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空壳化” 有人有馆没有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55:58

  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图书馆一年只有1000元购书费,仅够订几份报刊,添置新书几成奢望;目前馆存的两万余册图书里,也是上个世纪出版的居多,不少已残缺不全、破烂不堪。

 

  十多年前,笔者第一次走进安徽省砀山县的公共图书馆,就被它扑面而来的寒伧潦倒惊呆了。询问有什么新书可供借阅,回答是好几年没购新书了。当时,一种失望乃至绝望的感觉顿时袭上心头。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公共图书馆还是很少有新书购进,比当初的潦倒更多了几分寂寞。

 

  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733个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总数的27.2%;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由于多年未购进新书,书架上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需剔除下架的占30%~60%。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城,虽然兴建了豪华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建筑。由于缺少必要的购书经费,致使华丽的外表下包裹的只是一个“空壳”。令人忧虑的是,有馆有人却没书,门庭冷落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并不少见。

 

  文化部有关领导曾经披露,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但国际标准却是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印度图书馆学家希亚利·拉马穆塔·阮岗纳早在1931年即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他自己的书;每本书有它自己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美国图书馆学家则倡导“以最好的图书,花最少的时间,供最多的读者使用。”在我国,1903年的《浙江藏书楼阅书借书章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书楼之设,原以为广开民智,造就人才,无论进士、举人、贡监、生童,但志在通知古今中外者,均准入楼阅书借书。”可以说,这个藏书楼的借阅章程无论其胸襟还是见识都具有了公共图书馆的雏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图书馆的目标、功能越来越丰富,典藏、阅览、流通,以至于成了与读者直接交流的人性平台。公开公共、平等享有等,已成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共同精神。用学者的话说,“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它的存在能够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和求知的权利,从而从知识、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的公正。”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就强调,必须立法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完全由公费支持,对社区所有成员实行同样条件的服务,对所有人免费服务。事实是,直到网络成为公民阅读获取信息重要渠道的今天,公共图书馆依然以公共的旗帜,向公民提供着公益性服务,体现着某种程度的公平正义和权利平等。

 

  遗憾的是,我国的图书馆离“公共”之目标路途尚十分遥远。一是它的门槛很高,还不是每一个公民都可能享有的公共用品。二是馆藏严重不足,图书资源稀缺,尤其是新书资源几乎枯竭。许多公共图书馆剔除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假大空书籍,所剩寥寥,使其很难发挥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接受文明熏陶和享受信息公平的公共功能。三是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借阅的网络化以及数字图书馆还属于奢侈品,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文化设施和科普投入整体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公共休闲生活的层次和品质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的陈旧和单调,直接影响了公民的文化消费和精神需求。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文本的阅读仍然是公众获取知识营养的最重要的渠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世界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坚持电视、网络等娱乐性消遣之外的文本阅读,沉溺于感官娱乐将会使公众日益丧失思考与行动的能力。读书氛围的消散,国民读书的人数逐年减少,长此以往将是一个民族的大悲剧。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我们理当重申阅读文化与知识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理应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公共购书经费,优化图书资源,无疑是当务之急。我们应把图书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并建立该经费随财政收入增长和书价上涨而逐年增加的机制。

 

  报上经常披露,许多地方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我倒是希望,地方的官员们省点钱挤点财,把公共图书馆当做政绩工程做大做强。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文/ 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