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河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7:09
当前河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闫永军
(河南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摘  要: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河南农民、农民工的访问,特别是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明显的感到,农民在教育、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他们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关键,而政府则应该为农村的落后负有相应的责任。本文即是根据我们实地调查访问的第一手资料而写的调查报告,主要介绍了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形成原因,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依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民;农民工2005年7月,我们在城市与农村开展了“农村教育状况调查”,在城市以调查农民工为主,在农村以调查农民为主。调查的目的是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农民在做教育规划决策时的考虑,所受限制以及实际农村教育设施的条件,综合调查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回报,包括工资报酬方面的回报、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产量差异,在农村获得担任干部机会的差异,在决定要否选择到城市打工方面的差异,在城市工作的劳动市场回报差异,如工资和就业机会等,在城市受到歧视的主观感受,对健康的影响,能否找到条件较好的配偶,等等,为研究农民低教育水平的原因及河南甚至全国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们的调查主要在河南境内,农民工的调查集中在郑州市,农民的调查集中在郑州与开封地区的广大农村。调查对象以农民(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做小生意的农民等)为主,对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在城市主要是在工地、民工聚集的道路旁,天桥下等,在农村主要是入村到户或在田间地头道路上,调查的方式为实地访谈,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代填的方法。问卷采取匿名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0份,取得有效问卷649份。本次调查的特点是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农村的基本状况及农民的心声、愿望、要求,有了较为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之间的差异有了一定的把握,取得了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本文即是对“农村教育状况调查”的实地调查总结及分析报告,因为教育对农民农村农业的影响巨大,这也可视为对河南农村基本现状的一个概括。 一、被调查对象概况
在本次调查中,考虑到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对家庭生产生活的掌握决定情况以及她们的配合程度等实际因素,以访问男性居多,占88.9%,女性占11.1%。但是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方(配偶或男友、女友)的情况,况且在农村一般是夫妻共同劳动,对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在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最高为88岁,最低为17岁,平均年龄为41.87岁,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4.0%,20—30岁的占12.3%,30—40岁的占24.1%,40—50岁的占24.8%,50—60岁的占20.0%,60岁以上的占10.6%。其中以40岁上下的中年人为主,他们上有老人需要尽赡养的义务,下有子女需担承抚育的责任,负担最重。 表1 被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被调查对象年龄 调查频率
20岁以下 4.0%
20—30岁 12.3%
30—40岁 24.1%
40—50岁 24.8%
50—60岁 20.0%
60岁以上 10.6%调查样本被调查对象的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9.5%,其他民族占0.5%;政治上中共党员占7.4%,为极少量,无党派占92.6%,为绝对多数,而民主党派为0;在宗教信仰上,不信宗教是农民占95.6%,为绝对多数,信宗教的农民仅占4.8%,其中以信佛教的与天主/基督教为主,占4.3%。
问卷将所受教育程度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变量,后面的调查分析将表明文化对农民的收入及各方面的巨大影响。调查样本中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占15.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9%,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女性未受正式教育的占26.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9%,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7%,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为0。
 
表2 被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
被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 调查样本频率 男性 女性
未接受正式教育 15.2% 13% 26.6%
小学 23% 23.2% 32.1%
初中 46.5% 49.2% 33.9%
高中、中专 14.9% 11.8% 6.7%
大专、本科以上 1.5% 2.1% 0在本次调查的农村家庭中,家庭人口最多为11人,最少为1人,平均为4.28人,其中劳动力平均为2.426人,上学的或16岁以下的平均有1.138人。家庭规模以4口人或5口人居多,占56.1%,而3—6口人家占85.4%,占了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在家庭中的身份以户主居多,占76%,户主配偶占9.4%,子女占12.6%,户主父母的占2.9%,是亲戚的占0.3%。  
表3被调查对象家庭规模
被调查对象家庭规模 调查样本频率
1人 2.0%
2人 6.2%
3人 17.7%
4人 38.1%
5人 18.2%
6人 11.6%
7人以上 2.0%本次调查还考虑了家族势力的影响,主要为被调查对象的姓氏在本村所占的比例,最大姓的占59.4%,大姓的占18.2%,中姓的占11.9%,小姓的占10.8%。调查样本中的农民
以农业为主的占51.4%,在农村以非农为主的占3.4%,属于城市农民工的占44.2%,属于城市正式职工的仅占1.5%,为极少数,可见农民进城务工待遇很难提高。农民的就业地区为本村的占55.8%,就业地区为本省其他县市的占35.6%,就业地区在本乡镇及本县的占3.7%,在外省的占5.4%。二、农村的基本状况
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生产情况、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农村医疗、村干部民主选举、农村贫富差距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提高农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农村各种问题的存在及恶化,这些都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农民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根据数据统计以及访谈内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关于农业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询问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以及他们面对市场所作的决策。调查样本中以农业为主的占了51.4%,而常年基本务农的农民就占了45.8%,并没有外出打工打算的占39.4%。可见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相当多的农民离不开土地的原因一般为:1,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2,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3,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4,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5,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
农业上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 从调查样本上看,每人平均合土地1.55亩,在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小组亦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无法产生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且使一批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他们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运输、储存、出售完全是自主的全能操作,没有分工协作,技艺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效益,没有联合,力量分散,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劣势,不能左右农产品的价格,无法扭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小农经济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较小,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农业的生产力很难有效得到提高,再加上农业效益较低,很多农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农业上的影响相当有限。
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的农村务农工龄平均为20.44年,而从事非农工作仅有5.42年。2004年全年下地劳作时间平均为180天,平均每天劳作时间为9.65小时,可见农民劳动依然很辛苦。农民下地劳动较为自由,不受他人的强制,这是比起城市打工来种地的好处,但是农业劳动又苦又累又脏,即使有新衣服也没办法穿干净,所以看起来农民并不注重打扮,实在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农民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土地面积较小等原因农业机械并不能普遍应用。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在农闲时一部分农民就无事可做,而在农忙时则从早忙到晚,有时吃饭都在地里。在气候不顺的时候,干旱是要灌溉,涝淹时又要排水,增大了农业的投入成本。
根据统计结果,2004年全年每亩地农业产品货币收入平均为832元,2004年全年平均每亩地货币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大棚、农业机械等)为347.3元,每亩地净收益(不含人工)平均为484.7元。每户平均拥有耕地6.6亩,以此数据进行计算,每户农业年纯收入平均为3199元,如果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仅有747.4元。从这可以看出农业的效益较低,仅靠农业是农民是很难富裕的。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不能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又会是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因此靠农业增产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2004年冬小麦平均亩产724斤,根据访谈我们得知,今年的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主要是受到气候的影响,由于去年冬季较冷,使得部分小麦冻死冻伤,导致小麦平均减产10%—20%,但是国家实行的粮食直补政策,促使粮食的播种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使得粮食价格有所降低,今年农民的农业收入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估计增收很难。(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农民大量涌进城市,武功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在城市访问农民工三百多人,实地调查了解农民工工作、生活状况,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声,理解他们的艰辛、困苦,共取得有效调查问卷325份,约占样本总量的50%。我们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并考察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与他们在城市务工回报的关系。
进城务工的农民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所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级,大部分为又苦有累的低层次工作。根据调查样本,进城务工的农民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在建筑,力工,服务业等行业,分别占35.9%,27.1%,26.3%,其次为文教卫生,零售业,机械制造,餐饮业等行业,分别占到3.8%,3.3%,1.5%, 0.8%,比例极少,而在公司销售部门、人事行政管理、文秘、通信工程、财会等工作的农民更是极少,特别是在计算机、金融保险、人事行政管理等行业部门工作的农民为0。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是城市人所不愿从事的又脏又累又苦的最底层次工作;从农民工工作的单位类型来看,以自由职业者为最多,达到38%,其次是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分别达到33.6%和11.3%,其次是个体户,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分别达到7%,5.6%,1.6%,比例较少。从工作层次来看,从事操作层(一般职员或工人等)占74.6%,为绝大多数,从事技术工作的只占到18.3%,而从事中层以下管理工作的仅占7%,从事高层管理的则为0。
二是农民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较难,又很不稳定。调查样本中,正在工作的农民工占69%,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的占28.2%,而没有工作又不愿寻找的只占2.8%。很满意当前工作的农民工仅占有0.3%,满意的也仅占有10.9%,比较满意的也只占到16.6%,感到一般的占到50.6%,而很不满意的已高达21.6%。其工作一直稳定的占31.7%,工作一直不稳定的占67.3%,占比例极大,而一直未找到工作的只占到0.8%,为极少数。
三是农民的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工作时间较长,但收入却很低。觉得在城市工作环境很好的占3%,较好的占23%,一般的占46.3%,较差的占22.3%,很差的占5.3%,总体的评价在城市的工作环境不是令人满意的。统计数据表明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时间较长,每周工作天数平均为6.234天,每天工作小时数平均为10.02小时,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八小时工作制。而他们的收入却很低,平均只有509.1元,除去花销开支已所剩无几。
四是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遭受歧视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在城市很有遭受歧视的感觉的占7.8%,有一点的占18%,有时有一点的占15.8%,不明显的占6.8%,没有这种感觉的占50.9%,这说明有相当的农民工在给城市打工时承受着城市不公正的压力。
进城务工的农民因受教育不同而待遇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心理压力也较小,同时面对城市比较自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公所从事的工作也相对较苦,选择余地也较小,心理压力也较大,很难适应城市。(三)农村医疗状况
问卷设计的农民身体健康状况这一变量,主要考察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农村的医疗状况,了解农民对于医疗的需求及他们就医所遇到的困难等。同时也可以看到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调查样本中,身体健康状况为很健康的占16.2%,身体健康的占46.1%,身体比较健康的占17.9%,身体一般的占14.3%,身体不健康的占5.5%① ,有此可以看出,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以下的占有19.8%,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五个农民中就有一个农民身体患有疾病,有的可能还很严重,但并没有很好的医治条件,因此有45.4%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医疗最为关注的或最希望政府给予解决。这表明了农民对于医疗的普遍关注,对于医疗的需求也颇为强烈,因此,想方设法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农村的医疗问题主要有:一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一个卫生所,只能满足农民看头疼发热感冒等小病,对于较大的疾病没有力量解决;二是医生短缺,并且医生整体素质不高,有相当量的医生并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三是医疗费用较高,药价居高不下。根据农民的反映,村里的医生在农村已是高收入人群,行医两三年的医生都可以盖上楼房,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医疗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医疗的利润丰厚;四是政府对农村卫生所缺乏管理,卫生所里有假药存在,医生医德不够高尚,许多农民反映本可以很快治好的病,却非要拖上两三天不可。
有病或家庭中有病人的农民因医疗问题而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农民面对重大疾病束手无策,农民渴望治病又害怕治病,主要医疗费用太高,农民住不起大医院,而小医院对大一点的病又无能为力;二是农民因病致穷现象严重,医疗支出费用曾逐年增加趋势,并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根据一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显示,一个病人可以拖累两三个人赤贫。巨额的医疗费用已对子女的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三是农民的“小病拖,大病忍”现象严重,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并且大病的增加对家庭的幸福和谐有极大的影响。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的痛苦,也使得与病人关联的亲朋好友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跟病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员与病人(如生病老人与其子女)的关系面临考验。
虽然受教育水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身体健康程度却对自身或子女受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对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帮助。(四)村干部民主选举与村干部作为
今年可以称为农村基层选举年,广大农村都轮到了村干部换届选举。根据我们的调查访谈,大多数的行政村实行了民主选举,在调查样本中,表示对农村村干部民主选举及村干部作为最为关注的农民达到42.3%,由此可见农民的政治意识有了增强,许多农民表达了对村干部选举及村干部作为的不满,特别是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的愤恨,虽然对村干部损害自身利益强烈不满,但又感到无能为力。
农村的村干部选举有很多值得关注或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村干部民主选举贿选现象严重且相当普遍,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村庄比经济较落后地区或村庄更甚。二是候选人竞选村干部动机不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财物等人力物力,去争取村干部的位子,主要的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村民服务。三是宗族势力影响民主选举。在农村宗族势力较大的对选举明显有利,当选的候选人也会竭力维护本宗族的利益。四是选举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干扰。由于某些原村干部与乡镇主要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使得一些与乡镇领导接触较少的真正的民选村干部受到其他干部的排挤,不能正常工作,履行职责。五是候选人的提名权还保留在乡镇干部手中,农民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提名。在村民们看来,乡镇领导提名的候选人很难想象能够代表他们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选举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在村级政治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问题,就我们调查中所发现的有:一是村务公开形同虚设。虽然每个行政村都设有村务公开栏,但是公开栏里不是没有内容,就是内容陈旧,要不就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或没有问题的事情。二是农村党员发展缓慢且基本上没有组织生活。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党员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年轻党员极少或基本没有。农村党员处于无组织状态或有组织而没有组织生活,没有思想政治的教育、学习,只有在村支书任命时开个会,走个形式而已。三是村干部不能领导村民脱贫致富,不能为村民服务,而他们最愿意做又能做的最大作为就是贪污腐败,侵吞挪用公款。四是村干部对上访等有损他们利益的农民进行打击报复,受侵害农民有怒不敢言,愤恨难平,心理负担重。五是村债务遗留问题严重。税费改革后,处于较落后地区的村委会除了上级拨款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而因村干部大吃大喝、贷款旅游等遗留的债务高达十万的不在少数,由起引起了上届村委会与新一届村委会的矛盾。六是在较为贫困而又没有任何收入的行政村,出现了村民不愿做村干部的现象,有能力的村民一般都外出打工了,村民的政治热情不高,村选举举步维艰,以致村干部不得不由上级任命。 (五)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
通过我们一行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不但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村庄差别也是非常的明显,并且这种差别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农村的贫富差距在住房上可以窥见一斑,贫穷的农户的住房十分的简陋,市场价值仅值几百元,而富裕的农户的住房较为豪华,市场价值高达十几万元,根据样本统计,住房市场价值不足千元的农户占4.5%,价值1000—10000元的占36.4%,价值10000—50000元的占53.1%,而50000元以上占11.6%,最低的200元,最高的170000元,相差好几百倍。从农民每年的家庭收入中的储蓄来看,也有非常大的差距,储蓄为0或为负的占29.4%,储蓄为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占15.6%,储蓄为2000元至5000元占31.7%,而储蓄在5000元以上的占23.3%,储蓄最高的可以达到30000元,而储蓄低的可以为负。
根据富裕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富裕农民分为三类,一类是窃取性富裕,这类主要是指通过不正当的甚至非法的手段取得财富,一般是贪污受贿的农村干部,对于此类政府应该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予以打击;二类技能性富裕,主要是指通过自身的技术、知识等取得较高收入,他们一般是医生,教师,商人,养殖户,外出务工人员等,对于这类人拥有较高素质,通过辛勤劳动富裕起来,则要大力倡导,积极引导,予以扶持;三类是短暂性富裕,此类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虽能取得比其他农民较高的收入,但是随时间的增长而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有的家庭子女较多,在未完成九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下,都外出务工,从而能取得比其他农户较高的收入,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的发展潜力有限,收入增长缓慢,一旦他们成婚成家,积累起来的财富就会迅速消耗,原有的富裕景况难再。对于此类则要予以引导,下力气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持续挣取较高收入的能力。
根据贫困原因的不同可以将贫困农民也分为三类,一类是投资性贫困,这主要是指为了提高自身的或子女的素质能力而进行投资导致的贫穷。一般受教育子女较多的家庭,属于投资性贫困,但是由于他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因而在可期望的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提高,在经历贫困后会很快的富裕起来。对于这样的贫困家庭,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对自身几子女的投资;一类是技能性贫困,主要是指由于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技能缺失等造成的贫困。对于这样的贫困,需要政府制定积极政策,广开途径,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三类是衰竭性贫困,主要是指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而使得收入水平很难保持或持续下降,以致不能取得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如老年人家庭,有重病人的家庭,大多属于这一类。对于此类贫困,需要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生存的基本权利。
农村的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的心理感受上会觉得不公平,从而有可能造成矛盾的不断积累,对社会和谐产生严重冲击,特别是农村的一些怀旧之人,目睹当前的贫富悬殊状况,不断的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这种现象值得给予关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民对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分配不公的不满。防止农村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其治本之策是以城乡统筹的方法破解“三农问题”,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自身致富的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三、农村教育状况及其重要性
本次农村调查将农民的教育水平设计为一个重要的变量,以考察农民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在调查中更是对此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大多数农民表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以往有了提高。
调查样本中,反映出一般人家普遍对教育重视程度,表示很重视的占19.8%,重视的占60%,一般的占13.7%,不重视的占5.7%,很不重视的占0.8%,总的来讲,农民对子女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认为上学是摆脱贫困落后农村的重要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供养子女上学,只要子女愿意上。在调查样本中,表示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师资、政府投入、自身教育、子女就学等)最为关注的占到45.1%,为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可见教育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农民的访谈,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且教师水平不高,年轻教师缺乏。乡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一般是初中,高中的很少,大多数是本村或邻村的农民,边务农边教学,甚至有村民反映有的老师在农忙时还叫学生帮忙。
二是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的小学跟城市的小学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比“普九”前已有很大的改观,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学校校舍经历风吹雨打已显得破败不堪,有些已成危房,有些村庄因缺乏资金不能对危房进行改造,不得不关闭,使得这些村里的学生不得不跑到其他村就学。根据调查样本,农民对其所居住的一带基础教育的设施和师资条件的评价,很好的仅占1.5%,较好的占24.7%,一般的占39.4%,较差占28.5%,很差的占5.9%,一般以下的就达到73.8%,足以表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民已经对此有所不满。
三是政府教育投资较少,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需要。乡村教师的待遇偏低,而基本工资又不能保证足额按时发放,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更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农村基础教育,从而使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许多农民对此已深表担忧,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已送或表示要送他们的子女到县城去就读。这表明因经济的原因,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已经很不公平,教育差别在农村已经显现。
调查样本中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占15.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9%,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表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较低的,在农民本人没受高中、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原因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的达到62.8%,因学习不好的占有26.5%,因升学率太低的占9.7%,而因读完书将来工作也不一定好找、工资也不一定增加多少,自己是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的仅分别占到1.3%,1.6%,而其他原因达到21.9%,主要是由于文革动乱的影响。不过当然也有兄弟姐妹过多,家庭供养不起,女性可能的受教育机会要比男性低,主要受到农村“重男轻女”的影响,但因访问女性的样本较少,表现并不明显。这表明经济因素是上一代农民不能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最为重要原因。
他们的子女没受高中、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原因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的达到45.6%,因学习不好的占有56.4%,因升学率太低的占12%,而因读完书将来工作也不一定好找、工资也不一定增加多少,自己是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的仅分别占到3.7%,0.8%,其他的占有13.3%。根据教育部2005年11月10日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2004年女童小学入学率达到98.93%,男女性别差异从1995年的0.7%缩小到0.04%,初中入学的性别差别也显著缩小,也表明农村教育“重男轻女”思想在当代已经对教育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在行动上不明显。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而因学习成绩不好却大幅上升,成为影响农民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最大因素,表明农村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但经济因素仍不能忽视,因为只有较高的经济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其子女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在访问中,认为现在送孩子读大学在经济上划算的高达87.8%,认为不划算的仅占有12.2%,说明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在大学教育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农民仍愿意尽最大努力供应子女就学。如果家里有大学生,则家长靠收入储蓄供养的占81.9%,靠亲戚借贷的占80.5%,靠银行借贷的占12%,靠助学贷款的占14.4%,靠孩子勤工助学的占3.3%,靠缓缴学费的占4%,大数农民则依靠多种渠道,靠家庭储蓄与亲戚借贷成为主要方式。
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差别是城乡间最根本的差别。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培养吸引高素质教师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中,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措施。四、主要结论及几点政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农村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贫穷,问题依然很多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而又严重,农村的发展仍很缓慢,农民的生活仍很困难,农业的前景人令人担忧。通过以上的论述,农村的落后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农民的地教育水平,才使得农村的各项事业进展缓慢,这又反过来使农村的教育大大落后于城市的教育,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农民,而在于政府政策。政府长期以来在各方面对城市倾斜,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弱政治权力,没有组织,形成不了有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其局限也恰恰是受教育水平太低。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由于多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重视不够,而是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农民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张五常认为,中国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没有任何资产能比知识资产来得稳定可靠,而不像土地,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知识资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鼓励支持民间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制定政策,保证农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反对歧视农民的行为。对于因家庭困难等原因而不能上学的学生给予适当补助,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不能因为贫困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还未成年就饱尝人间的不公平不平等,让他们失去于别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2、给予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的农民以优惠政策待遇,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展渠道,提供便利,共享信息,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帮助农民选择项目,帮助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独立创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对农民创业贷款提供便利和优惠,给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保障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给予农业以积极有效的扶持,除取消农业税及粮食直补外,还要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积极调控,控制价格不断的攀升,必要时应给与农民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3、减少农民,大力推进户籍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务工成本,鼓励农民成为城市人,积极推进给予农民享有同城市同等国民待遇的进程。樊名教授认为减少农民要连拉带推,即推农民出村,就是在农村不再采用非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由市场决定农业的资源配置,包括劳动力;拉农民进城,就是在城市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政策措施,尽可能消除农民进城就业(包括创业)和居住的制度障碍。这就要调整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取消对农民进城的限制,给予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与城市人同等的权利。制定法律法规,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权利及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条件,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并制定一个科学的操作标准,对工作环境恶劣,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规违法的企业、公司要依法严惩。
4、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医疗等困难,让贫困中的农民不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忧心忡忡,不能让他们因为疾病的原因而看不见生活的希望,体验不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不让因疾病的困扰影响到农村的教育。
5、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给予农民充分的政治权利,允许并支持保护农民成立自己的自治组织,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自治团体,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增强农民说话的力量,切实保障农民正当捍卫自身权益的权利不受侵犯。大力推进农村的村干部民主选举制度,考虑适当时机允许农民直选乡镇长,并逐步扩大到直接选举县市长。保障农民提名人大代表权利得到履行,保证农民选举与被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真正懂得到行使,适当扩大农民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席位。允许候选人进行适当的合法的竞争宣传手段,尊重人民意愿,不进行过多的干涉,让能代表最大多数利益的当选者去维护农民利益,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参考文献:[1] 秦庆武,许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0.1.
[2] 李小云,左停,叶敬忠.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
[3] 刘吉.从内在机制中寻找解决“三农”问题之道[J].社会观察.2005.6
[4] 李明德.一村三任村官落马 折射农村财务管理软肋[N].郑州日报.2005.9.16.
[5] 詹成付.乡村政治若干问题研究. 北大学出版社[M].2004.4.
[6] 梁鸿,褚亮.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两种观点的比较——兼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4
[7] 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4
[8] 张五常.要冷静的处理中国农民问题[J].三农中国.2004.2
[9] 樊明.支持农民和减少农民的两难悖论[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