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8:38
执两用中(2009-01-28 11:23:31) 标签:中道 执中 杂谈  分类:中西文化

   执两用中,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叩其两端,取其中道,凡事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这和西方凡事都要做到极致,追求最大化的诉求确实是不同的思维。但它确实是被漫长的历史实践证明为正确的。 

   “执两用中”出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总结出一条规律,顺应人性走极端,痛快!却不符合事理。把握分寸,把事情做到适当的程度,才是最佳的结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把这个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叫做“执中”。这个“中”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合宜、正确之意;另一个是公正的意思。当把“执中”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就叫做“中道”。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

    据说河南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熏陶太多,所以语言上都透出对中道的维护。你征求他们意见的时候,得问:“中不中?”,赞成就会回答“中,中!”,不赞成就是“不中,不中”。体现了以“中”为美的价值观。

    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要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这也是执两用中的理念的体现。只有听取反对的意见,然后作出的决定才能是让人放心的。有时候反对意见是很珍贵的,所谓“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赞成的意见是最容易听到的,至少决策者自己是赞成的嘛!再加上fans的追捧、拍马屁的奉承,往往会把反对的声音盖住。可如果一个决策过程没有反对意见的出现,那这个决策的正确性是非常可疑的,因为你没有叩到两端,你怎么知道中道在哪里呢?

    中国的兵法中也含有执两用中的理念。比如: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执虚和实这两端,寻找两者之间的中道。这个中道在那里,则是将军们追寻一辈子的目标。还有一句话,叫穷寇勿迫。就是说啊,对待无路可走的敌人,不要穷追猛打。年轻的时候不理解它的用意,多年以后才逐步体会出它的道理。穷途末路的敌兵,因为它已经无路可走了,你再进一步压迫他,他们就会转过身来和你拼命,反而增加了对方的战斗力。韩信的背水一战不就是利用了对方追穷寇的心里,取得了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吗?所以要留有余地。当然,当敌人全体拼命也拼不过你的时候,也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只是代价多一点。不走极端,就可以减少自己的损伤。
      找到“中”不容易,坚守中道,可能更难。孔夫子总结说:不偏谓之中,不移谓之庸 。所以中庸之道的通俗解释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间路线。要想不偏可不容易,这个度不好把握。达不到中道不好,过了中道也不好。 过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最佳状态,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失中就是不当。

    要想不移也不容易。走中间路线的人并不总是左右逢源,有时也会两头不讨好,腹背受敌。远不如执其一端、单向发力更痛快。痛快是痛快了,可是,往往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走极端的人和事经常会被后人诟病。所以有句俗语说:好人难当。当了好人不痛快,痛快了又当不成好人。这是一个好人困境。所谓春秋责备贤者,当个贤者就是不容易呀,所以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要是放在今天,这起码得是省级三好学生的标准吧。只有人品贵重的人,才能守得住中道。

    剑走偏锋的人有时也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但是这种成功赌的成分相当大,放在影视作品里极有戏剧效果,生活中还是算了吧。成了固然可喜,如果失败了,会死得很惨的。不到绝境不宜采用。

   人的脾气秉性,千差万别。但是如果简单的归类,用急和慢来分为两组也是可以的。一个人的脾气,太急了不行,容易得罪人,不容易和人相处。太慢了也不行,容易误事,也不讨上级的喜欢,弄不好被炒鱿鱼也未可知。知道太急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那就取个中间吧,不急不慢。这就叫叩其两端,取其中道。历史上有个典型的例子是西门豹和董安于。西门豹,就是河伯娶妇故事中的那位主角,他天生性子急,所以弄了块儿熟牛皮戴在身上,以提醒自己不要着急,要像熟牛皮那样软韧,这叫佩韦自缓。董安于性子慢,所以弄了根儿弓弦戴在身上,以提醒自己要象弓弦那样常常紧绷,加快办事节奏。这叫佩弦自急[1]。自己给自己来了个平衡取中,以达到不快不慢的境界。
     电影《林则徐》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林则徐被地方官的软磨硬缠激怒了以后,一拍桌子,碰翻了茶碗。吓得老仆人战战兢兢地过来收拾桌子。可是当林则徐抬头看到墙上写着“制怒”二字的条幅时,马上收起怒气,又笑容满面地和与他周旋的海关监督斗起心眼来,终于逼着对方拿出一笔银子来修炮台。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是难以办成大事的。
    百度检索一下,愿意配弦者多多,喜欢佩韦者了了。似乎映照着现实社会的浮躁和不安。可是为什么老是那么急匆匆的呢,当你赶路的时候,终点固然是你的主要目的,但是,你没有注意到路旁的风景也很美吗?
    急者缓之,缓者急之,体现了一个以“中”为优、以“中”为美思想,换句话说,体现了两端兼顾趋向中道的平衡思想。

    中国的十二生肖也透着执两用中的思想。如果把相邻的两个生肖编为一组,可得六组。每一组都可以体现出两端遥相呼应的理念。每一组的平衡点就是“中道”。

    第一组是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祖先对我们第一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作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没了勇猛,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当中国人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没有勇敢的一面。
    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及周围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连方向都没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祖先对我们的第四组期望。
    再接下来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获.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变通中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最后是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如果一个人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无论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保持内心深处的平衡。

        其实在西方世界里,执两用中也是不错的。你看美国的总统选举,最激进的和最保守的人都不能当选,当选的都是偏向中间的人。不过,西方文化强调的不是“执中”,而是强调“平衡”,象杂技中的“晃板”一样,在两极之间徘徊,总体上取得一个动态平衡。well ballenced在西方是一句夸人的话,这种人往往稳健可靠,勇于负责,比较符合gentleman的标准。

   人的一生也有一个平衡过程。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三十岁以前不是自由主义者,他就是没心肝,如果过了三十岁还不是保守主义者,那就是没头脑。据说李登辉年轻的时候思想左倾,参加过共产党,现在却右得可怕。当记者对他的这个反差质疑的时候,李登辉辩解说:一个人如果三十岁以前不左倾,是没心肝,如果过了三十岁还左倾,那就是没头脑。这话还是有点道理的,据说原创权属于法国的老虎总理克雷蒙梭。年轻人心高气盛,一腔热血,要救天下。等到过了三十岁才发现,原来连自己的生存都有问题,于是收起理想,踏踏实实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物质匮乏问题,思想渐渐趋于保守。人生的前半截和后半截取得了一个平衡。
    生活中有时也能看到相反的人,年轻的时候保守得要命,临老了突然来个大反转,变得激进起来了。这是不是也是人生的平衡补偿啊?

     执两用中的理念似乎更适合于处理人文科学,连激情迸发的诗歌的鉴赏标准都是“温柔敦厚”。自然科学用的是另一套法则。要“上穷碧落下黄泉”,要的就是走极端的执着劲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支持走极端作风,所以科学不发达。近代中国时兴科学救国,所以走极端的观念影响深远,但是推广到人事上,搞得人际关系紧张兮兮,就不合适啦。现在强调一下执两用中的理念,正其时也。也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嘛。

   不管在什么行当,只要是与人打交道的事务,执两用中的法则,屡试不爽,可以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构成的不同社会里畅通无阻。执两用中,难道不是全世界通行的普世价值吗?

 


注:[1]《韩非子 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