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1:26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地处中国东北隅,东、北依邻俄罗斯,边界长达三千千米。古为肃慎地,汉朝属夫余地,辽属东京、上京道,金属上京路,元属岭北和辽宁行省,明为女真地,清初为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置黑龙江省。现辖二地区、十一地级市,二十县对外开放。全省面积四六万多平方千米。省会在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省名系由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黑龙江省1946年获得解放,是中国东北地区解放最早的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用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区划,设置松江省(省人民政府驻地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省人民政府驻地为齐齐哈尔市)。1953年哈尔滨市由松江省省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为省会所在地。

目录

·                                 • 历史

·                                 • 地理

·                                 • 人口民族

·                                 • 自然资源

·                                 • 经济

[显示全部]

黑龙江省-历史

 

 

 饶河县小南山遗址

远古人类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黑龙江省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哈尔滨人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阎家岗。这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哈尔滨人”。出土的石片,石核和砍砸器,有清晰打击痕迹。出土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普氏野马、狗等20多个种属。其地质年代距今二万二千年左右。
塔河县十八站遗址。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呼玛河左岸18米高的二级阶地上。这里出土的刮削器、尖状器、石叶、石片和石核等1070件,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出土的这批石器,在器形、风格、大小等方面,与北京周口店及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出土的石器颇相近似。
漠河县老汤河遗址。位于老汤河南岸一、二级阶地交界处,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北面的旧石器遗址。在这里出土的文化遗物14件,其中有打制的石器和有人类加工痕迹的石核、石片等。其地质年代相当于更新世,但比塔河县十八站要早,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前期。
饶河县小南山遗址。位于乌苏里江左岸、饶河镇小南山的一级阶地上。在这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骨器和古生物化石共生,距今约一万三千年左右。是中国最东部的一处旧石器遗物点。
在肇东县的涝州、讷河县的清河屯、阿城县的小岭、海伦县的城关、尚志县的蚂蜒河畔和五常县龙凤山乡学田村附近,均发现了远古人类活动遗址。
黑龙江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遗址和密山县新开流遗址。据考察,当时人们主要是从事渔猎生活,与中原仰韶文化时代大体相同。稍晚,发现的有宁安市镜泊湖莺歌岭遗址,距今约三千年,从出土文物分析,那时人们已开始农耕,饲养猪、狗,并兼事渔猎活动。
古代的社会演变及历代王朝的管辖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黑龙江地区古代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虞舜和夏禹时期。公元前二十世纪肃慎于帝舜二十五年曾入朝贡献弓矢,舜的管辖范围,已远及山戎、发、肃慎的活动地区。夏禹时,相互联系有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十一世纪。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分别向周朝贡献戎菽、黄罴、当时东胡和橐离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肃慎则处于新石器时期,社会发展属于原始社会阶段。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这时在嫩江下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活动的扶余族,使用殷历,其祭天、占卜和饮酒等习惯,均与商殷相似。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已普遍进入早期的铁器时代。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武帝时,所设真蕃郡的统辖范围,曾包括今黑龙江东部的宁安地区,这是中原统治政权在黑龙江地区设治管辖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黑龙江的统治加强,各民族多次派出贡使,向中原王朝进贡。
隋、唐时期,是黑龙江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在黑龙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机构。后来在黑龙江西部设室韦都督府,在东部设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在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汇合地区设黑水都督府。
辽继唐在黑龙江地区设治管辖,于黑龙江上中游地区设羽厥里节度使、室韦节度使和乌古迪烈统军司;在嫩江设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在黑龙江东部地区设女真节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龙江下游一带设五国部节度使。黑龙江地区各族向辽贡纳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参、松实、白附子、蜜腊、麻布、海东青(鹰的一种)等。
辽天庆五年(一一一五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击败辽国,自称皇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造女真文字,于天辅三年(一一一九年)颁行。金天会五年(一一二五年)灭辽,金代替辽统一了中国北方,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金、宋对峙的局面。金代是汉族大批移入黑龙江地区的时期,主要在松花江以南五常等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西部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儿家族的游牧地,今泰来塔子城古城则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个东北设辽阳行省统辖。下设路、府、州、县。
明朝永乐七年(一四○九年)于黑龙江口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共辖384卫、24所、7城站、1寨。所辖区域北到外兴安岭,东抵鄂霍茨克海的库页岛。明朝承继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东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陆路城站,从辽东到奴尔干都司设驿站40余所,多次派员沿松花江、黑龙江下航至奴尔干等地,了解和抚慰各族。从十五世纪初,明朝先后于开原、抚顺设马市,在吉林设立造船厂,这对扩大东北各地经济的互相交流和发展松花江、黑龙江的水路运输有重要作用。
清代是黑龙江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一六四四年清朝入关,东北地区归盛京总管统辖。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辖区包括今吉林、黑龙江地区。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一年)筑黑龙江城(黑龙江左岸旧爱珲城)。自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起,设黑龙江将军,这是以黑龙江命名地方区划之始。第一任将军为萨布素,率部戍边于爱珲,统辖松花江左岸以北直到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松花江右岸地区仍归宁古塔将军(后称吉林将军)管

 

 额尔古纳河

辖。
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中俄两国通过谈判,在清朝政府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方面把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肯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走向,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至海为界。从此以后,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俄两国的边境较为安宁。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今嫩江),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又移至卜奎(今齐齐哈尔)。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四月二十日,清政府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三省将军事务,并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五月二十二日更定东三省官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设行省公署,以总督为长官,巡抚为次官。
俄、日帝国主义入侵和各族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斗争
沙皇俄国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把黑龙江流域作为其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企图吞并中国黑龙江流域。被俄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为东西伯利亚总督的侵华急先锋穆拉维约夫,从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起多次派军舰对黑龙江和混同江等地进行军事侦察,并于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八月强行占领黑龙江口岸的庙街。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完全 控制了中国黑龙江下游包括库页岛等地。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五月到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六月,穆拉维约夫先后4次派船队,强行通过中国内河黑龙江,并在黑龙江左岸和乌苏里江右岸的中国领土上建立军人村屯和移民屯垦,还公然设置了以庙街为中心的“ 东西伯利亚滨海省”和政治军事统辖机构。
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沙皇俄国利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乘中国军事失利的机会,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奕山于五月二十八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 《瑷珲条约》 ,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除精奇里江以南至霍尔莫勒津屯地区(即江东六十四屯一带)以外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同时规定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40万平方公里领土由两国“共管”。咸丰十年(一八六○年)七月,俄军占领了中国重 要海口海参崴,并将其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与此同时,俄军在中国领土的广大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实行军事占领。在中美、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 俄国逼迫清朝政府于咸丰十年(一八六○年)十一月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样不仅《瑷珲条约》生效,而且还实现了其吞并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的目的。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 八年)俄国又取得了从哈尔滨经

 

 中东铁路

长春至大连的筑路权,并强行租借旅顺口。从此,俄国取得了在中东铁路沿线设立警察机构、驻军、农垦、采煤、伐木、办企业,向在松花江上航行的中国船只征收航行税等特权。在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罪 恶活动中,沙俄充当了重要角色。是年七月中旬,尼古拉二世亲任总司令,率军10万,从 满洲里、海兰泡、伯力、海参崴和旅顺口等地出发,向中国东北大举进攻。俄军所到之处, 大肆奸淫、烧杀、枪掠。在吞并江东六十四屯过程中,其罪恶活动尤为令人发指。沙俄的扩张,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发生冲突。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四年)二月 爆发了以东北地区为战场的日俄战争,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政冶、军事、经济权益。日本在东北地区南部,俄国在东北地区北部,掠夺资源, 倾销商品,控制交通、金融和文化。因而,黑龙江地方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官僚、地主和军阀等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越来越重,加上外国侵略者的掠夺,迫使黑龙江人民不断掀起反抗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道光三十年(一八五 ○年),当沙俄军队从黑龙江口入侵时,一上岸就被当地人民团团围住,群情激奋,严厉指出这块土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不许外国人进入。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十月,一支 入侵的俄军从黑龙江和松花江汇流处进犯三姓(今依兰县)时,遭到当地清军的截击,居住在附近的赫哲族人民闻讯赶来支援,将俄军击退。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开始,以 采参捕貂为业的“创夫”,极其痛恨沙俄侵略者,纷纷举起反侵略的旗帜,不到一年就有一万多人参加,在各地修了150多座营垒。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在海参崴附近的青岛、 黄岛、苏城、石庙子等地的人民,进行了反割地斗争,全岛工人对俄军强行登陆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第二年五月,沙俄又派兵船满载数百名官兵上岛时,遭到了淘金工人的阻击, 俄军死伤过半。黑龙江地区人民,对内不断进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在太平天国时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先后发生了张玉领导下的阿勒楚喀数百名农民和三姓金矿工人与 葛成隆领导下的附近农民起义,后者最多时曾达到万人。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吉林的 “马傻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进入黑龙江省的双城、拉林、五常 、阿城一带,所到之处, 受到了人民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三姓爆发了挖金工人起义,攻占了松花江中游许多村镇。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三姓、宁古塔等地还有孙百万、 柏青云起义。沙俄在黑龙江省内勘测和修筑中东铁路时,沿路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阻止筑路的进行。
义和团运动时期,在全国斗争形势的影响下,黑龙江的反帝斗争形成了高潮。依兰县 人民为阻拦俄船通过松花江,铸造了拦江大锁,并袭击了俄船“齐必斯”号,击毙了船长维尼科夫。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七月,哈尔滨的义和团、爱国清军和筑路工人, 包围了在哈尔滨的3500名俄军和铁路员司,杀伤多人,后因俄军增援而失败。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哈尔滨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同时积 极发动与领导工人罢工斗争。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很重视东北地区的工作,曾派著名的同盟会员廖仲恺、宋教仁、林伯渠、匡一等来东北进行革命活动。一 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和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黑龙江省和全国一样,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对东北地区党的建设非常重视,派中共党员到哈尔滨等地进行活动,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党团组织。
一九二八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封建军阀退让的情况下取得了在满蒙修筑铁路的特权,激 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对,迫使当局取消了协议。一九二九年东北军阀为适应美日帝国主义需要,挑起了中东路事件,武力占领中东路,并准备进攻苏联。中共满洲省委在刘少奇 领导下,及时揭露事件真相,领导工人、学生对军阀的反苏活动进行坚决斗争。所有这些,都为“九·一八”事变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抗日民族解放斗。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武装进攻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之后立即向黑龙江省进攻。黑龙江省驻军在代理省主席马占山的指挥下,进行坚决抵抗,打响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这是东北军民抗击日本侵略武装斗争的开端。在“江桥抗战”中,打死日军185人,伤996人,在日军不断增援,飞机、坦克齐出动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于十一月十八日退往海伦,十九日齐齐哈尔沦陷。日军占领齐齐哈尔以后,一九三二年一月,日军与吉林省的汉奸特务一起向哈尔滨进攻,二月五日哈尔滨被日军占领,黑龙江省两个主要城市先后失陷。随后,日军在几个月内相继占领了黑龙江的主要城市和大部分地区。一九三三年一月,黑河失陷,至此东北全境被日军占领。
一九三二年一月三月,在日本侵略者策划下,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各省政府改为省公署,由伪满汉奸任省长,日本人任总务厅长(后改为省次长)掌握实权。到一九三五年初,日本侵略者从上到下建立起殖民统治体系。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军事殖民统治时期,在黑龙江的关东军大部分驻在边境地区,并设有镇压抗日活动的宪兵队、特务网,人数众多,机构庞大。还有专门破坏中共组织的调查部。从一九三七年开始,日本侵略者还派来大批移民,大量开拓土地,不仅进行经济掠夺,并有其政治、军事侵略的目的。
日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殖民地的文化教育,广大贫苦群众的子弟根本不能读书。各级学校都在进行奴化教育,灌输“日满一德一心”,妄图使东北人民世世代代成为他们的奴隶。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的领导下,黑龙江省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斗争。从一九三一年十月“江桥抗战”起,广大爱国官兵和各界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活动。在日军向黑龙江省进军面前,驻守在本省的军队,如苏炳文的东北屯垦军、丁超的中东路护路军以及李杜、邢占清、冯占海、张振邦统辖的军队都举起抗日的旗帜。一九三二年二月五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当天,全市电车工人自动停工,表示对日军的抗议。二月底三月初,为反对伪满洲国的建立,哈尔滨市群众烧毁了中央大街南口的牌楼、彩棚,撕掉了标语。电车厂的工人于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和一九三三年四月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罢工斗争。著名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参加和领导了罢工,给日伪统治很大打击。一九三三年四月三十日夜,共产党员张敬山和另一工人用红石腊在哈尔滨车站前的“纪念碑”上,写下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个大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遍布各地。活动在哈东地区的,包括宾县、方正、延寿、依兰、五常、珠河(今尚志)、阿城、双城等地,是赵尚志领导的珠河游击队。游击队曾攻打宾县县城,经常出没哈尔滨近郊,给日伪统治北满中心的哈尔滨很大威胁。后来,他们团结其他抗日力量,组成“反日联合军”,于一九三四年六月,组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一九三五年一月,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主要活动在松花江两岸。一九三六年八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曾在珠河建立了县级人民政权。活动在牡佳线一带的勃利、林口、密山、宝清、富锦、虎林等地的密山游击队,是以李延禄为首,改编王德林的国民救国军残部,并和中共密山县委创建的游击队汇合组成,后来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后由李延平代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活动于宁安、穆棱、桦川一带的宁安游击队,一九三五年二月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一九三六年二月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活动于汤源、萝北、依兰和佳木斯周围等地的汤原游击队,是由中共汤原县委派夏云阶和70多名党团员为骨干发展起来的。在斗争中联合了汤原义勇军冯志刚部和率领自卫团起义的张传福部,一九三四年秋,扩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在松花江下游两岸多次粉碎敌人的“讨伐”。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后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阶任军长,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活动于乌苏里江左岸的饶河、虎林、宝清、富锦、同江、抚远一带的饶河游击队,后来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还有活动在勃利、桦川、依兰、方正一带的抗联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后来投敌);活动于这一带的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后来投敌);活动于拉滨线铁路两侧的抗联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活动于依兰、方正、富锦一带的抗联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
东北抗日联军从三到十一的九个军主要活动在黑龙江地区,最多时发展到4万人 。为了适应抗日斗争需要,后来东北抗联的十一军又编为三个路军。一九三七年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各军编为抗联第二路军,主要活动于拉滨线以东,中东路东线两侧及松花江右岸和牡丹江流域的20多个县。一九三九年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各军组成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委冯仲云,主要活动于北起黑龙江,南至松花江,西至嫩江平原,东达三江平原的3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东北抗日联军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里,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与日寇进行斗争。许多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著名的“八女投江”就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二路军妇女团的冷云等8名女战士 ,在众多敌人包围下,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为了不被敌人俘虏,跳进乌斯浑河,壮烈牺牲。二路军三军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等16名战士,为阻击敌人,坚守一座无名的小山,打退敌人5次冲峰,歼敌120多人,李海峰等12名战士英勇牺牲。后来这座山被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三路军各支队先后攻克讷河、克山、肇源县城。随着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顺利发展,一九四五年,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为全东北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九四五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年。五月八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度过了最困难的相持阶段,转入了全面反攻。八月八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当时苏联红军分三路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第一路越过大兴安岭,解放了齐齐哈尔、长春、沈阳、大连等地。第二路强渡乌苏里江,突破绥芬河、虎林及东宁等地日军防线,解放了密山、牡丹江、哈尔滨等地。第三路兵分两路,东路由伯力突破黑龙江、乌苏里江防线,解放了抚远、同江、佳木斯、依兰、巴彦等地;西路由海兰泡强渡黑龙江,解放了瑷珲、逊克、嫩江、北安、海伦等地。
在苏联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毁灭性打击下,使驻扎东北各地的日本关东军迅速崩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瓦解。沦陷了十四年的东北地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黑龙江人民迎来了民族的解放。

黑龙江省-地理

 

 

北极村

 地貌: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米。
土地:全省土壤面积4437万公顷(折合6.7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位,牧草地面积居第7位。待开发土地居第4位,可垦后备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万公顷(1.49亿亩),人均3.9亩。黑龙江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宜农土壤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黑土、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全省农业后备资源面积479.3万公顷(72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5%,土地待开发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古和四川省,居全国第4位。 
气候:黑龙江省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西北端没有夏天。全年平均气温零下6—4摄氏度,一月零下32—零下17摄氏度,七月16—23摄氏度,西北部气温最低。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无霜期三—五个月,年降水量四百—七百毫米。全年无霜期多在九十—一百二十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二五十—七百毫米之间,以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迎风坡最多。全年降水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六—八月份,一九五七年七月一五日克山降水一七七.九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旱、夏涝、秋霜冻为主要自然灾害。是中国最冷的省份。

黑龙江省-人口民族

 

 

 鄂伦春族

据2001年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黑龙江省总人口3792万人,市镇人口2045万人,乡村人口1747万人;汉族人口35.76万人,占94.3%;少数民族人口216万人,占5.7%。
民族
黑龙江省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蒙古、赫哲等51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7%。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3位,在少数民族中,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数为47478人,其余为散杂居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5个民族是:满族1184490人,朝鲜族452398人,蒙古族140148人,回族139078人,达斡尔族42300人。以上 5个民族均为我省的世居民族,此外还有5个人口较少的世居民族,即锡伯族(9181人)、赫哲族(3747人)、鄂伦春族(5588人)、鄂温克族(2571人)、柯尔克孜族(1451人)。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万人以上的市县(市)共有51个,在少数民族比较聚居的地方,经省批准建有民族乡(镇)68个,由当地县政府认定的民族村有920个。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呈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所有的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世居民族占少数民族的99%,历史渊源流长。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990.5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它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
全省草原面积约433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其中松嫩草场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达13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4种。石油、石墨、矽线石、铸石玄武岩、石棉用玄武岩、水泥用大理岩、颜料黄土、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钾长石等。10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煤炭储量居东北三省第一位。黑龙江省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达39种,各类矿产年产值居全国第二位。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林业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资源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
能源: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2004年全省生产原煤7116.9万吨,是主煤炭调出省之一。除此之外,电力和燃气也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仅有一座镜泊湖水电站。几十年来,水火电站有了同时发展。至1999年省内大小电站电厂近200个,装机总容量近千万兆瓦。全省水电发电量达14亿兆瓦小时。 哈尔滨燃气化工总公司所属哈依煤气工程,日产煤气189万立方米,建设总规模为"亚洲之最"。
动植物:野生动物兽类6目20科、88种,占全国种数的21.6%,其中一级重点保护种类有紫貂、貂熊、豹、虎、梅花鹿原麝6种。鸟类19目57科361种,占全国种数的29%。属一类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白鹳、金雕等12种。野生植物2100余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属、17种,被子植物107科、636属、1747种,种子植物111科、644属、1764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蕴藏量约250万吨,可食用的在25万吨以上,野生条草造纸原料100多万吨,各种药材125万吨。
水资源: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现有湖泊、水库6000余个,水面达80多万公顷。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旅游资源: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特色鲜明。
山脉覆盖全省60%的面积,山体坡度适中,雪质好,降雪量多,适于建中高级滑雪场的地方有100多处;林地面积二千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6%,居全国之首,且大多为天然林;省内江河纵横,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构成全省五大水系,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等景色怡人,气势宏大;扎龙、三江以及兴凯湖湿地面积辽阔,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五大连池火山地貌独特,矿泉蕴藏丰富,是最有开发潜质的世界级资源。
黑龙江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赫哲、鄂伦春、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上京龙泉府和上京会宁府分别是唐代渤海国和金代早期的都城,是当时黑龙江省经济和文化繁盛的标志;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疆现代都市特色鲜明;与俄罗斯水陆相连的3000多公里边境线,是中俄间开展各种交流的通道。另外,黑龙江省还有着别具一格的产业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些都是黑龙江省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基础。
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163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40个)。

黑龙江省-经济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黑龙江省已经从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2003年,全省GDP可实现4433亿元。农业走上特色之路。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粮食出省商品量和库存量以及大豆、绿色食品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已经形成300亿公斤的粮食综合生 产能力。2002年商品粮输出量达158.5亿公斤。畜牧业在农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奶牛存栏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已达106.8万头,牛奶、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建国初期25个大企业北迁我省,“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22项摆在黑龙江,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开发大庆油田和大、小兴安岭林区,八十年代以后又上一批电力、医药、食品等项目,形成了石化、机械、食品、煤炭、森工、医药等14大门类的工业体系,具有年产5000万吨原油、7000万吨煤炭、1000亿千瓦时发电量和大量工业装备的生产能力,不仅奠定了在全国的重要地位,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工业利润居全国第6位,而且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国有为主、中直大企业为主的特有经济格局,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87%(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88%(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中央直属企业占67%(比重居全国第一位)。基础设施己具规模。铁路营运里程4751公里,公路里程6.3万公里,水上通航里程5057公里,拥有空中航线45条,其中国际航线8条。邮电通信基础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途光缆总长度近3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796.6万门,移动电话用户6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17.9万户。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科技合作关系。现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9个边境互市贸易区。对俄贸易合作占全省外贸进出口额的53.6%,占中俄贸易总额的l/5。科教事业迅速发展。有科研机构240个,高等院校48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高等院校在校生33.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21万人。石油开采、焊接工程、机器人、飞机制造、大型发电机组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走在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黑龙江总体上仍属欠发达省份,体制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比如:国有企业多,但历史包袱沉重;工业基础雄厚,但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当前粮食问题压力很大;资源丰富,但没有完全转变成经济优势,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矛盾相当尖锐。

黑龙江省-气候条件

 

 


黑龙江省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西北端没有夏天。全年平均气温零下6—4摄氏度,一月零下32—零下17摄氏度,七月16—23摄氏度,西北部气温最低。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无霜期三—五个月,年降水量四百—七百毫米。全年无霜期多在九十—一百二十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二五十—七百毫米之间,以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迎风坡最多。全年降水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六—八月份,一九五七年七月一五日克山降水一七七.九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旱、夏涝、秋霜冻为主要自然灾害。是中国最冷的省份。

黑龙江省-交通

 

 

航空:黑龙江现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个民用机场,其中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民航机场之一,已成为我国东北第二大国际航空港。
哈尔滨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青岛、温州、厦门、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等三十多个大、中旅游城市。此外,还有飞往俄罗斯远东的布拉格维斯申科、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韩国的汉城和日本新泻的航班。
铁路: 黑龙江是我国修建铁路最早的省份之一,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干,沙俄势力侵入我国东北后,于1897年开始修筑黑龙江省的第一条铁路——北满铁路(今称滨绥和滨洲铁路)。
全省铁路26条,干支线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经济中心城市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并通过国际干线和国内干线外接俄罗斯、朝鲜,内联吉林、辽宁和内蒙古。
其中,滨绥和滨洲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牡(丹江)图(们)铁路与朝鲜相通。京哈、拉滨、平齐、通让、牡图5条铁路干线与全国铁路相接。全省铁路营运里程5121公里,居全国之冠。
公路: 黑龙江省现有国道7条,公路通车里程46617公里,居全国第五位。高速公路已建成“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102国道省界——哈尔滨——佳木斯——鹤岗”2条,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同江,102国道省界——长春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届时,从齐齐哈尔或同江经哈尔滨走高速公路可直达首都北京。
水运: 黑龙江省水利资源丰富,居东北三省之冠,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4696公里,现有直营客运航线9条,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为骨干,以哈尔滨和佳木斯港为枢纽的水运网贯穿全境。
其中,松花江航线是黑龙江省水运干线,每年5-11月通航;黑龙江航线位于中国最北部,在同江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相接;乌苏里江航线为中俄界河航线,冬季封冻。

黑龙江省-民风民俗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的仓库极为奇特: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和猎物等,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鄂温克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著名的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根据鄂温克族民歌改编而成。他们的舞蹈舞步简单、生动活泼,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
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制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艺品;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伦春族:
服饰:鄂伦春人爱穿用毛皮缝制的各种服装。他们不仅冬天穿皮装,就是夏天也有许多人穿,而上山狩猎那就更是少不了要穿它了。因为毛皮服装,既能御寒又能防雨,而且还耐磨,非常适合狩猎时穿用。
鄂伦春人的皮装主要是用狍皮制作的,也有用犴皮和鹿皮的。夏季狍皮为沙毛,可以用来缝制春秋的皮袍,也可以翻穿为毛朝外的狩猎伪装。冬季狍皮为绒毛,可以用来缝制冬袍。缝制毛皮服装时一般都用兽筋,如狍筋、犴筋等。
另外,鄂伦春族妇女还非常喜欢戴绣有各种图案的狍皮手套。这种手套的缝绣工艺相当精湛,在手套背上都绣有鸟兽等动物图案,每个图案都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居住沿河流而移动,逐野兽而迁徙,是鄂伦春人的居住特点。他们在山林中四处游猎,每到一处就选择地势高,水源充足,避风而阳光好的地方,将他们的家──仙人柱搭设起来。  
"仙人柱",也称撮罗子,是一种可以随时搭起来或拆解的简易房屋。一般是用几十根 9 米长左右的桦木或柳木杆和一些桦树皮、兽皮之类的东西搭设而成的。在搭设仙人柱时,每根木杆都要埋到土里二寸多深,上端向中心倾斜,互相交叉固定,形状如同半张开的伞架。仙人柱的大小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夏天,仙人柱搭设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外面盖的是桦树皮、芦苇或白布。冬天搭设的比较矮小,外面盖的是各种兽皮。
仙人柱的门一般都是向南或向东开。门上挂一张狍皮或桦树皮,用来档风。正对着门的地方叫“玛路”,这是最尊贵的席位,专供长者或男宾坐卧,禁止有月经的妇女坐卧。因为在这里挂着保佑全家人畜平安的神像。猎手们的枪或弹药放在“玛路”的两侧。门的两侧是“奥路”,它与“玛路”用扁木板就地隔开,里面铺一些干草和兽皮,用来坐卧。在左边的“奥路”为大,是主人的席位;右边的为小,是晚辈坐卧的地方。仙人柱的中央,是一堆日夜燃烧着的火,人们利用它煮食、取暖、照明。在仙人柱的顶端留一空隙,用来排烟。
仙人柱的搭设和拆解都很方便。把几根带叉的树杆支起来后,再把其余的几十根树杆围着立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椎形的架子,然后把桦树皮或兽皮围上就可以了。从拆解到搭设,只用几十分钟。
禁忌:在出猎前不许说一定要打到几个什么野兽,如果这样说了,就会什么也打不到;打到大野兽扒五脏时,心脏和舌头要连着,煮的时候也要这样,只有到了吃的时候才能割断,否则就打不着野兽了;吃完犴肉后,骨头不能随便乱扔,必须将犴骨拣起来,扔到河里,如果被狗或野兽吃了,对狩猎也很不利;出猎时不打雁,否则对夫妻感情不利,因为雁雌雄总在一起,如打死一只,另一只就变成孤雁了;对猛兽不能直称其名,对熊称“老爷子”,而对老虎则称其为“兽王”。
姑娘出嫁时,娘家不能陪送剪子、镜、茶壶之类的东西,否则新娘的兄弟要遭到麻烦;出嫁的姑娘回家后不能刷锅,否则会把财运刷跑了;孕妇不能铺熊皮,也不能进产房,否则会流产;青年人不能叫长辈的名字,不让孩子骂人,否则要遭到麻烦;戴孝期间不剪头,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不允许和别人吵嘴斗欧,过年时既不给别人拜年,也不接受别人的拜年。
赫哲族
捕鱼:赫哲族人生活在北纬45度以北的严寒地区,这里有长达 7 个多月的结冰期。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江水结冰达 1- 2 米,而这正是赫哲人民捕鱼的大好季节。他们的冰下捕鱼方法,既有网捕,又有钩钓。大拉网有百米多长,怎样下到冰层以下需要一套熟练的技巧。下网前,选择地点十分重要,经验丰富的赫哲老渔民只要审视冰面的颜色,就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网。选定地点后在冰面打好两排冰眼,把网纲在冰下穿过,然后逐渐围拢,最后在出网口把冰下的鱼网拉到冰面上。冬季冰下鱼群聚集,用大拉网一次可以捕到成千上万斤鱼。在冬季,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捕捞,人们都喜欢随身携带鱼叉。使用鱼叉叉鱼,是一种传统的技巧。赫哲人使用鱼叉,分不脱柄和脱柄两种。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不同的鱼叉。而且其叉鱼的方法也有许多种。
穿鱼皮:赫哲族世代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两岸,常年以捕鱼为生。鱼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用鱼肉充饥,用鱼皮做衣。
每年的夏、秋两季,是捕鱼的最好时间。赫哲族妇女将捕来的胖头、干条、草根、鲤子等皮剥下,去鳞晾干,用熟鱼皮的木棰棰软,就可以裁制衣服做鱼皮衣的鱼,要选择比较大的,一般都选用十几斤或几十斤的。赫哲族妇女将胖头鱼皮切成细条,制成鱼皮线,将其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就可以根据生活的需要,裁剪、缝制各种衣服。
食鱼肉:赫哲族人由于身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常年以捕鱼为生。因此他们在吃鱼上不仅方法多,而且十分讲究。赫哲族人吃鱼,主要分为生食和熟食两类。生食的有:生鱼片,也叫杀生鱼。多选用鲟鱼、鳇鱼和鲤鱼。将活鱼去头、去皮、剔骨,切成细丝,用好米醋浸泡,待鱼肉变白,加入盐、调料和土豆丝、菠菜、香菜、豆芽,拌匀即可,吃起来鲜而不腥、凉滑爽口,味美异常。生鱼片,既是赫哲族人平时经常吃的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鱼刨花,是赫哲族人冬季吃生鱼的一种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然后用刀或刨子将鱼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加一些盐就可以了。据说这是冬季下酒的好菜;"他拉哈",将鱼肉带皮片下,切成连搭肉片,放在篝火上烤熟,称为"他拉哈",用不同柴火、放不同调料,可以烤出风味不同的"他拉哈"。 出行每当天寒地冻、大雪封山的时候,赫哲族人就赶上狗拉雪橇去狩猎或是远行了。他们坐在飞驰的雪橇上,对面前的冰雪世界没有丝毫畏惧之感。  

赫哲人喜欢养狗、驯狗。一家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解放以前,三江地区极其闭塞,到了冬季,一般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而“拖日气”却畅通无阻。元、明两代,为保持驿路畅通,曾在这里设立四十多个“狗站”,专门提供“拖日气”所需用的畜力。雪橇用狗的数量是根据拉的重量而定的,少则两三条,多的用十几条。雪橇可以拉几百斤的东西,一天能跑 200 多里。拉雪橇的狗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尤其是头狗。
达斡尔族:在去加格达奇的途中,路经内蒙古境内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我们便顺访了这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自治旗。目前全国达斡尔族人共约12万人,该旗就有近3万人。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旗府所在地尼尔基镇,我们发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写的馆名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要了解达斡尔族,这样的地方我们自是不能放过。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据史学家考证,达斡族早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等地,属契丹人后裔。17世纪初,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们与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疆边陲。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有文化的达斡尔族人文字多用满文。
陪同我们参观的旗宣传部副部长德定华及博物馆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达斡尔族人,他们之间使用本民的语言交谈,虽然语速较快,但听起来清脆悦耳,很是好听。几位馆员讲解时,掩饰不住他们对本民族的热爱。我提出为他们拍照留念,他们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享誉全国,被誉为“曲棍球之乡”。我们报道组的成员施芳两年前就曾对此作过专门的报道,故地重游,又有一番意味。   
锡伯族
概况: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自古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锡伯”意为“带钩”之意。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肇源、杜尔伯特和辽宁、吉林、新疆等地区。锡伯族一直保留着能骑善射的传统,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被誉为“射箭之乡”。
服饰:锡伯族人的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男子喜穿长袍,女子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等首饰;锡伯族儿童服装做工精细,夹袍和坎肩多选用绸料,绣有各种花鸟、蝴蝶的图案;儿童穿着的虎头鞋、虎头帽款式多样,制作特别讲究,都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

黑龙江省-旅游

 

 

 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南26公里处,总面积21万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水禽、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尤以鹤类著称,是驰名中外的“鹤乡”。现在,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有9种,而扎龙自然保护区可见到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灰鹤、白鹤、白头鹤等6种,其中尤以珍禽——丹顶鹤众多而闻名于世。此处,还可见到鸳鸯、大白鹭等十几种珍稀濒危鸟类。金秋季节,登上望鹤楼,极目远眺,鹤和名类水禽,集群嬉游,翱翔盘旋,令人心旷神怡。 
镜泊湖:世界著名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位于牡丹江市以南109公里处,是由火山熔岩阻断牡丹江而成的火山堰塞湖。湖面海拔350米,湖长45公里,最宽处仅6公里,象一朵银带飘浮在苍翠的群山之中,湖光山色相映,瀑布与波涛争鸣。主要景点有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火山口原始森林等。每年夏季是最佳旅游时节。 
牡丹江市火车站有旅游专车前往镜泊湖。
五大连池: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位于黑龙江北部,是国家重要旅游观光、疗养度假区,被评为全国40处最佳风景名胜区之一,人称火山公园,以奇特的火山地貌和神奇的矿泉著称于世。冷矿泉水含有16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皮肤等疾病有神奇的疗效,五大连池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旅游、避暑疗养胜地。 
乘火车到黑龙江北安市可前往五大连池。
北极村: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部,北国特色十分浓郁,位于省内最北的北极村更是别具特色。北极村——漠河,濒临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边境城镇,地处北纬53度以上。这里的冬季气温最低达-52度,又有“中国寒极”之称。每年夏至前后,漠河昼长夜短,几乎没有黑夜,因此,又被称为“不夜城”。游人可在“神洲北极”石碑下徜徉留影,领略夏至前后“北极村”的“白夜”景观。还可在我国这个唯一能欣赏北极光的地方,一睹那光耀天地、奇异瑰丽的自然景色。  去北极村可在哈尔滨乘火车到漠河即可到达。

 

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以冰雪、避暑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城市。哈尔滨人文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太阳岛风景区碧水环抱、幽雅静谧。盛夏时节,沿岸长堤垂柳、白沙细软,是天然的日光浴场;冬季来临,冰封雪飘,是开展冬泳、冰帆、雪橇等冰雪娱乐的理想场所。岛上还有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饲养研究基地——东北虎林园。 
哈尔滨是世界冰雪文化发源地之一,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

中国雪乡,位于海林县长汀镇双峰林场。
    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雪。

会曾在这里举行。亚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松花江上冬泳、雪塑、冰雪游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哈尔滨冰雪节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独树一帜的节庆活动。

黑龙江省-特产

 

 

 大马哈鱼

黑龙江省特产风味 黑龙江,乌苏里江特产大马哈鱼,兴安岭蘑菇(有猴头蘑,榛蘑等60多种实用蘑菇),黑木耳,松子,山野菜(蕨菜,松茸,薇菜等)及虎骨,刺五加参及珍贵毛皮兽皮张等;大庆,齐齐哈尔乳制品,哈尔滨太阳岛啤酒,五大连池矿泉水;民族风味有赫哲族风味杀生鱼,鄂伦春族风味手把肉,烤肉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