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邓小平的石头过ta的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5:00
摸邓小平的石头过邓小平的河王占阳

      近年来,邓小平的“摸论”颇受质疑。批评者说,这是邓小平改革缺乏理性、理论、方向性和计划性的表现,并说今后的改革应当超越这种模糊状态。我赞成今后的改革应当加强理性、理论性、方向性和计划性,应当是一种理论思路更加清晰的改革,但我对于邓小平“摸论”的这种质疑和批评却很不以为然。

      我认为,在邓小平的“摸论”的背后实际是有着清晰的“改革理性”的。而邓小平的“摸论”也就正是为实现这种“改革理性”而推出的一种高明的改革策略。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要人们去乱摸任何“石头”乱过任何“河”,而只是要求人们去摸邓小平的石头过邓小平的河。

      什么是“邓小平的石头”?“邓小平的石头”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现代文明范畴的新“石头”。因此,邓小平要求人们摸着这些“石头”过河,实际就是要求人们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河,过市场经济的河,过共同富裕的河,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河,过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河,……过实现现代化的河,过“邓小平的河”。

      邓小平只让人们摸邓小平的石头过邓小平的河,不让人们回过头来再去摸“左”的石头过“左”的河。如果有人不想“摸邓小平的石头过邓小平的河”,而是非要摸“左”的石头过“左”的河的话,邓小平就要出面干预了。邓小平南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甚至说出了“不改革就下台”这样严厉的话。这就表明,邓小平的“摸论”是有着强烈的方向感的。而这种方向感的根源就在于他所拥有的清晰的“改革理性”。

      那么,邓小平的“改革理性”又究竟何在呢?我手头的一本《邓小平文选》的书脊已经翻断了。我认为,邓小平理论实际有三大直接来源,一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二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三是西方社会主义,特别是民主社会主义。邓小平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烂熟于心,也评价甚高,而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首先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框架中来。邓小平在江西蒙难时期又曾通读过《列宁全集》,而他对于新经济政策及其现实意义的肯定也是众所周知的。邓小平对于西方社会的了解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其关于“中国只有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是真的搞了社会主义”的著名论述,也正是他对于西方社会主义充分肯定的一个集中表现。邓小平将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融为一炉,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理论。而这个新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实际就是恢复和大大地发展了以“猫论”和“三个有利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并由此而更全面地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背后,实际是有着十分深邃和清晰的理论指南的。邓小平是中国近代以来悟性最好、头脑最清楚、方向感最佳的国家领导人,也是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层内涵并未过时,而是仍将拥有长期的和深层次的现实指导意义。以往我们理论界的胆子比较小,邓小平已经提出的某些最具前沿性的新思想我们都不敢接受和宣传,这就使邓小平理论事实上已经被做了某些“左”的传统解读,而且这种已被曲解了的“邓小平理论”竟然也已被某些人士当成了反对和阻碍深化改革的挡箭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邓小平理论,切实恢复邓小平理论的本来面貌,进一步发挥邓小平理论对于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并将此作为我们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来看待。

      由此,我们也还可以进一步地明确:时至今日,“邓小平的石头”仍然远远没有能摸完,“邓小平的河”也仍然远远未能渡过去,改革仍未成功,现代化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未来的路径仍需继续探索,因此,“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实际并未从根本上过去,我们现在仍需继续“摸邓小平的石头过邓小平的河”,仍需在这方面继续付出巨大的历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