,够网站运作18个月就可以了。如果18个月之后网站还活着,VC就考虑下一笔融资,否则你的网站可能死得更早。”汉能投资CEO陈宏告诉记者,在达成投资协议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投资人是有权拿回承诺的资金的。如果国内的创业者经验不足,则可能被某些VC给“忽悠”了。如果在这短时间内,创业者盲目扩张人员,则可能导致网站立即死亡。   2005年10月国内某著名社区论坛宣称获得千万美金注资,之后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最终现金并未到帐。2005年12月,拿到1000万美金风投的博客网突然宣布裁员近百人。   “其实Web2.0不过是一种理念,众多的商业公司都喜欢一窝蜂地将自己贴上此标签,炫耀一番,而实质上这些公司裁员等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大抵都与各自经营、战略、决策、执行等方面的失误有关。”业内资深人士赵福军评价说。   在互联网公司高调融资、低调裁员的背后,记者明显感觉到这一波互联网创业的浮躁。2006年,一批“80后”登上了Web2.0的舞台,他们大学刚毕业甚至没毕业,第一个份工作就是做CEO。   “这种CEO一钱不值。以后他们还要补交学费,受苦受难。不如老老实实地先去一个正常、健康的公司,从普通员工,到经理,再到总监,一步一步地做起。”谢文的忠言逆耳估计很少人愿意倾听。   但在记者看来,互联网公司在强调创新和个性化的同时,管理者更应该有时间去理性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快地让用户接受,进而扩大基础用户群,提高社区用户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如何避免传统门户网站的“回马枪”;甚至想得更远一点,在下一次互联网的冬天存活下来。新浪、搜狐、网易正是挺过了上一次寒冬,才有了今天的风光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