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3:24

渭源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渭河上游。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00。代码:621123。区号:0932。拼音:WeiyuanXian。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自然环境

·                                 • 社会事业

[显示全部]

渭源县-基本概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8镇8乡,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15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79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80万亩,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到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7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1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0.32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5元。

渭源县



渭源县投资环境优越,县域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316”、“212”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招商平台,县上在会川镇规划建设了工业发展区,为投资者提供建设场地和办厂条件。随着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商贸繁荣,住宅、娱乐、水、电、暖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县16个乡镇程控电话并网直拔,移动通讯实现旅游景点、重点集镇、公路沿线全线覆盖,渭水源经济信息网与国际互连网联通,金融、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可承办信托投资、保险、担保及代理等多项业务,整体服务功能完善,是投资开发的一片热土。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县上确定了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思路,今后,县上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整合资源、项目和资金,加快发展旅游业,使渭源真正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旅游胜地。同时,以旅游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淀粉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建设南部高寒阴湿区当归、川沿河谷区红黄芪和北部干旱山区优质白条党参三个生产基地,使渭源县成为西北绿色中药材基地。加快畜牧业发展,把南山放养虫草鸡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按照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草场资源,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放养相结合,切实把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品牌做响,规模做大,产业做强。并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总体目标,围绕马铃薯良种的培育,将洋芋园区内温室培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大田扩繁一级良种培植成为农业观光景点。结合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在黄香沟牧场开设育雏、规模养殖、牦牛、山羊和梅花鹿、小鲵等动物养殖观赏区,培植畜牧养殖观光点,在每一个景点都突出生态旅游,突出农业观光,形成区域特色,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灞陵翘首诚招八方来宾,渭水举浪奏响开发号角。渭源,这块古老而神奇的灵秀宝地,将以崭新的姿态,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35万勤劳淳朴、热情厚道的渭源人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共图发展大业。

渭源县-行政区划

 

渭源县辖8个镇、8个乡:清源镇、莲峰镇、会川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渭源县

汉置首阳县,西魏改为渭源县。以地处渭水之源得名。1958年会川县并入。

2000年,渭源县辖3个镇、1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69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清源镇38943莲峰镇25951会川镇30727五竹乡13683锹峪乡15311蒲川乡18901路园乡20504七圣乡8744北寨乡18868大安乡13065秦祁乡10211新寨乡13982黎家湾乡7156庆坪乡15275祁家庙乡17443上湾乡20849麻家集乡16318峡城乡8551田家河乡11176杨庄乡11324

渭源县-历史沿革

 

据《禹贡》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陇西郡辖九县,渭源为陇西郡管辖。

渭源县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陇西郡分置首阳县,因境内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之首阳山而得名。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兼置渭源郡,县治由原首阳县迁至今渭源县城东北老龙亭。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除郡制,渭源县属渭州,隶属秦州总管府。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秦凤路安抚使王昭筑渭源堡,后降县渭堡,称渭源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中省巩昌路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临洮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府为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新设兰山道,渭源属兰山道。民国16年(1927)废道,设省县两级,渭源直属甘肃行省。民国25年(1936),甘肃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渭源属第一区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临洮县。两年后,专署驻地迁岷县。民国33年(1944)12月,甘肃省增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地临洮县,渭源属其管辖。
  
1949年8月,渭源、会川相继解放后,两县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岷县专区撤销,渭源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渭源县,合并于陇西县,将原会川县区域分别划归临洮、漳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渭源县,属临洮专区。1963年12月撤销临洮专区后,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2003年由定西市管辖。

渭源县-自然环境

 

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渭源县



渭源县盛产马铃薯,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所产马铃薯品种多、产量高、品质优。特别是陇薯系列品种,属高淀粉型,是加工淀粉的首选品种。县上已具备了从茎尖组织培育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一级良种田、二级良种田一直到大田推广良种的培育能力,形成了健全的繁育体系。全县每年种植马铃薯40万亩以上,年产量80万吨以上,已成为周边各县和邻近省市的马铃薯良种供应中心。

渭源县也是“中国党参之乡”,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已形成规模大量种植的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中药材,每年种植20万亩以上,干药年产量近6万多吨。因海拔高、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因素,所产药材以品质优良,营养、药用价值极高而久负盛名。建成了清源、会川、莲峰、新寨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其中会川中药材市场是全省十大药材市场之一,中药材交易繁荣。

渭源县有80万亩天然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条件良好。目前,已形成南部乡镇以林缘地带为重点的规模化养牛,北部地区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舍饲养羊,川沿地区雏鸡孵化、仔猪育肥、畜产品加工和全县大力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特别是县上大力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规模已达到100万只。

渭源县-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9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独立初中19所,小学252所(其中五年制小学220所,八年制学校9所,四年制以下小学23所),幼儿园20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5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少儿体校1所,民办初中1所。在校学生74928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9100人,初中学生19980人,小学生39666人,学前班学生4566人,在园幼儿1274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60人。

渭源县


  
县现有教师3601人,其中:高中550人;初中1159人;小学及幼儿园1892人。本科学历438人,专科学历2111人,中专以下学历1052人。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40.8%,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6.8%,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合格率98.6%。
  
现有代课教师302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130人,中专以下学历170人。代课教师除替补缺编的79名教师外,其余人员主要从事农村小学开设的学前班教学,或公派教师因病、婚产假等特殊情况的替补。
  
县于2000年9月通过省、地"两基"联合验收。截止目前,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1%;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55%,在校学生辍学率小学为0.19%,初中为1.4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8.9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3.71%。

科技事业

科技体系基本健全,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成立了县科技局、科协和16个乡(镇)科委、科协,县乡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科技副县长及科技副乡(镇)长。目前,县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2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25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706人,初级2001人。发展各类协会66个,会员2400人;217个村建立222个科技服务组织和123个科普小组,全县已建立9个科技示范乡,48个科技示范村,7850户科技示范户,6个县级科技示范点,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20个,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61所。如今,科技领导、管理、推广服务、示范、培训五大科技体系已具备较强的实力。

渭源县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如: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十万亩优质当归试验示范项目,高寒二阴区粮食持续增产综合配套技术项目及旱作农业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等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并重点实施了十大科技工程。现在我县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97%;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0%以上:鸡、猪良种化程度达到70%和60%以上,全县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种植业科技覆盖面积达85%,每年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300余项,科技对农业、工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5%和30%。
  
科技活动全面展开,科技发展势态喜人。为推动农业和工业科技进步,先后共安排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30多项,每年投入科技经费近25万元。农业方面,以大力发展农作物新品种、地膜覆盖、模式化栽培、支柱产业开发及乡镇科技创先为重点,广泛实施科技攻关工程、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提高了粮食总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方面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中心,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增强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加快了工业技术进步步伐。
  
科普宣传、培训成效明显,科技进步已成氛围。通过采用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近年来,年培训农科示范户达6.5万人(次)以上,每户都有1-2个掌握1-3门实用技术,懂科技会经营的科技明白人,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使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渭源县-节庆活动

 

西湖夜月

相传在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坐镇定西的一位知县夜梦一只左膀受伤的凤凰凌空面来,两只利爪直扑向他,知县惊醒,原是南柯一梦。

渭源县

第二天心绪不安,便步出衙门巡视,果然城北街口处有凤凰留下深深的爪印。知县回府暗想,凤凰是吉祥之物,如今降落此处,必有不祥之兆。他急忙修书皇帝,决定按照凤凰单展翅的形状,在城北门上修建“丹凤楼”。以此祷告神灵,避灾免祸。

凤凰楼建成了,不料惹恼了卧龙川的乌龙王,它一怒之下吸干了涓涓流淌的甜水泉。城里城外的老百姓只好成群结队地到城郊苦水沟挑又咸又苦的碱水饮用。这苦咸水如煎药般难喝,饮了之后人人肚内发胀,个个呕吐不止,身体虚弱的人一时疾病滋生,加上这年大旱无雨,庄稼歉收,老百姓更是叫苦不迭。

这位县官为官清廉,便出榜召贤,为民除妖斩孽。榜文一贴出,轰动了整个定西城。大街小巷,庭院茶馆,一时议论纷纷,人们日思夜盼有一位济世英雄斩龙降妖。谁知榜文贴出日余,仍无半点消息。知县如蚂蚁入热锅,心急如焚,百姓似沸汤浇面,度日如年。

一天,一位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身穿道服,手持斋钵的尼姑走到贴榜处,只见她眼睛一瞥,哧溜一声,撕下了这张榜文。禁卫见状,立即上前恭请入府,面见知县。

“你是哪家香火女主?”

“贫道是八扎庙主持。”

“有何仙法智术除此妖孽?”

“凭祖师遗传金针一枚。”

一问一答,知县十分高兴,如迎仙接圣一般把尼姑迎进府内,盛情款待。

原来这揭榜尼姑名叫凤姑,出身本地一家贫寒农家。年青时长得眉清脸秀,姿色出众,被当地一恶霸强纳为妾,无奈她至死不从,跳河保节,被八扎庙一位老道人救起。从此便做了尼姑,法号神良。

这神良随师学艺,练得一身武功。不久师父去世,临终将一枚法器金针交给她,并嘱咐她如逢大难,可用此法器。知县一听尼姑叙说身世,又得知有金针一枚可降妖,顿时满心喜悦。

一天,神良选定吉日,设坛祭过天地,将金针扎入卧龙川土丘。一天,两天,三天,金针不断向土丘深处推进……送走了四十八个夜晚,迎来了四十八个黎明,这时只见神良金针扎进的地方,慢慢地化为一个深潭,清澈的泉水涓涓流入潭中。潭水不断升高,渐渐地淹没神良的膝盖、腰身……这时神良巳精疲力尽,面色惨白,两只手因用力过度,被金针顶破,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淌入潭水,水还在上涨,快淹到她的肩头了。第七七四十九天黄昏,潭水轰然一声巨响,似龙吼虎啸,若惊雷滚地,潭水激起数丈高,神良被激起的浪头淹没了。直到天黑夜静,翻腾的潭水变得宁静了,这时一潭明净如镜的池水神话般的出现了。

传说从这天夜里起,潭中便升起闪闪发光的金针随着光圈冉冉升在天空,化作明月一轮,无论春夏秋冬,月光总是映照着清澈的潭水。人们为了怀念这位降妖安民的尼姑,将潭取名“西湖”。并在潭边修建了一座楼亭,题为“仙娘楼”,民间又称“娘娘楼”。

从此,“西湖夜月”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下来,被誉为当地“八大胜景”之一。

渭源县-旅游产业

 

自古江河源头秀,渭水源头胜一筹。

位于中大陆版图中央的渭源县,因哺育了中华古代文明的渭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其为黄土高原陇西台地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五千年文明的演化、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渭源得天独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渭源县


  
渭源旅游资源是一个以名胜古迹为主导,以自然风光为基础,以民俗风情、商贸节会和城镇游乐为衬托的复合型旅游资源系统,其种类多、富集性高,呈多点群团状分布,颇具开发价值。现已开发莲峰揽翠、首阳双冢、天井幽谷、石门夜月、太白云海、君山夕照、灞陵观潮、高崖花会、鸟鼠同穴、长城古韵、五竹积雪、鹿鸣惊梦、索林涛声、双门踩浪、船崖巨舫等16处旅游景点。正式向游人开放的有陇上碧莲莲峰山,渭水长虹灞陵桥,云端仙境太白山,三国古道双石门,神奇美丽天井峡,古雅通幽首阳山等六处旅游风景区。

渭源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同时,它又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据考,丝绸南路由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过陇关,经天水、陇西、渭源、临洮、临夏,从永靖县的临泮关(今大河家)渡黄河,到西宁,再从西宁西北越祁连山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丝绸南路从汉代开发,到南北朝达到鼎盛。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就是沿这条路段到达张掖的。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发兴起,渭源境内的鸟鼠山、秦长城、首阳山等名胜古迹便成了游览胜地。也正因为有了山水灵气,文化熏染,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宝贵手迹。如南北朝诗人庾信,隋唐诗人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都写下了游渭源之千古绝唱。相传原秀峰岩(今五竹寺)石窟壁画就出自唐著名画家吴道子之手。同时,渭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众多的贤哲异士,名臣勋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成为古代人文景观中的一枝奇葩。众所周知的有商周圣贤伯夷、叔齐;三国名道封衡,隋代名士李安,元代藩王汪世显,明代遗将郭节等等,它们以不朽的史实展示着古老渭源的辉煌。

而今的渭源,凭借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和气候,依托汉、回、藏、满等多民族杂居的民族资源优势,联带中药材发展规模,弘扬民族、地方文化,大力推动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现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渭源旅游业是1994年起步的,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县干部职工以及人民群众的苦于实干下发展较快。确定了“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开发、突出重点”的方针,提出开发一处旅游景点就是建设一个无烟绿色企业的思路。特别是9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来抓。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工营造与保持原貌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景点建设,宣传促销,接待服务,产品开发”四部曲开展工作,使旅游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在组织建设方面。建立了机构,健全了制度,配备了人员。93年成立了旅游局并与文化局合属办公,96年与林业局合属办公,98年单设了旅游局,目前旅游行政事业编制7人。同时,成立了旅游接待中心,组建了旅游公司,成立了旅游协会、旅行社,各景点设有管理站,并且不断加强了人员素质培训,强化行业管理,增强责任心。
在景点建设方面。在短短几年开发有16处旅游景点,并且开通了通往各景区的道路,配备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狠下功夫,建设了配套服务设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渭源、涉足渭源。94年以来,全县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2000多万元用于景点建设。新辟旅游道路55公里,建成桥梁及过水路面7座,修建天井峡景区步道6公里,完成莲峰山景区石子步道320米,而且修建了各景点的山门,硬化了莲峰山。首阳山景点的旅游步道,维修了不二法门、嘹望塔、伯夷叔齐塑像等古建,增设了太白山风摆浪防护铁索、天井峡吊桥,莲峰山防护栏等安全设施。2000年,邀请省上专家考察论证,完成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莲峰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全县旅游发展和争取立项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宣传促销方面。我们本着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指导思想。一是利用媒体宣传。自94年以来,先后邀请甘肃电视台,新华社甘肃分社、定西电视台制作了《无限风光看渭源》、《神奇美丽天井峡》等4部电视专题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2套、4套、7套节目,甘肃省电视台、定西电视台、渭源电视台播放。同时。每年邀请各大新闻媒体做宣传报道,刊发渭源旅游风光图片及宣传文章,并在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时报、定西报、旅游文化报等报刊上制作了宣传专版3期。二是利用资料宣传。共印制《渭源风光》彩贴10000张,编纂发行了《渭水源头》、《莲峰山风土录》两册全面介绍渭源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的书籍,刊印了一套渭源风光明信片及渭源风光邮戳纪念封,极大提高了景点的文化品味,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三是利用节会宣传;1999年在兰州金城宾馆举办了“渭源旅游资源推介会”2000年8月8日,又在该宾馆成功举办了“渭源天井峡风景区旅游经营权出让及旅游项目推介会”,成功地宣传了渭源旅游资源,也极大提高了渭源知名度,现已有28家省内外民营企业和旅行商联系咨询及考察洽谈。同时,每年利用节庆.集会,动员旅游协会发挥会员特长,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如花儿会、摄影展、书画展等,以突出家乡自然风光为创作主题,多层次介绍了渭源风光及民俗,积极宣传了旅游资源。四是利用网络宣传。2000年8月.全省首家建立的渭源县政府信息网站利用现代科技把旅游产业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接待服务方面。旅游局根据有关规定,评审并确定旅游定点服务单位,并对相关服务人员进行了整顿和培训,对导游人员实行年检及不定期考核制度,彻底提高了全县整体服务质量。县城招待所、宾馆由?家发展到18家,床位由400多张发展到2000多张,建起卡拉0K歌舞厅15家,各餐馆饭菜质量明显提高,既增加了花色品种,又增加了地方特色,现已基本形成了吃、住、游、行、购、娱一体化的配套服务格局。目前,已评出6家旅游定点服务单位,4家旅游定点餐馆。

在商品开发方面。以工艺灞陵桥为重点,同时开发了朱砂泥工艺品、根雕、药材加工、蕨莱等山野菜小包装、地毯等土特产品。县就业局从国际劳工组织争取到资金近20万元,其中部分投入到朱砂泥工艺产品制作上,2000年在五竹乡举办了一期工艺品制作培训班。旅游公司正在筹建旅游商品生产厂,并结合我县资源实际,目前,已作了20多个项目积极招商引资。

渭源县



在招商引资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渭源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投资洽谈者络绎不绝。目前,到位建设项目3项。投资100万元建设的“莲峰山民族度假村”现已开业运营,一次性可容纳200人就餐,100人住宿,是一处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民族特色综合服务场所,“太玉山庄”总投资50万元,主体工程现已竣工完成。“双石门避暑山庄”刚开始动土兴工,其总投资近千万元,将于3年内逐步到位建成。这三项项目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景区无服务设施的空白,而且提高了景区品味,也为以后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县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截止目前,累计接待游客90万人(次),创社会收入1800多万。

渭水举浪奏响迎宾曲,灞陵翘首诚招八方客。发展中的渭源旅游,以富县富民为目标,万众一心,乘风破浪,以古老为资本,以进步为追求,开拓着自我全新的发展新航线,迎接着全方位的挑战。

渭源县-旅游文化

 

陇上碧莲莲峰山

莲峰山

“孤鹤泪烟雨,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一首清爽之作,给陇上碧莲莲峰山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KM处,因九峰环峙,状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这里山势险峻,植被茂密,文物众多,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被美誉为古丝绸南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1993年,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莲峰山景区共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形态各异的陡峭山峰,11万亩的森林为这九峰披上了四季长青的绿衣和群芳争艳的罗裙。山间四时各有不同,真可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节,水落石出,山间四时也。”山顶清泉涌波,流水潺潺,山腰古松参天,丛灌密布。置身其间,可赏险峰秀岭,阅南花北树,闻鸟语花香,游古刹仙阁。阵阵松涛似钟磬不绝于耳,缕缕雾霭如罗纱轻笼山崖。真有一种不看岷山千年雪,错把莲峰当蓬菜之感。
  
自西汉以来,莲峰山就是丝绸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唐番古道的重要驿站。那挺立于山巅的马武挂鞭树,相传就是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时,被此景所迷,便屯兵于此,每日上山操练时挂鞭之处。现如今,人去树在,但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要告诉我们的太多、太多……
  
一路拾级而上,溯着历史的足迹,崖壁上开凿的一个个佛洞依旧向人们展示昔日的辉煌。佛洞之佛,有坐有立亦有睡,姿态万千,容貌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慈目含笑,有的狰狞凶煞,有的和蔼可亲……
  
昔日绿草林深肥马鹿,而今碧天云影壮莲峰。今天的莲峰山,在各界人士的装扮下,青春再现,伸展双臂,迎接着八方游客,续写着历史篇章。  

古雅通幽首阳山

与莲峰山遥相呼应的首阳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CM处。其势巍峨高峻,郁郁葱葱,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主峰宛如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恰在山弯之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安祥略带阴暗。优美的环境,确凿的史事,造就了这里难得的珠联璧合式的人文地理。
  
“天下五首阳,唯有渭源真。”据史料记载,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耻食周粟而隐居于此直至饿死,首阳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刻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篆的“百世之师”和“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墓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肃穆。顺通幽小道上止墓后数十步,便是供奉伯夷、叔齐圣像的清圣殿,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多次拆除修缮已使它风格大变。但首阳山做为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依旧古雅肃穆,向世人默默沉诉着那古远而悲壮的历史事实。

石门夜月映碧波

石门

位于首阳山西北侧的石门,因两座石崖东面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
  
石门以内地势开阔,每当皓月当空月下石门便呈现出一派山静水恬的诗情画意之景,古人称之为“石门夜月”,列为渭源八景之一。解放后,渴望发展的渭源人利用这两山对立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可蓄水五百多万立方米的石门水库。26公顷的水面尤如一圆明镜,使得青山倒影,悬崖垂立,又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现代风景线。
  
现在石门水库的两侧石门崖顶上各建有六角亭一座,配上传说中伯夷、叔齐当拐棍的千年古柏,更显古雅多姿。库内垂钓,游艇、游泳等多种水上游乐项目使得这里多了生机,多了活力,多了时代的气息。登山望湖,轻风徐徐,快艇驰骋,碧波翻涌,青山依偎,兰天相衬,水鸟翩跹,鱼儿跳跃,这种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双峰对峙石门开,夹岸深深月照来”。府扬国赞如看到今天此情此景,也只有自愧不如了。

神奇美丽天井峡

天井峡

在渭源县城25公里处。有一横亘15华里的史前峡谷,它虽未及美洲大峡谷的规模,但峡谷之险,山峰之秀,景色之美丽,传说之多。无愧为大自然神工鬼斧之佳作,它是大自然厚待渭源的又一物证。
  
天井峡景区山有情、水有意、处处皆景。峡谷两侧一座座形体不同的石峰峭崖,有的独成一峰,妄自尊大;有的并肩而立,亲亲热热;有的象扇面;有的象麦垛;有的如奔跑的猛兽;有的象俯冲的雄鹰,真是千姿百态,变化莫测。这里的水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它的出口尤如天井,喷涌而出,聚合了悬崖落下的水珠,从山而降的瀑布,汇成了涓涓溪流,如同一匹脱缰的骏马,左冲右撞,驰骋峡谷,向往在原野,归宿在渭水。
  
矗立于峡谷深处的仙女屏,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她那青灰色的哨壁,是多么的坚强可靠;顶端的苍松翠柏,总是在那里遮风挡雨;下面一湾青草山花又是何等柔情,难怪仙女洗澡时要这里更衣休息。而旁侧的淋仙瀑,一如既往,依旧温柔多情地将甘露飘洒飘洒……对面山崖上的窥仙洞,就更显得深奥莫测。那形象逼真的象狮崖,虽庞大无比,但其含情脉脉的姿容,又不觉令人遐想万千。三百多米长的一线天,真乃绝佳境地。还有那令人神往的水帘洞,傲然独耸的金顶,小麦积、含情脉脉的梁祝峰,神奇诱人的乾坤窑,慈眉善目的毛公崖,香气弥温的柏香崖,昂首屹立的金鹿峰,展翅翱翔的鹏崖……使您目不暇接,如痴如迷,留恋忘返。神龙汲水,卧龙潭、锁龙峡、有龙就有水,有水就有龙,真可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美哉,开井峡,十五里峡谷,十五里画廊,山奇水更美,人在画中游。

云端仙境太白山

太白山

在渭源县城西南25KM的杨庄乡境内,有一高耸入云,高峻陡险的山峰,相传这里是太白金星的修道之处,故名曰太白山。又因其惊险奇绝,有华山之险,便称它小华山。
  
太白山海拔3400米,从山底到山巅的相对高度达1000米以上。它一峰独耸,众山环拱,气势雄伟。从山下仰望,山体如剑,直刺蓝天,殿宇呈瑞尤如天宫,使人寻觅探险之意油然而生。
  
太白山分一山两沟,东边为小甘沟,西边为大甘沟,两夹角处的冲积坡上,金碧辉煌的“接引殿”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万花丛中迎接着八方来客。
  
从大甘沟沿山而上,路经四个缓冲平台,便到太白山山巅。当地人这样形容它“海拔三千三,离天二尺三,不知路多远,八十一道弯”。登上太白山顶,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云海翻腾,群峰峥嵘,若遇晴天,渭源,陇西,临洮三县一览无穷。极目远眺,苍山如海,峰恋层叠,绿海黄浪,层林尽染,锦秀河山,尽收眼底。这时,呤上一首毛泽东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跎。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更有一番情趣,别有一番诗意。
  
千百年来,人们为太白山的众多美景起了不少绝妙的名字:龙眼显圣,风摆浪声,神仙卧洞,八仙过海,石缸探底,双手扳崖、猴子拔蒜,寺顶积雪等,真乃一山多景,景景传奇。
  
置身太白,如临仙境,登高远眺,心旷神怡,真是“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

神工鬼斧双石门

双石门


  
位于渭源县城南50KM处的双石门,以她无比的柔情,满目的温馨深深吸引着众多游人。她自古以来就是进入藏区的主要通道之一。通道内岩壁陡峭,对峙成峡,形成石门之势的,又何止一两个,真是过了一门又一门,一门更比一门险。
  
在峡谷中,有小石门、大石门、一线天,卧龟石、众僧拜佛,群仙问道,奇观异景,目不暇接。在两山之中,还有一片诺大的高山草原,一年四季这里情换情移,尤其是夏秋时节,杜娟吐翠,百花争艳,耗牛成群,牧笛声声,羊群连上天边的白云,分不清是白云还是羊群,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牧羊图。然而,不出赛外不远行,在渭源县境内就能欣赏到这如此壮观的高原牧歌,真叫人始料不足,感慨万千。

鸟鼠同穴源渭水
  
在渭源县城西南10公里处,有一座名列经传的不凡之山,它就是“导渭自鸟鼠同穴山”的鸟鼠山了。它属西倾山余脉,象一条腾飞的巨龙,昂首起伏,蜿蜓东去。
  
渭水从这里发源,也是鸟鼠山成名的原因之一。在鸟鼠山南侧的密林深处,有三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了“品字泉”,品字泉边建有禹王庙,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而建,至今香火不断。有人称赞鸟鼠山“名山矗立万千山,渭源水经代代传”。

古老雄浑秦长城

秦长城


  
渭源境风的秦长城,沿山起伏,有隔一里有小烽,十里一大烽,雄伟壮观。城垣下历层清晰,秦瓦遍地。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过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的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时,途径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寺庙建筑后院正殿一座,前院左侧偏殿一间,院东厢房三间。这里曾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

渭水长虹灞陵桥

灞陵桥


  
冠有“渭水长虹”之称的灞陵桥,飞跨渭河南北,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其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以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桥的顶部为飞檐式廊房,共十三间六十四柱。桥两端四角斗起,脊耸兽飞。整个大桥结构独特,工艺精美,雄伟壮观。
  
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历史上许多名人要员都为灞陵桥题写了匾额、对联、诗词。其中蒋中正先生题有“绾毂秦陇”,孙科题有“渭水长虹”,以及“江南才子”于右任题有“大道之行”,字体苍劲有力,引人上进。外爱国名将杨虎城,国民党要员何应钦均题有诗词对联。
  
“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几经劫难的灞陵桥,风貌依旧,更显不凡。现如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它已成为渭源乃至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

渭源县-本地特产

 

黄芩

黄芩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文峰药市年销售黄芩1500—2000吨,野生毛黄芩约1000多吨,家种条芩600吨左右,因黄芩甙含量高而深受药厂和市场的青。

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陇中甘草为紫皮优质高酸草,药食两用,野生不足,家种正兴,陇西种植面积5000—1000亩。文峰药市年销售量2000—4000多吨,高等级品主供出口,次等级品主供药厂,家种品加工精制饮品,畅销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