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7:20
   一、河蟹有哪些特殊的生活习性?
   (1)栖息
  河蟹通常栖居江河湖泊岸边和水草丛生的地方。在水位稳定、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水域里,一般是不打洞的。在水位不稳定的水域里会打洞穴居。穴居常位于高低潮水位之间,其洞呈管状,与地平线呈10度左右的倾斜,洞的深处有少量积水,洞底不与外界相通。穴道长20-80厘米。大蟹一般一蟹一穴,有时在连通的蟹道里也有居几只蟹的。仔蟹和扣蟹一穴几只或数只。河蟹通常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夜晚出来觅食。
   (2)食性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畜禽下脚料等;植物性饵料有苦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草以及豆饼、花生、芝麻等商品饵料。通常好食动物性饵料。河蟹贪食量大,在7、8、9三个月的暴长季节,一只成蟹一次能食多只螺类。临近性成熟时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河蟹吃饱后,除自身消耗外,其余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肝脏内形成蟹黄。河蟹能耐饥,健壮的蟹十天或更长的时间不食也能活着。
   (3)争食与好斗
  争食与好斗是河蟹的天性,经常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密度大、饵料少时还会互相残杀。在河蟹交配产卵季节,多只雄蟹为争夺一只雌蟹而凶猛格斗。在食物十分缺乏时,久饥的抱卵蟹常取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根据这种习性,人工养殖河蟹要多点均匀投喂饵料,确保吃饱吃好,使其均匀生长。
   (4)自切与再生
  当河蟹受到机械损伤或敌害攻击时,常在附肢的基节与底节之间的关节处切断,这种现象称之为“自切”。自切是河蟹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是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河蟹自切以后还可再生新足,新足比原足细小一些,但仍具有原足的功能。
   (5)感觉与感动
  河蟹的运动有趋光、趋水流和攀越障碍的习性,所以人们就编帘、设簖、张灯拦捕河蟹,池塘养蟹利用其趋弱流顺强流习性,通过注排水在出、入水口处集中出蟹。
   (6)蜕壳生长
  有人观察并统计过,河蟹一生蜕壳(蜕皮)多达一二十次:蚤状幼体在一个月多的时间内蜕皮五次才成大眼幼体(蟹苗),大眼幼体在十天内蜕皮一次才成幼蟹,幼蟹约隔五天左右蜕壳一次,小蟹还要蜕壳十多次才能长成大蟹、老蟹。
  河蟹的蜕壳极其危险:每一次蜕壳,对生命就是一次威胁,为此,脚踩阴阳界,蜕掉了,再生,回到阳间,蜕不到,例如蜕壳过程中力气不够,脚和螯拔不出来,那就见阎王,成死蟹;刚蜕壳的螃蟹,俗称软壳蟹,又称豆腐蟹,通体柔软,一点儿也没有御敌能力,甚至斗不过一只小虾,因此很容易被同类相食,或喂了鱼、蛇之类。螃蟹的蜕壳极其重要:它的壳是没有弹性的,不可伸缩的,因此,蜕壳一次才能长大一圈,而且连它的内部器官如胃、鳃、后肠一角膜等也一一蜕去了几丁质的旧皮,真正是脱胎换骨,更新换代,一次蜕壳就是一个发育变态成长的标志,一个生命的里程碑,经一二十次蜕变,便走完了一生的途程,最后或因交配耗尽体能而死,或因衰老蜕不出壳而亡。
   (7)洄游
  每年9月下旬之后,河蟹由“黄蟹”变为“绿蟹”的最后一次蜕壳后,个体增大,雌蟹腹脐覆盖整个腹面,边缘密生绒毛,雄蟹步足明显强健,刚毛较蜕壳前粗壮,螯足绒毛密生,这说明性腺已成熟,开始生殖洄游。绿蟹沿江河而下,直至淡咸水交汇处才停留。洄游的高峰期在霜降前后,末期是11月底,参加洄游的亲蟹个体重量,一般都在100-300克,有的还达到400克以上。
  二、如何正确鉴别不同水系的蟹种
   ①长江水系蟹种特点
  背甲为浅黄色、椭圆形、侧齿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A=1:20,这个比例是长江水系蟹种与其它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步足毛金黄,第二、三步足上无刚毛。
   ②辽河水系蟹种的特点
  体呈椭圆形,步足与背均为黄色,腹部灰黄色,步足不透明,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之比为A=1:1.8。步足比长江蟹种短,但比瓯江蟹种长,步足刚毛稀少,背部疣状突出不明显,前额齿中间二个不尖锐。
   ③瓯江水系蟹种的特点
  体呈正方形,背甲深黑色,但背甲约1/4处为淡黄色,腹甲灰黄色且有水锈,称之“黑蟹”。第四步足短而宽,刚毛稀少,额齿两边尖锐,中间二齿钝圆,侧第四齿不明显。发育快,体内水分少,相对体重较大(也即相同大小的蟹种,瓯江蟹要重得多),第四侧足对径与第三步足之比为A=1:1.6-1.7。
  三、如何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的方法为四看:
  一看蟹种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雌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二看蟹种的螯足与步足,通常蟹种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三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四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桔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四、如何解决优质种源?
   ①定点购苗,自育蟹种。自育蟹种,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率快,明显好于外购蟹种。因此,养殖单位要立足于自育自养。
   ②到育种单位选购。选购时坚持做到“五不要”,即杂蟹不要、受伤蟹不要、“僵蟹”与“绿蟹”不要、有病蟹不要、肢体残缺蟹不要。
  五、如何科学放养?
  放养时做到“三适”“一暂养”。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蟹种放养密度,一般每亩以控制300-400只左右为宜,这样使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以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分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放养规格,以100-200只/公斤为宜。规格过大,第一次蜕壳困难,损伤较重;规格过小,则生长基数不大,影响上市规格。蟹种“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因为蟹种一般是在密集小水体中培育的,到另外新的水体饲养需要一个相适应过程,同时,也便于前期水温低的集中饲养管理和池中水草生长。因此,放养前,需先在池中设置一块“暂养区”,其暂养时间长短,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暂养面积一般占放养面积的1/5左右。
  六、养蟹池如何调控水环境?
  河蟹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最为适宜。因此,应围绕河蟹的生态习性创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一是改善底质。具体办法:①清除淤泥。淤泥是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因此,应于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留淤不超过10厘米,然后让其充分暴晒、促进沉积物的氧化分解,再按每亩用250公斤左右的生石灰泼洒、耕耙,使药液渗透,以彻底杀灭各种病原体、中间寄生物。7天后注换池水,直至放种前20天,每亩再用敌杀死50-100克杀死龙虾、石蟹等敌害生物,然后再注换池水。②清除食场。坚持日清食场,捞残渣剩饵,以防沉积发酵,污染水体。③泼洒光合细菌。高温季节,对养殖老塘口,定期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以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二是调控水质。①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一般10-15天用一次,每次浓度使用为10-15ppm,主要是提高pH值和增加水体钙的含量。②投施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钙易溶解于水,不但可调节水质,而且河蟹可直接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可相应加快河蟹蜕壳速度,对促进河蟹生长有较好的作用。一般每月1次,每次每亩施2公斤左右,与生石灰进行交叉使用。③套养少量花白鲢。一般于老池、肥水塘套养适量花白鲢,套养量以亩产成鱼50公斤左右为宜,其目的主要是控制水质浓度。④适时注换新水。通常每3-4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7-10天换水1次,天气闷热时,坚持天天换水,特别是发现河蟹上岸、爬网与以往有异时,则要及时换水,每次换水量一般占池水总量1/5左右。
  三是调控水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掌握不同水深。前期为0.5-0.6米,中期为1-1.2米,后期为0.8米左右。
  七、蟹塘为什么要种植水草?
   “养好一塘蟹,首先要种好一塘草”,实践证明,养蟹池塘种草与不种草,其养成的规格、品质、发病率和回捕率大不一样,因此,蟹池一定要坚持种植水草。水草种植面积,一般应以占全池水体总面积2/3左右为宜。如水草生长过密,可视水体大小,每隔10-15米,开出一条1.5-2米的无草通道。种植水草的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从草质来看,以轮叶黑藻与伊乐藻为最佳,苦草次之。种植时间一般在清明左右,种植方法:“二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用量25-30公斤;苦草以播种为主,每亩用种量0.1公斤。种植草类中以伊乐藻生命力最强,除高温季节茎的顶部有些萎缩外,可以说是四季常青,四季可栽,是草类中的佼佼者。
  这些水草均属沉水植物,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与作用:(1)草质脆嫩适口,营养丰富;(2)沉水植物,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溶氧量;(3)繁殖能力与再生能力强,能大量吸收池塘底质淤泥营养,不但可改善水质,而且可以改善底质;(4)能为河蟹提供遮阴、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相应地减少了河蟹活动量,从而降低了河蟹能量消耗;(5)可起消浪护坡作用,防止池埂倒塌;(6)可提高河蟹品质。在水生植物丛中生长的河蟹,青背白肚,色泽光亮,品味和价格与天然湖蟹相似。但应注意,水草种植应在蟹种放养前进行,保证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否则草的嫩牙被河蟹摄食,影响水草生长。另外,有的池塘水质清瘦,水草生长不良,可亩施4-5公斤的复合肥,以促进生长。
  八、蟹塘的饲料投喂应注意哪些?
  河蟹饵料,除了利用池中水草和底栖生物外,还要注意人工投饵。人工投饵,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基础饵料投放,二是注意人工补充投饵。投放基础饵料,主要是指移植螺蛳于蟹池。一般于清明前后,每亩散投活螺蛳300公斤以上。此时,正是繁殖新生螺蛳时期,小螺蛳壳薄鲜嫩,是河蟹早期最好的开口饵料,成螺又是河蟹中后期的活性饵料。同时,螺蛳还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人工补投饵料,是指河蟹饲养过程中的日常投饵。日常投饵,应“坚持一个方法、掌握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饵、“青精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的重点。其具体操作是,在确保饵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日投饵量视天气、水温及河蟹摄食情况而定:前期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以切碎的小杂鱼、轧碎的螺蛳肉与蚌肉为原料混合成团粒投喂,或以开口性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中期以豆饼、小麦、玉米、马铃薯、南瓜、山芋等精、青饲料为主;后期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动物性饵料占50%左右)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除此之外,投饵还要针对河蟹“两头”蜕壳的难关,进行重点突破。河蟹是靠蜕壳长大增重的,但是每次蜕壳对河蟹来说都是要面临生命危险,又以放种后第一次蜕壳和黄蟹后最后一次蜕壳为最难。其主要原因是蟹种经过漫长的越冬,体内消耗较大,体质较弱,当水温上升后营养跟不上时,则给首次蜕壳带来很大困难。据有关部门试验和实践证明,越冬蟹种放养后,第一次蜕壳损伤率达20%左右;而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变为成蟹时,由于个体过大,需丰富的营养积累,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前后两次蜕壳至关重要,前者关系关系到成蟹回捕率的高低,后者关系到上市成蟹的个体大小。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投饵措施和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1)蟹蜕壳来临前,投喂适口性专用配合饲料或投喂蜕壳生长素,一般不投喂单一性饲料,以保证河蟹蜕壳有充足的营养;(2)在河蟹已开始蜕壳前,应泼洒些生石灰水,每亩用量为7.5公斤,以增加水体钙的含量和提高水体的PH值,同时有的蜕壳区水草较少,则要及时投放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给河蟹蜕壳提供场所,以保证河蟹蜕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在河蟹蜕壳期间,应做到勤注换新水,保持微流水,以刺激河蟹的蜕壳。
  九、河蟹有哪些主要病害?
   1、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纤毛虫病、蟹奴病、并殖吸虫病、数枝螅、藤壶)
   2、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A. 细菌性疾病(黑鳃和甲壳溃疡综合症、水肿病、烂肢病、肠胃炎)
   B. 真菌性疾病(水霉病、毛霉病)
   C. 病毒性疾病(颤抖病)
   3、其它疾病(蜕壳不遂症)
  十、食蟹的学问
   1、怎样选购螃蟹?
  答:对于吃蟹者,一般而言,选购螃蟹当是第一关,犹如吃瓜先买瓜,要挑要拣。挑拣螃蟹有六诀:①算。即算时令。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阴历九月份(寒露以后),雌蟹(团脐)丰满,十月份(立冬以后),雄蟹(尖脐)壮实,其时螃蟹黄溢膏多,成熟肥美。②着。即着蟹色。蟹的背壳呈墨绿色,肚脐为乳白色,且略略凸出,有铁锈斑,此为上品;反之,蟹背变黄,蟹肚转黑,不佳。③掂。即掂轻重。个大而重实的好,个小而轻飘的差,前者表明丰满,后者尚未长实。④触。即触蟹体。以手触蟹眼,螯足立即有反应的;以手拉蟹脚,当手一放即有力缩回的;以手捏蟹脚,坚硬结实的;此为佳品,表示鲜活饱满。⑤翻。即翻蟹身,把蟹仰放,腹部朝上,蟹能迅速翻转且爬行的,说明矫健活络。⑥放。即放蟹着地。能随之郭索郭索爬动的,为好蟹。六诀不一定都用,常常是一算、二看、三触即够。
   2、为什么不能吃死蟹?
  答:有人误认为死蟹体内的病菌,只要多烧多煮总能杀死。其实螃蟹体内还有一种组胺酸,本是滋味鲜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螃蟹死后,它即迅速分解,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这物质有毒,高温杀不死,吃了之后会引起过敏性事物中毒,呕吐、腹泻、腹痛。因此,千万别吃死蟹,弃之不足惜。
   3、螃蟹中哪些东西不能吃?
  答:螃蟹体内有四种糟粕,食时必须剔除:①肠。蟹脐中的是后肠,蟹砣中的是前肠,它隆起,黑色,如线状,肠内有污物。②喂。煮熟的螃蟹,掀开背壳,其中间贴底处便是蟹胃。胃的外观是一个圆锥状的囊状物,薄膜内往往会有死鱼烂虾、浮萍水藻之类的腐物。③鳃。俗名蟹胰子,位于蟹肚两侧,共6对,状如眉毛,灰白色,是海绵一样细软的东西。它是螃蟹的呼吸器管,其入水孔与出水孔与外界相通,不洁。④心。俗称六角虫,位头胸部中央,呈青灰色,螃蟹吃了有毒的食物,它能消释,故含毒素。
   4、为什么螃蟹与柿子不可同食?
  答:蟹肥真是柿熟时,但自古就有蟹柿不可同食的说法,应该说,这是从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有着科学的依据。从中医学观点看,蟹与柿均属寒性,如果同食,胃虚胃寒的人,容易引起腹部不适或腹痛。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蟹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柿子则含有许多鞣酸,蛋白质遇到鞣酸会产生凝结,这种凝固物不易消化,停留早胃肠时间稍长,或会发酵腐败,或会形成硬块,轻者出现胃痛、恶心、呕吐,重者造成胃出血、微穿孔、肠梗阻。
   5、螃蟹为什么不宜多吃?
  答:饕餮之徒,吃蟹很凶很多,但一般而言,不宜多吃。一是螃蟹性寒,吃多会胃冷;二是蟹的营养丰富,尤其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往往吃了几只后便有饱满之感,吃多了难以消化。所以吃个二三只或三四只即够,特别是初吹的人,徜不控制,连舌头都会吃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