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的智慧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3:53

妥协的智慧

Balanced intelligence—Sustainable Design and Ethical Aesthetics

作者:孔祥伟
北京观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首席设计
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编辑部 执行主编
发表于《景观设计》2006年第四期(总第16期)

“气候”变了

        2006年有三个事件引起人们的深入关注并掀起一些波澜,“北京沙尘暴30万吨的沉重”,“石油涨价”和“地产新政”。如果因为石油涨价,从而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城市的公共交通得以发展,并重摘自行车王国的桂冠,倒是一件幸事;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地产举措使天平倾向于弱势群体,这次不见了地产大腕的噪舌,沉默是一种善举;而总量超过了30万吨,平摊到北京市民身上一人4斤的土面儿,这很好理解,是自然的警告。“气候”变了,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人类与自然的交易。

妥协的智慧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政治领域中的常用词汇,它日益表现为人类的一种整体行为,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整体改变方向,转身注视自然。是危机产生了这种集体的凝聚力,好莱坞大片渲染的外星球的威胁没有出现,但来自地球自身的环境与能源危机足够让关注人类生存的人们忙碌一番。一种新的思想被提出,人们需要塑造新的生活形式来主动应对自然,世界渴望获得一个符合自身需要的发展前景,来创造一个新的集体神话。
        人类与自然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情结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表述能力,但至少有一点,人类在大部分历史中充当的是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角色,直到生态主义者以脆弱生命的保护者的面目出现。生态思想颠覆了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中心位置,提出一种新的道德观:人类是其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既不优于其它物种,也不能不受大自然的制约。这背后暗含着一个毋庸置疑的观点:人类面对自然,必须主动妥协。生态学超乎了将自然界视为人类工具或对其进行家长式管理的看法,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生长的独立的价值,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并建立整体性的模式。巴里•康芒纳的生态学四条经典法则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每一件事情都与别的事情相关;一切事情都必然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特别是“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直接对抗“人类是无与伦比的”这一根深蒂固的概念。
        人类当然不会退出地球的主宰地位,面对自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妥协是充满智慧的,一种基于生态思想的现实的应用工具——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提出,随之改变了世界的思维方式。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布伦特兰报告的陈述:“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子孙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的发展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这一定义包括了在不破坏地球环境支撑体系的发展前提下,人类代间和代内二者的公平性。克利夫•芒福汀将之分解为三个重要观念:发展、需求和自孙后代,这也反映了三个层面的让步,首先是增长让步于发展,增长是指经济体系在物质或数量上的扩张,而发展包括文化、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提高和进步,是一个质量的概念;进而需求成为了一个政治、道德和伦理问题,而非经济领域中的消费问题。“需求”反映了资源分配的观念,即“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并尽可能满足他们创造优质生活的愿望,”(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但这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矛盾,一方面,贫困的人们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富裕的人群更积极的去满足他们的渴望并且许多奢侈品成为了他们的必需品,而自然资源有限,形成了人多粥少的局面,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要承担的义务,在伦理和现实的动机之下所寻求的更彻底的社会公平,使过度消耗群体作出妥协与让步。最后,“子孙后代”反映的是不同代系之间的公平性:“我们有责任照顾好我们的地球,并将其好好的传给未来的子孙”(英国环境部,1990),这需要每一代人面对自然的明智。

完美是优秀的对立面

        不公平的占有和消耗资源被认为是反可持续的行为,景观建筑营造消耗着巨大的能源,而设计师往往具有嫌贫爱富的本性,并有意无意助纣为虐。在上述的前提下,可持续设计成为当前设计学的核心理念,这带来一个问题,设计历来被认为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行为,“完美”在可持续时代是否受到了挑战?美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技术主宰的时代,也即现代主义的大部分时间里,完美是设计学的追求,被认为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能实现人们膨胀的想象力,并且高效率使得需求很易满足。这自然带来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建设的效率与破坏自然的效率几乎成正比。自然主义对人工世界所追求的完美提出了质疑,对景观建筑营建而言,过度追求视觉上的完美可能意味着对自然的负债,形成一种有过错的行为,从而使完美成为优秀的对立面。但反过来,不完美的可以成为优秀的,这符合可持续的概念。德国现代景观是个正面的例子,战后德国遗留下大量工业废墟,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于是很多废弃的材料没有进行再加工或细加工得以直接运用,锈钢板、石子、沙砾和野草是最常见的素材,看似贫困与朴素的形式很难谈得上视觉上的完美,但这些场所被人们乐于接受并广泛使用,与人性毫不冲突,而且具有另一种打动人心的美。这些优秀的范例说明了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纯粹的视觉美是可以妥协的,并且这种妥协促成了一种面向自然的优秀行为。
这反映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俞孔坚将之智慧的定义为“寻常景观”。这些景观在乡村、城镇和城市中随处可见,它们占用了极少的自然资源但很好地服务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寻常景观”颠覆了传统的景观理念,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美学形式的出现。

伦理化美学,改变了什么?

        新的美学形式被基朗与蒂伯雷克称作伦理化美学,在《走向伦理化的美学》中有着耐心地论述,其中也暗含着康芒纳的生态学法则。伦理化美学是怎样构成的?又改变了什么?
首先,伦理化的美学改变了美的产生次序——美来自于内而不是外。设计先要探寻创立某一事物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美学联系的深层内部结构,再利用这种美学去赋予事物以形式,而这一深层结构被认为是人与自然深层的关系,伦理化美学的形成依赖于从景观建筑的最深层到最表层来进行的彻底塑造。
重要的是,伦理化美学反映了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是生态学第一法则,它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伦理义务并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在这条法则中,景观建筑不再作为一种孤立的事物和局部的现象存在,营建场所不再仅仅考虑场所本身或者仅由其邻近的事物来限定,即传统的“景观建筑要与周边城市空间相和谐”这一理念,而是把建筑景观与基础设施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宏大的、由所有的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所组成的系统中去考虑。设计师不再仅仅依赖于眼睛和设计草图,而是要进行长时间的思索与发现。眼睛所能直接看到的东西,通常所谓的文脉被认为只涉及到了问题的表层,远远没有触及设计师应尽的义务。
        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这一法则强调了物质循环的过程。每一个自然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循环,系统自身的组成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过滤,再将其结果返回到系统中进行下一个过滤与再生的循环。在这条定律中,景观建筑不再是自然的对立物,而是被看作能够再生的对象并能够参与到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中去。伦理化美学的目的是塑造景观建筑这种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与自然资源的全体性关系,并把资源的再生过程看作是一种美学的对象。也就是说景观建筑被当成生命体来对待,从而使人工世界中的事物参与自然系统的循环,这也是绿色景观建筑的本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景观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构成元素,景观建筑场所被设计成过滤器,而这种过滤器的形成过程也被看成是一种美学对象。
        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伦理化美学强调了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特性以及再生概念,并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对建构而言,依据物质材料的再生概念,根据不同材料在再生方面的不同物性和其加工所消耗的能源数量的不同来对其加以选择和划分。同时控制物质材料从获取直至景观建筑构件加工、安装、老化和拆解这一循环过程的时间周期。选择可再生、能被重复种植、重复生产的材料和可以再利用的材料,或者直接从再生、再利用的材料中获取材料,并加大对材料的保护以延长其生命周期,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减少材料的需求总量。对拆解而言,失去功效的材料能够被简单的分离、拆除,而不影响其他尚能发挥功效的材料的继续使用,从而延长整体材料的生命。这意味着所有的部分都能从整体之中得以清晰的解读,而不完全纳入其他部分之内。这被认为不同组成部分的伦理对话,同时也是一种美学的对话。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经济学的法则同样符合生态学的规律,每一次获得都要付出某些代价。所有的景观建筑都意味着能耗,伦理化美学关注将能耗控制在有限的程度内并试图降到最低。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能耗低的材料,材料本身的能耗由提炼的过程和获取的地点来决定,材料越接近其本来的形式,其能耗就越低;同时交通能耗越低也意味着材料能耗越低。第二,利用过滤器的原理,留取可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力和降水,来平衡人工能耗,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学对象。
        当然,伦理化的美学想要得到认可则需要一个逆向的过程,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设计方法,使决定景观建筑表面形象的内在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不易解读。“这种伦理化的美学第一眼看上去也许很陌生,像很多新的外来的事物一样,一开始他会让人感兴趣,但并不让人感到美。”通常,美是通过大量的重复与提炼的过程,最终使事物熟悉化和舒适化而获得的。而伦理化的美学是以景观建筑内外的所有的事物的全体责任为基础的,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点,在我们建筑周围的那些没有进行修剪与修饰的自然景观被认为是蓬乱的,而不是美的。伦理化美学是尚未成型的美学,但直接决定着伦理化景观建筑能否成功。为了这种成功,所有符合伦理的东西被认为必须首先得到美学的认可,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人们先要认识到美,然后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这意味着视觉向伦理的妥协。

结语

        “妥协”是人们最不愿意使用的词汇,既不积极上进,又没面子,但面向自然,人类作出让步与妥协决不是懦弱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伦理化美学可能没有美国电影圆满式的结局,面对自然,我们只能叛逆视觉吗?其实不然,可持续设计与伦理化美学对视觉美艳并不怀有敌意,关注的是我们的设计行为有无过错。我们所要做的是平衡,创造健康的平衡的美同样也是让人愉快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