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散步 (组图)十五 — 南京西路-西藏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29:17

2005年9月5日的金门大酒店、上海体育大厦、国际饭店、

南京西路108号金门大酒店 原华安大厦,1926年竣工。


华安合群保寿公司,是1912年由江苏人吕岳泉所创,设于外滩30号。吕曾任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故具备一些业务经验,他聘用在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任职的英人为总司理和计算师,吕自任总经理。
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吕岳泉把外人的权限订明于雇佣合同之内,另外从职员中选拔优秀人员加以培养,每年举行几次营业竞赛,一方面鼓励业务的推进,一方面促进人员招徕方法的提高。公司还于1924年举办人寿保险函授科,科目有保险原理、保险种类、招徕学、商业道德等,当时经介绍就学的有600人,远至云贵等省及南洋群岛,都有学员前来就学。学成后公司量才聘用。
当时社会上对于寿险的意义还不明了,华安公司成立不久,就着手编印《华安杂志》,阐述人寿保险对保障身家幸福的意义,分赠保户供营业员招徕业务之用。此外,公司还经常邀请新闻记者开茶话会,作舆论上的宣传。鉴于团体保寿对劳资双方改善关系极为重要,从1926年起,公司特厘定团体保寿章程,保额由企业决定,保费由企业缴纳,如遇职工身故,即将赔款交由企业转给家属领取。此项业务开展后,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先后加入团体保寿。以上这些措施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营业蒸蒸日上。
1919年公司原有房屋不敷应用,迁址于江西路31号及新康路6号,次年又迁至四川路北京路口。1926年,公司在静安寺路104号建成8层总公司新屋,取名华安大厦,第二层作办公用,底层出租,第三至第八层经营附属华安饭店。该大厦为当时该区域最高的建筑物,起了广告的作用,更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抗战爆发后,华安各地分公司随着国土的沦丧相继收缩业务。上海总公司业务也极少发展,已保的寿险,其续期保费因通货膨胀而不得不停止收费。收入逐渐减少,而赔款、满期款及保单押款的支出有增无减,只能靠出售房产维持,华安饭店也于1939年出租给香港华侨改建为金门饭店。至1949年解放前夕公司营业完全停顿。

金门大酒店的钟楼,从上到下三截,虚实相间,稳重而不失活泼,颀长又不失比例。

金门大酒店的大理石列柱。下有抱着档案袋的职业女子

金门大酒店。意大利宫殿式……自己没看到的胡说什么。

金门大酒店。去2楼前厅的梯阶

金门大酒店。门口上部装饰

金门大酒店。前厅、电梯前的天井部份

金门大酒店。10楼屋顶看人民公园,市政大搂……

金门大酒店。从屋顶看钟楼

金门大酒店。屋顶空调用冷却器、远处可看到上海歌剧院…

金门大酒店。钟楼石柱间看钟楼内部

金门大酒店。钟楼内螺旋梯阶

金门大酒店。钟楼内螺旋梯阶的上部 这是避雷针的导电线吧。

金门大酒店。2楼前厅

金门大酒店。出2楼前厅

体育大厦。原西侨青年会


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原西侨青年会)。建于民国17年(1928年),地址南京西路150号,占地1933.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96.6平方米。包括生活大楼和体育馆两部分。建国前专供在沪西侨青年进行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1950年5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7年12月28日,在大楼内筹建的上海市体育俱乐部正式对外开放。体育俱乐部大楼二楼的儿童活动室,原为西侨青年会童子部,面积116.2平方米。后改为弹子房。


国际饭店。原四行大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银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1922年7月11日,大陆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共同组成四行联营,并先后成立了四行准备库、四行储蓄会、四行信托部和四行调查部等机构。其中四行储蓄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23年6月,上海四行储蓄会正式开幕。新开张的四行储蓄会以“保本保息,期短利厚,又分红利,会计公开”为号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当时,几乎所有的银行将存款业务放在主要营业中,而将储蓄放在附属营业之中。唯一改变这一格局的只有四行储蓄会。当时的四行储蓄会,可谓成员众多,而又贴近广大群众的金融组织。
  自上海开埠以来,西风东渐,怎样才能赚到钱,怎样才能赚到大钱,已成为上海人选择谋生方式的一个基本信条。而靠各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侥幸发财,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1912年,上海出现了万国储蓄会。这种由法国人创立的,拿储蓄作幌子的颁发奖券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用所谓有奖储蓄骗钱的先河。
  我国银行经营储蓄业务较晚,有关储蓄法规的出台更晚,直到1908年才由度支部颁布《储蓄银行则例十三条》,而其中仅有三条与储户有关,也仅限于储蓄种类、储蓄目的、存款利息的支付。因而“其内容之简略,无可讳饰,对于储蓄存款之安全保障等有关事项,均未有详细之规定”。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立法院商务委员会才着手起草储蓄银行法。
  其间,有关储蓄银行的法规是一片空白,由各银行各行其是。而万国储蓄会更是乘机钻了空子,利用当时许多储户对洋商的迷信,同时又迎合那些“求大利、贪小利、怕失利”的上海人“以小博大”、投机取巧、急于致富的需要,设置了许多苛刻的条件。例如,对分期储蓄,规定储户交款的日子以开奖前一天的上午为限,过了12点去交款即遭拒收,作为欠交,欠交的储户即便中奖也不能领取;如储户欠交3个月,其所持会单号码即告作废,如果已交储款不满二年,不能领回任何款项等等。此外,万国储蓄会用种种手法足令储户血本无归。
  四行储蓄会虽然与万国储蓄会都叫做“储蓄会”,但却以提倡人民储蓄为宗旨,与后者截然不同。四行储蓄会首创以储蓄为主营业务,注重严格制度,科学管理,并推出保管公益款项、特别储金、停交分期储金、满期储金等新储种,同时还在方便储户方面动脑筋,如将储金证分档印刷,根据颜色就能辨明储蓄的品种及本金的金额,使人一目了然,方便省时,此外,四行储蓄会还注意为储户做好服务工作。其中储户最关心的便是还本付息。每逢还本付息之日临近,四行储蓄会必在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广告内容简单、明了、醒目。
  四行储蓄会有力地倡导了储蓄之风,抑制了当时盛行的变相赌博,将一部分热衷于有奖储蓄的群众吸引过来,稍分洋人之利。
  四行储蓄会与万国储蓄会两者相比,犹如天壤,有理性的人当然会选择四行储蓄会。据说,当时每月只限收储20万元,但由于存储者踊跃,曾将四行储蓄会的柜台栏杆都挤坏了。四行储蓄会的决策者们并未为眼前成绩所陶醉,而是不断开发新的储蓄品种。四行储蓄会纯收益最高的一年是1935年,达到228万元,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国际饭店聚沙成塔
 不断增加的储蓄存款的出路问题日益明显。1930年5月,四行储蓄会以45万两白银的代价,购进位于上海市中心跑马厅对面的派克路(今黄河路)上二亩七分多的一块地皮,准备建造楼房,并将设在外滩的四行储蓄会总管理处搬过来。这是历年来四行储蓄会数额最大的一笔地产投资。
  1931年5月,四行大厦动工开建,至1934年8月完工,耗资(包括地价)420万元。四行大厦地面22层、地下2层,共24层,高83.6米。因为找不到承租的,四行储蓄会于1933年3月创办国际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并集资80万元,自己承办四行大厦的运营。因而,后来四行大厦便改称国际饭店大厦(简称国际饭店)。
  四行储蓄会的存户零星的居多,它的广告语便是“聚沙成塔”。而国际饭店建成后,突显了“聚沙成塔”的效应,不仅各地四行储蓄会的存款都大大增加,就是四行本身的存款也有了增加。不仅如此,在国际饭店的地下一层,还建有号称东亚最坚固、最华丽、最完备的保险库。这不仅解决了四行储蓄会的储金保管问题,同时又吸引了一批富人,纷纷将自己最值钱最珍贵的宝物送到该库,委托保管,这同时又带来了一批新的储户。
  国际饭店除底层一部分作为四行储蓄会总管理处办公用房、铺面为西区分会营业处外,余皆由国际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当时对盈利的估计是比较乐观的,但事实上,国际饭店从1934年11月1日试营业,12月1日正式营业,两个月共亏损60380.19元;1935年上半年亏损76622.21元,下半年亏损125560.13元;1936年上半年亏损38490.71元,下半年略有盈余计20081.09元,但仍不足以抵补上半年的亏损。其后便一蹶不振,“每年都有亏损。只是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年,以美军人员及重庆豪客聚居而赚得一些,也是第一次发放股息的一年”,当然这是后话。考其原因,大致有四∶其一,当时国际经济连年不景气,导致国际风云变幻,这必然影响旅客来沪消费。其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脚步声日益临近。其三,国际饭店开办后费用极大,连印刷品都要到外国去印,但收入却有限。尤其是客房入住率并不高,1935年仅为38%。而根据美国旅游业专家贺尔威的统计,凡旅馆房间不能售出六成以上者,无不亏损。其四,功能定位尚欠考虑。因当时商务中心在外滩,与建成的国际饭店之间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因而,原拟二楼以上各层出租作写字间之用的设想难以实现,于是只好改作旅馆,却又无人承租。

国际饭店傍的黄河路。黄河路昔叫派克路(Park Road)

国际饭店西北角

黄河路65号长江公寓,原卡尔登公寓,1935年竣工。



上海卡尔登剧场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大剧场话剧《雷雨》、中国影剧界四大名旦舒绣文、张瑞芳、白杨、秦怡与上海金融界大名鼎鼎的朱博泉、广东商业巨子曾焕堂、文化商人张善琨联系在一起。这个大剧场历经的风风雨雨,也是中国话剧走向职业性、商业化的风风雨雨。广州人是很会做生意的,自晚清以来,粤商在上海对房地产、娱乐场所、商场、餐饮等行业的投资,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卡尔登大戏院(CarltonTheatre)在1922年由英国人投资兴建,在1925年英籍粤人芦根为经理,7年后已成为大影院商的芦根为卡尔登大戏院的业主。卡尔登大戏院的兴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天津商人组织的“中国影戏院公司”,在1921年购进上海派克路静安寺路地产,兴建综合性娱乐场所——卡尔登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包括咖啡厅、弹子房、舞厅、剧场等综合性娱乐场所,并与美国派拉蒙制片公司达成协议,作为其产品的首轮影戏院。
  卡尔登大戏院位于上海派克路(现在的黄河路21号),在它附近的卡尔登公寓竣工于1935年,这个公寓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穿着奇装异服,出出进进的地方,这位才女习惯住这里,并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

黄河路是一条垂直相交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马路,国际饭店的半个身躯立在黄河路的地盘里。如果说南京路是相府千金,黄河路最起码也是小家碧玉。它曾经有一个非常响亮洋气的名字叫派克路。想来是因为它紧靠原来叫派克弄的南京路又正对着跑马厅而得名的吧。解放后改名黄河路,南京、黄河倒也像兄弟般亲切,再加上一个长江,简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张爱玲曾经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里住过短短的一年多。本来黄河路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并不算很有“名”的,但就因为张爱玲曾在这儿生活过,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再度走红,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顿时得到了许多文学“老中青年”的青睐,他们经常把它作为拜访“张爱玲上海路线”的最后一站,因为张爱玲确实是在卡尔登公寓301室的阳台上苍凉转身,只身一人乘船远涉香港。此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她一生钟爱的上海,那一年她才32岁。套用一句张爱玲本人的话来说,有谁知道呢,也许就为了成全黄河路的今天,一个红遍上海滩的年轻女作家转眼之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以至留下许多让人们有兴趣去“考证”的轶事,成为“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卡尔登公寓如今早已改名叫长江公寓,但是几十年来,任凭风吹雨打,这幢扇形的公寓始终像一勾新月砌在黄河路和凤阳路的街口,这幢大型的英国风格的房子又像一座城堡匍伏在那儿,与著名的国际饭店后门遥遥相望。公寓是老旧了,但是棕灰相间面砖的外表静默沉稳,依然有一种“绅士”气派,半圆型的立面后方还有矩形的层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像一艘正在驶去的巨轮尾部。公寓里有四扇摇门,铰链式电梯,套入式的中央花园。每个层面有二十五个套房。
在卡尔登公寓里的张爱玲依然勤奋写作。她平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些女读者甚至找上门来向张爱玲倾诉心事;张爱玲在大陆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艾》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个印刷厂的排字工人,张爱玲为了熟悉排字工人的生活,特地跟姑姑去附近的印刷厂了解工人的生活;张爱玲还是从里出发,到位于虹口的江宁路上的威利大戏院去参加上海解放后第一届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张爱玲依然穿着她的祺袍和带网眼的白绒线外套,在一片“中山装”和“列宁装“里显得有些落落和寡高处不胜寒,所以很快她就转身离开了上海,离开了卡尔登公寓。
如今张爱玲已经去逝十年,昔人已乘黄鹤去,惟见“长江”天际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只有这座长江公寓经过修正,还将长期地矗立在黄河路上,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张爱玲的种种情怀。

黄河路50号近凤阳路的苔圣园酒家,原九福制药厂1924年竣工

国际饭店后身,伸向前方的是凤阳路

凤阳路上的国际饭店后身

国际饭店后身的同春坊小区


同春坊小区内竞有澳大利亚的公司WILLIAM FASHION

同春坊小区内看国际饭店


沿南京西路向西而行,回首一张国际饭店、体育大厦、金门大酒店


南京西路325号上海美术馆钟楼


除钟楼外,主体建筑地上4层,局部地下1层,建筑高度21米,该建筑是30年代英式风格的楼宇,初为旧上海跑马场

上海美术馆1933年竣工

2005年09月07日虹口地区散步

大名路、原百老汇路


百老汇路

从大名路进入武昌路

武昌路与乍浦路交叉口处住宅


武昌路临近吴淞路处的"钉子户"


吴淞路。使上海也有季节感的水果挑……石榴、橘子

吴淞路与塘沽路交叉口,大厦处过去为三角地市场。

从塘沽路来到了南浔路。


从南浔路来到了长治路。

临近大名路的南浔路

大名路西行、进闵行路向北,来到与长治路交叉口处。


从长治路又到了武昌路。


从长治路又到了闵行路。


长治路与闵行路的石库门住宅……新康里。


从闵行路来到了峨眉路。峨眉路昔称密勒路(Miller Road)


闵行路与峨眉路交叉处。


峨眉路昔须藤医院处。


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开办的一家私人医院就在这里。须藤医生和鲁迅的交往开始于1933年6月,此后一直为鲁迅看病,直到他去世,两人关系密切。仅从1934年算起,鲁迅日记中提到须藤的地方就有近二百处。


塘沽路住宅


公交17路终点站的冬林面馆


冬林面馆三得利啤酒3元,为自己今天干怀!

冬林面馆青椒炒大肠8元。江苏南通人的女老板


在冬林面馆共腐败27元


喂喂喂!用摸完脚丫子的手去做菜呀。


17路无轨无空调全线1元(无轨现己取消)


从昆山路进入乍浦路


昔为东和剧场、河野健六设计、日式电影、剧场;1936年完成。解放后为解放剧场。现如图所示


乍浦路和海泞路交叉口一角。


北海泞路与海泞路之间的胜利街。迪斯科舞厅


从海宁路来到了吴淞路。炒票子好吃、排队;1斤5.8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北海宁路


乍浦路


昔恩德堂教会


昔日的寺庙,今天的迪斯科舞厅


海宁路、1932年11月开业的国际剧场


四川北路


从四川北路来到武进路


武进路临近中州路处


中州路


中州路


虬江路高架明珠线、地铁4号线


从虬江支路进入四川北路


从四川北路南下,又来到了武进路


从武进路进入乍浦路


乍浦路北头的四川北路公园


海南路


武进路昔沪北教会的建筑


吴淞路、1915年为虹口救火会


吴淞路、1918年创刊的上海每日新闻社址


哈尔滨路消防署后院


哈尔滨路虹口港


1929年4月创立的日本居留民团上海第4小学校址


虹口港周家嘴路


周家嘴路浦江名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