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害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0:01
[一种声音]标准答案害死人 xilei 发表于 2009-10-30 10:48:00


  有一位作者曾发表一篇叫做《寂静钱钟书》的文章,后来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围绕这篇文章设计的阅读题,总分是15分,作者自己按答题要求试做了一遍,竟然只拿了1分。尤其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显示却是错的。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位作者很郁闷,在自己的博客上对高考试题进行一番炮轰。我很能理解这种激愤心态。我也有几篇散文被做成中考题和高考题,我也曾将之贴在自己博客上。尽管那些考题也让我感觉几许迷茫,但我没有像这位作者那么激愤。因为我曾经做过多年高中语文教师,深深知道,高考语文阅读题其实就是一种考试工具,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常常陷于重大偏失。

  当文章成为教育工具化的载体,被设计成繁冗的试题,这里面就必然出现两种情形,一是文章被过度阐释,在思想价值方面被人为赋加上太多的东西;另外一种就招致语义阉割,对作者本来表达的那些不符合官方意志,不符合出题人主观想法的价值判断,都加以扭曲异化。高考语文阅读题本身就承载着特定的价值传播功能,加上应试教育工具化与机械化的特性,那些成为高考阅读题在经过肢解切割后,再被硬行赋加上太多特定的价值思想,当然就会极大的背离作者的价值意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这个全民写作时代,尽管没有多少人奢望自己文章能流传千古,但对于真正的写作者来说,作品就如同自己最熟悉的孩子,只有作者本人最能明白其中每一处起承转合的用意,最能懂得每个意象包含的深层内涵。在这种语境下,文章成为高考题,作者自己却不会做,当然就是一件很令人郁闷的事。要知道,那些所谓的价值判断与思想分析,明明遵循的是高考指挥棒的方向,明明是按照官方精神意志制成的标准化答案,往往却硬要说成是“作者本义”。这其实就是一种强大的意见捆绑,就是对个体话语权进行公然剥夺的表现。

  我在做高中语文教师的时候,就看过太多炮轰高考语文的雄文,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曾被说成是“祸国殃民”,特别是对高考作文的批评,这些年从来不曾间断。高考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主题先行”,在这样的路径指引下,这些年高考作文曾一再制造过千文一面的壮观场面。高考语文阅读题其实也是如此。繁杂的技术技巧,既定的价值判断,这些都被设置到高考语文阅读题里的必然元素。学生也只能在教育工具化与模式化的指引下,通过掌握繁杂的解题技术,来无限贴进符合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统一答案。

  很显然,这种标准化的阅读,培养的就只能是“分数的囚徒”,而不是独立的思考者。韩寒曾经感叹,“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其实,这样的拆解,这种强加后人的看法,就是应试教育工具化的重要表征,就是语文教育过度承载单一思想价值的表现。这样的试题设计,当然是不利于培养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在,我已经不做高中语文教师许多年,再去审试高考语文阅读题,时刻都能强烈感觉到它处于那种极度封闭单一话语体系中,与文化多元化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越是多元的,就越应该强调个性。那种把学生的思维捆绑在某一片狭窄的空间里,不让他们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间去自由捕捉诸如时代精神、人文情怀、责任使命、思想价值等等信息元素,又怎么可能让今天的学生拥有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人格呢?

来源:大地微凉:生活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