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荣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3:48
 作者:驻香港专栏作家 杰克•范德坎普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9-10-28 

        不管香港经济的运转有多么复杂,推动这一机制的主要动力非常简单。香港繁荣起来靠的是做中国内地能做但——出于明智或愚蠢的原因——不愿做的事情。

        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得以确立。1839年,在鸦片成瘾现象增多后,中国禁止鸦片贩子进入其海岸。当时英国占领了香港,目的就是在这些海岸贩卖鸦片。香港会做中国决定不要做的事情。

         这一开端还引出了这种模式的另一方面。在商业领域,香港政府在彻底根除可疑惯例方面并非总是尽心尽力。

        主要推动力并不总能尽一切可能地推动该机制发展。当中国内地经济得以根据市场原则运转时,香港几乎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在这种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通常是上海,香港则重新成为由造船业和珠江转船运输行业融资的赛马场。

        但1949年,主要推动力得到释放,开始全力发挥作用。尽管全球其它国家进入了贸易扩大和科技转让时期,但中国在共产党的统治下闭关自守,从而错失了一个大好机遇,直到30年后中国才开始再次抓住这一机遇。

        在此期间香港完成了向工业贸易经济的过渡,只是因为这是中国内地不愿采用的模式。

        首先,是把最简单的制造产品销售给要求最低的非洲市场,然后在质量阶梯上迅速攀升,到了要求最高的市场——美国,这一点在服装行业最为突出。

        这种关系非常不同寻常,上世纪70年代,香港只有不到0.5%的出口流向中国内地。然而,10年间,其经济年度增速超过了9%。做中国内地不愿做的事情非常适合香港。

        上世纪80年代,一切再次发生了变化。

        中国内地觉醒了,边境开放了,那些让香港在工业领域取得成功的人们,迅速将其制造环节转移到边境的另一边,整个香港地区从一派喧嚣变成了荒原。

        很明显,中国内地更适合出口制造业,而且一直如此。只是中国领导人之前未意识到这点。

        香港接下来要做什么?它再次转向了中国内地不愿做的事情。

        中国内地政府强烈赞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但对于其所必需的金融安排则不以为然。迄今为止,中国内地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资本项目仍未对外公布,利率仍受到政策目标的控制,人民币汇率也得到谨慎管理。

        但如果金融根基缺失,工业就不会繁荣。香港用银行业、会计、保险、投资和贸易服务填补了这一空白。自1980年以来,香港服务业出口增长了25倍,达到每年7200亿港元(合93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香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

        中国内地的市政府,尤其是上海政府,自然对此羡慕不已,也希望成为服务业中心。

        然而,似乎它们认识到的唯一必要条件是用于建设办公大楼的玻璃、钢材和水泥。香港在法治、公民自由保护以及开放金融市场方面的关键优势让它们困惑不已。

        香港服务业繁荣的唯一原因是中国内地领导人没有迎难而上,进行必要的改革。资本项目的真正开放尚需多年。它威胁着人们对于政府角色的看法,数千年来,政府角色一直在发展变化。

        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那么香港经济可能会做出调整,转而更多地依赖时装和艺术。

        尤其是在艺术领域,香港可能会具备优势,因为言论自由大概会是中国内地完全承认的最后一项自由。这一机制的主要推动力依然不会改变。

        唯一可能会变得突出的另一项活动是,政府官员会为下一步香港何去何从而焦虑不安。主要推动力的管理者们对其运转几乎毫无信心。

杰克•范德坎普(Jake van der Kamp)是驻香港专栏作家、作家和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