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问农民最需要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8:34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按当初设想,这批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农村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这一办学经验去年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然而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却是尴尬。(新华社2005年10月31日电)

    这个结果早在预料中。不仅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遭遇尴尬,某些部门炒得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支援西部”也一样时不时遭遇尴尬,前不久《中国青年报》还曾报道一批志愿者愿意扎根落户西部某地,却被当地拒绝的事;此外还有不少地方把违反《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向农村指派大学生当村官当成好事和政绩来做,结局也大同小异。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光凭良好的愿意和一腔热血,是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的,做任何事情,需要的是智慧、理性,尤其是承认现实的勇气。

    在上述三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问的是:大学生到农村去能干什么?当代中国农民和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先弄清楚,岂非盲人摸象乎?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支持有条件、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有经验的老师和医生做志愿者甚至做义工,到农村去进行短期支教、支医的,但我不赞成他们就此长期扎根。那样对人才本身的发展不利也不公平,对人才是个浪费,对农民、农村却并无补益。道理很简单:志愿者的短期支持是一种无偿性的输血,一旦长期扎根,则对于人才和农村、农民都是双输:以今日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现实,“养”着个大学生还是很奢侈的。

    我很赞同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党国英的一个判断:“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受到农村教育水平低的制约,但最重要的制约却来自农村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体制缺陷。这些制约不会因为大学生做村官而得到重要改变。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机制。”不要说一个手中没有任何资源、除了热血和那点可怜知识之外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就是一个高官,他的能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但要想让他去彻底改变今日中国一个小村庄的面貌,他也只能徒唤奈何。

    我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最需要的,是他们的自由、完整的土地权利和房屋权利,是享受起码的医疗和社会劳动保障,是下一代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孩子们不再辍学,不再当农民,不再像他们一样,除了高考之外再没有跳出“农门”的出路……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类似河北农业大学这样让农村学生免费接受大学教育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仍然功德无量,不仅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而且要把这个事业不断做大,通过向国家争取经费、向海内外募捐等各种方式筹措专项资金,让越来越多农民的孩子能够免费上大学。但上大学后不要指望他们回农村,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地、自由地从农村的农民转变为城市的市民,并以他们在城市的贡献和作为,自自然然地反哺乡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乃至其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