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黎巴嫩:一半是真主信徒 一半是上帝子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6:41
萨利姆·阿里医生坐在贝鲁特萨赫勒总医院里的椅子上。自从7月12日以色列向黎巴嫩南部发动军事攻击以来,他已经五天五夜没有回家了。家里怎么样了?他苦笑着耸了耸肩膀说:“我不知道它是依然完好还是已经被毁了。”他的家就在伊朗大使馆附近,现在的状况如何可想而知。
在身旁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马吉德·阿汝尼唱的歌:“啊,贝鲁特!你是全世界的骄傲!……你从废墟中崛起,像四月里绽放的花朵!”她唱着唱着,音调忽然高亢起来,“崛起,贝鲁特!”
“我们会从最坏的时候挺过来的,”阿里说,“贝鲁特还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贝鲁特人从来不怀疑他们的城市是最美的,即使她饱受战争的摧残,即使在战火硝烟充斥的日子里,贝鲁特人都相信他们的城市是“爱和美的女神”。
分裂的城市:东、南两重天
贝鲁特是黎巴嫩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也是黎巴嫩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在贝鲁特,从受到炮火打击的南部到毫发无损的东部,完全是两个世界。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贝鲁特被一分为二,从北部的贝鲁特港经中心商业区沿大马士革路到东南郊,形成一条长约六公里、宽约两百米的无人区(人称“绿线”)。
“绿线”将贝鲁特分开成两个世界。“绿线”以东为基督教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大街上车水马龙,市面繁华异常,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自由。走到“绿线”以西,则仿如换了人间。那里是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居民区,遍布弹孔的残垣断壁比比皆是,很多都是内战遗迹,市政当局至今无钱修复。
祖卡·布拉特街区有一座的176年历史的房子,屋主是八十岁的逊尼派老人阿塞姆·萨拉姆。他坐在屋里伤感地说:“这是贝鲁特的悲哀,是整个黎巴嫩的悲哀,黎巴嫩太脆弱了。”
1960年代末,巴勒斯坦游击队主力逐渐转移到黎巴嫩,割据一方,在黎巴嫩形成“国中之国”。由于他们的参与,教派冲突陡然增多,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直到1975年4月爆发了全面内战,基督教民兵为一方,穆斯林民兵和巴勒斯坦游击队为另一方,激战十六年之久。保守估计,约有二十多万人死于内战。
开战第二年,叙利亚派出三万五千士兵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占领时间长达二十九年。直到2005年4月黎巴嫩新政府成立。新政府由二十四人组成,基督徒和穆斯林各占一半。
“叙利亚人撤了,轮到黎巴嫩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各种矛盾和冲突开始表面化了。”阿塞姆·萨拉姆老人说。
矛盾的城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尴尬结合
在贝鲁特为数不多的酒吧里,二十五岁的老板帕特里克·罗瑞南正在费力地安装电视。他是基督徒,但承认自己欣赏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作为一个普通平民,我们既不参与政治也不属于哪个团体,只是希望安定和繁荣。”
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在黎巴嫩有为数不少的像罗瑞南这样的基督徒。这是一个纠结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中的国家。历史上它一直受西方影响。公元前1000年,地中海地区的商人和殖民者建立了黎巴嫩。罗马帝国后期和拜占庭时期,信奉基督教的皇帝都将黎巴嫩划归己有。6世纪时,黎巴嫩接纳了基督教异端马龙派。该教派长期信奉基督教一性论。11世纪左右,黎巴嫩又接纳了源自埃及的伊斯兰教封闭宗派德鲁兹教派。在十字军东征期间,黎巴嫩成了欧洲人的重要据点,受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影响尤为深远。
独特的历史使黎巴嫩演变成非常独特的阿拉伯国家。它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虽然是官方语言,但通用法语和英语。有一半的国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有四成的国民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教派林立成了黎巴嫩长期受外部势力干预和内战不已的重要原因。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战争给黎巴嫩带来了潮水般的难民,使得穆斯林人数大涨,穆斯林团体遂认为必须比基督徒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于是,这个国家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
无辜的城市:利益的牺牲品
黎巴嫩人或许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国家怎么转眼间就成了废墟。昔日那个最美的城市仿佛还在眼前,一切似乎只是一场恶梦。
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第一次中东战争前,黎巴嫩因具有完整的民主共和制被誉为西方在东方的“民主橱窗”。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已经明确了黎巴嫩同未来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独立的犹太国之间的边界,因此,黎以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领土争端。事实上,黎巴嫩也没有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
那么,为什么以色列要为一次绑架就对黎巴嫩大动干戈呢?实际上,中东地区的事情可称得上是“环环相扣”,这次冲突爆发时,正是伊朗核危机再次陷入僵局之时,六国外长会议正要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真主党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在此刻猛然升温,将力主制裁伊朗的美国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外交局面。
西方有媒体分析,此次哈马斯和真主党挑衅以色列,很可能是出于伊朗和叙利亚的策划,目的是在中东制造更多麻烦,让美国疲于应付。
大国间的利益角逐,黎巴嫩成了彻底的牺牲品。
每天下午6点,贝鲁特一家酒店的停车场总有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在踢足球。刚上初中的侯赛尼说,他是逊尼派穆斯林,班里也有什叶派穆斯林,大家相处融洽。硝烟背后,孩子们或许还不懂他们的国家到底为什么会承受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何时结束呢?谁也不知道,大家知道的,就是它不会像一场球赛那么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