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脆脆”的检测报告出来了,你敢住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4:44

上海莲花河畔景苑的“楼脆脆”英勇就义之后,还余下10栋依然屹立的弟兄,为了让大伙放心入住,专家们对他们进行了检测,9月25日如约公布结果:除一栋楼需要进行基础加固外,其余9栋“总体符合安全要求”。


那么,业主们,你们敢入住吗?


这个楼盘是出过事的,出过大事,是很不应该和很荒唐的事故。这样的事故能发生,暴露出参与打造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包括开发商、设计、施工、监理等,都是不负责任或不具资格的草台班子,你知道这样一个团队,将会在成千上万的施工工序中埋下多少隐患?笔者在“楼脆脆”的同胞兄弟们还在等待宣判一文中已有分析。


鉴于这种情况,剩余的10栋楼不容轻易过关,当然要检测,而且要细细的检测,一根柱子都不能放过,如果有所敷衍,那么将来业主无异于入住鬼门关。


检测报告出来了,好!但是没有完,报告要放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让每一个关心的人都可以查阅,可以质疑。攸关性命的大事,我们不能只听“专家”往台上一坐,说个结论就完。报告出来只是第一步,要是被人质疑这报告不够程度,还要再请“专家”返工。虽然检测报告对于大部分业主来说如同天书,但是业主也有专业的朋友,还有很多热心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看懂。


针对媒体披露的报告摘录,笔者先要提出几处质疑,抛砖引玉。


1.“报告显示其中9幢楼房总体符合安全要求”


媒体披露的第一句话就叫人不放心,“总体”是什么意思?安全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含含糊糊,只有“安全”或“不安全”之分,任何附加的形容词都仿佛是夺命的机关,我们不要!希望第二版的报告里,能把像“总体”、“基本”这样的词汇拿掉。哪里安全,哪里不安全,哪里改了以后才安全,明明白白说出来,大家就能放心。


2.“检测中未发现各房屋的主体结构存在明显施工缺陷和裂缝损伤”


“明显”二字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不明显”的缺陷和损伤呢?既然专家去检测了,发现了就是发现了,没发现就是没发现,假如这批专家什么毛病也发现不了,还可以换一批专家再去查,何必说的这么含混不清?我们希望第二版的报告中能把“明显”二字也去掉,发现的缺陷和损伤请一条条列出,一条也没发现,那就写没发现。我们没有指望专家是神仙,能把“不明显”的毛病都找出来,但是希望专家要实在,别玩文字游戏,这是要害死人的。


3.“通过资料调查表明,桩基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资料调查”?难道“资料”会表明桩基质量是否合格?如果就是这样查的话,还不如不去查,要是开发商或者施工队的“资料”可信的话,那些人为什么会进监狱?资料可以查,但是希望不要作为质量合格的证据,质量合格的标准只能是现场检测的结果。专家可能会说,桩都埋在地下不好测了---不好测得话那就只好炸掉!我们不能保留着测不出来是否安全的桩基来支撑几百个家庭。


4.“通过单桩水平承载能力、低应动变测及桩芯孔内摄像检测表明,抽样工程桩均未发现桩身质量问题”


报告提到应用了“桩芯孔内摄像”,看来对埋在地下的东西还是有一点办法去检测的。不错,现在科技发达了,有红外线,有放射线,希望好好应用。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只是“抽样”检查?从倒掉的“楼脆脆”来看,基桩总共也没有几根,为什么不逐一检查?假如没有“抽样”的桩有问题呢?到时候专家可以说,哦,我们只对样本负责---那些搞材料检测的单位都是这么说的,无非是为了规避掉自己的责任。到时候楼塌了,“专家”可以凭这句话逃脱制裁,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面对这个疑点重重的问题楼盘,开发商、施工队、甚至政府官员都进了监狱,“彻查”都唯恐挂一漏万,专家们还在“抽查”!希望“专家”改改“抽样调查”的习惯,专心应用“孔内摄像”,耐心点一根一根去查,谁让咱碰上这么个倒霉工程呢,细致点,大家落得放心。


5.“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这里要提一点额外的要求,希望“专家”们能做一点科普工作,把这些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如何工作的用形象的示意图表现一下,因为现在业主们最不放心的就是抗震性能了。倒掉的13层大楼,只有一层地下室,然后就是没有钢筋的空心桩,这些空心桩可谓是一点“抗侧压力”的性能都没有,这在事故中已得到了证实。那么13层的大楼,埋深只有3米左右,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在地震波来临的时候,如何抵抗大地运动的“侧压力”,请做点示意性的说明,以便让大家有信心在里面安度70年人生。


6.“6号楼基础发生的水平位移可能会造成其工程桩的损伤,为确保6号楼基础的安全性,报告建议对6号楼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可能”二字又让大家很为难,既然有“孔内摄像”,为何不能去测清楚到底有没有损伤,要加固的话也要对症下药啊,只凭“可能”二字,你让施工队往哪个桩上加固?假如检测时间不够用,尽可以申请延长,假如检测设备不趁手,尽可以去调用更先进的设备,何苦拿“可能”的结论来应付呢?


7."检测评估报告经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真是“专家”之上还有“专家”。只看媒体摘录的一点片段,就现出那么多含混不清的地方,这样的“检测报告”,如何就能通过权威部门“专家”的审查?难道是“国庆献礼”的需要,非得把不成熟的报告强推出炉吗?不要拿几千人的性命开玩笑!希望把关的监管部门,也对子民负点责任,让调查组返返工,多来几遍,有益无害。只有报告足够细致,每句话都实实在在,没有什么“总体”“基本”“可能”“明显”之类糊弄性词语,然后各位专家签字画押,署上大名,才算是一份“卷面合格”的报告初稿,才有资格提交给全社会审查。


假如笔者是业主,以上这些问题搞不清爽,宁可露宿街头,也绝不敢拼了妻儿老小的性命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