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当好先行官,服务老百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02:47
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当好先行官 服务老百姓
——交通部部长李盛霖答本报记者问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玉梅 记者 发布时间:2009-09-27

  记者: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流行这样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呢?

  李盛霖: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我国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运输装备水平落后、运输保障能力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了百姓的出行。“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的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的心声。我觉得,60年来,中国公路交通发展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公路桥梁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优先发展交通事业,特别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记者:要加快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先行。但改革开放之前,交通运输业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交通运输部门的改革起步是比较早的,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李盛霖: 1978年以前,我国水路交通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譬如,所有制形式单一、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具体生产事务等。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步伐的加快,水运生产能力出现了严重不足,港口出现了“压船、压港、压货”现象,交通运输不发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要加快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就必须改革缺乏活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原有水路交通体制。

  交通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1983年,交通部提出了“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开放思路。1985年,又提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改革思路。自此,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突破了当时某些政策的束缚和体制上的障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搞交通建设,掀起了社会办交通的热潮,集体、个体和中外合资运输业户纷纷涌入交通行业,对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4年12月,国务院作出对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三项重大决定,即: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以及“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使中国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务院还决定用以工代赈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公路、整治航道。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的多元化交通投融资格局。交通运输领域的融资创新彻底改变了改革前以国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单一来源和唯一投资主体的局面。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盛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公路等级都在二级以下,有路面里程只有3.2万公里,人背畜驮是主要运输方式。到1978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倍,但既无一级公路,更无高速公路,公路交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可绕地球90多圈。公路密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1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27倍。其中,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最为迅猛,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起步,到2008年底,短短2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6.0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基本上全都是土路,没有一条像样的农村公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积极投入,大力建设。从2003年开始,我国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公路,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超过过去53年的总和。2006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2006年之后的三年间,我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4.4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已达到99.24%和92.8%。

  我国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道路运输系统的完善,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60年来,中国的桥梁建设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请您介绍一下桥梁建设的情况。

  李盛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桥梁主要是梁桥和拱桥,没有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但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公路桥梁59万座,是1978年近5倍, 2525万延米。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已建成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在世界跨径前10位的悬索桥中,中国就有5座;前10位斜拉桥中,中国就有8座。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记者:请您谈谈水运建设的情况。

  李盛霖: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水路交通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沿海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亿吨大港达到16个,其中7个大陆港口进入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拥有生产性泊位31050个,是1978年的42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416个,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1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能力。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 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港口运往世界各地,港口已成为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我国集装箱的运输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没有专业集装箱码头,在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0位排名中,没有一个中国大陆港口。近10多年来,我国港口集装箱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2007年,年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标准箱,2008年突破1.3亿标准箱,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在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20位的港口中,中国大陆港口占有8个,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中国大陆港口占5个。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港口大国、航运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有力地促进了钢铁、化工、电力等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依托港口、港口群发展的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记者:目前,民航和邮政也纳入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范围之内,请您介绍一下民航和邮政的主要成就?

  李盛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中国民航仅有3条国际航线和9条国内航线,截止到2008年,我国拥有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532条,其中,国内航线1235条,国际航线已达到297条。

  1950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157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1万人次,货邮运输量为767吨;2008年,运输总周转量为376.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1.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突破400万吨,分别是1950年的2.4万倍、1.9万倍、5215倍。

  1957年,我国民用机场数量不到40个,飞机数量极少;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运输机场160个(不含港澳台),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架数为1259架。60年来,民航安全状况持续改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邮政行业业务的收入也从1950年的6209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960亿元,增长了1546倍,年均增长13.5%。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邮政局所26328处;全国不少地区的邮运只能靠马运人扛,效率十分低下。60年来,邮政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邮政事业,邮政通信网的技术装备和通信能力逐步提高。2008年,邮政行业拥有营业网点6.9万处,从业人员97.3万人。全国邮路总数2.1万条,总长度(单程)369万公里;实现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手段的综合利用。我国的邮政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成就巨大。那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李盛霖: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况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五点。

  第一是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交通行业近60年来最根本的经验。第二是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好机制、好政策推动交通发展。第三是注重科学规划,使交通发展战略、发展步骤、重大举措落到实处。第四是坚持“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把科学技术作为交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比如,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使我国在沙漠等特殊地质的公路建设技术,特大跨径的桥梁建设技术,特长大隧道的建设技术和深水航道的整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五是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做负责任部门和负责任行业,才能使交通的发展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社会和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记者:交通运输部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什么?

  李盛霖:我觉得交通运输部的定位就是:当好先行官,服务老百姓。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做好“三个服务”,第一个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第三个是要服务于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实际上来看,三个服务既是我们多年来交通运输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一个根本的要求。

  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工作的重点:一是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实现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二是调整交通结构,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交通运输的服务保障能力。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完善行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增强交通公共服务的能力。
 
 

  记者: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流行这样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呢?

  李盛霖: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我国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运输装备水平落后、运输保障能力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了百姓的出行。“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的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的心声。我觉得,60年来,中国公路交通发展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公路桥梁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优先发展交通事业,特别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记者:要加快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先行。但改革开放之前,交通运输业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交通运输部门的改革起步是比较早的,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李盛霖: 1978年以前,我国水路交通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譬如,所有制形式单一、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具体生产事务等。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步伐的加快,水运生产能力出现了严重不足,港口出现了“压船、压港、压货”现象,交通运输不发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要加快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就必须改革缺乏活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原有水路交通体制。

  交通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1983年,交通部提出了“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开放思路。1985年,又提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改革思路。自此,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突破了当时某些政策的束缚和体制上的障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搞交通建设,掀起了社会办交通的热潮,集体、个体和中外合资运输业户纷纷涌入交通行业,对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4年12月,国务院作出对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三项重大决定,即: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以及“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使中国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务院还决定用以工代赈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公路、整治航道。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的多元化交通投融资格局。交通运输领域的融资创新彻底改变了改革前以国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单一来源和唯一投资主体的局面。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盛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公路等级都在二级以下,有路面里程只有3.2万公里,人背畜驮是主要运输方式。到1978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倍,但既无一级公路,更无高速公路,公路交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可绕地球90多圈。公路密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1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27倍。其中,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最为迅猛,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起步,到2008年底,短短2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6.0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基本上全都是土路,没有一条像样的农村公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积极投入,大力建设。从2003年开始,我国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公路,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超过过去53年的总和。2006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2006年之后的三年间,我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4.4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已达到99.24%和92.8%。

  我国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道路运输系统的完善,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60年来,中国的桥梁建设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请您介绍一下桥梁建设的情况。

  李盛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桥梁主要是梁桥和拱桥,没有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但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公路桥梁59万座,是1978年近5倍, 2525万延米。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已建成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在世界跨径前10位的悬索桥中,中国就有5座;前10位斜拉桥中,中国就有8座。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记者:请您谈谈水运建设的情况。

  李盛霖: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水路交通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沿海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亿吨大港达到16个,其中7个大陆港口进入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拥有生产性泊位31050个,是1978年的42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416个,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1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能力。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 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港口运往世界各地,港口已成为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我国集装箱的运输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没有专业集装箱码头,在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0位排名中,没有一个中国大陆港口。近10多年来,我国港口集装箱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2007年,年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标准箱,2008年突破1.3亿标准箱,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在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20位的港口中,中国大陆港口占有8个,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中国大陆港口占5个。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港口大国、航运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有力地促进了钢铁、化工、电力等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依托港口、港口群发展的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记者:目前,民航和邮政也纳入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范围之内,请您介绍一下民航和邮政的主要成就?

  李盛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中国民航仅有3条国际航线和9条国内航线,截止到2008年,我国拥有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532条,其中,国内航线1235条,国际航线已达到297条。

  1950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157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1万人次,货邮运输量为767吨;2008年,运输总周转量为376.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1.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突破400万吨,分别是1950年的2.4万倍、1.9万倍、5215倍。

  1957年,我国民用机场数量不到40个,飞机数量极少;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运输机场160个(不含港澳台),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架数为1259架。60年来,民航安全状况持续改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邮政行业业务的收入也从1950年的6209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960亿元,增长了1546倍,年均增长13.5%。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邮政局所26328处;全国不少地区的邮运只能靠马运人扛,效率十分低下。60年来,邮政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邮政事业,邮政通信网的技术装备和通信能力逐步提高。2008年,邮政行业拥有营业网点6.9万处,从业人员97.3万人。全国邮路总数2.1万条,总长度(单程)369万公里;实现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手段的综合利用。我国的邮政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成就巨大。那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李盛霖: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况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五点。

  第一是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交通行业近60年来最根本的经验。第二是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好机制、好政策推动交通发展。第三是注重科学规划,使交通发展战略、发展步骤、重大举措落到实处。第四是坚持“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把科学技术作为交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比如,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使我国在沙漠等特殊地质的公路建设技术,特大跨径的桥梁建设技术,特长大隧道的建设技术和深水航道的整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五是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做负责任部门和负责任行业,才能使交通的发展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社会和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记者:交通运输部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什么?

  李盛霖:我觉得交通运输部的定位就是:当好先行官,服务老百姓。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做好“三个服务”,第一个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第三个是要服务于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实际上来看,三个服务既是我们多年来交通运输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一个根本的要求。

  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工作的重点:一是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实现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二是调整交通结构,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交通运输的服务保障能力。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完善行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增强交通公共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