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9:53

目录

·                                 • 仇池古国展新颜

·                                 • 以人为本打破一个旧世界

·                                 • 内引外联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

·                                 • 质量为先构筑山区城市新形象

·                                 • 改造旧城 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

西和县-仇池古国展新颜

 

西和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老城。魏 晋时期,公元296年,陕西略阳清水氐杨茂搜在西和县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四百余载。岁月流逝,转瞬之间,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末期。这个有着38万多人口的农业大县,县城只有3.4平方公里,居住着4.8万人,人口密度比上海还要高。随着人口的增长,车辆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城乡经济发展平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地的干部群众用顺口溜来形容西和县城:城不城乡不乡,居农混住占一方;明清房土坯墙,破烂不堪街两旁;南北街道三里长,晴天土飞扬雨天稀泥浆;垃圾路中堆,污水处处淌;电力通讯蜘蛛网,黑白杆子乱站岗;摆摊设点不入店,阻堵交通很平常。如今,走进西和县城,你会发现街道变宽了,楼宇栉次嶙立,霓虹灯闪烁,夜晚的西和更加亮丽多彩。在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经过5年多的拆迁改造,西和县新增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相当于被拆迁面积的4倍。“两纵两横”的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管网体系初步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商贸发达,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县城已初具规模。 在西部大开发洪流中,西和这座古老的商贸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多次实地查看城建情况后,省建设厅厅长屠锦敏、陇南地委书记邵明、行署专员李峰和主管城建的副专员杨全社无不由衷地说,西和县旧城改造虽然起步迟,难度大,但起点很高,设计新颖,标准高,在陇南9个县中城市氛围尤为浓厚,为陇南山区旧城改造创造出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西和县老干部坦言,此次旧城改造不啻为西和县的第二次革命,多少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在两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和县-以人为本打破一个旧世界

 

由于起步较晚,西和县城建欠账很大。时至1999年,城区土木平房占总建筑面积的74.1%。由于城区街道狭窄,供水不足,排水不畅,市政设施落后,城市化水平极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深知,一个县的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快慢。1999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缜密研究,决定把旧城拆迁改造工作当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大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拆迁安置工作是旧城改造的第一步,而能否顺利完成拆迁任务,影响着下一步的城市建设计划。西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深知,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浩大工程,政策性很强,资金投入量较多,而群众工作难度也极大。对于西和县这样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拆迁难度可想而知。由于当地干部群众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特别是城区居民群众经商意识非常强,城市总体规划意识谈薄。作为城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西和县建设局,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了使旧城改造有序规范进行,在县级四大班子思想统一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建设局局长任副组长的旧城拆迁改造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旧城改造。同时,出台了《西和县县城规划区房屋拆迁改建管理办法》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并制定了《西和县旧城改造实施方案》,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政策依据。拆迁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政策性强,没有一个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是不可能搞好这项工作的,没有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任劳任怨、忘我的工作态度,也是无法搞好的。在拆迁过程中,西和县委、县政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采取示范引导,典型开路,以事实教育干部,以务实的作风感染群众,以效果检验成败得失,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具体负责拆迁的县建设局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积极稳妥地对被拆迁户给予补尝安置,对部分思想不通、反复多变的被拆迁户,不怕麻烦,苦口婆心,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动员工作。有些人遭到拆迁钉子户的辱骂,甚至殴打住进医院,有些拆迁户甚至扬言要用炸药包进行人身攻击和威胁,但这并不能动摇他们完成旧城拆迁改造的决心。用“脱胎换骨”一词形容西和县旧城拆迁一点也不为过。参与旧城改造的建设者,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双休日和节假日,默默地奉献在旧城改造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逐渐赢得了被拆迁户的信赖,赢得了城区群众的尊重。在旧城拆迁之初,中山街30多户拆迁户曾是铁板一块,谁拆房就跟谁拼命,居委会副主任张骆驼和群众拧成一根绳,明摆着要跟政府作对。当城建部门了解到居民生活困难,自己建房有问题后,专题向县政府汇报,除正常的拆迁补助外,给这些困难户给予最少数千元,最多4万元不等的困难补助。他们用真心感动了群众。带头跟政府作对的张骆驼主动推倒自家的房屋,不仅做到当年拆迁当年建房,还帮助左邻右舍一起拆迁,一起建房,最终没有影响到拆迁进度。有人说旧城改造是一场“革命”,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枪声的“战场”。实践证明的确如此。在拆迁之初的1999年,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首先在公房占绝大部分的中山街地段开始大胆尝试,实施拆迁30户、1880平方米,统建了一幢5270平方米的商住楼,群众反映较好,由此打响了旧城改造第一仗。2000年,逐步在套子口私人比较集中的地段拆迁住户114户;2001年,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进行集中联片拆迁住户219户;2002年,又对旧城南片162户住户集中拆迁。去年,为了加强拆迁工作力度,专门成立了拆迁办,从县直各单位抽调40人,专门负责拆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旧城南北两片的拆迁工作全面完成,拆迁住户648户,房屋5400多间,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回首4年多的拆迁经历,县城建局局长尹登武说,旧城改造,拆掉的不仅仅是破旧的房屋,拥挤的街道,还有人们对城建设的狭隘认识,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

 

西和县-内引外联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

 

在旧城改造中,拆迁安置难,而建设城市更难,建设者们经常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西和县旧城改造涉及各类建设项目140项,总投资3.4亿元。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就无法确保顺利拆迁,更谈不上搞城市建设。然而,对于西和这样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财政相当吃紧的前提下,要拿出这么多资金搞城建,对于勒紧裤带过日子的县政府而言,显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旧城改造前两年,政府拆迁141户居民,需要投资2700多万元,统建3栋居民楼,加之300多万元拆迁补助款,仅启动资金需要3000万元。由于财政困难,只好采取银行贷款,施工单位垫资等办法修建,最后按成本价分配给住房困难户。由此,县财政背负起沉重的城建包袱,只好步履缓沉负重前行。2000年,为了加快城市建设进度,时任西和县县长的高巨珍带领财政、计划和城建等部门的负责人,南下四川巴中、陕西汉中和武都等地考察。2002年,西和县旧城改造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时,恰逢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规定》,明确指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新的供应土地市场机制的建立,使经营城市土地资产这座“金山”浮出水面,也为西和县如火如荼进行的旧城改造创造了加快建设的条件。2002年,西和县政府专门聘请兰州的拍卖师,首次对城区6宗国有土地共1987亩,进行公开拍卖。随着木槌一声脆响,县财政获利1504万元,比土地资产评估价高出近500万元。经营城市,盘活土地资源,为西和县筹措建设资金增添了一条新途径,开陇南城市建设通过拍卖土地筹资之先河。

四年多来,西和县委、县政府不断创新城市建设机制,以经营城市为核心,鼓励和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发动单位和居民个人自筹资金1.24亿元,用于办公、商用和住宅楼等工程建设,几乎占到了四年城市建设总投资的一半。经过实践,西和县探索出“六个一”筹资办法,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向国家跑一点。通过项目跑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列项投资,累计争取中央和省地补助资金2190万元。二是向银行贷一点。累计争取银行贷款2120万元。三是向社会集一点。广泛发动全县各单位、企业和职工集资1150万元。四是向客商引一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开发资金1860万元。五是向财政挤一点。县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共挤出各类配套资金666万元。六是向土地滚一点。通过以地生财的方式,拍卖城区6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收入1500多万元,其中共投入旧城改造680万元。通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基本上维护了拆迁建设的运转,同时对被拆迁户的拆迁补偿也得到了落实。拆迁户在过程过渡期,县政府按原住房面积给予过渡安置费。对拆迁户自己难以解决住房的困难户,县政府在东河堤、观山鸭儿沟及南商场等地方修建周转房,给予过渡安置。对原营业铺面从拆迁停业之日起给予停业补助费。由于政府只负责给予拆迁户补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卸下了财政包袱,拓宽了城建投资渠道,而且城市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

 

西和县-质量为先构筑山区城市新形象

 

到过西和县的人都说,这里的城市建设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1998年,西和县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0年,经省地批复执行,西和县新县城定性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乡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发展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农林果牧产品加工并举,商贸流通,经济繁荣的多功能城市”。新县城规划面积由原来的4.7平米公里扩展为9.2平米公里,城区面积翻了一番。县城主街道一马路宽度达到29米,二马路达到25米,除电力管网外,城区各类管网一律采取地下埋设方式。像这样的规划,既便是在我省经济较发达县域也算得上高起点。高起点意识着高投入。西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说,作为贫困落后县域,高起点的规划可保证县城建设至少在15年内不落后,可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西和县城建局严格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对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执行“一书两证”,查处违法、违章建筑52处,基本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枝笔,建设一盘棋”的格局。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西和县城建局依法加强建设管理,各项工程从报建、招投标、施工到竣工验收都严格按照建设程序依法进行,工程报建率、招投标率均达到100%,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6%,连续5年未发生一起建筑安全事故。“一年有突破,两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这是西和县城市建设的真实写照。从2000年开始,西和县按照边拆迁、边建设的原则,大规模实施市政设施建设。当年,在拆迁段道路两侧先后完成了套子口综合楼、中山街综合楼、商业局综合楼和农机厂工贸商场等一大批单位、私人营业住宅楼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米。这些房地产工程的相继投入使用,显著改善了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使县城的商贸流通迅速繁荣起来。围绕增强市政设施服务功能,西和县实施了三大市政工程。一是城区道路管网建设工程,全长3.6公里,总投资1680万元,埋设污水管3670米,雨水管3740米,给水管3400米,供热管3700米。两纵五横的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二是城区二期供水工程,供水规模为日均5300吨,总投资1084万元。2003年11月15日正式实现通水,一举解决了城区4.8万居民的饮水困难。三是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490万元。县城北、中部地区去冬今春已正式统一供暖。四是东西两山公园建设。通过部门办点,干部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完成造林5000多亩,新建古典建筑3处,牌坊1座。两山公路拓宽改造也在实施中。为了解决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问题,在旧城改造建设中,西和县为完善城市功能,把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除沿街修建行政办公及住宅楼时一、二楼均为商业门店外,还先后开发建设了农机厂工贸商场、北商场和金桥商场等三个大型商场。工贸商场于2002年建成营运,新增营业面积1.22万平方米,增加营业摊位400个。北商场新增营业楼8座,钢架大棚5座,新增营业面积1.25万平方米,营业摊位800个,金桥商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新增营业摊位106个,解决就业224人。在全力抓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西和县还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坚持“软件”硬抓,对“脏乱差”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城区市容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城建监察大队和城区交通管理中队,加大巡查力度,使城区各类建设、交通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县里还建立健全了环卫管理机制,制定了专门的垃圾清运和保洁管理办法,购置了专门的城市清洁车辆,包括4辆垃圾清运车、1辆洒水车,从而扩大清扫和保洁范围。如今城区垃圾全天保洁,县城容颜一天靓似一天。

 

西和县-改造旧城 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

 

西和县县长马效功说,作为城乡经济发展平台,全县38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功能日臻完备的县城,无疑为全县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一个广阔平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西和县域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之势。去年,全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效益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1亿元,财政收入61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分别增长10.1%、13.1%和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0元,增长5.7%。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全县新发展注册个体工商户283户,累计达到8099户,新发展私营企业10户,累计达到54户。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9600万元,增长17.7%。一组组枯燥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城市建设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无限动能。旧城改造已成为西和县招商引资的“招牌”,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县农机厂工贸商场总投资107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600万元。于2002年投入运营后,新增营业网点400个。北商场改造总投资1600万元,利用招商引资1300万元,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新增营业网点摊位800多个。通过城建,西和城区累计新增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为城区商业、饮食业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不少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青年从城市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处于日新月异变化中的西和县城的老百姓清楚,每一栋高楼的崛起,每一条街道的拓宽,每一分资金的投入,无不包含着县委、县政府求真务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决心和努力,无不倾注着城建领导小组及全体城建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无不凝聚着全县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所有这些,融入到西和人创造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中,激励人们追求新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