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模仿中国大建经济特区 规模小效率低难比深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21:30
《环球时报》报道,从南部的喀拉拉邦到北部的旁遮普邦,从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到东部的西孟加拉邦,印度每一个地方都在争先恐后地建设经济特区。就连面积很小的哈里亚纳邦也是憋足了劲要建22个新经济特区。在该邦的法里达巴地区和古尔岗地区,到处是林立的脚手架和机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印度各级政府都想通过这股风引来更多外资,解决更多就业,从而带动经济腾飞。但这样的雄心与各地的实际情况还有不小的差距。
据哈里亚纳邦政府官员介绍,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瑞莱恩斯工业公司今年6月和他们签约,要在该邦信息科技中心古尔岗地区兴建印度最大的经济特区。该工程占地面积达到一百平方公里,计划投资超过二百二十亿美元,将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完成。
瑞莱恩斯工业公司总裁阿巴尼在签约后表示,这个经济特区是模仿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设计的。
印度经济特区的三大弱点
印度新建的经济特区虽然是仿照中国,但与中国的经济特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
首先表现在规模上。摩根士丹利印度公司的资深经济学家阿亚先生认为,经济特区一定要以规模经济取胜,没有规模优势,便失去了经济特区的意义。印度在建和拟建的经济特区规模都是微型的,即使由瑞莱恩斯工业公司承建的印度最大的两个经济特区也只是中型的,而中国的经济特区可称作“巨无霸”。阿亚与资深经济学家森特合作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三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厦门和珠海,占地面积最大的为326平方公里,最小的也有122平方公里,印度将要建成的最大经济特区也只有一百平方公里。印度现有的经济特区就更小了,简直就是袖珍型。位于哈里亚纳邦的诺伊达经济特区离首都新德里只有半小时车程,该特区于1985年建成,是印度北部最早的特区,占地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
其次表现在效率上。一家设在诺伊达经济特区的日本企业的负责人对印度特区办事效率的低下伤透了脑筋。他说:去年在办理相关进驻手续时,他跑了不下三十趟,每次办事人员都说“快了,快了”,但从递交申请到得到批复整整花了他三个月。他说:“我们是从中国深圳迁过来的,中国特区的办事效率高多了,特别是在特区刚建起来的时候,当局负责人一句话就可以把所有的手续在一天之内办妥。”印度工业联合会最近出版的一份报告指出,效率低下是印度经济特区的一大顽疾,不但吸引不来更多的投资者,而且还会使现有的投资者离去。
最后是表现在用工制度上。许多外国公司表示,印度的劳工法规阻碍了它们的投资。根据现行法律,雇员超过一百人的公司如要解雇工人,需得到邦政府的批准。而且这些公司也被禁止长期雇佣合同工而不提供永久雇佣待遇。尽管今年早些时候印度商贸部长纳特表示,印度政府计划允许国内29个邦绕过印度严格的劳工法规,创建中国式的经济特区,但事实证明这一门槛还是很难绕过,在古尔岗的一家日资企业几度遭遇工人罢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印度经济特区路漫漫
印度很早便开始尝试建经济特区,但一直成效不大。1965年印度就搞起了“经济特区”,当时称作“出口加工区”,结果不了了之。新世纪之初,印度政府正式引入了“经济特区”这个概念。当时,印度的不少经济学家提倡向中国学习,还有人主张不但政府可以创办特区,还可以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特区的创建。今年2月10日,印度正式实施新制定的《经济特区法》,希望通过法律来为经济特区保驾护航。根据该法案,在特区内,外资进入和企业经商的“官僚”障碍将大幅减少,所有的手续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全部办齐,不必像过去要跑几十个地方,花3至6个月。而且特区内的企业可以在十五年内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其中头五年所得税全免,在服务税和进口税等方面也有优惠。专家指出,官僚制度和封闭心态是制约印度经济特区发展的根本因素。目前特区内许多完全可以由区内官员执行的事务仍须由中央政府批准,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
此外,封闭心态也是导致印度开放不足的原因。印度有媒体指出,印度经济特区之所以小,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建大,而是政府缺乏诚意建大,因为政府骨子里对外资还是采取限制政策的,各地之所以大建特建小型经济特区,其目的不是为了引资,而是为了骗税。一部《经济特区法》是改变不了这种趋势的,因此印度经济特区要想发挥中国经济特区那样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