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艺平新作:花样年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1:09
江艺平新作:花样年华作者:江艺平来源:南方周末来源日期:2009-10-29本站发布时间:2009-10-29 9:47:16阅读量:279次

  这张报纸的青春记忆,注定少不了她们,那些自由绽放的花儿。

  想到用“花儿”来形容她们,不禁令我独自莞尔。她们固然秀美如花,纤弱如花,但她们的内心其实颇特立独行,对落入俗套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警觉和抗拒,我却不能免俗,把花的譬喻给了她们。

  不是所有的青春都会开出花来。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自由地开。虽然青春的别号就叫花样年华。而她们的幸运恰恰在于,青葱岁月遇上了好的年代,内心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并且同气相求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无拘无束的绽放,也让我这个老姐姐从旁分享了她们的美丽和快乐。

  快乐中偶尔会带来伤感,令我不期然地记起我的花样年华。不,确切地说,是我们那一代人的花样年华——被浸泡在红宝书红袖章红海洋几近于窒息的童年;被抛落到荒郊僻野说是脱胎换骨其实自生自灭的少年;混沌未开就只被灌输一种声音;千万颗心脏只为一个人跳动……愚忠的年代,被愚弄的青春,浑如祭品被任意摆布于神台之上。

  一个睿智老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喟:你们这一代人,是石缝里生长的小草,虽然有足够坚韧的生命力,却缺少养分和阳光,先天不足呵。

  当神台轰然倒塌,这些卑微如草芥的人们,甚至来不及找回属于自己的青春,就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地进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先天不足的劣势,加上权利缺失的弱势,他们注定又一次遭受命运的播弄,继续为这个国家承受转型的艰辛和痛苦。而这张年轻的报纸,这群年轻的记者和编辑,怀着面对父兄的质朴与真诚,直面这个庞大却弱小的人群,把许多篇幅给了他们。

  两代人就这样在现实中相遇,年少的一代注目年长的一代,从深深的打量中唤起一种努力,希望卑贱的生存受到公正的对待,希望卑微的生命获得应有的尊敬。这样做未必能够妥帖地安放一代人逝去的年华,但是,对于那些青春不曾绽放生命却行将老去的人们,他们的故事终于有人倾听,他们的命运开始受到关注,未始不是社会应有的救赎,也是他们该得的补偿。

  多年后重读那些报道,感动与惊异又一次如潮水般涨起,涨满心间的每一个角落。岁月转瞬即逝,真实和爱永远也不会过时。

  这张报纸的记者一直以男性居多,热血男儿的书生意气,总是充沛于心,激荡于文,显得桀骜、刚直、冷峻。而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入职才两三年,也和男记者一样,领了采访任务便独自上路,很有点仗笔走天涯的豪气。其实平日里,她们脱不了女孩儿常有的娇憨与羞怯,甚至还有点文弱,可是当她们作为一名记者上路,即使一个人在路上,她们却是职业的,干练的,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的采访对象,变得勇敢、机智和果断。

  和男记者不同,她们很少谈论采访途中遇到的险境,却乐于分享在路上发现的快乐:一些有趣的人,一些好玩的事,一些令自己得意万分的照片,一些让女孩儿莫名喜欢的小物件……相形之下,她们的报道呈现出来的宽度和厚度,她们捕捉和再现细节的能力,远远超越了她们的年龄与阅历。这也正是我所惊异的。她们关注艾滋病人及其家庭,关注司法不公的受难者,关注乡村教师的窘迫境况……她们把记者的观察与思考变得直接、简单和独立,她们的文字也总是尽可能朴素。这是对几十年习于粉饰的宣传模式的自觉颠覆——只有朴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还原本色。

  有同行这样评论她们中的一位:“她既有女性的细腻和深入的犀利,却绝无脂粉和炫耀之心。看完她写的乡村教师的那一篇,令人太息。隔年又看,依然泪下。她对细节有惊人的再现能力,常人难以企及。”十年前,当我从大样上读到这篇名为《四个乡村教师的现实》的原稿时,亦止不住落泪。

  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报纸遭遇到从未有过的挑战。报纸会消失吗?恰恰就在网络上我见到有人这样发问:“即使在国内,我们也曾拥有过优秀的新闻内容。读过《文湘莉在1997的最后三天》这篇经典报道的读者,你是否能在今天的新浪或者百度的新闻频道里,看到如此沉静而又充满人文精神的叙事?”我想起当年给这张报纸写这篇报道的女孩,因为记录文湘莉的三天,随后追踪这个不幸而倔强的母亲整整三年。而当年的女孩现在已经是国内最有影响的门户网站的总编辑,她和同事们制作的网络阅读,透露了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未来——即使网络阅读取代了传统阅读,真实仍然是新闻的终极目标。

  我想起一位摄影家说的话:快门按下了,作为已经过去的瞬间死了,但作为一种心灵和历史的存在,它却永远活着。记者诚实的文字是不是也能成为这样的存在,因为承载了心灵和历史,而永远活着?

  对这些女孩而言,拥有生如夏花的青春岁月,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让心灵获得自由的舒展,才是最可珍贵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