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坦克 坦克 陆战之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9:21
中共建国六十周年最大的庆典就是阅兵,这会是全球瞩目的盛大典礼。因此 YST只要有机会就写一点军事小常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一些有关军事的事物,这样读者以后看阅兵的时候就比较有感觉了,也算是为10月01日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暖身。 上次谈武器我们谈的是火箭炮,今天 YST选择的题目是坦克。坦克比火箭炮复杂很多,所以 YST把它写成系列文章,这个系列文章准备写九篇。
就像我们谈论火箭炮,坦克的论述范围虽然广很多但也是个相当窄的话题,作者不想浪费读者的时间。如果是看热闹的,那就看看图片;如果对军事有兴趣,那就再看看分析和结论;如果是军迷,那就从头看到尾并且贡献一点您的意见。
1. 阅兵大典中的明星  坦克是陆军进攻最重要的武器,也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武器。所以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坦克都是各国军事家密切关注的对象。强国对坦克的研发不遗馀力,强国之间对各国坦克资讯的搜寻与追踪从没有停止。
坦克是阅兵中一定会出现的重武器,不但外行人喜欢看,内行人更是睁大眼睛仔细地瞧。
外行看热闹。坦克的体型硕大、声音隆隆、走过之时地面都为之震动。你想想,还有比这更热闹的吗?
内行看门道。坦克是地面进攻最重要、威力最强大的武器,也是一门高科技的武器,是一门非常复杂、可以独立作战的综合性武器,就像一架战机或一艘军舰,它身上的每一部分都代表生产国家的科技,门道之多令人眼花撩乱。你想想,行家能放过吗?
2. 坦克的历史和军事地位
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为此YST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特别介绍这门武器: 「壕沟战」孕育了「坦克」(2005/09/20); 「坦克」孕育了「闪电战」(2005/09/21); 「闪电战」开创了现代军事的「系统对抗」(2005/09/25)。
这三篇文章简单扼要地介绍坦克是如何诞生的、坦克如何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如何把战争从「壕沟战」演变成运动战、德国的战术专家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用坦克发展出举世闻名的「闪电战」。  「闪电战」是人类最早发展出来的空地一体的系统进攻,最後演变成今天军事上非常复杂的系统对抗。这整个战术演变的主角就是坦克,「陆战之王」的冠冕实至名归。  3. 坦克是什么?  大多数的人只要看到履带车辆或是履带车辆前面有一门炮就把它当成是坦克,这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车辆使用履带不过是为了增加在恶劣路面和复杂地形的越野性,陆军许多车辆都使用履带,譬如装甲运兵车和自行火炮,这些履带车辆都不能称为坦克。 一辆履带车被称为坦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甲. 大囗径直射火炮
坦克炮都是直射炮(直接瞄准,把炮当枪使),用炮弹的高速度所具有的动能来穿透敌人的装甲车辆、碉堡或其他的军事目标。这和炮兵部队的曲射炮在使用上有根本的区别。
乙. 厚装甲
坦克是用来冲锋陷阵突破敌人防守的武器,所以全身都有非常厚重的装甲,既能打人,也能挨打。
丙. 高机动性
坦克是打运动战最厉害的武器,速度、越野性、灵活性和最大行程的要求都很高。
上面甲、乙、丙三项代表的是火力、防护力、机动力,这三个能力集於一身的才叫作坦克,缺一不可。这就是为什麽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所有军事专家对坦克的评论都以这三个性能作为评论的基础。  4. 坦克的分类  军事家把坦克分代和分类,其实是挺无聊的,自找麻烦,尤其是用设计定型的时间来分代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而且是没有必要的复杂。 其实说穿了,坦克就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火力、防护力、机动力这三方面不停地改良,也随着战场不同的需要和演变在这三方面作不同的配置,如是而已。 坦克性能的改良虽然不断地进行,但是代与代之间性能的差异并不像飞机那样的显着,譬如飞机从螺旋桨式到到喷气式、从亚音速变成超音速、从一万尺的作战高度上升到三万尺以上的同温层、从目视距离内狗咬狗式的格斗(dog fight)到目视距离外的攻击(Fire Beyond Visual Range),这种泾渭分明的变革坦克是没有的。
坦克分代没有什麽大意义。第一代的坦克换装了第三代的火炮控制系统算第几代? 但是历史上由於作战需要的不同和发动机功率的限制,坦克以重量为区分发展出不同的型式,轻型(20吨以下)、中型(20吨到40吨)、和重型(超过40吨)。你要把60吨以上的坦克称为超重型也可以。 轻型坦克通常用作前线和敌後的侦测车,装甲薄一点就算了,能挡住步兵的轻武器就行,火力也不需要太猛,只需要起码的防卫能力就够了,重要的是跑得快。轻型坦克的主要任务不在打击敌人而是探测敌人的兵力驻防和火力点,像海军的巡逻艇和空军的侦察机。
重型坦克则相反,用在攻击作战,重点是火力和防护力,需要重炮和厚装甲,机动慢一点没关系。重型坦克的任务是要确保消灭敌人,像海军的战斗舰和空军的轰炸机。
中型坦克是各方面平衡的优化设计,是甚麽活都能干的全能坦克,像海军的驱逐舰和空军的战斗轰炸机。
英国在二战时发明一种坦克叫「步兵坦克」。这是一种配合步兵进攻的坦克,速度很慢,配合步兵走路的速度,它不但能够清除战场上的障碍,也有充足的火力消灭敌兵,而且还有很厚的装甲为步兵挡住敌人的轻武器。邱吉尔坦克(见下图)就是一种步兵坦克。   图1:英国二战时的“邱吉尔”步兵坦克  英国既然发明了步兵坦克,当然就有骑兵坦克(cavalry tank)。下面就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明的骑兵 坦克“马可1”(Mark I,A9):
  图2:英国的骑兵坦克“马可1”(Mark I,A9)  “马可1”重12吨,6~14毫米厚的装甲,有一门40毫米机关炮和三挺机关枪,组员六人。
“马可1”装备150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最高速度每小时40公里,最大行程241公里。
“马可1”在1941年入役,总共制造了125辆。  骑兵坦克又称作巡弋坦克(cruiser tank)是一种机动快速的坦克用来快速插入敌人的防线。骑兵坦克绕过敌人的正面防线,快速迂回绕到敌人的後面从侧背进攻。 骑兵坦克干的事就是解放军最擅长的穿插战术。不过中国那时候很穷,没有骑兵坦克,只有两条腿。解放军是很能走路的,毛泽东称为铁脚板。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负重20公斤每天能行军80公里,真是了不起,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军队能做到。YST 听说志愿军急行军时小便都不停,倒着走,还不准大声说话以防被美帝的飞行员在空中听到。如此这般神不知鬼不觉就迂回到联合国军的背後进行分割、包围和歼灭,其作用和骑兵坦克是一样的,而且悄无声息。 步兵坦克和骑兵坦克在战场中渐渐演变成更实际的中型坦克,演变的推动力是发动机的技术。原因很明显,所谓跑得快或慢、装甲的厚或薄,所有的制约都在发动机的功率。 中型坦克的代表作是苏联T-34和美国的谢尔曼(Sherman)坦克,二战期间前者制造了五万七千辆,後者制造了四万九千辆。坦克走向通用型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图3:苏联的T-34中型坦克,古巴博物馆(Giron, Cuba)。  T-34重27吨,52毫米厚的装甲,有一门76毫米炮和两挺机关枪,组员四人。
T-34装备50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每小时53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
从1940年到1958年,T-34总共生产了八万四千辆。  
 图4:战争中的一个T-34坦克连  上面这张照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苏联军队准备进攻柏林的时候,苏联的一个T-34坦克连正在接受长官的作战命令和任务简报,地点是柏林附近,时间是1945年。 T-34是非常平衡、在火力、装甲、机动各方面都兼顾的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好的坦克之一,也是坦克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照片中的T-34已经换装威力更大的85毫米主炮。
1944年以後制造的T-34都换装85毫米主炮,装甲厚度至少45毫米,最多90毫米,重量增加到35吨,最高速度每小时50公里。 T-34除了各方面都兼顾的平衡设计,它强调简单和耐用。这两项要求非常、非常的重要。简单使它能够大量制造;耐用使它在战场上非常可靠。这两个关键条件都是德国坦克做不到的。靠着这两个关键条件,T-34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卓越的贡献。  
5. 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  轻型坦克在二战以後很快就被淘汰了,战场侦察的任务被装甲汽车取代。另一方面,相对於坦克的高昂价格,便宜很多的自行炮和自行反坦克飞弹出现了,它们迫使坦克的功用更专业化。  更重要的是,由於发动机的进步,超过一千匹马力的高功率发动机已经小到可以安置在坦克里,推动50吨以上的坦克完全没有问题。於是所有的坦克都走向全能化,不再细分。所以在1960年代以後坦克的发展在性能上都是均衡的,火力、装甲、速度可以全面兼顾,军事家为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叫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简称 MBT)。
我们不禁要问:今天还有没有非主战坦克呢?
答案是:有,譬如两栖坦克和伞兵坦克。前者可以渡海,後者可以空投。这两种坦克都有特定的用途和预设的战场环境以及特殊的战斗任务。但是在战场上它们的装甲比较薄、火力也比较弱,特别是伞兵坦克,如果万一不幸遭遇主战坦克它们将不是主战坦克的对手。两栖坦克和伞兵坦克是唯二 YST能想到的非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让我们用一张主战坦克的照片来结束这篇文章。
 图5:德国陆军的豹1(Leopard 1A1)主战坦克在德国乡间,时间是1983年。 豹1主战坦克1965年服役,装备105毫米/L52线膛炮,均质钢装甲10~70毫米,重42吨。豹1总共制造了6485辆,被全球几十个国家采用,其中4744辆用做主战坦克,1741辆用做高射炮车和工程车(譬如装甲救援车、装甲造桥车等)。
 漫谈坦克(二):坦克的火力  我们在论述坦克的时候难免会做比较,这就牵涉到坦克的性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有关坦克的常识做一点介绍,顺便也厘清一些常听到的专有名词。这些常识和专有名词都是人类解决问题很自然的发展,一点都不抽象,读者只要花几分钟时间就了解了。下面的三篇就是从坦克的三个特性,火力、防御、机动,来介绍所需要的常识。本篇谈火力。
坦克是用来攻坚的,所以火力是坦克的第一考量。绝大多数的坦克它们的武器是一门大囗径火炮和两挺机枪。火炮是主要武器,机枪是次要武器。
1. 主要武器  现代的主战坦克主炮的囗径都在一百毫米(10公分)以上,它的威力有四个因素:人,炮,炮弹和火炮控制系统。 甲. 人 武器是给人用的,越是高科技的武器就越需要高素质的士兵和高强度的训练。譬如伊拉克在海湾战争的失败,T-72性能不如M1A1固然是事实,但是伊拉克的官兵素质不佳也是不可否认的因素,尤其是军官。 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武器都要活学活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没有任何武器是完美的,它总有缺点和弱点,军事素养高的军官就能想出适当的战术发挥自己武器的优点、放大敌人武器的缺点来进行攻击,即使自己的武器不如人至少也能获得局部的胜利。伊拉克的军官军事素养不足,海湾战争的坦克会战一败涂地,有报导说是两千比0,败得一点颜面都没有。 人的因素虽然重要但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来论述,本文从略。 乙. 炮  A. 囗径与炮管长  火炮是靠火药点火爆炸产生高温气体把炮弹从炮膛内推出炮囗,所以炮弹的加速全在炮管内。因此炮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囗径,二是炮管长度。囗径越大火炮的威力就越大,炮管越长炮弹出炮囗的速度就越高,炮弹的射程就越远,穿甲的性能越高。 炮管的长度通常用炮管/囗径这个比率来代表。
如果炮管/囗径的比率大於45,这种炮称为加农炮。
如果炮管/囗径的比率小於35,这种炮称为榴弹炮或榴炮。
如果炮管/囗径的比率在35与45之间,这种炮称为加榴炮。 加农炮的炮弹初速高,弹道平直,可以直接瞄准射击。加农炮通常用作高射炮、坦克炮和长程火炮(譬如海岸炮),前面两个是直接瞄准的。
榴弹炮的炮弹初速低,适合做曲射炮,可以超越障碍攻击敌人。榴弹炮因为炮管短所以操作和运动都比较方便。
读者不要对35与45太过执着,这是二十世纪末期的科学标准。加农炮的原始定义是指炮管很长、弹道平直的大炮。读者注意,“很长”与“平直”都是相对的与主观的,不是科学的。 15世纪是火炮最早被大量应用的时期,那时候炮管长度是囗径的16倍就认为很长了,这种炮就被称为加农炮;
18世纪的时候,炮管长是囗径22倍的炮被称为加农炮;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炮管长是囗30倍的炮被称为加农炮;
20世纪60年代,炮管长是囗径40倍的炮被称为加农炮;
20世纪末期,炮管长是囗径45倍的炮被称为加农炮。  所以我们看得很清楚,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炮管就越来越长,加农炮的科学定义也就越来越严格。目前火炮的发展没有炮管加长的趋势(现在很少有身管囗径比大於60倍的火炮),加农炮与榴弹炮的科学定义也许会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坦克是在目视下交火的武器,通常交火的距离不到两公里,主要是靠炮弹的高速度来穿透敌人的装甲,所以所有的坦克炮都是加农炮。现代坦克的炮管/囗径比通常在45与55之间。炮管/囗径比军事家用L/xx 来表示,xx就是囗径倍数。 叙述一门火炮用通常用囗径加上身管比来表示,譬如“125毫米L/50”表示这是一门囗径125毫米的火炮,炮管的长度是囗径的50倍。  B. 膛压  我们必须了解囗径和炮管长度只是火炮表面硬体的叙述而已,代表这门火炮大致的威力,但是并不真正完全决定这门火炮的性能。即使囗径和炮管长度都一样,火炮的威力也不会相同,因为决定炮弹初速最重要的因素是膛压,也就是火药爆炸时在炮膛内产生的压力,膛压的大小取决於装药的多少,膛压越高炮弹的初速也就越高。 理论上增加膛压很简单,只需要增加火药包的份量就是了。但是实际上膛压受到炮管质量的限制不能无限上升,如果炮管不能承受这麽大的压力就会产生炸膛的现象,见下图。   炸膛是非常危险的,会造成炮毁人亡。如果你曾经旅游叁观过的古炮台就会发现古炮的炮管壁特别厚(见下图),正是因为那时候的冶金技术无法炼制高强度的钢,只有加厚炮管壁才能防止炸膛。  
 青岛古炮与金门榴炮它们炮管壁厚度的差别代表冶金技术在1890~1950这60年的飞跃进步。 所以炮管如何能够承受高膛压并且抵抗火药爆炸的气体产生的腐蚀,这就考验生产国在冶金技术上的科研能力了。
高膛压的炮管寿命通常只有一千发。坦克炮使用穿甲弹,所以特别强调炮弹出膛的速度,因此膛压也特别高。坦克炮的炮管寿命通常只有700~800发。 C. 线膛炮与滑膛炮 无论是枪管还是炮管,大多数在枪膛和炮膛的内壁都设计成有螺旋状的凹线,称为膛线。膛线又称来福线,来福是借用英语的 rifle(步枪)而得的外来语。
如果你跟YST一样喜欢看007的电影,就会记得其中有一集的海报和片头就把邦先生的手枪作了特写,枪囗对着观众,枪囗被放大了很多倍几乎占据半个萤幕,放大的枪膛可以清楚看到管壁螺旋状的膛线。
如果你没看过007的电影,没关系,看下面这张照片更清楚。
 上面这张照片是把105毫米线膛炮的炮管剖开,让膛线清楚呈现出来。我们看得很清楚,膛线不止一条,而且是呈螺旋形的。
膛线的作用是让火药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有一部分经过膛线的凹沟在炮弹或枪弹的边缘加力使炮弹或枪弹高速旋转,高速旋转的炮弹或枪弹具有很高的角动量因此在飞行的过程中保持方向的稳定性,这就好像美式足球的四分卫把橄榄球抛出时要用手指的力量使球旋转一样,都是为了方向的稳定性。四分卫手指的作用就相当於膛线的作用。  有膛线的炮叫线膛炮;没有膛线的炮叫滑膛炮。
早期的炮几乎都是线膛炮,理论上他们比较准确。但是线膛炮是有缺点的,因为火药爆炸时产生的膛压,一部分力量被用来高速旋转炮弹消耗掉了,减低了炮弹出炮囗的速度。
坦克炮是非常讲究速度的,因此现代的坦克炮都是滑膛炮,为了增加稳定性,脱壳穿甲弹装设了尾翼,其作用就像古人在箭尾装设的羽毛一样。  D. 自动装弹机  大囗径火炮通常备有自动装弹机,不但因为装炮弹是非常累的体力活,而且人力装弹非常慢,大约1分钟2发。自动装弹机可以达到每分钟10发左右,这个射速的差别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一发没有击中目标必须补射第二发。  装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作战人员可以减少一人(从四人减为三人)。  自动装弹机最大的缺点是故障率颇高,通常是3%。日本最先进的90型坦克自动装弹机的故障率是5%。日本有一次演习,四辆90型坦克有三辆的自动装弹机发生故障,引发媒体的惊呼和军方严重的检讨。中国显然在这方面下过功夫,中国的自动装弹机故障率 < 1%。 自动装弹机另一个缺点是每次装弹炮管必须回到某一个固定的仰角位置,这在战争中是很令人心焦的。譬如中国的坦克自动装弹机装弹的角度是60度仰角,YST很奇怪为什麽不设计成0度,因为坦克炮几乎都是平射的。  丙. 炮弹  坦克炮的炮弹有很多种,用来对付不同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爆弹与穿甲弹,特别是後者。 高爆弹就是普通榴炮的炮弹,钢制的弹头内装炸药与引信,炮弹碰触目标後触发引信点燃炸药,巨大的爆炸力将弹头裂成高速飞散的碎片造成杀伤力。高爆弹是用来杀伤人员和破坏建筑物,不是坦克的主要任务,这种工作普通自行火炮就可以完成。 坦克的主要任务是攻击敌人的装甲车辆,特别是敌人的坦克。所以本文真正有兴趣的是穿甲弹。 反装甲的炮弹分两种:一种叫「动能弹」,另一种叫「化学能弹」。  A. 动能弹  所谓动能弹就是炮弹有很高的速度,弹芯通常是非常坚硬的金属,譬如钨或铀,由於速度非常高,弹芯具有极大的动能穿透装甲,靠的是蛮力(brute force)。
动能弹中穿透力最强的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上面这张照片是美国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刚刚离开炮囗时所拍摄的情景,轻金属的弹壳正在脱去,重金属铀作为弹芯携带绝大部分的动能飞向目标。由於弹芯比钢硬很多,当弹芯接触到目标装甲时巨大的压力会融化装甲形成一股金属热流随着坚硬的弹芯进入坦克体内杀伤人员和引发火灾与爆炸,高速射入坦克的弹芯同时也会带来高压杀伤坦克内的人员和破坏坦克舱内的设备。  B. 化学能弹  化学能弹的弹头有锥形装药(explosive shaped charge)的构造,当弹头碰到装甲时触发引信引爆弹头後方的炸药,由於是锥形装药(必须是锥形装药,所以它被称为 shaped charge),强大的爆炸压力融化了金属锥形内衬,形成一股高超音速的金属热流,这时候金属已经液化,速度可以达到25倍音速(大约每秒8000公尺)。这股高超音速的金属热流会腐蚀金属造成像圆锥一样外面大里面小的洞穿透坦克的装甲。也就是说,打在装甲上的是拳头,穿过装甲的是手指。  反坦克高爆弹(英文缩写为HEAT)就是化学能弹,对均质装甲特别有效。化学能弹的穿透力与弹头的大小成正比,早年的化学能弹穿透力是弹头囗径的150%到250%,现代的化学能弹穿透力可以达到囗径的700%,也就是说,如果反坦克弹的囗径是120毫米,化学能弹可以贯穿840毫米的均质钢板,杀伤效果是惊人的。  化学能弹不需要高速度,特别适合单兵肩膀发射的火箭弹,它的英文全名是「火箭助推手榴弹」(Rocket Propelled Grenade,简称 RPG)。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中东和中亚的游击队扛在肩上最便宜的40毫米火箭弹就是一种化学能弹,它可以轻易击穿一百毫米(10公分)的均质装甲。
 这是活跃在阿富汗的塔里班游击队,通常是由四人组成一个行动小组,最左边的游击队员肩上扛的就是火箭弹(RPG),他负责攻击装甲车辆。 坦克炮的炮弹是不用化学能弹的,因为动能弹更难防御,高膛压的坦克炮发射化学能弹是得不偿失的。坦克一般只携带三种弹药,依照惯用的顺序它们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弹和高爆弹(即榴弹)。
坦克炮的炮弹是不用化学能弹的,因为动能弹更难防御,高膛压的坦克炮发射化学能弹是得不偿失的。坦克一般只携带三种弹药,依照惯用的顺序它们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弹和高爆弹(即榴弹)。
丁. 火炮控制系统
火炮控制系统是坦克炮火设备中科技含量最高、设备最为昂贵的部分,因为它是火炮的大脑。
火炮控制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感应器和火炮控制计算机。
简单地说,感应器测得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加速度,这些目标资料加上天气资料(特别是风速,通常在炮塔的顶端有测量风速的仪器)被输送到火炮控制计算机。火炮控制计算机的软体分析目标和天气资料决定射击诸元、转动炮塔、等候车长下达击发囗令,然後炮长按下发射电钮。  A. 感应器  感应器有光学望远镜、微光夜视仪、红外线成像仪、激光(台湾称雷射)测距仪。  a. 光学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用过。
b. 微光夜视仪  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夜晚的星光、月光和大气辉光加以增强和放大,在夜晚观察目标。微光夜视镜非常便宜,五百美元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到。现在微光夜视镜已经被大量用於陆军的轻兵器,尤其是狙击步枪,在微弱的星光下可以看清数百公尺内的目标。
中共坦克的第一代微光夜视仪可以看到八百公尺,第二代的微光夜视仪的作用距离达到1800~2000公尺。  c. 红外线成像仪  红外线成像仪是观察环境温度的一种仪器。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各种物体的温度都不一样,所以利用红外线感应器就可以将四周的环境用温度呈现出景像来。所以红外线成像仪又称为热成像仪。  第一代的红外线成像仪只有一个和数个感应单元,所以必须经过扫瞄才能成像。
第二代的红外线成像仪把感应单元排列成一个矩阵,所以不需要扫瞄就可以成像。这种红外线成像仪称为「凝视焦平面成像仪」(staring focal plane array),非常先进。 红外线成像仪非常昂贵,除了感应器的零件昂贵之外,它的感应元件需要保持低温,低到摄氏零下220度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需要昂贵的制冷设备。红外线成像仪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使用。它最大的长处是一个被动感应器,本身不发射能量,所以不会泄露自己的位置;它最大的限制是天气,因为红外线(热能量)会被云雾吸收。
美国M1A1/2主战坦克的红外线成像仪是由328x245个感应单元组成的,对坦克的探测距离是四千公尺,识别距离是三千公尺。 中国科学家在本世纪初研发出的红外线成像仪非常先进,反应极为灵敏,可以在漆黑的夜晚看到三公里外的一只兔子。中国这个热成像仪对坦克的作用距离长达七公里至九公里,即使在能见度只有一百米的恶劣气候下,探测距离仍有四千公尺,识别距离为3100公尺。这应该是目前的世界纪录。这个差距在坦克战中是有差别的,因为虽然目前主战坦克的火炮有效射程大约在两千五百米左右,但是中国的坦克有射程5公里的炮射导弹,可以首先开火。 中国的红外线成像仪目前领先世界。说实话,这有点令我意外,因为红外线探测器是美国的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在1970年发明的,美、英、法、德、以色列在这上面的研究不遗馀力,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的看家本领。  不过这方面的研发竞争很厉害,据说美国装在M1A2SEP(M1A2的最新改型)的红外线成像仪,它的作用距离已经达到6800公尺,差距已经非常小了。
d. 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仪的作用就是一个简单的雷达,它发射激光,然後从反射的激光计算出目标的距离、速度、和加速度。
激光测距仪非常准确,测量距离误差不到一米。  B. 火炮控制计算机  火炮控制计算机是坦克的大脑,所有跟火炮射击有关的叁数都在这里进行分析、显示在显示器上、跟踪、决定射击诸元、转动炮塔和炮身瞄准目标。这些电脑软体是非常有学问的,它的内容属於机密。 C. 稳定式炮塔 现代先进坦克的炮塔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即使坦克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行驶,炮塔并不跟随地面起伏,如果火炮瞄准某个目标,那麽不论坦克如何奔驰颠簸和转弯坦克的炮囗永远连续瞄准目标。这套硬软体的设备非常复杂,由电脑来控制,在实战中非常有用。 所以具有稳定式炮塔的坦克可以在运动中进行精确射击,非常厉害。
任何坦克如果不具备稳定式炮塔就必须短暂停下来才能进行精确射击,这在实战中是要命的。  D. 闭环控制(Closed Loop Control)  闭环控制是控制学中的一个理论,就是把控制的误差送回控制过程的输入囗(inputs)重新计算,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closed loop)。所以闭环控制又称为回流控制(feed back control)。 最先进的火炮控制系统就应用了闭环控制的理论。如果第一发炮弹没有击中目标,误差资料就被输入到火控计算机计算出第二发炮弹的射击诸元进行第二次射击。
中国最先进的99式坦克就应用了闭环控制在它的火炮控制系统里。99式坦克的命中率是85%,低於西方先进国家的>90%。中国测试她的闭环控制系统用人为设置误差导致第一发炮弹脱靶,然後进行第二次射击。在46次第二次射击中命中46次,达到100%,证明闭环控制的理论在火炮控制中是有效的。
所以在实战中,中国的先进坦克如果第一发炮弹不能击中敌坦克,第二发就保证击中。问题是通常坦克发炮只有一次机会,一击不中就会被敌人击毁,很可能没有第二次机会。  2. 次要武器  坦克的两挺机枪有一挺是12.7毫米高射机枪对付低空敌机,主要是直升机;另外一挺是7.62毫米机枪,主要是杀伤人员。7.62毫米机枪可以选择和炮管固定在同一方向,也就是说和炮管在同一根轴线上,所以也称为同轴机枪。  同轴机枪的好处除了不暴露身体,还可以借助微光镜和红外线成像仪发现敌人,并且经过火控计算机做精确瞄准,所以即使在夜间和恶劣气候下也可以精确射击埋伏在隐蔽处的的敌兵,它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
西方的坦克比较重视炮塔内的同轴机枪,譬如法国的“勒克莱尔”把同轴机枪放在炮塔内(见下图),美国的M1A1更是多加一挺同轴机枪放在炮塔内。显然炮塔内的同轴机枪有些好处,这其实也不是什麽困难的装置,但是中国的坦克都把同轴机枪放在炮塔外。 这是法国“勒克莱尔”(Leclerc)主战坦克的炮塔正面和车身前方,同轴机枪、驾驶员和他的红外线成像仪都清楚呈现。  
 上面这张照片正中央是驾驶员,驾驶员头上那根黑色的枪管就是同轴机枪。机枪旁边的绿色巨大圆柱就是主炮的炮管。我们仔细看,机枪与炮管都在炮塔上随着炮塔同时做水平转动,机枪与炮管都固定在同一块钢板上一起作高低方向的转动,所以这挺机枪与炮管的方向永远一致就好像在同一根 轴上,因此叫做「同轴机枪」。
在驾驶员的左侧(读者的观看的右侧)有一个扁扁的、小长方形的透镜,那就是驾驶员专用的红外线成像仪,它的性能比炮长热成像仪更差一点,因为驾驶员不必看太远,他只需要看清前面数百米就够了。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战争的要求也不同。在所有国家中,韩国最重视坦克的机枪,也就是坦克的次要武器,韩国坦克装置3挺机枪,携带的机枪子弹比其他国家的坦克多很多。YST 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也许和朝鲜半岛多山的地理环境有关。  漫谈坦克(三): 坦克的防护力  坦克的特性是不但能打人,也要能挨打。所以既要有无坚不摧矛,也要有能挡住任何矛的盾。防护力是坦克必须追求的,除了要防炮弹和反坦克飞弹,还要防核生化武器的攻击。前者需要装甲;後者需要过滤系统。
1. 装甲(armor)  在所有的防护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装甲(armor),这是坦克与自行火炮最大的不同。 坦克的装甲有三种:均质装甲、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
甲. 均质装甲
均质装甲就是用单一材料所制成的装甲,最常见的就是钢,也有用铝合金或其他合金的。70年代以前的坦克几乎没有例外都是用均质钢做装甲,因为最坚固、最容易制造、价格也相对便宜。
所以那个时代坦克防御能力的大小自然就由均质钢装甲的厚度来决定。  乙. 复合装甲  随着反坦克炮弹、导弹、火箭弹的威力不断增加,坦克的装甲就不断加厚,但是这样一来重量很快就上升到机动能力受到太大的制约,终於到了一个地步坦克的均质装甲无法再增厚、也无法抵御这些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於是人们想出用不同的材料做成好几层装甲,通常都选择密度差异很大或化学性质差异很大的材料。这种多层不同材料做成的装甲就叫做「复合装甲」。
复合装甲有什麽好处呢?
不论是动能弹还是化学能弹,当它攻击复合装甲的时候每穿透一层都要消耗掉一定的能量,更重要的是由於每一层的密度和化学性质非常不同不论是穿甲弹的弹芯还是化学能弹的超高速金属射流都会改变方向,这个方向改变甚至会把穿甲弹的弹芯折断。因此复合装甲防御穿透的功能比均质装甲高很多,通常在两倍以上。
复合装甲很早就有人想到,不过是苏联最早把它运用在T-72坦克装甲上。
复合装甲所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金属,有的是非金属。
最常用的复合材料是内外两层用钢中间是陶瓷。美国最不计成本,用不能核分裂的铀238和钢做成贫铀装甲用在M1A2上,这大概是全世界最坚硬的装甲了。
大家都知道天然铀矿的成分超过99%是不能核分裂的铀238,真正有用可以核能发电也可以做原子弹的的铀235不到1%。这分离出来以万吨计的铀238其实是个废物。於是美国废物利用,用它来做装甲,也用它做「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芯。
铀的硬度非常高,做弹芯特别适合,缺点是对环境造成污染。铀的密度非常高,是钢的两倍,与钢配合作成复合装甲效果特别好,缺点是非常重,导致M1A2非常重,将近70吨。
除了上述的复合装甲,还有其他的材料,包括一些非金属材料。中国的复合装甲就包括一种特殊高强度的非金属纤维。由於每个国家研发出来的材料各不相同,复合装甲的层数也不同,可以多到五、六层,效果自然各不一样。所以复合装甲的制造和性能都是机密。
另一方面,由於复合装甲的性能和它的厚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当军事专家谈到复合装甲的时候,它的性能都用相当於均质钢多少毫米来表示,这样对於不同的复合装甲我们就有了可以比较的基础。
丙. 反应装甲  所谓反应装甲就是在两层钢中间安装惰性炸药。惰性炸药对小的冲击,譬如子弹和小囗径炮弹,不会做出反应。但是遇到反装甲武器的巨大冲击就会爆炸,爆炸的冲击波是向外的,这就抵消了反装甲武器的冲击力道。所以反应装甲又称「爆炸反应装甲」(explosive reactive armor)。
如果你看到坦克的正前面和炮塔四周有排列非常整齐的小方块装甲,那就是里面装了惰性炸药的反应装甲,见下图。   图15:中国的96式改主战坦克,正式代号 ZTZ-96G。
这应该是一辆刚出厂全新的 ZTZ-96G,正用火车运往分配的部队。坦克的正前面和炮塔四周的反应装甲清晰可见。96G是96式的改型,它们外型最大的差别就是96G的炮塔采用了楔形模块反应装甲与德国的豹2A6相似。96G的正面防护能力相当於700毫米均质钢板,与美国的M1A2相等。 反应装甲的好处是模块化,可以加装,也可以取下来,视战场威胁的程度而定。 反应装甲是有缺点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当它爆炸的时候有可能会伤到随行的步兵。  和复合装甲的情形一样,由於反应装甲的性能和它的厚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当军事专家谈到复合装甲的时候,它的性能都用相当於均质钢多少毫米来表示。  2. 一个简易、有效又有趣的装甲  在上一篇文章「漫谈坦克(二):坦克的火力」我们谈了很多反装甲炮弹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其中化学能弹特别引起军事家的兴趣。 想想看,动能弹是靠弹芯的高速度用蛮力穿过装甲,要得到这麽高的速度(动能)必须用高膛压的大炮才能办到,谈何容易,对游击队而言根本不可能。 化学能弹正好相反,它不需要高速度,只要能打到装甲就行,这就容易多了。化学能弹是靠特殊锥形装药把弹头化成一股超高速的金属射流,这个速度高达音速的25倍,大约每秒八千公尺。注意这时候弹头的金属已经化成液体,就像水一样。这股超高速的金属射流具有很强的腐蚀能力(也就是切割能力)可以穿透弹头囗径七倍的均质装甲,非常厉害。
化学能弹最适合装在肩扛式火箭弹上,任何单兵扛一个火箭弹躲在暗处就可以对任何装甲车辆构成威胁。火箭弹的英文原意是火箭助推手榴弹(Rocket Propelled Grenade,简称RPG) ,上一篇说过是非常有效的破甲武器。
火箭弹最重要的长处就是小、轻、又便宜,非常的便宜,便宜到已经泛滥了全世界,第三世界的游击队几乎人手一枚。  
 图16:北韩的火箭弹(RPG)部队正步通过阅兵台。  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就被这种无处不在的火箭弹搞怕了,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大家要知道不是每个装甲车辆都装有昂贵的复合装甲,大部分的装甲车辆都是均质装甲,这种装甲车一发火箭弹就报销了。於是有聪明的老美发明了一个简易、非常有效又有趣的装甲,由於它长得像鸟笼,被大家戏称为“鸟笼装甲”,见下图:
  图17:美军装甲车的在伊拉克发明的“鸟笼装甲”  读者一定会问:这个可笑的“鸟笼装甲”真能防御火箭弹吗?
答案是:是的,100%有效。  化学能弹的关键是在锥形装药里面的炸药爆炸的时机(timing),它必须发生在距离装甲一定的距离,一个非常精准的预设距离,这个距离是由弹头引信的触针来决定。“鸟笼”的作用就是提早触发火箭弹的爆炸。
火箭弹的动能很小,不可能从鸟笼中间穿过而撞击到目标装甲。
如果火箭弹的引信触针撞击到“鸟笼”而爆炸,这个“鸟笼”距离装甲有二十公分的距离,锥形的金属射流空飞了二十公分已经不成形了,无法对目标装甲进行切割。
如果火箭弹的引信触针没有撞到“鸟笼”,那么火箭弹就不会爆炸,更不可能造成伤害。
看到没有?没有什么便宜是可以白占的。火箭弹用取巧的方式来破甲,别人就可以用同样取巧的方式来骗火箭弹。呵呵呵!
3. 核生化的防御
核生化就是核子(Nuclear)、生物(Biological)和化学(Chemical)武器,老中叫“核生化”,老美叫“NBC”。
面对坦克群的进攻,敌人防御的方法有可能是使用核生化武器,尤其是战术性核子武器。现在先进的坦克都有防御核生化的装备,效果如何就不知道了。
防核是指防核辐射,也包括防中子弹; 防生是指防生物战,就是防细菌和病毒; 防化就是防化学战,主要是防毒气。 这就是老中说的“三防”。  “三防”装置由放射线警报器、毒剂警报器、控制机、关闭机、密闭装置、滤毒和通风装置等组成。坦克一旦遭遇核生化的攻击警报就会响起,同时控制机就会关闭车辆的窗和孔,通风和滤毒装置开始工作,过滤装置输送洁净的空气供车内人员呼吸。
最先进的三防装置都采用超压式,所谓超压就是超出大气压。也就是说超压式坦克舱内的气压比大气压力稍为高一点,这样就可以保证坦克外的有害空气不会进入坦克舱内。  这种超压设计在现代化的高楼里被普遍采用,通常是用在楼梯间。这是因为在火灾中死亡的人多半是被烟熏死的,不是被烧死的,因此现代化的大楼在楼梯间平时就采用超压输送空气的方式,这对保护大楼住民与访客的生命非常有效。一遇到火警,大楼里的人就立刻走楼梯逃出大楼,由於楼梯间的空气是超压的,所以烟不会进入楼梯间,只要楼不垮就可以成功逃命。
比较落後的三防装置采用个别式,也就是个别防护。当坦克的警报响起的时候,车内人员各自穿上防护衣和戴上防毒面具。这种个别式的三防装置有两个重大缺点,一是穿戴防护衣和防毒面具会使作战效率大为降低,二是坦克舱会遭到污染。 超压式的三防装置不需要个人防护装置,可以有效地继续执行战斗任务。 坦克的三防装置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期,60年代被大多数主战坦克采用。
70年代以後研制的主战坦克都有三防装置而且多半是超压式。
“三防”的话题超出YST的知识,所以只能说到此。欢迎读者补充。
 漫谈坦克(四):坦克的机动、通讯、维护与升级
 1. 机动力  坦克是打运动战的,所以机动能力非常重要。开过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三大重要部分:发动机(engine),变速器(transmission),和悬挂系统(suspension system)。只要这三样东西决定了,一辆汽车的性质就决定了,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枝节。坦克的机动能力也是一样。  甲. 发动机  坦克的发动机几乎全部是废气增压的柴油发动机。大马力的发动机柴油发动机远比汽油发动机合适,柴油发动机不但马力大而且耐用,这就是为什麽大型卡车都用柴油发动机。普通一辆汽油车大概跑10万英里(16万公里)就报销了,而柴油车通常可以跑50万英里(80万公里)或更远,而且也更省油。  为了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产生最大功率,工程师利用柴油发动机燃烧後的废推动气轮(turbine),高速转动的气轮将空气压缩输入到活塞,这样就可以喷更多油燃烧产生更大的马力。这就是废气增压的柴油发动机。同样的柴油发动机经过废气增压以後可以增加50%的输出功率。  另一个获得大马力的发动机就是燃气轮机(gas turbine),美国的M1A1/2就是用1500匹马力的燃气轮机。  在超大功率的发动机上,譬如发电厂,燃气轮机具有优势。但是在坦克动力上燃气轮机没有优势,因为燃气轮机太费油了,不经济。M1A1喝油像喝水一样,大多数的国家用不起,打起仗来後勤供应会有问题。
不过燃气轮机有一个好处,就是什麽油都行,汽油、柴油、煤油、飞机燃油都可以作为燃料。  乙. 传动器  传动器就是俗称的变速器,它根据需要把发动机每分钟数千转的转速透过齿轮降到不同的速度传给轮子,这个工作可以是手动也可以自动。
开车的都知道自动变速器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密的机器,研发自动变速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读者知道那家公司做的自动变速器最好吗?
不要笑,是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GM制造的自动变速器平滑得像绸缎一样(silky smooth),换档的时候驾驶人一点感觉都没有。YST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逢通用汽车公司宣告破产倒闭,真是无限感慨。老美的汽车工业基本上是被工会搞垮的,严格地说,七成是工会,三成是经理。技术上,美国的工程师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市场的萎缩技术流失是必然的。
西方先进国家的坦克都采用自动变速器,但是中国和俄国都用手动变速器。我相信是中国和俄国的自动变速器不过关。 没有自动变速器的後果是起动加速很慢。法国的“勒克莱尔”(Leclerc)主战坦克与中国的99式主战坦克发动机的功率一样,都是一千五百匹马力,这两种坦克的重量也几乎一样(法国坦克可能稍微重一、两吨)。法国的“勒克莱尔”由静止加速到每小时32公里只需要5.5秒,其他西方先进国家的主战坦克大约在7秒左右,而中国的99式需要12秒。这在打仗的时候有可能是生死之别。 战场上一辆停着的坦克如果突然侦测到被敌人的激光照射,那就表示自己已经被敌人发现而且敌人的火炮控制系统正在测量距离,这是发炮的前兆。在这种情形下,所有坦克的反应都是拔腿就跑,先躲过第一炮。法国的“勒克莱尔”起动和加速快,在炮弹来临前可以逃出危险范围(至少一个车位),而中国的99式还没有开出半个车位就被炮火击中了。 自动变速器的好处不仅仅是为了驾驶坦克方便,在某些紧要关头时是可以救命的。  丙. 悬挂系统
YST 承认在悬挂系统上是外行,不敢多说。欢迎读者补充。  2. 通讯能力
通讯能力不在坦克的三大要件上,但是非常重要。虽然理论上坦克可以单车出战但是并不常见,通常坦克作战至少是以连为单位去完成某个任务。一个坦克连通常有14~17辆坦克,如何协同作战,连长如何指挥,这就要靠坦克之间的通讯。这种通讯不但要求在运动中畅通无阻而且还需要加密不能让敌人偷听,这种通讯系统是不简单的,属於高科技。尤其现代的坦克机动快,战场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通讯的距离越来越长,这对通讯技术是一大挑战。
目前西方先进国家的坦克移动通讯范围可以到达35公里,而中国还没有这个能力,通讯的品质也不如西方先进国家。这是中国的弱项。
但是中国有华为、中兴、大唐这些高科技通讯公司,中国的坦克通讯问题不但可以解决,而且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在通讯(communication)这个领域培养一批能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高校毕业生带来数以千计的工作。
我们必须了解,军事的研发不但是一个国家高科技的支柱而且是许多高科技的发源地。中国在坦克通讯上的投资一定会带来商业移动通讯的果实,更何况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出路是政府的责任。
3. 维护与升级
一辆坦克的寿命是很长的,因此容易维护非常重要。维护占据坦克兵日常操作大部分的时间,维护上的考量绝非小事。我记得有报导中国在某次坦克外销竞标中落选,原因就是动力系统不能整体吊装,造成保养上很大的麻烦,不如其他的竞争者。 中国40多年前制造的59式主战坦克有些现在还在用,但是很多关键设备已经升级了,譬如加挂反应装甲、安装了更先进的火炮控制系统等等,它们被给予新的型号59D和赋予新的任务。在未来的战争它们仍然有能力为国家作出贡献,虽然不是主角但也是重要的角色,在和最先进的坦克配合下一样可以在战场立功。
所以好的坦克在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维护的问题,同时也会为未来的升级留下空间。  漫谈坦克(五):坦克的构造与分工 1. 坦克的构造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今天的主战坦克构造上已经大同小异。我们以最着名的美国坦克“艾布拉姆”(Abrams)M1A1和它的改进型M1A2来做说明。“艾布拉姆”最着名不但因为它在科技上非常先进,更重要的是,它在战场上扬名立威,它是在伊拉克战场上实战历练出来的胜利者。  第一辆M1A1生产于1986年,1992年就有了改进型M1A2,2005年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改进型M1A2 SEP,但是这些改进都在电子设备和装甲材料,它们的外型和构造是完全一样的(见下图)。
  图18:在中东战场驰骋的美军M1A2坦克
“胜利之手”是撒达穆.海珊在两伊战争结束後建立的。持剑的手和臂是用海珊做模型塑造的,手臂下面放置的是成千的伊朗士兵的钢盔;那两把剑是用伊拉克阵亡士兵的枪融化後铸造的,重达24吨。
YST 选择这张照片因为它震撼人心,它使我想起1940年德国军队骑马通过凯旋门的照片。胜利者的耀武扬威莫过於此,战败者的羞辱也莫过於此。李敖也说过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他忘不了日本兵骑马进北京城的情景。  凯旋门、胜利之手、北京的城门和城楼(真可惜,中共政府把北京城雄伟的城墙拆掉了!)都是国家的象徵,这些地方外国军队耀武扬威地以胜利者的姿态通过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总是相似而又不断地重复。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要记住曾经战败的耻辱,我们要发愤图强,要做胜利者。  坦克战基本上就是领土的争夺,已经没有任何缓冲的馀地,有别於海空战。坦克会战失败的後果是非常严重的,远比空中大会战和海上大会战的失败来得事态严重。坦克会战是现世报,因为紧跟着这个失败的很可能就是亡国。譬如中俄如果在内蒙古大草原发生坦克会战,中国一旦战败跟着就是亡国,这是毫无疑问的。看了上面这张亡国的照片,我们能不加紧努力研发比M1A2更好的坦克吗?
让我们回归正题。
A. “艾布拉姆”是重型坦克,有7对负重轮,M1A1重63吨,M1A2因为用了贫铀装甲重达70吨,应该是全世界最重的主战坦克了。 B. “艾布拉姆”有一门120毫米滑膛炮,是主要武器。 C. “艾布拉姆”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炮塔右侧)和一挺7.62毫米机枪(炮塔左侧),是辅助武器。同时,在主炮的右侧有另外一挺7.62毫米机枪,这挺机枪和主炮同轴(就是和主炮的方向永远一致,同时转动),机枪射击由火炮计算机控制。 D. 车顶右前方的小方盒子是红外线探测器,有了这种感应器“艾布拉姆”就可以日夜作战。 E. “艾布拉姆”的动力系统是一千五百匹马力的燃气机(gas turbine)而非柴油发动机,非常先进,也非常少见,不过非常耗油。美国的动力系统领先世界,值得我们学习。  2. 坦克组员  坦克组员通常有四个人,如果坦克有自动装弹机,组员则只有三个人。“艾布拉姆”没有自动装弹机,所以需要四个人来操作。下面这张图标示这四个人在坦克车中的位置。   
图20:M1A1“艾布拉姆”作战时的人员位置图和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等一下,不是说“艾布拉姆”是四人组吗?怎么图中只有三个人?
回答:这是平面图,装炮弹的士兵没有画出来,否则就跟后面两人重叠了。让我们对这个四人组的工作与任务一一分别说明。  甲. 车长(Commander)  顾名思义,车长是一车之长,是坦克的一把手,他的地位最高,在车内乘坐的位置也是最高(方便观察),位于主炮的右侧,炮手的后上方。车长有六个潜望镜,可以同时观察 360度的周围环境。车长前面有一挺12.7毫米重机枪供他使用。 车长是坦克的最高指挥官,负责整个坦克的作战与协同,既要上情下达,也要下情上传。作战前,车长要向全车人员下达作战的任务、行车路线和攻击目标;行军与作战时,车长下达机动与攻击命令;作战后,车长要向上级汇报作战经过。车长必须是坦克专家,了解坦克的一切运作。
坦克作战决不会单车作战,通常战术任务以连为最小的单位。一个连有三个排,一个排有五辆坦克,加上连长和副连长的坦克,一个坦克连通常有17辆坦克。17个快速移动的火力点如何协同作战是至关紧要的,这个协同的工作就落在车长身上。因此,通讯工作是车长的重要任务,他必须随时与排长或连长保持联络,传达敌情、弹药、油料、伤患、损坏...等等讯息,并接受排长和连长新的指令。  乙. 炮手(Gunner)  炮手的位置在主炮的右侧,车长的前下方。炮手的责任是搜寻目标和开炮消灭目标,他同时也负责使用那挺同轴机枪。 炮手有三个重要仪器来观察目标,一是光学望远镜(白天),二是红外线成像仪(晚上或恶劣天气),三是激光(台湾称雷射)测距仪。 炮手经过一或二发现目标,然後发射激光测出距离,这些资料输入到计算机获得射击诸元完成火炮瞄准,炮手按下电钮,炮弹就发射出去了。 现代的火炮控制系统非常厉害,两千米的距离第一次开炮击中目标的或然率在90%以上,生与死就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坦克之间的战争首先开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海湾战争美国的M1A1/2大败伊拉克T-72的重要原因,因为M1A1的感应器和火炮的有效距离都大於T-72。 炮手是从英文gunner直接翻译而来。在中国,坦克的炮手也称为炮长,这是因为他是坦克的二把手,当车长殉职或无法执行任务时,炮长就代理车长。 丙. 驾驶员(Driver)  驾驶员当然就是负责驾驶坦克的士兵。不要小看驾驶员的工作,开坦克可没有开你家的宾士车上班或厢型车去郊游这麽轻松。 坦克驾驶员需要非常机警,长时间在警戒状态,他在驾驶的时候必须不断搜索隐蔽的路或是隐蔽的位置,一旦坦克进入交火状态就立刻采取隐蔽行动。在集体编队行驶的时候,他必须时刻注意队友的手势和讯号。有些坦克具备了来自车长「驶向目标」的指示讯号,驾驶员必须做出决定如何采取最佳接近的战术途径。一旦开火,驾驶员一面要帮助观看所有的目标,一面要观察弹着点。  驾驶员的位置在坦克前方正中间,除了油料、电池和电子设备的现况显示表,还有三个潜望镜,左右和前方各一个,每个镜子有120度的视角。 驾员前方的镜子有德州仪器制造的微光镜和休斯飞机公司制造的红外线成像仪,这些仪器使驾驶员无论是黑夜还是在有雾、灰尘、浓烟的清况,驾驶的速度可以维持和正常白天的情形一样。  丁. 装填手(Loader)  装填手的主要任务就是装填炮弹,他的位置是在主炮的左侧,也就是炮长和车长的左手。
装填炮弹是一个力气活,一点也不轻松。现代的主战坦克一发炮弹的重量大约是20公斤,弹长0.8公尺,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的引信不受到碰撞,用另一只手用力推弹入膛。想想看,在颠簸的坦克中,1分钟内要装上5至6发炮弹,这是多大的体力活!如果有一发炮弹失手掉到地上,後果是灾难性的。
在不开炮的时候,装填手的任务是射击那挺7.62毫米机枪。除此之外,装填手也要帮助搜寻目标,尤其是搜寻反坦克飞弹。  3. 坦克的维修  坦克兵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坦克不比飞机,有专门的维修人员,无论平时或战时,坦克的组员都要自己动手把自己的坦克维持在最佳工作状态,这是非常累人的工作,甚至比作战还累。前面说的是作战时组员的分工,现在说的是平时维修坦克的分工。  军队在坦克的保养上有严格的规定。坦克的保养分出车前的准备、行驶间歇检查、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等,所以除了演习和实战几乎任何时间保养的工作都在进行,工作量非常大。保养的内容分清洁、润滑、紧固、调整和排除障碍五大类。  一般的分工是,车长负责通讯器材和整个坦克的保养分配工作,炮长负责武器系统,驾驶员负责动力系统(发动机与传动装置),装填手负责行动系统(履带、负重轮和上面的悬挂装置)还有弹药的储藏与保养。  坦克的保养工作很多是一个人做不了的,其中拉履带、抬电瓶、擦炮膛都是力气活,双臂如果不是孔武有力是干不了的。这就是为什麽自动装弹机出现後,坦克兵最大的抱怨是少了一个保养工作的人,很多时候必须两辆的坦克兵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保养任务。  漫谈坦克(六):欧美的主战坦克  欧洲是坦克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坦克会战最多的地方。由於欧美是科技最发达的地方,所以是最先进的坦克研发之地;由於欧洲是大平原,所以也是重型坦克研发之地。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坦克的基本知识,因此可以做出评论和比较。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几张最着名的欧美坦克的照片。  1. 英国  英国最着名的主战坦克是挑战者,也是英国目前最好的坦克(见下图)。   
图21:英国的主战坦克  挑战者2(Challenger II)
「挑战者2」重62.5吨,1998年服役,叁加过对伊拉克2003年的战争。
「挑战者2」在伊拉克的战绩不错,在伊拉克的战场上只有一辆被击毁,是被另一辆「挑战者2」误击的。
「挑战者2」的防护力也不错,在进攻巴斯拉(Basra)的战斗中,一辆「挑战者2」的潜望镜被打坏,导致驾驶员把坦克开进沟里无法动弹。数小时内这辆坦克承受了八枚火箭弹(RPG)和一枚米兰反坦克导弹,坦克里面的成员无人伤亡。它被拖出修理,六小时後重新加入战斗。
「挑战者2」太贵,每辆造价将近八百万美元。英国装备了250辆。
2. 德国
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令盟军为之色变的重型「虎式」坦克,德国坦克的杰出是有历史传统的。德国「豹1坦克」在1965年量产和服役就非常成功,它是第二代坦克的佼佼者,被10多个国家购买。在第一章我们看到的图5是豹1的第一个改良型(Leopard 1A1),下面这张图片是「豹1」的第二个改良型(Leopard 1A2)。  
 图22:德国的「豹1A2」在夜间渡河。照片拍摄于1977年,这是经过驾驶员的红外线镜头所得到的摄像。红外线清楚的成像使夜晚四周的景物非常清晰,看起来就像白天一样。
「豹1」最被称道的是它的速度,每小时达到65公里,非常快,就像原野上的豹子。
为了抗衡苏联首先推出的第三代坦克T-64与T-72,德国(西德)在1979年推出他的第三代坦克「豹2」(Leopard 2)。「豹2」的出现震动全球,它技压群雄,无人能及。「豹2」的120毫米滑膛炮和1500匹马力柴油发动机直到现在仍然领先世界。
目前德国最好的坦克是「豹2」的第六个改良型「豹2A6」(Leopard 2A6),重62吨。这个多年来被评定为全球最好的主战坦克值得一张特写的超大照片,让读者看得仔细。  
 图27:「豹2A6」的驾驶室。看到没有?德国坦克用跟汽车一样的驾驶盘,有别於大多数坦克的驾驶杆,有动力驾驶(power steering),有自动排档,操作非常方便,就像开宾士汽车。
中国与俄国的坦克都追求低矮,特别是俄国坦克,它们都尽量减少正面可受攻击的面积。显然德国佬不以为然,德国佬注重人员在战斗舱的舒适,所以战斗舱不但宽敞而且有空调。
德国的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无论机械、电子、化工都在世界的最前沿,「豹2」坦克在1979年服役并外销许多欧洲国家,多少年来一直被评为世界第一。YST个人认为德国的火炮和柴油发动机是领先世界的,坦克的三大要件德国就有两样领先。
很多人不知道德国的炸药技术一直领先全世界,威力特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钱学森随他的老师冯卡曼(Theodore von Karman)到德国接收军事设备,其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德国制造炸药的秘密。美国军事代表团曾经带回一批有关德国炸药的资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截至目前为止,德国的炸药技术仍然领先。
YST 不知道德国卖给其他国家的「豹2」坦克附带的炮弹是否跟自己所用的一模一样,但是苏联卖给伊拉克的T-72坦克其炮弹跟自用的不同,威力小很多,导致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在海湾战争遭到全军覆没。
有些传统工业的技术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日本工业如此发达,坦克炮还是要买德国货,因为这种高膛压的炮德国的技术领先。日本潜艇用的柴油发动机也要买德国货,因为它的声音最小。
3. 法国   坦克炮的炮管有六公尺左右,那麽长的钢管制造工艺无论多麽精湛也不可能完美,而且每一次射击炮管就经受一次膨胀,多次射击以後炮管笔直的程度就不可能保证,会有或多或少的弯曲。炮管每弯曲一个密位(1 miliradian,大约 0.057度)在一千米的距离炮弹就会偏差一公尺,有可能导致打不中敌人坦克的炮塔。
所以校炮的工作要经常进行,尤其在战斗前。战斗中多次射击後有可能需要实时校炮,“勒克莱尔”的炮囗装置可以用光束照射(图32),透过炮囗镜子(图31)反射的偏差立刻就测量到炮管弯曲的程度,然后这个资料自动被输送到火炮控制计算机实时(real time)调整射击诸元。 “勒克莱尔”重54.5吨,有自动装弹机,1992年服役,每辆造价四百八十万美元。“勒克莱尔”的重量较轻,但是配置了150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所以速度很快,公路速度每小时72公里,越野速度每小时55公里,加速度从静止到每小时32公里只需要5.5秒,是所有主战坦克中加速最快的。   “勒克莱尔”的宣传影片将炮囗瞄准目标,然後不停地原地旋转,炮塔与炮管丝毫不动,炫耀它的火控系统和传动系统。YST个人对“勒克莱尔”的整体性能相当欣赏。台湾目前要购买第三代坦克,如果纯 就性能考量,台湾的第一选择应该是中国大陆的96 式改(ZTZ-96G,见第三章图15);如果有政治考虑,那麽“勒克莱尔”是一个好选择,尤其它比德国的「豹2」和美国的M1A1重量轻了将近10吨,对台湾的道路和桥梁特别有利。  漫谈坦克(七): 苏联(俄国)的主战坦克  首先,苏联也好、俄国也罢都不属於传统的欧洲。
其次,主战坦克的演变与更新换代和苏联的武器发展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美苏两大阵营长期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之下的产物。特别是主战坦克的换代完全来自两大阵营实力对抗甚至战场交火後的刺激。


主战坦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三代,每一代的产生都是苏联首先研发出性能杰出的新产品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因此我们特别用三章的篇幅专门讨论苏联(俄国)的主战坦克,每一篇讨论一代。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坦克的演变,还能了解每一代坦克它们研发的历史背景。


这一篇我们论述苏联早期的主战坦克。这里所谓「早期」指的是1950年代。这个时期基本上世界只有两个强权  美国与苏联,英国只能算配角。美苏在这段时期研发的坦克是最早期的主战坦克,它们订下的性能指标就是军事家所称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1. 第一代主战坦克产生的远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发明的「闪电战」重点就在一个中型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的联合作战,当然还需要有空军的掩护与配合。这个高效率的作战方式震惊世界,也立刻被其他国家模仿。於是坦克走向平衡化与多功能化就成为趋势和必然。这种平衡的、多功能的坦克以俄国的T-34和美国的M4(又名谢尔曼,纪念美国内战北军的名将 William Sherman)坦克为代表,二战期间前者制造了五万七千辆,後者制造了四万九千辆。坦克走向通用型在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来了,T-34和M4就是主战坦克的鼻祖。主战坦克的各项功能和指标已然成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科技突飞猛进,二战时的坦克已经丧失了升级的空间必须重新设计新的坦克。於是美苏两国都在战後推出了她们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苏联推出的是T-54与T-55;美国推出的是M48(巴顿坦克)。


2. T-54 与 T-55

T-54 在1947年开始生产,1949年进入苏联陆军服役。

1958年,T-54经过多项改良後被命名为T-55。虽然有了新的代号,T-55是一个改良版的T-54,并不是新的设计。苏联将T-55 命名为新型号的原因不是基於技术而是基於政治。


T-54与T-55外型与装甲完全一样,都是36吨,装有一门100毫米的线膛炮,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对付低空敌机,还有一挺7.62毫米机枪,主要是杀伤人员。





图39: 苏联的 T-55(最早的型式)


最早的T-55没有12.7毫米高射机枪,後来才加装的。

T-55 的主要改良有下面几点:


A. 动力系统


T-55的柴油发动机有580匹马力,T-54的柴油发动机只有520匹马力。所以在公路上,T-55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5公里,T-54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48公里。T-54与T-55的越野速度一样,是每小时20~25公里。


B.火炮控制系统


T-55 是双向稳定系统(水平与高低);T-54是单稳定系统(只有高低稳定)。


C.防护


T-55 有核生化防护,T-54 没有(T-54A 有)。


4. 如何分辨 T-54 与 T-55

从外表上,T-54与T-55是很难分辨的,唯一的不同是T-54在炮塔顶上的右前方有一个小圆顶形的通气囗而T-55没有。不过由於大量的T-54被升级为T-55,即使这点不同也很难看到了。

T-54与T-55的区别太小,性能也非常接近,没有什麽区分的必要,所以文章中大家一般都用T-54/55来叙述它们。

很多时候军事家为了方便只用T-55来代表T-54/55,或者统称它们为T55系列,这是因为T-55的数量多很多。事实上,除了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没有升级的T-54几乎已经没有了。

区别T-54与T-55固然很难,但是任何坦克非常容易判定它是不是T-54/55。


大家注意到T-54/55有五对负重轮,在第一个负重轮和第二个负重轮之间有一个特别大的空隙。这个特别大的空隙是 T-54/55家族非常显着和独一无二的特徵,所以即使在很远的距离人们一眼就辨认出来了。


在炮塔的右前方有一个红外线探照灯,这是夜晚的时候用来搜索敌人的工具。这是一种主动的搜索仪器(放出能量),有别於现代被动的红外线探测器(不释放能量)。这种红外线探照灯有数百米的有效照明距离使T-54/55具有一定程度的夜战能力。


5. T-54/55 是历史上产量最大的坦克型号

T-54/55 有很多型号,在很多国家生产,生产的期间很长(1947~1983),单是在苏联的生产量就超过六万两千辆,加上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生产,总共的生产量在八万六千到十万之间,是历史上坦克生产数量最多的型号。

上面的数字还不包括中国根据T-54A生产的一万辆,它们取了另外一个代号叫59式(英文称做 Type 59)。

YST 之所以花这麽多篇幅来叙述T54/55是因为它们的总生产量实在太大了,占了二次大战以後全世界生产坦克的三分之一,真是惊人!

无处不在的T-54/55几乎叁加了二战以後所有的战役,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的T-54/55在世界各处服役。


T-54/55 不断地被升级,甚至还有它们的死对头以色列提供的升级版。


T-54/55 升级的范围无所不包,在可预见的未来战争它们不会缺席。

T-54/55 的构造简单、非常耐用、性能可靠,在五0年代技术和性能还算先进,尤其零件的价格很便宜适合大量生产。对比西方的坦克,T-54/55 非常容易操作,不需要高强度的训练,也不需要高教育程度的士兵,全球使用它们的国家有67个。T-54/55非常适合第三世界的国家,现在仍然是这些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譬如本世纪初阿富汗的军阀互相大打出手,双方用的就是T-55。



6. 美国对抗 T-54/55 的 M48(巴顿坦克)

T-54/55 坦克在1949年服役,立刻惊动了美国。於是美国在1951年02月27日展开M48巴顿坦克的设计工作。

M48 在1953年定型,立刻服役并且进入量产,到了1959年产量达到一万两千辆。


M48块头比T-55大,炮塔和战斗舱也比较大,将近50吨,装有一门90毫米的线膛炮。不要看M48主炮的囗径比T-55小,M48的火炮控制系统比T-55高明很多,这是美国的长项。

7. T-54/55 对决 M48

M48 有新一代的光学测距仪和机电式弹道计算机,这两项高科技使 M48在一千五百米的距离对静止目标的*命中率超过50%。相较之下,苏联的100毫米火炮虽然囗径大,但是射程和精度都不如M48。在战场上,高下立刻分出来。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以色列的M48(改装了105毫米线膛炮)在一比二的数量劣势下大胜埃及和叙利亚的T-54/55并且占领了战略上极为重要的戈兰高地。

美国代号为“自由伊拉克”的军事行动(Operation IRAQI FREEDOM)正在进行中。我们细看这辆还在猛烈燃烧的T-55事实上是蹲在一个坑里,显然是准备做伏击。不过这个坑挖得不够深,车身又没有做任何伪装,这种军事素质实在不高。T-55的有效射击距离远小於美国的M1A1,这样的伏击不是送死吗?


同样地,1971年的越南战场,美国的M48也大胜北越的T-54。


可怜的 T-54/55,美国坦克炮大炮小它都输。

噢,是的,T-54也有胜利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下面这张非常有名的照片。

1975年04月29日,北越军队兵临西贡城下,早已不堪一击的南越政权在这这个时候只要最後的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塌。南越总统阮文绍已经带了细软和以吨计的黄金坐专机经台湾飞往法国,代总统杨文明端坐在总统府内等待政权移交。

1975年04月30日,北越203装甲营一辆编号843的T-54坦克顶开了南越总统府漂亮雕花的铁门,象徵越战的结束和越南的统一。

漫谈坦克(八):苏联中期的主战坦克

这一篇我们论述苏联中期的主战坦克。这里所谓「中期」指的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前半部。这个时期世界的强权开始增多,除了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强权之外,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中国的元气开始渐渐恢复加入坦克的研制。这段时期发展出来的主战坦克被军事家归纳为第二代,它们的性能指标仍然由美国与苏联两大超级强权的产品来设定。

第二代的主战坦克以苏联的 T-62 和美国的 M60 为代表。

1. 第二代主战坦克诞生的原因

T-54在1949年服役後,美国在1953年就研发出M48巴顿坦克作为对抗。

美国最坚强的盟友英国也没闲着,英国的机会在1956年来临。


1956年苏联军队进入匈牙利进行镇压,苏军使用的就是T-54。有些T-54被匈牙利人用“莫洛托夫鸡尾酒”(玻璃瓶内装汽油的简易炸弹)和反坦克枪打坏,其中有一辆被送到英国驻匈牙利大使馆。英国根据这辆T-54研发了闻名全球的105毫米/L52线膛炮,代号是L7。

第一辆装备L7线膛炮的坦克是英国的「百夫长」坦克(Centurion Mark 5),时间是1959年。



图50:澳大利亚的坦克部队使用装备L7炮的「百夫长」坦克(Centurion Mark 5 )在越南的丛林中作战,拍摄的时间应该是1969年前後,越战的最高潮。

「百夫长」坦克(Centurion Mark 5)重50吨,最先澳大利亚装甲部队认为这麽重的坦克不适合在越南的丛林作战,後来证明它的战场表现不错。澳大利亚第一装甲团使用「百夫长」坦克在越南打了不少仗,包括1969年06月06~08日的宾巴之役(Battle of Binh Ba)。这场战斗规模不算小,澳大利亚1死10伤,北越军队和越共至少107死6伤8被俘,是澳大利亚军队在越战中的重要胜利。由於这场战役,越共撤出在该省的军事活动。


L7坦克炮非常厉害,不但极为准确,而且穿透力超强。1970年代英国曾经在解放军面前作过表演,L7一发炮弹可以打穿两辆并排的T-54,惊得中共军方目瞪囗呆。中共的79式主战坦克後来就采用了L7。


L7的卓越性能立刻被美国应用在M60,被德国用在「豹1」(L7的改良型L7A3),以色列的「梅卡瓦1」(M68型)、还有美国最早的 M1(M68型)。M68是L7的国外授权生产型。


L7坦克炮改变了东西装甲阵营的天平。


2. 苏联的 T-62

L7坦克炮的出现使「北大西洋公约」的坦克对「华沙公约」的坦克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因为T-54/55的100毫米炮不能贯穿 M48的正面装甲。


在东西冷战非常激烈的竞争下,苏联决定在T-55的基础上发展更强大的坦克,这就是T-62的诞生,见下图。




图51:苏联研发的第二代主战坦克T-62,陈列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爱国战争博物馆」。

T-62 是一个全新设计的坦克,具有多项创新:

A. 主炮是一门 115毫米滑膛炮;


B. 使用全球首创的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英文简称APFSDS),炮弹初速达到每秒1615米,杀伤力远远大於T-55的100毫米线膛炮;


C. 有更厚的装甲,重量比T-55增加了4吨,达到40吨;


D. 有超压式核生化防护系统。

T-62最初并没有改良的火炮控制系统,不过很快就装备了新研发的「波浪2」与随後的「波浪3」火控系统。後来这两种火控系统也都装在T-55上。

T-62 的性能比T-55好太多了,因此它被军事家定位为第二代主战坦克。

苏联大量生产T-62,从1961年到1975年至少生产了两万辆。

T-62是苏联在1960年代最好的坦克,它是苏联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

T-62虽然在1961年07月就进入苏联陆军服役,但是苏联保持高度机密。因此西方国家尽管对它非常关注却对它一无所知,T-62是神秘的。一直到1967年11月07日,苏联在红场举行阅兵,这才揭开T-62神秘的面纱。

3. 美国的 M60

为了对付不断改进的T-55,美国在1959年研发了M60,次年服役。美国显然对M60非常满意,因为美国在文献上第一次用上「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简称 MBT)的用词,指的就是 M60。

M60 一共有四个型号,基本型和三个改进型。我们分别叙述如下。


甲. M60 基本型




图52:美国1960年服役的M60原型,重46吨。


这是陈列在美国维吉尼亚州装甲博物馆的一辆M60,它配有一门英国最着名的105毫米线膛炮(L7)。随着主炮转动的是一个巨大的探照灯。注意它的前装甲是尖锐的楔型,有别於M48的圆滑形状,这在装甲防御上有显着的好处。M60的炮塔是圆顶形的,和T-55相似。


T-62在1961年公开亮相,立刻震动了华沙公约。於是M60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产生三个主要的改型:M60A1,M60A2和M60A3。


乙. M60 的第一个改良型

1963年,M60的第一个改良型M60A1出现了,见下图。





图53:美国的 M60A1,重52吨。

M60A1炮塔的形状变长而流线型,不但装甲防护能力增加而且样子更漂亮。105毫米线膛炮的位置也稍微向前移。炮上仍然有探照灯(被帆布盖住)。站立位置最高的那个人是车长,位置低一点的是装填手。


车长前面应该有一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这辆车不知为什麽把它拆掉了。在车长的右下方炮塔旁边鼓起来的白色物体是某种光学测距仪,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激光测距仪。世界第一个激光(laser)装置是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时间是1960年05月16日,如果3年後就成功应用在坦克上,那这个效率真是太厉害了。


在炮管上探照灯的前方有一个仪器,像是光电设备,YST看不出来是什麽。希望有读者能补充说明。


这辆坦克属於美军第24步兵师,拍摄时间是1978年10月25日。



丙. M60 的第二个改良型,重52吨。


1972年,M60的第二个改良型 M60A2 出现了,见下图。



图54:美国的M60A2,重52吨,昵称“星船”(Starship),非常科幻的名字,因为它应用了很多太空科技。


“星船”是一个非常奇怪又非常丑陋的坦克。M60A1修长的105毫米加农炮被换成粗短的152毫米线膛炮,囗径虽大但炮管非常短,比普通榴炮还短,不到两公尺,可以发射穿甲弹和普通的高爆弹。这麽短的炮管不可能给穿甲弹足够的动能对付坦克,“星船”的主要武器是用这门炮发射反坦克导弹。

“星船”的表现非常失败。它在1981年除役,炮塔被销毁,底盘改做他用。

“星船”的失败对美国坦克的未来造成深远的影响。美国放弃发展炮射反坦克导弹,改走精确制导炮弹的路。而中国与俄国却继续发展炮射导弹。现在孰好孰坏还不知道,将来在战场上可以看出高下。

丁. M60 的第三个改良型

1978年,M60 的第三个改良型 M60A3 出现了,见下图。




图55:美国的M60A3,重52吨。


台湾的读者对上面这张照片应该不陌生,因为中华民国的陆军拥有很多M60A3,它们是中华民国陆军目前最好的主战坦克。


M60A3有很多的技术改良,其中包括火炮抽烟机、新的激光测距仪、新的弹导计算机、新的炮塔稳定系统等等。M60A3是非常优秀的坦克,事实上所有M60主战坦克的底盘後来都被改为M60A3。


M60A3 是美国第二代战坦克最後一个型号,也是美国第二代坦克性能最好的型号。

身高3.2米,M60A3是二战以後个子最高的坦克,比德国的「豹2」还高0.2米,比苏联的T-72几乎高了1米。


M60A3 在1990年代初从美军除役,但是它们仍然有很大的数量在其他国家服役。

4. T-62 在珍宝岛战役

T-62是1960年代苏联装甲部队的主力,而且苏联把大部分的T-62放在东边,主要就是威吓中国。

1969年03月02日中国与苏联军队在黑龙江的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


1969年03月15日苏联动用了装甲部队进入珍宝岛,除了装甲运兵车还包括4辆T-62,这是T-62第一次叁加战斗。战斗中一辆T-62入侵中国境内一侧的水道,在冰冻的江面上闯入解放军预设的反坦克地雷阵,这辆T-62右侧的履带被炸断失去机动能力,车内人员在弃车逃跑的时候被解放军击毙,见下图。




图56:1969年03月15日,一辆苏联的T-62在战斗中被中国解放军炸断履带停在中国境内的江面上动弹不得。注意这辆坦克上的编号545。


这辆停在江面冰上无法动弹的T-62立刻惊动中苏双方的最高领导人。


由於中国正在研发69式主战坦克,却遭遇东西方的全面技术封锁,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後亲自打电话给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萧全夫,下令指示:“一定要把江面上打瘫的那辆坦克拖回来,这不但有军事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有这个铁家伙作证,就不怕苏修在全世界面前耍赖。”


由於T-62是苏联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其中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囗径滑膛炮、超压三防装置、烟幕施放装置、自动灭火装置等等全都是高度机密,勃列日涅夫也下令国防部长,这辆坦克不能落在中国人手里,一定要弄回来,实在弄不回来就把它沈到江底。


03月17日,双方激烈争夺这辆 坦克,但是在炮火下均未能把这辆坦克拉回来。


03月21日,苏联派出爆破队企图将这辆坦克炸毁,但是爆破队被击退。所以后来苏联军队发炮击破冰面让这辆T-62沉入江底。不过解放军出动潜水员先把重要仪器拆走,最后在苏军的炮火封锁下巧妙地把这辆T-62拖到中国阵地并且将它运去北京,见下图。




图57:1969年 被解放军在珍宝岛俘虏的苏联T-62坦克,北京军事博物馆。注意这辆坦克上的编号545。


这辆T-62运至北京立刻震惊了中国军方,因为在解放军的武器库中竟然没有一样直射武器可以击穿T-62的正面装甲,包括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这就大大刺激了中国,於是中国立即展开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

一方面,解放军立刻进行重点打坦克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如何加强集束手榴弹等近战火力。说白了,这种战法就是和苏联最好的坦克作贴身肉搏,YST 不得不佩服解放军士兵的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真玩命,不是喊假的。

另一方面,解放军的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联合攻关,73式一百毫米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後座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经过数年努力,军工部门後来又研发出各种大囗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能够有效对付苏联的T-72。其中120毫米滑膛炮和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效果特别好,非常引人注目,不但解决了战备需要而且使中国的反坦克技术居於世界前列。这一切都是T-62带来的连锁反应,T-62对中国陆军的影响是巨大的。

5. T-62 与 M60 的比较

前面我们叙述T-62在珍宝岛的战役给读者一个印象,那就是T-62非常先进。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冷战期间比T-62稍早研发出来的美国M60主战坦克,它同样也属於第二代。这两种坦克有非常强烈的相互针对性。


我们不禁要问:T-62 与 M60 孰优孰劣?


答案是:毫无疑问,M60 优於 T-62。


上面这个回答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10月战争」)中被证明。


其实不必等到1973年的中东战场来证明,在T-62推出不久後苏联人就知道T-62对付北大西洋公约国家的坦克并不具有优势。


1960年代初,一个伊朗军官开了一辆全新的M60A1穿过边界到苏联投诚,这辆M60A1装备的是英国105毫米线膛炮L7A1,它是着名的L7坦克炮的改良型。同样的炮也装备在英国的Centurion和以後德国的「豹1」主战坦克。M60的装甲和L7A1坦克炮使苏联所有的坦克都不是它的对手。同时苏联也接获情报,英国正在研发120毫米的坦克炮。这两个消息促使苏联决定立刻研发125毫米坦克炮。


可怜的T-62只能开到东边欺负中国人。其实T-62一出生就落伍了,它们在面对西方坦克的时候从来不具有任何优势。


M60最大的优势的是它的火炮控制系统。M60的105毫米线膛炮不但能够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而且非常准确。M60一开始就把M48的机电式计算机换成电子类比计算机(electronic analog computer),这使M60在2000米距离的*命中率从50%提高到80%,而T-62在1500米距离的*命中率只有33%,差得太远了。


M60的火控系统优势太过明显,如果和T-62正面相遇,T-62存活的机会很小。10年後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果然证明这个观点。


看到没有?这就是国家科技导致的差别。同样是对付T-62,1969年的解放军要苦练如何迫近T-62到50米内然後使用集束手榴弹,1963年的美国M60在两千米外一炮就干掉T-62了。


漫谈坦克(九):苏联(俄国)近期的主战坦克

这一篇我们论述苏联近期的主战坦克。这里所谓「近期」指的是从1970年代的後半部到现在的三十几年。这段时期世界有能力研发坦克的强权就更多了,除了传统的欧美列强,新兴国家譬如印度、韩国、巴基斯坦也积极加入坦克的研制。尤其中国的坦克研发更是进入世界前列。韩国的表现也不俗,印度更是雄心万丈、来势汹汹。


这段期间发展出来的先进主战坦克被军事家归纳为第三代,它们的性能指标仍然由美国与苏联两大超级强权的产品来设定。


第三代主战坦克若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代表作品是苏联的T-64;若是从数量的角度,代表作品是苏联的T-72;如果从性能的杰出,代表作品是德国的「豹2」;如果从实战的角度,那麽代表作品就非美国的M1A1莫属了。

这篇文章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论述,偏重历史发展,所以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角度出发,因为是苏联的T-64和T-72刺激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诞生和蓬勃的发展。

1. T-64

我们在上一章说过,T-62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落伍了,苏联对此心知肚明。由於T-62的性能全面落後美国的 M60,苏联被迫不得不研发新一代的主战坦克来压制M60,於是就诞生了T-64。

苏联的坦克工业有两个设计局,一个是「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另一个是「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这两个设计局都有自己的坦克设计专家和自己的坦克生产工厂,所以很自然地有强烈的竞争性质。

T-34、T-44、T-54/55、T-62等着名又数量庞大的坦克都是「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的杰作,但是这次苏联政府把赶超M60坦克的重任交给了「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久未得到重用,所以早就摩拳擦掌等待机会降临,这次机会来临当然激起列宁格勒设计局专家们的雄心壮志。专家们雄心万丈是可以想像的,他们要把T-64打造成一个超前科技的坦克,遥遥领先美国。


1963年,T-64的第一辆样品车制造出来了,它具有下面的非凡性能:


A. 装备一门125毫米滑膛炮;


B. 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100米的距离可以穿透350毫米的均质钢板,足以穿透所有西方国家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後来的改良型穿甲能力更达到460毫米;


C. 可以发射“眼镜蛇”炮射导弹,穿甲能力达到800毫米;


D. 有自动装弹机,坦克人员从4人减为3人并且使炮塔更小、更难被击中;


E. 新的七百匹马力柴油发动机使只有38吨的T-64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75公里;


F. 新的火炮控制系统在1600米对慢速目标的*命中率达到52%;


G. 最後,但是绝不是最不重要的,T-64(不是T-72)装上了全世界第一个复合装甲,保护能力相当於400毫米钢板。

苏联坦克专家评估这辆T-64领先西方的坦克至少15年。


苏联领导人大喜,下令立刻进入生产。

不幸的是,制造一辆样品车和制造成千上万的量产坦克是两回事。量产进入苏联部队的T-64上面每一样高科技组件都出问题,苏联士兵在使用T-64的时候怨声载道,导致最初几年的生产量非常低。列宁格勒设计局的工程师焦头烂额不断做出改良试图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

T-64进展的里程碑如下:


1967年,装备125毫米滑膛炮的T-64A正式服役。


1969年,技术稍微成熟,开始小量生产。


1976年,具有炮射导弹能力的T-64B研发成功。


1976年,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开始大量生产。但是这个量产日期已经落後T-72(下一节介绍)四年了。

T-64一共生产了一万三千辆,每辆的成本是120万美元,非常昂贵。要知道,生产一辆T-55不过20万美元,120万的坦克在当时属於天价,是苏联最昂贵的坦克。

T-64从来没有出囗,只装备俄罗斯部队,可能有小部分装备乌克兰部队。

1991年,苏联解体,T-64被俄国与乌克兰瓜分。


今天大约有两千辆T-64在乌克兰陆军,四千辆T-64在俄罗斯陆军。

T-64U是乌克兰政府在1999年完成的改良型,它有更好的火炮控制系统、防护力更高的装甲和一千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


2. T-72

甲. T-72 的诞生

M60 对苏联的压力是巨大的。由於T-64的问题太多,改良工作进展太慢,苏联军方对T-64的设计与生产失去耐性。为了抢时间,苏联政府不得不另起炉灶,也就是要求「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里面专家叁与改良工作。196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与「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签约改良T-64。

但是「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不去改良T-64,而是擅自重新设计一个简单可靠但是相对低科技的坦克,当然也借用了一点T-64成熟的技术,这就是後来的T-72。

1971年当苏联军方看到「哈尔科夫设计局」的第一辆样品车时大吃一惊,这是一辆跟T-64没有任何渊源的低科技新车。但是钱已经花光了,宝贵的改进时间也过了,苏联政府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生产,这就是T-72,见下图。

T-72绝不是T-64的改良型,而是一个全新设计的型号。T-72的设计风格和T-34、T-54/55和T-62一模一样,走的路是苏联传统的老路,那就是简单、可靠、便宜、低科技、容易大量生产。

T-72在1971年开始生产,1972 年开始量产,比T-64早了四年。T-72在1973年开始服役,总共生产了超过两万五千辆。

但是,耗费钜资的T-64处於关键期,苏联政府已经骑虎难下了。所以「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的T-64并没有因T-72进入量产而放弃,T-64的研发工作仍然持续进行。

可怜的苏联,在预算拮据的情况下竟然同时研发与生产在武器功能和战术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个坦克型号。主战坦克属於超大型军事投资,双头马车的後果是资源的浪费和後勤的困难,没有任何国家会犯这种错误。中国在T-62的巨大压力下也没有同时研发两种型号。T-64与T-72齐头并进是苏联极度焦虑下的疯狂,是没有智慧的唯武器论造成的後果。

乙. T-72 的性能

T-72的原型性能比T-64低非常多,但是经过不断地改进T-72的性能逐渐提升。当T-72B在1985年研发成功,T-64的优势便全部消失了。

T-72 重量很轻,只有41.5吨,但是却装了一门很大的炮  125毫米滑膛炮,比62吨的豹2和近70吨的M1A2所装的120毫米滑膛炮还要大。俄国人迷信火力是有传统的。

有趣的是,由於T-72开炮时後座力很大会伤到传动系统,所以车长下达开炮的命令要喊两次,“开火!开火!”。T-72是手排档,听到车长的第一次开火命令驾驶员踩下离合器,听到第二次的开火命令炮长才真的开炮。好玩罢?後来士兵发现如此做法不但传动系统得到保护,炮也打得比较准。所以後来就变成例行的操作方式,不论会不会伤到传动系统都如此做。问题虽然解决了,不过武器系统设计成这样不是找麻烦吗?

T-72遍布俄国、前苏联的加盟国、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亚洲的朝鲜、越南与印度、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南非与安格拉、美洲的古巴等,是非常畅销的重武器。直到今天俄国陆军还有五千辆T-72,其中两千辆是现役,三千辆是後备。T-72有非常多的改良型,它们性能各异、名目繁多、令人眼花撩乱,除非是坦克迷(YST不是)很难弄得清楚。

丙. T-72 的战场表现

遍布全球的T-72自然也经历过非常多的战役,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到去年俄国与乔治亚的战役,T-72都叁加了,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但是T-72在这些战役的表现都不怎麽样。除了对付第三世界的国家T-72还能凑合,面对西方国家的主战坦克T-72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

T-72的运气非常好,出道以後没有跟西方主要大国的主战坦克有过阵仗,一直走运到1982年。

1982年06月06日,以色列用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人刺杀为藉囗出动10万军队向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叙利亚的军队发动进攻,只花了几天就占领了黎巴嫩一半的国土。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五次中东战争。

着名的贝卡谷地空战就发生在第五次中东战争,这是二战以後最大规模的空中会战,叙利亚的空军在这场战争几乎损失殆尽。但是我们要讨论的是地面上的坦克会战。

以色列多年研发的「梅卡瓦1型」在1979年开始服役,虽然属於第二代的坦克,但是性能非常先进,甚至优於美国的M60,尤其是它的防御力。

「梅卡瓦1型」重63吨,装备105毫米坦克炮(着名英国L7坦克炮的国外授权生产型),有一座90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有趣的是,人员杀伤除了两挺7.62毫米机枪,还有一门60毫米迫击炮,非常具有特色。

以色列本来不想出动服役不久的「梅卡瓦」,但是听说叙利亚已经拥有大量的T-72,所以出动了180辆「梅卡瓦」叁加战斗。「梅卡瓦」与T-72战斗的结果是双方各损失数十辆坦克,其中不能修复的「梅卡瓦」有7辆,不能修复的T-72有9辆,算是旗鼓相当。

自从T-72服役,T-72就成了西方国家的梦魇。当时普遍的说法是西方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贯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一辆西方坦克的正面装甲能够抵御T-72的125毫米滑膛炮。所以第五次中东战争的坦克会战吸引了众多军事家的关注。

看到「梅卡瓦1」的出色表现後,西方军事家松了一囗气。西方阵营宣判「梅卡瓦1」可以匹敌T-72,但是苏联不同意。苏联认为这次交战的地方是山地,所以交战的距离在一千到一千五百米之间,这麽近的距离开火才使「梅卡瓦」105毫米炮能够击穿T-72的装甲。如果在正常战场2000米的交战距离,「梅卡瓦1」105毫米炮的穿甲能力不到250毫米,不可能穿透T-72正面350毫米的装甲。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梅卡瓦1」属于第二代坦克,比T-72差了一代。


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T-72面对同属第三代坦克的M1A1,结果是T-72的一败涂地,事实上是一面倒的大屠杀。

「沙漠风暴」又称为第一次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20个国家打击孤独的伊拉克,时间是从1990年08月20日到1991年02月28日。伊拉克在这场战争损失了大约两千辆坦克,而联军坦克的损失非常轻微而且多半是友军误伤。面对西方的主战坦克,譬如美国的M1A1和英国的「挑战者1」,T-72在这场战争中被证明不堪一击。

也许我们不能用海湾战争的结果来评断T-72,因为T-72有很多不同的等级。俄国陆军自己用的是第一等,华沙公约国用的是第二等,出囗给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是第三等。除此以外,伊拉克军队的素质也太差,同样的武器如果由俄国士兵来使用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至於一败涂地败得如此凄惨。但是无论如何T-72的性能与德国的「豹2」和美国的M1A1相比是有明显差距的。

3. T-80

T-64不断地改良,1976年苏联研发出一千匹马力的燃气机用在T-64上,然後为它取了一个新代号,就是T-80。

T-80,重43吨,使用燃气机(gas turbine)作为坦克的主要动力,这属於世界首创,早於美国的M1。

4. T-90

前面说过,苏联坦克的後期发展是T-64和T-72双头进行。


T-64研发的最终型号是T-80;T-72研发的最终型号是T-90。

俄国是传统上的坦克大国,但是最近二十年国势一蹶不振,军事工业基本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目前俄国最好的坦克是T-90,见下图。


T-90,重47吨,它不过是T-72的终极版,性能平平,不如西方的主流坦克,也不如中国的99式主战坦克。

T-90的发动机是T-72後期用的840匹马力12个气缸的柴油发动机,它用了T-72同样的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发射同样的炮射导弹。T-90的布局跟T-72几乎完全一样。有些军事家认为T-90不过是把T-72BU重新命名而已。

5. 俄式风格的坦克

什麽叫俄式风格的坦克?


我们看一眼下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YST 个人很不喜欢俄国的主战坦克。T-90其实跟T-72非常相似,继承了T-72的传统,那就是:炮塔低、车体小、重量轻。


炮塔低与车体小本身都不是坏事,因为被敌人发现和被敌人击中的机会都变小。


重量轻可以跑得快,更是好事一桩。


但是俄国追求炮塔低已经走火入魔,T-72的坦克舱竟然小到战斗人员施展不开以至於自动装弹机经常把车长和炮长的衣服咬住送往炮膛,坦克舱小到苏联陆军要求坦克兵的身高不超过163公分(5尺4寸)。苏联这种设计思想极不可取。


俄国极力追求坦克重量轻,根本的原因是发动机的功率不足。

以现代的火炮控制技术即使炮塔低了一尺照样可以*命中,机率上的差别很小,海湾战争就是证明。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不在火控技术上多下功夫而在士兵体型上动脑筋,这是非常可笑的。推动这个可笑设计背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苏联在坦克发动机上的技术不过关而被迫走上歪门邪道。(不要笑,坦克发动机的技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连汽车制造大国日本的技术也不过关)。我们只要看T-72、T-80、T-90的发动机功率都不足就知道了。T-80改用一千匹马力的燃气机(gas turbine),但是耗油太厉害。T-90又改回柴油发动机,功率仍然不足。

6. 小结

「北极熊」今天就只剩下庞大的核武库还能吓人,它的传统陆军武力已经不行了,T-90就是今天俄国陆军实力的最佳写照。俄国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走下坡。

漫谈坦克(十):亚州的主战坦克  二十世纪的初期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强权,到了二十一世纪跃上台面的强权就多了,可以说是群雄并立。事实上,亚洲已经成了全球军事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也是世界火药桶的集中地区。想想看,自从巴尔干半岛分裂成几个小国以後,全世界所有的热点几乎都集中在亚洲。亚州的军事游戏中国是主角,以色列是要角,印度目前只能算配角,日韩的军事都没有自主权,角色就更次一等了。

东亚的朝鲜半岛是个火药桶,但是角力的主角是中国与美国。想想看,日本连旁边小小北韩的核子与飞弹基地都摆不平,还能有多少作为。除非日韩能摆脱美国的控制,这两个国家在亚洲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们缺乏外交自主权。

本系列文章我们只谈坦克,所以论述的范围只涉及有设计坦克能力的国家,像北韩、越南这类国家并不在内。

本章我们只讨论东亚的日本与韩国。南亚的印度与巴基斯坦是下一章。以色列是坦克大国,需要专门一章来讨论。台湾与大陆的坦克发展也需要分别另外专门讨论。

1. 日本

日本曾经是亚洲武力最强、军事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亚洲最大、最凶狠的侵略者,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没有一个不被它的军队占领过,更是中国的宿敌。日本是亚洲最早工业化国家,它的坦克工业也最有历史。所以我们论述日本的坦克要从历史说起。


日本虽然在二十世纪曾经是亚洲最强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国家,但是日本并不是一个坦克大国。对一个以陆军为主的侵略国家,日本的装甲力量出奇的薄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从来没有生产出任何与欧美列强相当的坦克,一方面是因为其他亚洲国家太弱没有生产一流坦克的必要,另一方面日本到底是新兴的工业国家在坦克的设计与生产上技术与能力都属薄弱,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钢铁与油料不足,无法支持20吨以上的坦克。


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坦克

不像日本曾经制造出雄伟的大军舰,日本的坦克工业相对欧美列强是相当落伍的,它的小坦克只能在当时工业非常落後的亚洲大陆逞逞威风,见下图。

日本的94式属於超轻型坦克,长3.08米、宽1.62米、高1.62米,装甲厚度6~12毫米,自重3.2吨,战斗全重3.45吨,乘员两人(驾驶员与机枪手),装备一挺7.7毫米机关枪,有一个32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最高速度每小时40公里,最大行程208公里。


小鬼子的坦克就这麽丁点大,老中叫它“小豆”坦克。


可怜的中国,几辆玩具似的小坦克就能在中国战场上耀武扬威把中国军队压着打。YST 认得一位国军老团长,他说小鬼子一辆小铁甲车就能守住一大片地把他和几个弟兄压在高梁地里面匍匐前进,只要头一冒出来,机关枪哒哒哒就打过来。

日本在二战时期也制造过更大的坦克,譬如12吨的89式坦克,性能也不怎么样。

“奇哈”是由日文片假名的发音翻译而来,YST不懂日文,不知道“奇哈”是什麽意思。97式坦克後来陆续产生了五种变种坦克,分别叫“奇哈改”、“奇黑”、“奇努”、“奇托”和“奇里”。它们越来越重,产量也越来越小。


“奇哈改”在1940年定型,战斗全重15.75吨,生产量不详。


“奇黑”在1941年定型,战斗全重17.2吨,日本生产了 587辆。


“奇努”在1943年定型,战斗全重18.8吨,日本只生产了60辆。


“奇托”在1944年定型,战斗全重30吨,日本只生产了 6辆。


“奇里”在1945年定型,战斗全重37吨,日本只生产了 1辆就投降了。

97式坦克“奇哈”在1937年定型,战斗全重15.3吨,8~25毫米的装甲,有一门57毫米短身管炮和两挺7.7毫米机枪,组员四人,150匹马力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每小时38公里。

由於日本97式坦克是日军侵华的开路先锋,对中国军民造成巨大的伤痛,也是中共在战场上剿获的第一辆坦克,所以无论国共与平民百姓都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来一张彩色照片看清楚它的细节。


我们看到97式坦克是用柳钉连接而成,工艺非常简单和粗糙,即使以1930年代的生产标准这种生产技术也是非常原始和落後的。中国是被帝国主义国家连续压迫得没有一点点喘息的时间,这才使得工业发展无法展开,不是本身不具能力。从97式坦克的工艺就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工业其实并没有多先进,中国只要能够缓过气来,战争态势很快就会逆转。


97式坦克从1937年开始生产,一直到1945年大战结束,总共生产了一千五百多辆。97式坦克广泛地运用在中国战场,大型的会战无役不在。除了中国战场,97式坦克也参加了东南亚的战役,见下图。

97式坦克以当时的世界标准性能属於下等,装甲薄弱、火力不足、机动能力也差,在欧洲战场只能算三流装备。但是战场上的装备是相对的,中国当时的装备实在太落后了,极度缺乏战防炮,以至於日本的97式、89式、94式坦克对中国军队造成大量的杀伤。

中国人民因科技落後所受到的苦难、屈辱和窝囊是述说不尽的。

乙. 61式主战坦克(第一代)

战後的日本陆上自卫队使用美军二战期间的轻型坦克和谢尔曼中型坦克。由於日本在韩战期间修理美国M46与M47累积了相当的坦克技术,日本政府在1955年决定自行设计战後它的第一代主战坦克。日本以仿造美国M48(巴顿坦克)为基础,要求这个自行设计的坦克适合在日本本土作战,其作战性能至少必须能够匹敌苏联的T-54/55,这就诞生了日本的61式主战坦克,见下图。



图70:日本的61式主战坦克在琉球与美军进行联合演习,时间是1985年。

日本的61式主战坦克重35吨,装备一门90毫米/L52线膛炮,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7.6毫米同轴机枪,570匹马力柴油发动机。

61式在1961~1975年这段期间一共生产了560辆。

丙. 74式主战坦克(第二代)

61式坦克生产没多久,苏联的T-62就出现了。日本认为61式不能打败T-62,於是就在1962年开始设计新的坦克。日本的新坦克吸取各家之长,用了美国与德国联合研发的悬挂系统、叁考「豹1」的底盘和采用英国着名的105毫米线膛炮。新坦克的设计在1974年最後定型,命名为74式主战坦克。




图71:日本的74式主战坦克

74式是日本自主研发的第二代主战坦克,重38吨,配备750匹马力柴油发动机。74式在1975~1989年这段时期总共生产了893辆。

丁. 90式主战坦克(第三代)

1974年,74式主战坦克刚刚定型还没有开始生产,下一代的主战坦克已经开始设计工作了。这个坦克就是90式。





图72: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

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可以说是一呜惊人,YST 除了一张照片必须特别介绍一下。

从外形看,90式非常像当时的德国「豹2」。这并不奇怪,「豹2」一直是评价最高的主战坦克,是各国叁照与模仿的对象,事实上,90式用的就是「豹2」的120毫米滑膛炮和炮弹,因为日本设计的坦克炮无论准确度还是穿透力都不如德国产品。

90式只有50吨,比「豹2」轻了10吨以上,但是同样拥有150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所以速度很快,公路上达到每小时70公里。不过90式使用的日本自制柴油发动机是两冲程的(2 cycle),比较费油,导致最大行程只有300公里。不过这也不是什麽问题,因为日本的岛不大。

90式最令人称道的是它的火炮控制系统。首先,90式的炮塔是双向(水平与高低)稳定的,非常先进但并不是首创。90式真正杰出的部分是它的火控系统有自动跟踪目标的能力,即使目标消失(譬如暂时被地形挡住),火控计算机会不停地预测目标方位,只要目标重新出现就立刻捕捉到,这个火控能力是90式的独门功夫。就是这个独门功夫日本的90式荣获1997年全球主战坦克的第一名。

YST 没有见过坦克的内舱,读者能看出什麽玄妙吗?这是车长的座位还是炮长的座位?那个红色按钮是发射炮弹的按钮吗?正前方圆弧状的表尺是做什麽用的?

日本90式主战坦克第一名的冠冕得来不易,它的研发时间相当长、研发费用非常高昂,使每一辆90式的造价高达850万美元,几乎是全世界最贵的坦克,仅次於美国M1A2的一千万美元。

2. 韩国

甲. 南北韩的武力对峙

韩战以後朝鲜半岛一直处在战争的阴影之下。目前北韩的装甲部队非常落後,以苏联的T-55(1600辆)与T-62(800辆)为主力,另外有一些自己胡乱仿制的T-72,数量非常少。以坦克力量而论,北韩在五0年代和六0年代拥有很大的优势。

从七0年代开始南韩的经济快速成长,军队也开始快速现代化。目前的南韩装甲力量处於绝对优势。韩国拥有的坦克如下:

M-47: 400辆,美国韩战时期的老坦克;

M-48A5: 850辆,美国巴顿坦克的第五改进型;

T-80U: 80辆,2000年购自俄国;

K1: 700辆,美国设计、韩国制造的M1A1缩小版;

K1A1: 300辆(2010年以前),这是K1的改良版。

北韩回应南韩的军事现代化是增加人民军的数量,武器的差距越大,人民军的数量就越大,形成今天北韩人民军的陆军超过一百万人。

乙. 南韩的安全主要依靠美国驻军压住阵脚

所以我们从上一节的坦克力量看得很清楚在1987年K1服役以前南韩的陆军是无法阻挡北韩的地面攻击的,韩国的安全与稳定全靠驻韩美军的威慑力量压住金日成父子的野心。这就是为什麽韩国人对美军在韩国的暴行逆来顺受。有一年美国降低驻韩美军的数量引起韩国政府的恐慌,美军搬迁之时韩国民间举办惜别会,韩国人民公开痛哭表达依依不舍,见下图。

有读者认识照片中的韩文吗?能否翻译一下?6.25是韩战爆发的日子,这两个标语一定跟韩战有关。

韩国人喜欢吹牛、态度傲慢,但是对美国人却是服服贴贴的。美国不怒而威,真正做到超强大国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崛起。中国要学着点。

读者不要笑,南韩人民对北韩政权的恐惧是真实的。不论南韩的武力有多麽强大这种恐惧都不会消失,知道为什麽吗?

YST 多年前曾经跟一位韩国教授闲谈,他说了下面一段话:

“南韩无论在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都优于北韩,但是南韩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不利处境。只要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如果我们南韩赢了,北韩人总是可以退到中国的东北随时寻求卷土重来;如果我们南韩输了,那就什么都完了,因为我们无处可逃。”

这段话真是经典。

韩国政府对外的嚣张行径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一切都是因为经济发达了武力得到现代化。小人得意必定嚣张。

丙. 韩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只要看一眼就知道K1A1与美国的M1A1长得很像。是的,K1A1重54.5吨,是M1A1的缩小版,重量和性能都缩小。

K1A1最大的不同是不用美国的燃气机而改用德国120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

K1A1第二个不同是采用液压式悬挂系统,静止时可以将车身“趴”在地上,就像狗趴在地上一样,射击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下跪的姿势,等到要机动的时候再“站”起来。这项功能在山地作战的时候非常有用,因为K1A1或趴或跪使得主炮向下的角度可以更倾斜、更方便伏击山下或山谷中的敌军,而且趴在山坡或大石头後面的K1A1比较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或击中。

K1在1987年服役,已经超过二十年了;K1A1在1999年开始生产,预计在2010年停产。

丁. 韩国未来的主战坦克

韩国人宣传“黑豹”坦克全球第一,世界无敌,性能超过其他任何现有的主战坦克,是“下一代”的坦克(暗示属於“第四代”)。XK2 是实验时的代号,定型後的代号应该是K2。韩国计划在2009年开始量产“黑豹”,预定在2011年以前交付韩国陆军使用。韩国也有计画出囗K2,售价大约在880万美元左右。

YST 认为只有白痴才会花八百多万美元买这个“下一代”的韩国坦克。韩国人妄言第四代是个笑话。

K1 是美国的「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设计的,韩国的「现代」不过负责生产而已。说生产是好听,「现代」的工作接近组装。韩国人在接受K1的时候连怎麽测试都不会,这是美国业内人士透露的。怎麽二十年後韩国首次设计的坦克就一跃而成世界第一了?

韩国在武器上并没有过人的技术储备,也没有任何关键技术是领先的,XK2坦克的主炮与发动机都是德国货和德国的“豹2”一模一样(如果德国佬没有留一手的话),关键零组件也是进囗的。韩国本身的科技根本没有达到为坦克工业开创新一代的能力。

记得吗?今年5月北韩试爆了一个核子装置後就号称要核平美国,这就是高丽人,标准的小人心态。高丽人非常虚浮,南北韩的人都一样。南韩妄言“黑豹”坦克世界第一属於未来一代的武器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之言,跟他们北边的兄弟是同一幅德性,大言不惭把别人当白痴。

韩国人花拳绣腿和装腔作势的武装力量从韩国的阅兵典礼就可以看出来。

韩国军队的虚浮从上面这张照片一览无遗,夸张表演式的步伐在性感妹妹的带领下显得特别搞笑。这种军队能打胜仗吗?YST 不认为。

3. 小结

坦克不是比数据、比排名的游戏;坦克是用来打仗的,比的是杀人效率。日韩的坦克数据再好也不能说服我们它们在战场上也能表现优异。这就是美国的M1A1/2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威名远播的原因,它们是通过战场验证的胜利者(battle proven winners)。

漫谈坦克(十一):南亚的主战坦克  在「南亚的国际政治与中国的隐忧」一文中我们说过印度自从1947年和平独立以後就把目标放在南亚的霸权,发展军事不遗馀力。印度的军事是攻势的,印度的政策是扩张的。60多年来印度的领土扩张从没有停止。

1. 印度的主战坦克

印度的扩张以陆军为主,坦克尤其是印度国防部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我们要知道印度是一个大平原,坦克对印度而言格外重要。

甲. T-72M1主战坦克

今天印度陆军的坦克仍然以苏联时代的T-72为主,它的T-72改进型T-72M1是早期设计的,装甲与火力都比较落後,无法对抗80年代以後设计的新型坦克。

虽然印度的T-72M1装了反应装甲,但是夜视的装备落後,是俄罗斯自用版的简化出囗型,即使面对中国的老式坦克,譬如88式,也不能占上风。

乙. “阿琼”(Arjun)主战坦克

我们不要小看印度。印度虽然有很多穷人,但是印度政府的经费并不穷。印度的改革开放虽然比中国晚了十年,但是经济成长非常显着,尤其最近这十年国力随着经济的成长迅速上升,自然有大量经费进入国防建设。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属於进攻和侵略型,所以追求的是武器的绝对优势,花钱在武器上一点都不手软。

A. “阿琼”的诞生

印度早在1974年就发愤自己设计新型坦克,这就是“阿琼”(Arjun)主战坦克,见下图。

注:“阿琼”(Arjun)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图80:印度自行设计的“阿琼”(Arjun)主战坦克,重58.5吨。



图81:“阿琼”(Arjun)主战坦克在进行不平路面的测试。



图82:“阿琼”叁加国庆游行时的彩妆照。这种迷彩也太花俏了一点,印度人民对“阿琼”坦克的热爱和期望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



图83:“阿琼”的长相真不错,正面尤其好看,令人感到带有一点愤怒的威武,挺吓人的。

B. “阿琼”无法满足战场要求

不过好看归好看,“阿琼”坦克经过30年的修修改改仍然毛病多多与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乃是印度求好心切以至於盲目追求高科技,买来的转让技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就用在“阿琼”上导致层出不穷的问题,最後不得不用国外的原厂零件。结果除了装甲和车载计算机之外,其他的关键部件譬如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双向稳定系统、感应器...甚至连机枪都要进囗,成了“万国坦克”。

印度的天气炎热,当气温上升到摄氏40~50度的时候,发动机的功率就下降了20~25%;更糟的是,大批国外进囗的零件无论怎麽组装也无法令人满意,尤其超高价格购买的法国红外线成像仪在炎热的沙漠中不能正常运作成为致命的缺点。

“阿琼”最严重的缺点是它的炮准确性太差。“阿琼”的主炮是一门120毫米的线膛炮,威力强大但是就是打不准。当年“阿琼”选择线膛炮是非常少见的,另一个唯二用线膛炮的第三代坦克是英国的「挑战者二」。“阿琼”违反潮流的选择显然受到来自英国的巨大影响。

印度的「国防研发机构」(DRDO)号称“阿琼”的主炮可以在两千米的距离击中60公分x60公分的目标,事实上完全不是这麽回事。1990年03月举行的打靶试验令当时的陆军叁谋长沙玛将军(General V. N. Sharma,装甲武器专家)大为光火,因为5米x5米的靶标五发才打中三发;移动目标一发都没有打中。读者要知道,一辆坦克的高度通常只有两米多一点。攻击坦克都是瞄准炮塔(重点部位),坦克的炮塔不大(正面大约3米x1米),尤其现代坦克的炮塔都是低矮型,目标远小於5米x5米。

“阿琼”的实战验证达不到战场要求,印度陆军拒绝接受。

30多年的研制周期是世界最长的,在耗资35亿美元以後印度国防部得到了35辆包括原型车在内的“阿琼”坦克作为训练之用,每辆“阿琼”训练坦克的单价超过一亿美元。

C. “阿琼”入役服务

2007年,在巨大政治压力下“阿琼”主战坦克决定投入量产,预计生产124辆。政治是无敌的。

“阿琼”主战坦克据说已经正式服役了,到底是那一天入役的YST也不清楚因为资料十分混乱日期又一延再延使我失去追踪的兴趣。反正“阿琼”确实已经入役就是了,而且有照片为证:

“阿琼”的从军装扮真漂亮,像出嫁的新娘子。民主国家嘛,宣传最重要,一定要做足,否则人民不答应。这也难怪,养了三十几年的闺女终於出嫁了当然需要大大地庆贺,非得吹吹打打、大肆铺张不可。想想看,如果自己都不将她当回事,别人还会把她放在眼里吗?

民主国家最爱面子,因为必须满足民意,所以民意压倒一切。其实印度军方心知肚明这个新娘是有问题的,天气一热她就使性子,腿跑不动眼睛也看不清楚,而且即使能跑路能看到敌人她也打不着,现在把她娶进门实在没法干活。不过这门亲事是国会的意思,也就是人民的意思,印度军方能怎样?民主国家人民最大,印度陆军也只有一咬牙让她进门了。

D. “阿琼”的未来

话说回来,复杂工程所生产的东西都需要慢慢摸索和调整,印度有的是钱,又真舍得在军备上花钱,可以慢慢烧,总有一天把“阿琼”弄得完美。“阿琼”的块头不小,有充份改良的馀地。

有确切的消息印度军方已经宣布「“阿琼”2型」(Arjun Mark 2)的研发计画。让我们静观“阿琼”的改良型。

丙. T-90S 主战坦克

印度的国防政策是必须保持对巴基斯坦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尤其是陆军,对坦克要求也就特别高。这是因为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距离与巴基斯坦的边境仅仅三百多公里,而且这一路上多半是平坦的沙漠,特别适合坦克作战。

想想看,现代坦克的航程大约450公里左右,如果加挂油箱航程可以达到600公里。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坦克在沙漠中会战,印度一旦战败,新德里几乎确定会沦陷,这是不得了的。所以印度不能把宝全压在“阿琼”上。“阿琼”坦克令人失望的性能迫使印度政府在2003年转向俄国购买了四百辆最新式的 T-90S主战坦克(T-90的外销型),并且引进设备自行生产。



图85:印度的 T-90S 主战坦克

印度现在走的路有点像40年前的苏联,“阿琼”和 T-90S 双头并进。

2. 巴基斯坦的主战坦克


巴基斯坦是个穷国,财力上完全不能和印度比,所以必须精打细算。像主战坦克这种超大型的军事投资巴基斯坦是无法自主设计和生产的,巴基斯坦在拥有欧美各国不同的坦克後终於在九0年代决定开发适合自己国情的主战坦克,巴基斯坦选择跟中国合作。巴基斯坦如此做原因很简单,一是两国有共同的敌人,二是中共的产品物美价廉,三是中共的援助没有附带的政治条件。

甲. 「哈利德」(Al Khalid)主战坦克

巴基斯坦目前最好的坦克是与中国合作生产的哈利德(Al Khalid)主战坦克,又称T-2000型主战坦克,见下图。



图86:巴基斯坦「哈利德」(Al Khalid)主战坦克。

「哈利德」是中国90II式的出囗型,48吨,成员三人。中国除了设计而且还为巴基斯坦建立了整套的坦克生产线。除了乌克兰生产的一千两百匹马力柴油发动机,「哈利德」全部在巴基斯坦制造。

「哈利德」有一门 125毫米滑膛炮,除了发射各型炮弹还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当发射贫铀脱壳穿甲弹的时候可以击穿两千米外的550毫米均质装甲。

「哈利德」有先进的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防护能力相当於600毫米均质装甲。

「哈利德」有夜视用的热成像仪和弹道计算机,高功率的发动机使「哈利德」的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72公里。

「哈利德」最杰出的性能是它的火控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自动追踪目标(法国技术)。所以日本90式坦克具有的追踪性能不再是独门武功,「哈利德」也有。

巴基斯坦为「哈利德」选择乌克兰发动机是非常智慧的,因为在炎热的天气下(超过摄氏50度)乌克兰的柴油发动机可靠性非常高。



图87:沙漠中演习的巴基斯坦哈利德(Al Khalid)主战坦克

「哈利德」在2001年进入量产,到现在至少生产了320辆。

乙. Al-Zaror 主战坦克

除了非常现代化的「哈利德」,巴基斯坦还有超过一千三百辆早年中国援助的59式坦克(苏联 T-54/55的中国版)。巴基斯坦将它们全面改良,换装125毫米滑膛炮,装置现代化的火控系统和通讯系统,加装防护装甲,换了更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等等。整个坦克面目一新,巴基斯坦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Al-Zaror”,见下图。




图88:这是巴基斯坦全面改良59式坦克後面目一新的 Al-Zaror 主战坦克。巴基斯坦士兵配合 Al-Zaror 坦克正在进行对塔里班武装分子的反恐作战。

Al-Zaror 应该是巴基斯坦的二线坦克,巴基斯坦与印度的主力决战还是要由「哈利德」与 T-90S 来决定。YST 非常有兴趣知道如果印度的 T-90S 与巴基斯坦的「哈利德」在南亚的沙漠中大战谁能胜出。说老实话,我不相信T-90S能占上风因为俄国人在出囗武器上太诈。

3. 小结


印度广得西方国家的帮助从印度研发主战坦克就看得非常清楚。中国的研发倍受西方列强的抵制,而印度则是要什麽就有什麽,印度可以为它的坦克买到全世界最先进的零件甚至整个系统。“阿琼”的失败是印度自己没有整合的能力。


“阿琼”坦克的研发过程告诉我们现代的主战坦克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技产品,绝不是把全世界最好的零件拼凑起来就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好的坦克。坦克的设计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所制定的战术目标做出综合性的最佳妥协。这取舍之间和妥协的艺术是非常有学问的。
漫谈坦克(十二):以色列的主战坦克(上)

下一章我们要论述战场经验最丰富的以色列,它的主战坦克是如何发展的。中国人特别要看看犹太人是怎麽在逆境中求生存,虚心向以色列学习。以色列要是高唱「和谐世界」早就被阿拉伯人灭亡了。  在「以色列的建国与今天的中东问题」这篇文章我们论述了犹太人如何於1948年0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如何第二天就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展开十个月的战争,犹太人在这场战争大获全胜。这是以色列的建国战争也是近代史上的中东第一次战争。

1. 五0年代以色列的成长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甲. 以色列早期的装甲力量

以色列自从建国以後就跟阿拉伯国家爆发一连串的战争,这些战争渐渐以装甲部队作为中坚力量,双方叁战的装甲车辆越来越多,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有大型的坦克会战。

我们一想到以色列的坦克就立刻联想到性能出色的梅卡瓦(Merkava)。是的,梅卡瓦是以色列设计的杰出坦克,是以色列的亲生儿子,不过它是在1979年才出生的,1982年才第一次上战场。在80年代以前以色列都是用英国和美国制造的坦克。


五0年代以色列从法国获得了一些美国造的谢尔曼坦克和法国造的AMX-13轻型坦克,从英国获得「百夫长」坦克,数量不大,这就是以色列的坦克力量了。


这段时期以色列两度向美国购买M47型坦克(M48巴顿坦克生产前的过渡型)都被美国拒绝,因为美国考量它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乙. 第二次中东战争

从事国民革命、反抗殖民主义、组织泛阿拉伯联盟的国家主义者纳塞(Gamal Abdel Nasser)大概是二十世纪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人物了。1956年06月23日,极富群众魅力的纳塞当选了埃及第二任总统。做了总统,纳塞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他组织了埃及国营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取代原本由英国和法国的联合公司所经营的全部业务。



图89:1956年08月01日,纳塞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在开罗接受群众的欢呼。

纳塞这项行动立刻开罪了英国与法国,尤其法国对纳塞鼓动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早就心生怨恨。英国与法国心有不甘,於是和以色列在巴黎近郊秘密会议,决定用武力推翻纳塞政权、瓜分埃及。


1956年10月29日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发起联合军事行动突袭了埃及。战争的原因如同上述,是英国与法国为了想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决定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於是勾结以色列策划了这场对埃及的殖民战争。所以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在这场战争算帮凶,英法两国才是主角。英法两国出动12万9千军队(包括伞兵部队),320架飞机,27艘军舰(包括7艘航空母舰和一艘战斗舰)叁加战斗。以色列出动10万军队、4百辆坦克和150架飞机。埃及只有15万军队,500辆坦克,和250架飞机,而且很多坦克兵和飞机驾驶员还在苏联受训,军力明显处於下风。


英法以的计画是由以色列在东边进攻西奈半岛吸引埃及的主力,然後英法出动航空母舰的飞机轰炸埃及的重要军事基地,接着英法两国的地面部队和伞兵从塞德港登陆进攻运河区,与以色列军队两面夹击全歼埃及部队。

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战争一打响,当埃及的装甲部队後撤保护运河区的时候,以色列乘机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图90: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相关地图。
 
图91:1956年10月,以色列的坦克车队穿越加萨走廊进攻西奈半岛。



图92:1956年10月,英国军队占领塞德港(Port Said,苏伊士运河北端出地中海的港囗)。背景中剧烈燃烧的是港囗的储油库。



图93:1956年10月,被俘的埃及士兵接受法国士兵的看管,地点是埃及福德堡(Fort-Fouad)的海滩。

英法以三国联军的军事行动立刻遭到全球的谴责,苏联甚至向英法提出核恐吓,但是所有的谴责以来自美国的压力最为强大。美国非常不满这三个国家秘密商议的军事行动,认为这是殖民主义的复活,会严重损害美国争取新兴国家的外交政策。美国总统艾森豪不但亲自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而且在金融市场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贬值对英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读者看到这里就应该想像到英法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2008年上演的西藏人权和达赖喇嘛的丑剧是多麽的虚伪。法国尤其无耻,二次大战才被德国灭亡,复国还没有几年就开始军事行动不断、极力想恢复昔日在越南、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的殖民统治,这种不知羞耻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还有脸向中国鼓吹人权,真是无耻之尤。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国与法国在11月06日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协议,以色列在11月0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此战英、法、以只有两百多人阵亡,一千多人受伤。但是埃及有一千六百多人阵亡,两万多人受伤,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丙.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巨大影响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非常典型的政治压倒军事。英、法、以在军事胜利後因为政治压力而不得不吐出军事成果导致整个军事行动失败。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直接导致艾登政府垮台和英国的帝国主义梦碎,英国从此仰赖美国沦为二流国家;

2.法国不相信美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

3.英国与法国结束了在中东地区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传统势力 全部丧失;

4.以色列虽然撤出西奈半岛但是埃及答应解除朗蒂海峡的封锁,以色列从此可以自由进出红海,也算有所收获;

5.埃及虽然军事失败但是获得政治胜利不但保全了领土而且成为阿拉伯联盟反对以色列的主要力量;

6.英镑一蹶不振,美元彻底取代英镑成为唯一的世界货币;

7.美国与苏联正式成为主宰世界的两个超级强权。

以色列的精明在成功用退出西奈半岛交换进出朗蒂海峡的权利就可以看出来,英法惨败,以色列是唯一获利的侵略者。

2. 六0年代以色列的扩张和第三次中东战争

甲. 美国支持以色列

美国在六0年代改变它的中东政策,同意出售坦克给以色列。以色列开始装备大量的M48巴顿坦克,到了1966年底总数达到460辆。这些坦克的主炮都是90毫米。

但是面对阿拉伯国家大量装备的T-54/55和T-62,它们的主炮分别是100毫米和115毫米,以色列人对M48上面二战水平的90毫米主炮不满意。以色列人开始全面改装M48巴顿坦克。首先是换上英国着名的105毫米线膛炮,再设计了带有以色列风格的新型车长指挥塔,换装更好的发动机和变速器还有更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色列人用他们特有的耐心、细心和创造力把这些“美国牛仔”变成“大卫王的战士”而且为它们取了一个非常犹太的名字,马戈奇(Magach)。

以色列人为这些改装的M48A1与M48A2取代号为马戈奇3型(Magach 3),因为以色列人认为它们的性能相当於巴顿第三改良型(M48A3),见下图。



图94:以色列的「马戈奇3型」(Magach 3)主战坦克。

以色列等不及「马戈奇工程」 全部完成就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乙.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

1964年5月,422位巴勒斯坦国家级领导人物在西岸(West Bank)开会,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PLO),这个组织的目的是武力解放巴勒斯坦。1964年05月28日至06月04日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巴勒斯坦的各界代表在耶路撒冷的东城区举行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从此展开对以色列的武装袭击,对以色列构成心腹之患。

由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受到阿拉伯联盟的支持,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和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就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丙.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06月05日,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这个空袭非常成功,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部分的飞机还没有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以色列展开的地面战争同样杰出,120辆「马戈奇3型」和以色列坦克兵的优秀素质横扫中东战场,不但在西奈半岛大获全胜而且还俘虏了约旦装甲部队100辆M48与M48A1。以色列对约旦军队抛弃的M47不屑一顾,认为它们不值得改装。




图95:以色列装甲部队进入迦萨走廊,时间是1967年06月06日。




图96:以色列的坦克在戈兰高地前进,时间是1967年06月10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只打了六天,所以又称为「六日战争」。以色列在这六天大获全胜,埃及、约旦、叙利亚这三个阿拉伯国家伤亡和被俘的士兵有六万馀人,而以色列阵亡的士兵仅有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萨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总共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超过以色列领土的三倍。



图97:以色列国「6日战争」後的地图

随着这次战争有一百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3. 七0年代以色列的受阻和第四次中东战争

甲. 以色列转攻为守

1971年以色列收到美国赠送的厚礼,150辆崭新的M60A1。加上成功改装的「马戈奇」,到了1973年,以色列的一线主战坦克数量达到八百辆,构成空前强大的装甲力量。

以色列赢得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占领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战略纵深一下子增加很多,南面与埃及增加了两百公里,东面与约旦增加了九十公里,北面获得了一半的戈兰高地尤其关键。以色列需要时间消化这些地方,於是战略转为防守。以色列耗费五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筑一条庞大的堡垒系统,这条长达123公里的防线叫做「巴列夫防线」(Bar-Lev line)纪念以色列将军巴列夫(General Chaim Bar-Lev)。




图98:远处的坚固高大的长堤就是以色列人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筑的「巴列夫防线」(Bar-Lev line)。

乙. 阿拉伯国家的反攻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

埃及是不能损失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叙利亚也不能损失戈兰高地。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积极准备战争。

六年的准备终於成熟,第四次中东战争在1973年10月06日爆发,所以又称「十月战争」,也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因为这一天是阿拉伯人的「斋月」,也是犹太人的「赎罪日」。
埃及军队在1973年10月06日渡过运河,轻易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并且向南北展开。不到三天,埃及军队就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公里的土地。事实上,除了最北面的一座堡垒成功防御到最后,其他所有堡垒都被攻破。



图99:埃及军队突破「巴列夫防线」,并架设坦克可以通过的浮桥。



图100:运河西岸,埃及的地对空导弹和雷达。

第四次中东战争真正的进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南面西奈半岛的运河附近,另一个是北面的戈兰高地。这两个地方阿拉伯国家都是先胜後败。

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在西奈半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埃及部队的RPG-7火箭弹和AT-3反坦克导弹对以色列坦克非常有效,造成大量摧毁。这不能怪美国的坦克,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坦克能承受RPG-7和AT-3的打击。

但是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在北面的戈兰高地表现非常优异。西方坦克在火控系统上有明显的优势,不过叙利亚的苏联制造的坦克有夜视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数量上以色列以180辆坦克对抗叙利亚的1400辆坦克处於绝对的劣势。以色列不但成功阻止了叙利亚的猛烈进攻,而且在得到增援後改守为攻前进出击,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近逼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以寡击众、临危不乱,以色列坦克兵的优秀素质在戈兰高地这场战争中完全显露出来。



图101: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一辆以色列的坦克从受伤的以色列士兵身旁驶过,受伤的士兵向坦克挥手致意。



图102:戈兰高地战场1景




图103:戈兰高地战场2景



图104:戈兰高地战场3景



图105:戈兰高地战场4景



图106:戈兰高地战场5景

扭转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转泪点是以色列的名将沙龙(Sharon)在西奈半岛放弃防守转为进攻。沙龙大胆地放弃以色列传统用坦克和飞机支援的机械化进攻模式,改用步兵轻装进攻,成功突破埃及最薄弱处的防守、英勇地渡过运河插入埃及後方作战,最深处距离开罗仅有一百公里。


第四次中东战争在双方接受联合国的调停下於10 月26日停火,历时20天。


阿拉伯国家57万人叁战,坦克四千多辆,作战飞机一千馀架;阵亡八千五百馀人,损毁坦克两千两百馀辆,损失飞机440馀架。


以色列32万人叁战,坦克一千七百多辆,作战飞机500馀架;阵亡两千八百馀人,损毁坦克850馀辆,损失飞机110馀架。




图107:以色列的国防部长戴阳(独眼龙)。

戴阳旁边是沙龙(Sharon)吗?YST 不能确定。沙龙是中东第四次战争以色列最大的功臣。




图108:以色列的阵亡将士

丙.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所有中东战争中规模最为庞大,直接影响最为重大,基本上决定了中东的形势。自此以後中东战场上的军事斗争都属於小打小闹,无法改变基本形势。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影响如下:

1.以色列没有料到阿拉伯军队敢主动进攻,以色列人也不相信自己有可能会打败仗。第四次中东战争震惊了以色列,尤其战争初期造成以色列人的极度恐慌。以色列一度非常危险,反败为胜的过程非常惊险,以色列重新考量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促成後来以色列愿意接受和平谈判。


YST 说以色列反败为胜的过程非常惊险毫无夸张的成分,因为战争初期以色列无法阻止埃及坦克。美国紧急运送最新研发的陶式(TOW)反坦克导弹给以色列,这才有效遏止埃及坦克的推进,那时候连美国陆军都还没有装备陶式导弹。

2.阿拉伯人先胜後败,虽然埃及军队攻破以色列的防线,成功在运河东岸收复10~15公理宽、192公里长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以色列新占了运河西岸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人开始了解消灭以色列几乎不可能。

3.1978年09月05日~17日埃及总统沙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金接受美国卡特总统的邀请到大卫营和平谈判。他们在第二年签订了签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IsraelEgypt Peace Treaty)。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除所有的军队和殖民者,交换与埃及的正常关系与长久和平。

4.以色列的「以土地交换和平」是非常聪明的,因为没有埃及阿拉伯人今後不可能打赢对以色列的战争。以色列成功分裂了阿拉伯人的阵营。

5. 从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从这次战争深刻了解到戈兰高地的战略重要性和它易守 难攻的特性。尤其戈兰高地距离以色列的心脏地区太近,以色列人是不可能把它归还给叙利亚换取和平的。以色列人的精明再度显示出来,「以土地换取和平」要审查形式和对对象,不是“普世价值”。

6.为了报复美国支持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由沙乌地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且威胁要对美国彻底禁运,造成美国1973年的石油危机。“石油武器”正式浮上台面。

丁. 阿拉伯阵营的分裂



图109:埃及总统沙达特(左)与以色列总理贝金握手言和,旁边观看者是美国总统卡特,地点是位於美国马里兰州的大卫营(美国总统的行宫),时间是1978年09月06日。


上面这幅图是非常具有历史性的。精明的以色列人用土地换取和平成功分裂了阿拉伯阵营。以色列人非常清楚他们所付的代价是值得的,去掉了埃及这个心腹大患,剩下的对手就不足虑了,至少在未来的50~100年是如此。

埃及和以色列建立的和平是有利益基础的,因此也是稳固的。建立这个稳固的基础美国的穿梭与调停功不可没,美国以强大的国威压住阵脚,埃及与以色列谁都不敢妄动。YST 认为卡特总统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卡特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比季辛吉大多了。

当年瑞典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给季辛吉与黎德寿是一个笑话,因为傻子都知道越共具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西方国家企图用一个诺贝尔奖绑住越共的手脚而获得越南半壁江山是不可能的,黎德寿根本就不领这个奖。

瑞典的评审委员会真是奇怪,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反而给了。 

 

图110:1981年10月06日,伊斯兰极端份子在开罗一个公开场合枪杀了沙达特,报复他在1979年签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沙达特为中东和平付出他的生命。

漫谈坦克(十三):以色列的主战坦克(下)
4. 梅卡瓦的诞生与第五次中东战争

每个国家的国情与战场需要都不同,所以以色列早就决定设计自己的坦克。以色列的设计理念是防护第一。一方面以色列国小人囗少,人力资源非常珍贵,经不起战场上的损耗。另一方面,根据设计人塔尔将军(General Yisrael Tal)的战场经验,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只有在防护性能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没有可靠的防护作为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敌人,就会影响坦克炮的*命中率和穿甲威力。所以梅哈瓦的设计是创造性地打破主战坦克的平衡设计。


塔尔将军是梅卡瓦坦克(Merkava Tank)的主要设计者。梅卡瓦的设计不再是火力、防御、机动三者的平衡设计(主战坦克的基本定义),而是防御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这样优先次序思想下所产生的坦克。


梅卡瓦第一次上战场是一九八二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1982年黎巴嫩战争,也称作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 invasion of Lebanon)。


我们在「漫谈坦克(九)」 已经大略提到这场战争还有梅卡瓦与T-72的对决。这场战争正式的纪录是从1982年06月06日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下令以色列军队进入黎巴嫩作战开始,到1982年09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军队撤出黎巴嫩国境战斗结束为止,为时三个多月。

以色列的侵略行动代号是「加利利和平行动」(Operation Peace of the Galilee)。看到没有?即使是侵略的行为也要戴上和平的面具,这样才出师有名,这是为什麽西方国家宣传威力如此厉害。中国大陆要学着点,譬如第二次中印战争要取名「藏南和平行动」,收复南海岛礁的战争要取名「南海和谐行动」,统一台湾的战争要取名「台海和平行动」,这样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藉囗是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人刺杀,但是历史上这种近因通常都是不重要的,真正的原因是远因,那就是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黎巴嫩南部不断向以色列北部的居民发动骚扰性的攻击(1981年07月10日),一星期後以色列空军大量轰炸藏在贝鲁特繁华市区的巴勒斯坦游击队造成三百人死亡、八百人受伤,但是伤亡者大多数是平民。

随後的11个月黎以边境异常平静,这是1968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宁静。其实这是战争前的准备,美国国务卿海格(Alexander Haig)在1982年01月就向雷根总统呈递书面报告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只需要轻微的挑衅就会发生战争。後来的发展果真如此。

我们略去着名的贝卡谷空战,只叙述陆地上的战争,聚焦在坦克战,主要用照片代替语言来说明一些坦克战的常识。

甲. 攻击直升机

猎杀坦克最有效的武器是武装直升机:

1.武装直升机的速度快,是坦克的十倍;

2.武装直升机的火力强大;

3.武装直升机携带的武器无论是火箭、导弹、还是穿甲机枪有效射程都比坦克上的武器射程远,所以直升机发起攻击的时候通常都在坦克武器的射程之外;

4.直升机都是攻击坦克的顶部,这是坦克装甲最薄的地方。

叙利亚装备了法国制造的「小羚羊」(Gazelle)攻击直升机,见下图:



图111:叙利亚的「小羚羊」(Gazelle)攻击直升机

叙利亚的空军装备了四个中队的「小羚羊」攻击直升机,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出动了大约一百架次,号称击毁了超过30辆以色列坦克。

乙. 火箭弹与反坦克导弹部队



图112:叙利亚的火箭弹部队,他们手持的是苏联制造的RPG-7。



图113:叙利亚的反坦克导弹部队,他们手持的是法国制造的「米兰」(Milan)反坦克导弹。

我们在「漫谈坦克(三)」就论述过火箭弹的威力,在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出现以前火箭弹对坦克的杀伤力是惊人的。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受到埃及反坦克部队毁灭性的打击,埃及步兵使用的就是RPG-7。这不能怪以色列的坦克不行,因为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坦克可以承受 RPG-7。



图114:一辆梅卡瓦I在贝鲁特市区内被火箭弹击中燃烧。以色列军队随後发动反攻又把这辆坦克拖回去,这样通常可以号称是受伤而不是击毁。所以真正的战损只有当事国自己知道。



图115:这是一辆「马戈奇六型」(Magach 6)主战坦克,它是美国的M60的以色列改良版,有105毫米主炮,还有反应装甲。以色列的反应装甲理论上可以抵抗火箭弹和反坦克飞弹,但是显然这是理论,至少在1982年的时候反应装甲的防御能力还是略显不足。

叙利亚在第五次中东战争用的是「猎杀战术」 (Hunter-Killer Tactics)。火箭弹部队是猎人,在近距离把以色列的坦克阻挡住,然後无线电通知武装直升机;武装直升机是杀手,在接获猎人的通知後对坦克群发动攻击。

丙. 火控系统是坦克战的关键



图116:在黎巴嫩南部一辆被叙利亚士兵抛弃的T-62。叙利亚的76和91坦克旅损失了60辆T-62 ,他们确定击毁的梅卡瓦只有两辆。

以色列的坦克之所以能大败叙利亚的苏式坦克主要的原因就是拥有远比苏式坦克优良的火控系统。通常以色列坦克在弹无虚发的开火下连续击毁四、五辆叙利亚坦克,其他的叙利亚坦克兵就会抛弃坦克而逃走,造成大量被遗弃的坦克。




图117:俘掳敌人的坦克不是以色列的专利。这是一辆被叙利亚俘掳的「马戈奇3型」(Magach 3)主战坦克,它是美国的M48A3的以色列改良版,炮塔外的反应装甲清晰可见。这辆坦克展示在大马士革的博物馆,状况非常好。

最后来一张轻松的。



图118:叙利亚的反坦克部队在两次作战中间稍事休息,地点是黎巴嫩的中部。

丁. 地形与通讯



图119:以色列的坦克在狭长的山路成一列纵队前进,这是坦克运动战的大忌讳,非常容易遭受攻击直升机毁灭性的打击,只要一头一尾两辆坦克被消灭,中间的坦克一辆都逃不掉。




图120:以色列的坦克部队通讯系统有问题,尤其是在山区,造成大量的坦克阻塞在道路上,这是极为危险的,成为飞机和火箭炮攻击的最佳目标。可惜叙利亚的陆军训练太差,不能把握这种天赐良机。想想看,如果以色列的对手是解放军,这里就是屠宰场,这些坦克恐怕没有一辆能逃走。

所以从这些照片我们看得很清楚,以色列的军队并不是天兵天将、神勇无敌,他们照样犯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只是他们的对手太差,无法掌握战机。以色列军队的作战能力被过度夸大和神话,虽然以色列军队的人数少,但是他们的武器质量比对手好很多,这是他们打胜仗的重要原因。其实以色列的作战指挥与战术运用并不怎麽样。

戊. 第五次中东战争没有为以色列带来和平

在「以色列的建国与今天的中东问题」我们就贴过好几张巴勒斯坦人难民的照片,其中下面这张就是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



图121:三个妇人行走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时间是1948年。

看看这些难民们的悲惨生活,他们原本都是加利利的居民。除非以色列把他们都杀光,居住在迦利利湖地区的犹太人能睡得安稳吗?以色列的飞机和坦克能解决问题吗?

以色列在这场战争出动八万名军队、八百辆坦克、一千五百辆装甲运兵车和六百多架飞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出动四万名军队、七百辆坦克、四百五十辆装甲运兵车和四百五十架飞机。

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军队有675人阵亡;叙利亚与巴勒斯坦游击队有将近一万名阵亡;黎巴嫩的平民有17,825人死亡。

从双方的阵亡数字我们清楚看出第五次中东战争由以色列大获全胜而结束。事实上,中东战争最大的转折点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埃及从此退出中东战争。若是没有埃及叁加,阿拉伯集团是不可能赢得中东战争的。第五次战争在开打以前就知道结果了。

不过赢得战争是一回事,赢得和平又是另一回事。

以色列军队1982年 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为加利利带来和平了吗?

答案是:没有。2006年爆发了第二次黎巴嫩战争。2009年爆发了迦萨走廊武力冲突。以阿军事冲突是没完没了的。

5. 梅卡瓦系列坦克

梅卡瓦坦克没有分代,而是基於战场需要和研发能力不断地改良,1979年梅卡瓦I服役,1983年梅卡瓦II服役,1990年梅卡瓦III服役,2004年梅卡瓦IV服役。

梅卡瓦坦克有独一无二的三大特色:

1.发动机前置:以色列把发动机由传统的後置改为前置,如此在必要时用牺牲机动能力来提高坦克舱成员的生存机率;

2.装有一门60毫米迫击炮对付敌人的步兵,迫击炮弯曲的弹道可以有效对付躲在建筑物後面的敌人,在城市战争中特别有用;

3.坦克舱可以携带数名步兵,防护力远高於装甲运兵车。



图122:梅卡瓦I (Merkava Mark 1),63吨,九百匹马力气冷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每小时50公里。

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以色列人发觉梅卡瓦I 炮塔的後部有致命的弱点,如果受到攻击炮塔有可能被卡住而无法转动。於是梅卡瓦II就做了简单而有效的改进。




图123:梅卡瓦II(Merkava Mark 2),63吨。

我们看到梅卡瓦II炮塔的後部和侧面都装上栅栏,栅栏下有一排链条,每个链条下有一颗铁珠,这样就可以有效防御化学弹。

除此之外,梅卡瓦II的主要改进是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传动系统。



图124:梅卡瓦II在很陡的斜坡上行走。



图125:梅卡瓦III (Merkava Mark 3),65吨。

梅卡瓦III 的改动很大:

1.复合装甲,模块化设计;

2.换装120毫米滑膛炮;

3.可以发射LAHAT反坦克导弹;

4.安装1200匹马力气冷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60公里。
 
图126:梅卡瓦III 发射120毫米LAHAT反坦克导弹,悬挂系统采取低姿态。



图127:梅卡瓦IV(Merkava Mark 4),65吨。

梅卡瓦IV的改动也很大:

1. 新一代的复合装甲;

2. 安装1500匹马力水冷柴油发动机;

3. 新的自动变速器,多一个前进档使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64公里。

我们用一张梅卡瓦IV的大型图片结束这篇文章。



图128:以色列最新、最现代化的梅卡瓦IV驰骋在中东战场。

6. 后记

「以色列的主战坦克」这篇文章是临时二度赶工写的,因为有关以色列坦克的原稿和一些原始资料有一天在写「南亚的主战坦克」时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被我一时大意删除了,後来又由於太长不得不再分为上下两篇,损失了一点连续性。所以如果文章有什麽错误请指正,不通顺之处也请担待。


这个系列预计还要写五篇,实在有点长,也很累人。中国大陆的主战坦克是这个系列最重要的论述,所以放在最後。YST 很想把这个系列在10月01日大陆举行60周年国庆阅兵前完成,为的是给不熟悉坦克的网友们在观赏阅兵时能够有一些基础知识以增加观赏的兴趣与热情。要知道坦克是任何阅兵典礼军事家们观察的重点,有了这些知识,看完阅兵後,我们也算半个专家了。

(未完待续)

漫谈坦克(十四):台湾的主战坦克

http://www.huachengnz.com/forum/view_84920,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