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哪里安放”的文化寓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8:18
 吕少七日谈:孟学农与“心在哪里安放”的文化寓言--文化--人民网    因襄汾县新塔尾矿溃坝事故而引咎辞职的原山西省省长孟学农一首题为《心在哪里安放?》的诗,在过去一周,广为流传。这位已被网友称之为“百日市长”、“倒霉省长”的官员,以古代落寞文人名士亮相的方式,引来公众的唏嘘。

    倒不是这首怀念大地母亲、想念战斗过的黑山白水的诗,有多高的艺术成就,而是源于他是一位仕途坎坷的高官。中国人总是很善良的,特别对失意者,尤其是壮志未酬的失意者。中国人总是很爱官的,官员的命运,常常能引发街头巷议。中国人总是很爱才的,人们爱说文如其人,常常会将文品等同于人品。

    于是,一个有才的官场失意者,自然会引来许多的同情。孟学农正是以这首惦记民生、饱含深情的诗,以直率的方式,扭转了他的政坛负面形象,也充分体现了在特定背景下,文学的政治功效。

    一位官员,一首诗,包含着丰富的解读意味。我们从公众对之关注的热度,能看到当下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也能看到中国民众对官员其实还是很宽容的。我们从诗歌的质朴炽热中,能读到这位官员对人民的热爱;从诗歌的惶惑反思中,能读到自古以来,诸多文人官员一脉相承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从诗歌的直抒胸臆中,能感受到久违的清新之风。

    这股清新之风,来源于一位属于公众人物的官员,公开表达属于私人领域的情感与哲思。

    有人曾如此描述中国的官场生态:这是一场马拉松,他们要赤脚走过玻璃碎片和炽热的煤炭。他们是那些能坚持下来的人、会在适当地点谄媚奉承的人、在正确时间与合适的人打桥牌的人、当然也有那些能不引人注目地完成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人。

    的确,在中国为官,必须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克制,方能百炼成钢。个性往往成为官场大忌,而敏于行讷于言,则成为一种最高准则。这样的一种官场文化,能够高效地维护政府权威以及政令畅通,但同时,也让许多官员成为了单面人——一副同样的面孔,可敬而不可爱。这不仅是一个个人魅力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民众交心可能性——没人愿意跟成天板着面孔、琢磨不透的人交心。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个性官员,且不论其施政实效如何,总能引来公众的拍掌叫好。国家的治理,需要刚性的政治治理,也需要柔性的文化治理。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官员的形象,跟舞台上的明星形象一样,都是公众观赏的对象,关涉人们的认知与信任。一个亲民的亲切的真挚的形象,远胜于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威严,甚至是装腔作势,趾高气扬。

    从这层意义上说,孟学农与其诗歌之所以引来那么多好评,在于他放下了身段,放松了面部肌肉,与公众来了一次平等的交心,以文学的方式检验了一下他的政治人气。事实上,他是成功的。

    中国最不缺官,也不缺有才的官,缺的是对人民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所以,“心在哪里安放”这样的设问,注定深入人心。无论如何,作者应该是想通了的:“心,不需要安放,只要在难忘的地方……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

    是的。政治生涯再强悍,永远是阶段性的,所谓人走茶凉。文学很软弱,却是永恒的,因为它往往照见的是人同此心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