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足迹—2003年:科学发展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7:04
共和国足迹
—2003年:科学发展观 [图]
—2003:振兴老工业基地
2009年10月18日12: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新的丰富内容。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 “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凸显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的矛盾。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非典”疫情后,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完整表述。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以后,为了使党的高级干部更好地领会和贯彻这一思想,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研究班上就科学发展观的有关问题作了阐述。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还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3:振兴老工业基地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党和国家在东北等老工业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由于种种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2003年,温家宝两次赴东北,实地考察了部分国有大企业,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计,强调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加快振兴新路子。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这一战略正式实施。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此后,中央先后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振兴的优惠政策。以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为重点,振兴战略得到进一步展开。
经过努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初步成效。2004年至2006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2.6%,与实施振兴战略前的3年(2001-2003年)相比,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增长五成左右。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一批重点老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日益形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步伐逐步加快,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一些曾经濒临困境的老企业焕发生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产业整合,优势互补,东北地区开始呈现出差异化发展、协作分工的良性态势。
在此基础上,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经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东北振兴的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将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共和国足迹链接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共和国足迹—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图]  共和国足迹—1950年: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图]
共和国足迹—1950年:实现耕者有其田[图]  共和国足迹—1950年:婚姻自己当家[图]
共和国足迹—1951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图]  共和国足迹—1952年:共和国反腐第一案[图]
共和国足迹—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 蜀道之难改观[图]  共和国足迹—1953年: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图]
共和国足迹—1953年:登上国际舞台[图] 共和国足迹—1954年:“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图]
共和国足迹—1955年:“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图]  共和国足迹—1955年:中华民族大家庭[图]
共和国足迹—1956年:庆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图]  共和国足迹—1956年:思考和探索中国自己的路[图]
共和国足迹—1957年:从“和风细雨”到 “急风暴雨”[图]  共和国足迹—1958年:“急急忙忙往前闯”[图]
共和国足迹 —1959年:翻身农奴把歌唱[图]  共和国足迹 —1960年:勇攀世界高峰[图]
共和国足迹—1961年:“搞一个实事求是年”[图] 共和国足迹—1962年:“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图]
共和国足迹 —1963年:石油基本自给[图] 共和国足迹 —1964年:“两弹一星”建功勋[图]
共和国足迹 —1964年:初绘现代化蓝图[图] 共和国足迹 —1965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图]
共和国足迹—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开始[图] 共和国足迹—1967年:中非友谊的丰碑[图]
共和国足迹—1968年:扬子江上架钢虹[图]  共和国足迹—1969年:崇山深处汽车城[图]
共和国足迹—1970年:万里长江第一坝[图]  共和国足迹—1971年: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图]
共和国足迹—197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图] 共和国足迹—1973年:环境保护开始起步 [图]
共和国足迹—1973年:攻克杂交水稻难关 [图] 共和国足迹—1974年: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 [图]
共和国足迹—1975年:大刀阔斧的整顿 [图] 共和国足迹—1976年:十月的胜利 [图]
共和国足迹—1977年:重启高考之门 [图] 共和国足迹—1978年:科学的春天 [图]
共和国足迹—1978年:伟大的转折 [图]  共和国足迹—1979年:创办经济特区 [图]
共和国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图] 共和国足迹—1981年: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图]
共和国足迹—1982年:开创新局面的纲领 [图]  共和国足迹—1983年: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 [图]
共和国足迹—1984年: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图]  共和国足迹—1985年:百万大裁军 [图]
共和国足迹—1986年:“八六三计划” [图] 共和国足迹—1987年:准确的历史定位 [图]
共和国足迹—1988年:海南建省 [图]  共和国足迹—1990年:浦东开发 [图]
共和国足迹—1991年:扶贫攻坚 [图]  共和国足迹—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图]
共和国足迹—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图]  共和国足迹—1993年:汪辜会谈 [图]
共和国足迹—1994年: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图] 共和国足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 [图]
共和国足迹—1996年:要两个文明一起抓 [图] 共和国足迹—1997年:洗雪百年耻辱 [图]
共和国足迹—1998年:众志成城战洪魔 [图]  共和国足迹—1999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图]
共和国足迹—2000年: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图]  共和国足迹—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图]
共和国足迹—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图]  共和国足迹—2003年:科学发展观
共和国足迹—2004年:提高执政能力 [图]  共和国足迹—2005年:神舟飞天 [图]
共和国足迹—2005年:废除农业税 [图] 共和国足迹—2006年:天路 [图]
共和国足迹—2006年:构建和谐社会 [图] 共和国足迹—2007年:高举旗帜继续前进 [图]
共和国足迹—2008年:百年梦圆 [图] 共和国足迹—2009年:共克时艰 [图]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