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闻到“中国模式”发出的臭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0:16

你是否闻到“中国模式”发出的臭味?

谢无愿

如果你问一位身居巴黎或纽约的普通老外,什么是“中国模式”,或他心眼中这个“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估计他的回答大概会是这样:人多,经济增长很快,出口的东西便宜,不少人很有钱(他在那里的实在观感),不过这个国家仍很神秘,不好理解;

如果你问一位中国的农民,他肯定不知道“模式”是什么东东,答复则可能是:日子比以前好一些,能吃饱,就是土地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东西也越来越贵,生不起病,连死个人都不容易(行政垄断下殡葬业的榨取);

如果以同样的问题问一位稍有见识的城市普通市民,他应该是这样说的:国家建设挺快,市面挺繁荣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可是官员太腐败,贫富差别太大,而且到处是污染,到处是欺诈,治安很差,过日子很不安全;

如果问一位官员或其他富贵者,他应有相当自豪的表述:中国模式就是利用咱们的制度和资源优势,使改革开放获得极大的成功;中国发展很快,已经崛起和强大,可以与美国等平起平坐了。。。当然问题还有不少。(至于中国所谓的知识分子之类,不问也罢)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在不少人看来以整体GDP、外汇储备等某些数据所显示的国力提升,“中国模式”一词,一开始是在老外口里先吐出来的,它的意思,大体指在强大的“特色”政治、行政力量控制与推动下,以低廉劳力资源为主,在引入西方经济体系与技术管理,并粘合中国既有特定的政经、法制与文化意识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快速扩张的经济与社会运作机制与方式。既然都“模式”了,当然意味着成功,不管如何,咱们还是从中品出了强者的赞美,甚至羡慕与嫉妒,的确足以让落后、自卑了上百年的国人心中不禁狂喜。

既然人家都大加研究,咱们又怎能轻易自曝自弃?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6日发布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一九四九——00)》(中国新闻网,9.26)。据该蓝皮书,所谓中国模式是实现中国道路的具体形式。而“当今中国民众认可的‘中国模式’核心为改革、发展、渐进、开放、试验、和谐和稳定”。桩桩件件,都是报喜的单子,恭贺的贴子,总之“形势喜人”。尽管它也指出“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社会公共需求、政府职能,均面临日益突出的转型压力”。

继动机不明的老外们捧了咱们一番之后,类似这样由党国“智库”“MADE IN CHINA”的总结性立论,相信作为“主旋律”的重要一章,不仅仅既为党国的成就背书,也将成为向外张扬的调子,而且在目前政治以及经济改革停滞不前、民主革新难期的情况下,如此的肯定性结论,也极可能很大程度上成为未来“维持会式”政治取向的依据。

不错,谁也不能否认,在政治权力此前使这个国家与民生几乎崩溃,国力衰颓之际,党国所实行的“可控性”、“鸟笼式”改革,客观上确实使国力与民生有了不小的进步,这一点的确值得肯定。故而对于“中国模式”,说道说道是可以的,但问题是不要虚饰其表,因比起它的正面作用,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极大负面后果与危机。至少,不能以如此总结出来的模式掩盖这个社会日益深广的矛盾,尤其不能以此掩盖政治体制上拒绝真正改革所导致的严重社会困境。如果继续以伪崇高方式来看待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模式,并以此决定未来的政策取向,那么这样的“模式”,便伪多于真,甚至恶大于善!因为在构造这种“模式”过程中,中国社会不仅已付出极大代价,而且在它看似鲜活的外表下,还有广泛的腐败、深度社会分化与严峻环境污染等等为害当今、祸及后世的恶劣内涵。

正如郎咸平教授说的,比起国内那些充当官方传声筒的“宠物经济学家”,集贸市场上买菜的老太太更懂得什么是通货膨胀。跟本文前面虚拟的提问一样,除了脑满肠肥的既得利益者,一般的民众更能直观眼下生活的是与非。如果要诚实地总结这些年中国在特定政经、文化状态下的发展模式,那么所谓“瑕不掩瑜”,恐怕不足以描画它的实质。至少对现实中种种严重社会症结、矛盾便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直面其非,这才是总结30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确立“模式”的应有立场。而其中,有几个方面是难以回避的:

首先,这30年来的改革,基本是以政治上的实用主义为起点与逻辑,缺乏必要的、真正与现代社会变革相应的价值支撑,是短视的。如此改革只以解决经济困境为出发点,换言之,是以提升民生水平从而固化政治合法性为根本目的的,民主自由等完全不在当局的视野之内。这一点在改革开始时,有相当的合理性,但随着改革客观上的深入,这种政治文化价值上的根本缺失,使改革失去进步的基本推力,也让权力腐败与社会不公缺乏根本的应对机制。

一如秦晖教授曾在一个演讲中所说,与印度相比,后者如一辆老旧的汽车,正在向一个明确的目标蜿蜒而行;而目前中国的这辆车,虽则“看上去有点美”,跑得也不慢,却失去应有的方向。一个传统性与现代化纠缠、新旧矛盾交织,发展理念苍白、自陷于“维稳”之中的国度,这样的“模式”,实质上真有那么大的诱人之处吗?

其次,在经济层面上,改革发展至今,资本已逐渐与不加制约的大小权力深度合流,导致市场的严重失衡与政策上的严重失灵,使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基本保障等很多领域时常陷入畸形状态,更引发了对民生资源的巨大剥夺,让这样的发展模式以惊人的贫富分化作为直接后果,并已产生极为空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即使仅以物质层面而论,可以预见,往后对这种模式的历史评价,恐怕绝不是“三七开”那么简单!

再次,在传统国民性的基础上,由于改革发展缺乏必要的新价值指引,更由于由政治权力体制上制造的种种人为不公,社会道德危机深重,人心涣散,一个阶层之内、阶层之间排斥性意识强烈,缺乏一个正常社会需要的起码社会信任。在人心浮躁、怨恨之心日浓的情形中,即便对乐观者而言,这样的“中国模式”也应打一个大大的折扣。

尽管不能忽略来之不易(对民众而言)的物质成果,但如果不愿客观地看待这个社会发展的全貌,而只想继续凭伪崇高过日子,那么这样的“模式”,看上去也许只有罂粟花般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