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背稻飞虱散毒 晚稻暴发黑条矮缩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1:56:20

广东白背稻飞虱散毒 晚稻暴发黑条矮缩病

     进入10月份之后,阳西县上洋镇打燕岭村农民骆弟贤一直闲不下来,除了要给水稻及时喷药防治稻纵卷叶虫外,连片的25多亩水稻矮缩减产,令他更为头疼。    南方农村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类似骆弟贤晚稻这样植株矮缩、结实率下降的地方还有很多,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受害水稻轻则减产3%-8%,重则减产达到50%以上,个别严重者颗粒无收。目前,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已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田间鉴定。专家认为,这些水稻均是感染了黑条矮缩病,发病的原因并不是种子本身带菌引起,而主要是由白背稻飞虱传毒引致。     今年晚稻普遍发生     鉴定专家成员、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室主任朱小源研究员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病毒侵染引致,通常在秧苗潜伏期开始为害,其传播昆虫媒介为白背稻飞虱,褐稻飞虱不传毒。此病毒寄主范围广,除莎草外所有禾本科杂草均可侵染。“广东水稻病毒病年年都有,但不至于今年矮缩病这么集中出现,个别地区发生偏重。”据调查,目前该病害在汕尾、惠州、阳江、茂名和湛江等沿海地区发生相对较重。此外,在广东周边的湖南、广西以及海南也有大面积集中发生。    “今年晚造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阳西地区发生较往年要重,一般田块发病率3%-5%,严重者达到80%以上,甚至绝收。”阳西县农作物病虫区域测报站许兆伟站长介绍,尽管水稻黑条矮缩病2001年晚造于阳西上洋镇率先在省内发生以来,每年都有零散发生,只是今年晚造发生面积较大,全县近1万亩。    记者在田间调查发现,水稻植株明显矮缩,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新叶有的出现扭曲皱缩。不同时期其田间表现不同:分蘖期发病时,秧苗分蘖明显增多,植株出现丛生,早期分蘖或主茎尚能抽穗,但大多出现包穗或结实率下降;秧苗期发病时植株明显不分蘖,严重矮化;孕穗至抽穗期发病,造成包穗、半包穗或者抽出的穗粒明显减少,结实率大幅下降。“水稻黑条矮缩病最大特点是后期侵染的病株,其茎节间可见明显腊状突起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许兆伟站长说。     白背稻飞虱传播病毒     “同样的生产田块和肥水管理,播插不同的水稻品种,为何博优998没有发生病害,而博二优15号却发病如此严重?肯定是种子问题,是博二优15号稻种带菌引起的。”阳西县上洋镇打燕岭村的农民骆弟贤对记者说,不止是他自己的水稻发病,村里其他9户也是种植这个品种,结果都是减产。    骆弟贤介绍,他种粮已经15年了,最近3-4年都是引种博二优15号这个稻种,没事。但是,今年晚造却出现大麻烦了,打燕岭村晚稻至少200亩严重减产。“绝对是厂家的品种质量有问题。同样品种的杂交稻,产地不同,其种子质量也不一样,往年用的多是海南、广州生产品种,质量有保证;而今年是使用湛江、茂名华茂公司等单位的种子,很可能这批种子就有问题”。    “其实,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不经种子传播也不是土壤传递,目前发生的唯一传播介体是白背稻飞虱。”阳江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王汝校高级农艺师对记者地说,该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侵染,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在分蘖期前被侵染稻田。     缺少特效农药防治     记者了解到,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秧苗潜伏期较长,加上白背稻飞虱的迁飞性季节性强,难以把握其准确的发生传播时间,尤其是当前广东基层农技站如此简陋的植保预测设施,根本就无法进行测报,也不可能辨别哪一批迁飞的白背稻飞虱真正带病毒。    广东省植保总站陈喜劳副站长向记者介绍,目前该病一旦发病后仍没有特效的农药防治,只能靠前期预防为主,减少早期稻飞虱的传播源以及田间禾本科杂草的清除,生产上多采用“清除毒源防虫控病,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办法。    朱小源研究员建议,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吡虫淋、吡蚜酮、阿维菌素等防治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农民不妨试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一叶一针秧苗期喷药防治。”    “没想到今年晚造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如此大,其传播蔓延速度也非常快,明年要重点监控这个病害的发生情况。当下要组织相关的农科植保专家联合攻关,力争明年广东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陈喜劳副站长说。                                                                        (信息来源: 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