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城市地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9:58
阅读北京:水泥造林运动刚刚开始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搬到北京的新移民,基本上见不到什么老北京的样子了。这个“老”字,不只是讲6朝古都,更是共和国初期的生活风光。经济改革之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围绕在国贸大楼附近的商贾急遽增多;写字楼、停车场、名牌店、使馆住宅区甲第连天,形成了繁华喧嚣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在这里,路是笔直的,楼宇是挺拔的,马路是宽敞的,人们衣冠楚楚,名品橱窗奢华亮丽,光洁耀人。商家总部基地、机关办事处、高级住宅彼此紧凑相连,占领这里的生活型态是精致、成熟、富裕的。在长安街南边一排高楼大厦后头,一条恬静的河流蜿蜒地流淌过CBD。它叫通惠河,从密云水库一路流淌而来斜穿过京。在这个楼台高筑的区域,它闷不作声,默默地将这座城池的一切变迁化作滚滚逝水,每一分每一秒,载着变化流逝而去。到此为止,摆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属于21世纪的新北京。跨过这条通惠河,河南岸的建筑却向我们展示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丝气韵。

CBD通惠河以南近年推出了一个房地产楼盘,名叫苹果社区。苹果社区知名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今日美术馆”,它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馆,推出时有媒体称苹果社区“没卖房子先卖起了艺术”。不论它是一个地产商搞的噱头项目还是真正的艺术,它的出现却映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商人们对一种新生活方式的想象。去年底,艺术家陈丹青在此讲学,提出“美术馆应该是生活的”概念。

小区旁就是美术馆,住户是很幸福的。苹果社区其实是一个现代中国发展的缩影。它的原址是一个拥有曲折历史的国有企业──北京啤酒厂。原本它是日本人占领北京时期利用青岛啤酒厂资源兴建的啤酒厂。青岛啤酒的前身是20世纪初英国人和德国人建设的英德啤酒厂,可以说,北京啤酒厂胎自青岛啤酒厂,两者都是旧时代的遗腹子。苹果社区附近除了啤酒厂之外,还有星海乐器厂、北京市酱油厂、北京市味精厂,不过这些国有工厂都已人去楼空。

从这些工厂废墟往周遭望去,只见周边甲第连云,大楼平地崛起,这片废墟被这些新的建筑团团围住,显得孤绝荒凉。相信这样的趋势是现代城市的命运:现代城市涌入大量人口对土地形成压力,土地需求增大则价格上升。北京是一个经济导向的城市,它的宜居性不高,但人们因为经济的理由移居到这个城市,挤压的不仅是土地价格,包括基本生活物价也通通上升。在基础设施愈来愈完善的情形下,海内外企业管理得到基本满足,也大批搬来北京发展,造成写字楼需求增加,配合企业的生活住宅压力也相应增加。通惠河以南的区域紧临中央商务区,土地开发对低价应用的土地自然要产生排挤效应。

工厂被拆,原来的建筑被改建、被拆除后,原来的以围墙圈地为界形成一个个工厂的空间感消失了。现在的中央商务区的街道体现的是“宽大雍容”的概念,街道宽,楼房高。国贸中心、中粮广场、恒基中心、海关大楼、国际饭店、赛特百货、建外Soho、现代城、招商局大楼、惠普大厦,华贸等等楼宇无不显得气壮山河、壮丽慑人。在这些大楼之间行走,人们的移动路线若不是跨越两边距离遥远的街道两端,要嘛就是在不算太宽的的人行道上横向游移。由于街道两端距离太远,于是各形成一个天地,彼此互不干扰,所以一边经营低价成衣市场而另一边是高档百货并未产生明显冲突。

在CBD,空间强调的是高与低的差别,进入大楼犹如进入森林一般莫测高深,容易迷失。人与人之间行同陌路,安全感是用空间来隔离的。我坐在我的位子上与你坐在你的位子上,或是一堆人挤在一部电梯里,不互相干涉,彼此视而不见,因为大家知道这种相处是暂时的。上班出门会相遇,但一下班就回到自己的家,彼此自扫门前雪。你家与我家虽是同楼,但同层居住多年也从不轻易攀谈。集体时代逐渐转向个体的时代。

通惠河以南的国有厂房遗迹是一个时代的尸骸,它们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一种工业时代空间感的逝去,和一种信息时代新空间感的诞生。很快的,连这些仅存的残骸也会消失,新的大楼逐渐逼近,沧海桑田,这里的桑田将很难让人想起这里的沧海,人们将迅速地遗忘它们的存在。即使才不到几年,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记忆起来这里曾经有过一堵堵高墙,一个个大烟囱大厂房。这个城市已经逐渐从工业城市变成消费城市。原住户搬走了,道路被拓宽了,老房子被铲平了,厂房关门了,新大楼封顶,另一批住户搬了进来,他们是新的社会阶层,有新的生活方式。

一种生活方式的死亡

在苹果社区我们看到地产开发商用心良苦的将啤酒厂的锅炉间改成美术馆,又在美术馆底下开设了一间专卖艺术书的书店。这艺术书店象征的是一种新的生活型态的诞生。套句房地产楼盘的广告文案:“现代人愈来愈富有,生活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开始要享受了。”将生活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意义。但这毕竟只是一部份人的状态,如果在附近走上一圈,会发现这个百子湾周边,有着复杂的生活型态。在今日美术馆旁边铁路沿线,是一条长宽20米的胡同。沿着胡同两边一排老旧的钢琴厂宿舍、北内宿舍,走到头就是苹果小区,除了宿舍外整条百子湾路是一排露天商贩店家,门前馊水横流,空气污浊。他们经营的是小吃店、小卖部、洗车店。在小卖部里面,卖的是饮料、糖果、面包、香烟、花生、啤酒、电话卡、胶鞋。最有趣的是最后胶鞋这一项商品。

小卖部是提供生活日常用品的便利店,为什么卖胶鞋,可以从供需原理得到答案。这种胶鞋是民工专用的,表示这附近有固定的民工消费者。在周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里胡同深处除了苹果小区外,就是已经拆迁,人去楼空的星海乐器厂、北京酱油厂、北京味精厂。附近留下的居民大多是塔形社会的底层,他们往往对这类商品有所需求。另外,我们在小卖部里面也比较少见到大瓶装的饮料,通常都是一开罐、小瓶装的饮料,这说明了这里小瓶的一个人立马能喝完的饮料是需求量较大的商品。从这里我们看出,这小卖部的主要消费者往往是一群独身的,不需要和家人分享的人群,他们的住处往往没有电冰箱不能储藏喝不完的饮料,这正说明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以前在这里活动的人口主要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们在集体宿舍和工厂之间活动,那是一个节奏缓慢生活安稳的时代,人们骑着脚踏车集体上班下班场面浩浩荡荡,人与人之间的隐私距离很小,不论在工厂还是在住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回路系统,上午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下午周遭的朋友和同事全都知道了。左邻右舍紧密交往,街道促狭,彼此不时渗透到对方的生活当中。那个时候隐私领地的宣告最主要靠得是墙来阻隔,相互间以墙为界,这道墙以内是我家的事,你不好干涉,你家的墙我也绝不越过界。

这些国有企业现在只剩下断垣残壁,宿舍的人另谋住处,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高级住宅区,新的住户搬来。人口的变迁造就新的空间使用方式。以往此地是职工活动之地,一些小买卖应职工所需而生;小卖部、露天面店、水果摊、家庭理发店,为职工们提供了生活的需要。现在新小区的人口结构不同以往,如果我们以商品住宅的规格来看,则很容易想象这些人口的生活轮廓。这里离CBD金融中心、传媒中心只有一站地之遥,户型从60平米到200多平米不等,2年前的价格是每平米12000元。现在开发商又推出酒店式公寓,每户约从110平米开始,每平米15800元。有这样经济条件的住户应该不再是职工了,他们更倾向是白领粉领或是公司中层管理阶层人口。他们会开车去家乐福、万客隆、去超市、便利店、整洁的理容店等地方消费,白天会去上班而不会待在小店里喝啤酒。他们也不会去小卖部打计时电话,因为他们都有手机,而且家里有座机。他们不再骑车上下班而是开车或者公司座落在大众交通方便的黄金地点,骑车变成他们的健康休闲活动。这里的人口结构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
 传统市场和小卖部

到小卖部买东西只是去以价易货,但是到便利店不只是去买日用品零食,而且是去“逛”商品

从苹果社区旁的铁道再向北,跨过铁道就是一片平房,这里是京郊果菜市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相应而生的人群。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在这里谋生存。这里有简陋的面店,有露天的裁缝服务,有流动的水果摊,有修自行车的摊位,住宅紧临公厕,这片设备简陋的住宅沿着通惠河迭床架屋搭建起来,与河对面高耸云宵的CBD大楼形成高度反差。

这片底层住房南依苹果社区,北屏中央商务区,被两种新的建筑包夹起来,显得与旧的厂房一样格外孤绝。在北京,还有早已消亡的生活形态我们未曾留意。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国家实施统购统销,东单、西单、崇文门、朝内四大市场一直担当着京城百姓重要生活物资的采购来源,政府优先供应这些菜市场,当时为了要买鱼鲜活鸡,很多百姓是跑了半个北京城到这些地方来买,同时一种国营的副食供应站占领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那时的米以斤两计价,同时还兼卖馒头、花卷等等食品。那个时候物资缺乏,很少人家里有冰箱,食物储藏不易,干货腊肉等食品大受欢迎,买菜的主妇也不会买太多的吃不完的新鲜肉类。现在城里面的大型菜市场改为超市,小卖部变成便利店成为老百姓居家生活依赖的好邻居,传统市场和小卖部被淘汰,表示生活方式的转变。

过去改革开放小卖部兴起是个体户谋生最简单的一种行当,小卖部通常卖烟、卖酒、卖冰棍还设电话供消费者使用,小卖部卖的糖果是散装的橄榄、泡泡糖、棒棒糖。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每一种商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选择。现在的便利店货源充裕,定价也高,卖的是德芙巧克力、雀巢咖啡、酸奶、薯片,还兼营卖柴米油油盐,而且每种商品都有许多竞争者,俨然一个小型超市。

便利店的兴起隐藏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消亡,到小卖部买东西只是去以价易货,但是到便利店不只是去买日用品零食,而且是去“逛”商品,它代表的是一个商品化的社会,定额分配物资的方式消亡,商品变得饱和,商品只能彼此去竞争。这同时也暗示了土地价格的增长的压力,在商品充斥的今天非要用便利店这样高效利空间的展示方式来展示商品才能消解空间成本的压力。
 http://www.gemag.com.cn/geblog/User0/365/Show.asp?/_articleid/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