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殲10PK台湾「雄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9:31
J10

「雄鷹」 2007年1月5日,被視爲中國空軍最神秘武器的殲-10「猛龍」戰機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高調亮相。西方媒體認爲,殲-10的正式服役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頂級戰機制造者的行列。2個多月後的3月27日,由台灣漢翔公司花費7年時間研發的F-CK-1A/B「經國」戰機改進型「翔升」舉行命名典禮。台灣當局領導人陳水扁將新戰機命名爲「雄鷹」。「雄鷹」及其前身「經國」是第一種有中國人參與研制幷投入實際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而「猛龍」則是第一種完全由中國人獨立研制的第三代戰鬥機,兩者在如此之近的時間內先後亮相後,讓人不由自主的産生了一種對二者進行比較的沖動。

「雄鷹」出世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隨著殲-7和殲-8等新型戰鬥機的陸續服役,台灣海峽上空制空權開始向大陸方面傾斜。面對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的大陸空軍,爲了保住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台灣空軍開始計劃換裝新一代戰鬥機,在外購無門的情形下,台灣方面首次提出了自行研發超音速戰鬥機的構想,幷在研制過程中得到了美國通用動力的鼎立協助。

作爲第一種由中國人制造的第三代戰鬥機,「經國」號的優點和不足幾乎同樣突出。從「經國」的實際使用情況看,由于采用了先進的全權限數字電子發動機控制系統,使得 TFE-1042-70發動機的瞬間特性極佳,有效地提高了「經國」的格鬥能力。但除了這一點外,「經國」在超音速飛行能力、航程、載重能力等方面都乏善可陳。

在民進黨上台後,其一系列分裂祖國的舉措讓兩岸之間「擦槍走火」的幾率大大增加,而面對快速成長的大陸空軍,奉行「以武拒統」政策的台灣當局開始想當然的做起「反制」大陸的迷夢來。但在此時的台灣空軍裝備陣容中,F-16A/B的對地攻擊能力匱乏,幻影-2000-5更是一種純粹的制空戰鬥機。和這兩種在技術上要受到層層牽制的進口型號相比,同屬台灣空軍「二代戰機」陣容的「經國」號雖然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其畢竟是台灣參與研制的戰鬥機,更是台灣唯一具備獨立整合能力的平台,因此,在台灣當局開始叫囂「境外決戰」的時候,已經沉寂多年的「經國」又一次被請上了前台。

「猛龍」現身

上世紀70年代末,來自北方防空壓力日趨嚴峻,而中國空軍裝備的殲-6/7/8型戰鬥機又難堪重負。在殲-9和強-6項目先後夭折之後,大陸方面又一度與西方進行戰鬥機性能升級方面的合作,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不了了之。

1982年,也就是通用動力和台灣達成合作研制「經國」協議的同一年,大陸方面也正式啓動了自己的新一代戰鬥機研制工作。幷初步確立了新機的設計思路和性能指標——重點突出空戰性能,空戰能力要優于當時大陸最好的國産戰鬥機殲-8II,接近F-16,全面優于蘇聯前線航空兵當時的主力機型米格-23,新型戰鬥機在設計思想上已經體現出了三代戰鬥機重視跨音速性能的特點,代表著大陸航空工業在戰鬥機設計理念上已經開始向三代機的方向邁進。

在新殲的研制過程中,發動機一直是影響項目進度重要障礙。這種情形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得以改變。在引進蘇-27後,大陸航空科研部門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了該機使用的AL-31型渦扇發動機上。在自主研制的新型渦扇發動機暫時還無法按時完成的前提下,新殲的研制單位決定先進口部分AL-31型發動機作爲新機第一批生産型的配套動力,在國産發動機研制成功後再行換裝。在克服了這最後一個難關之後,新機的研制工作基本上進展順利。2006年年底,中國方面終于公開了國産新型殲擊機正式服役的消息,爲這個延續了24年的「漫長傳說」劃下了一個句號。

性能比較

作爲兩岸最新銳的國産戰機,「猛龍」與「雄鷹」在具體的定位上幾乎完全一致—都是強調制空作戰的多用途戰鬥機。雖然國內有媒體將「雄鷹」評定爲「經國」的對地攻擊改型,但從漢翔公司所進行的改進項目來看,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強化被擺在了首要的位置上,這也說明了「雄鷹」將擔負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爭奪制空權。因此,在未來可能爆發的統一祖國的戰爭中,「雄鷹」將會是一個「猛龍」所必須面對的對手。

氣動布局

「雄鷹」基本延續了「經國」的氣動布局,采用翼身融合體設計,主翼根前緣的大邊條一直前伸至座艙兩側,類似F-5E的大展弦梯形中單翼,帶下反角的全動平尾,單垂尾,肋部進氣。由于通用動力在「經國」的原始設計階段大量借鑒了其在F-16研發過程中取得的技術成果,所以「經國」在總體設計上所采用的邊條翼布局和翼身融合設計、單垂尾等都依稀可以看到F-16的影子。

「猛龍」的研制工作啓動時正是邊條翼正常式布局風行世界的時候,而近耦鴨式布局則剛剛起步。但對當時的中國航空界而言,邊條翼布局尚無技術儲備,而鴨式布局劫已經在夭折的殲-9上有了一定的實際使用經驗。更爲重要的是,和邊條翼布局相比,鴨式布局的超音速阻力小,低空操縱性較好,可以同時兼顧對地攻擊和高速截擊作戰模式的需要,對于需要同時承擔格鬥、截擊、對地攻擊等多種作戰模式的「猛龍」而言,鴨式布局無疑是比邊條翼更好的選擇。

從兩種飛機的氣動布局看,「猛龍」和「雄鷹」都達到了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准,前者采用的鴨式布局和後者的大邊條加翼身融合體的常規布局相比幷不具備明顯的優勢。不過,和「雄鷹」延續「經國」而來的固定式正激波進氣道相比,「猛龍」所采用的可調式的多波系進氣道可以隨時根據飛行速度的變化來調節進氣狀態,因此幾乎能在所有速度條件下保證進氣道有較高的進氣效率,使發動機處于最佳工作狀態。而「雄鷹」的固定式進氣道只能在某個速度範圍擁有較高的效率,在其它速度下效率較低,對發動機的工作有較大影響。這也在一個側面反應了雙方在設計思想上的差別,爲了有效地完成截擊作戰任務,「猛龍」在整體設計上同時兼顧了超音速飛行能力和亞音速條件下的格鬥能力,而在設計思路上廣泛借鑒了F-16的「雄鷹」則更加看重跨音速條件下的格鬥能力。

動力系統

雖然「經國」自服役以來就因動力不足而飽受詬病,但「雄鷹」仍繼續沿用了「經國」上的TFE1042-70渦扇發動機。這一方面是因爲確實沒有合適的替代機型,但同時也說明了TFE1042-70幷不像許多人認爲的那樣一無是處。實際上,由于采用了先進的全權限數字電子發動機控制系統,使得 TFE-1042-70發動機的瞬間特性極佳,有效地提高了「經國」的格鬥能力。而且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稱台灣空軍曾在「經國」服役後在美國幫助下對TFE1042-70進行了重大改進,改進的結果是使TFE1042-70的加力推力從42.08千牛提高到了53.78千牛,使「經國」的推重比得到了顯著提高,最大起飛重量狀態下的推重比爲0.92,空戰推重比爲1.16,考慮到「雄鷹」因增加了保形郵箱而導致重量增大,這兩個數值應該會有一定的下降。

從目前的官方報道來看,由于爲「猛龍」配套研制的新型渦扇發動機的研制進度嚴重落後于計劃,已經裝備部隊的這一批「猛龍」采用的是在俄制AL-31型渦扇發動機基礎上修改而來的AL-31FN型渦扇發動機。AL-31FN秉承了AL-31系列發動機的優良特性,工作潑辣、加速伶俐,帶有和TFE1042-70類似的數字式燃油調節系統,加力推力126.0千牛。裝備該型發動機的「猛龍」正常起飛推重比約1.01,空戰推重比約爲1.13。不過AL-31FN終究是過度性裝備,「猛龍」的後期生産型將換裝國産新型發動機。據殲-10的試飛員介紹,與AL-31FN相比,國産新型發動機在加速性、空中啓動包線和地面啓動時間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不過無論是AL-31FN還是國産新型發動機,其主要性能都是「雄鷹」上使用的TFE1042-70所無法比擬的。

航電設備

航電系統的改進是「翔升計劃」的核心,「雄鷹」將「經國」原有的「一平兩下」的座艙布局改爲目前流行的「一平三下」布局,幷用新型全彩多功能顯示器代替了原有的黑白顯示器,更新了慣性導航系統和無線電設備,換裝了新型敵我識別系統。改進工作的核心集中在火控雷達升級上,原有的GD-53型雷達被更新的型號取代,和老型號相比,這款GD-53改進型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探測能力,主要零部件數量由5個减少爲3個,進一步簡化了後勤維護,提高了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台灣軍方標榜的「獨立研制」的GD-53改進版在各方面都酷似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出的AN/APG-67(F)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