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离创新型国家到底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5:38
一双在我国生产的耐克鞋,我们只挣一个多美元。可是,一经拥有品牌的耐克公司出售,就值上百美元。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用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和水,却让国外的企业家挣了大钱。难道我们还不知道自主创新多么重要吗?

    记者 周盛平

  汽车工业中外合资20年:幻想碎了

    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指出:20年来,汽车制造业花费了大量金钱搞引进,并没有换来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形成了依赖引进的被动局面。

    "换来的不是先进技术,而是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说。在一汽、二汽干了几十年的他指出,19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而外方母公司德国大众随即就淘汰了这种车型。他还认为,按照发达国家标准建造的汽车"严重脱离中国的国情"。温家宝总理今年就曾批判了"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的现象。

    通过合资能使汽车工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吗?汽车产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的火车头",就是因为它可以带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在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其他设备的进口不言自明。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我方原有的装备全部弃置,需要的基本设备全部从韩国进口,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而我国合资企业进口设备是免税的,所以合资的汽车工业对国内装备制造业"基本没有带动作用"。至于合资企业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金履忠认为不要期望过高:一是过程漫长;二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没有知识产权,中国就与高利润无缘。2003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是常事。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约6成左右。

    正是因为知识产权能够给外方带来高利润,所以在合资汽车厂中,不但中方,整个合资厂都没有开发、设计权,"改一个螺丝钉都必须得到外方母公司的批准","合资轿车厂连一个零部件都无法改造"。有人把中国的合资工厂比作跨国公司的手和脚,没有知识产权的中方很像"丫鬟管钥匙,当家不做主"。在"跨国公司糊弄中国人的局面"下,"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普遍受到控制和打压"。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泥潭深了

    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总的是实行"三段式":引进外方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认为:我们总在做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引进;而第三段总是遥不可及。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也心痛地指出:中国20多年来对外开放,并没有在创新这个核心问题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我们几乎实现了全世界最大程度的开放,但却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丧失殆尽。


电视核心技术重大突破 彩电有了中国“芯”

    中国已经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

    从芯片生产可见端倪。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行研制出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时,比美国只差十几年。但改革开放后,国内不重视芯片的自主开发,而是不断买进生产线,这条落后了,又买新的,接着落后。尽管先后引进了3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的硅单晶的生产线,但在研发和生产的若干关键环节却出现了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空缺。如今,我国在计算技术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比50多年前还要大,而且这种差距在继续增大,造成战略上的潜在危险。

    中国企业忽视研发。陈至立在"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上指出: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而高新技术的研发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中国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7%。而韩国、日本等国却要花比引进项目费用多3~10倍的钱来消化吸收,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留住人才,自主研发:出路有了

    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也是钱买不来的。相反,用钱去买技术、单纯依赖引进,会导致国内技术人才惊人地流失。"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于是就有一个这样的逻辑: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

    奇瑞发动机部部长朱航在接受半月谈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合资企业用高薪养着专业技术人员,但不搞开发,所以专业人员没事做,现在流动得厉害。

    金履忠研究员批评了不搞研发的合资企业:扼杀了自主创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糟蹋了我方科技人员;打压我民族工业,侮辱我国的尊严;尤其是丢掉了优良传统,泯灭了民族精神。

    金履忠解释了自主研发的好处:聘请中国的技术人员,成本低,仅人工费就是外国的几十分之一。同时,企业的问题由自己解决,不需要付巨额的技术转让费,不需要花几十倍于中国技术人员的工资去聘请外国专家。并且,企业有自主的采购权,且尽量采购国产设备。

    今年8月温家宝总理曾视察过的地方国有企业奇瑞公司,曾有过8个月内设计出两款轿车的"奇迹"。而参与设计的20多人,正好来自"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行业三大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集团。他们在东风集团决心全面合资、准备拆散技术中心的情况下"出走"。8年时间内,奇瑞已经自主开发多款轿车投放市场,出口轿车全国第一,已在10多个国家建厂。

    以奇瑞、吉利、哈飞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自主开发轿车"、"必须与外商合资"的神话,冲击着洋品牌统治中国轿车市场的格局。目前,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的业绩都下滑较大。

  改革系统,营造环境:国家兴了

    国家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土壤和环境堪忧。


神六飞船自主创新骤降飞天成本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说:"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要或主导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我们喜欢天天打鸣的公鸡,而不是'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雄鹰。"这种"研究急功近利、经费胡花乱用、鉴定一团和气"之风,再一次显示出了它的恶果。中国高教学会专业委员会年会披露:在自然科学领域,2004年教师的人均论文产量是2000年的260%,而重点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均价,2004年比2000年减少了近50%,技术合同均价则减少了1/3。

    自主创新出的知识产权需要保护。部分企业领导人对此认识肤浅。襄樊柴油机厂花了几亿元引进美国康明斯的技术后,根据实际修改图纸二十几处,设计出的产品受到欢迎。这原本属于中国的知识产权,后来在与康明斯的合资中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合资后,产品还是回头全部按康明斯的图纸生产。并没有出资的康明斯获得了50%的股权。

    自主创新体现的是民族的勇气。一些单位领导人盲目崇拜国外产品和技术,即使国产技术已经成熟了,还是要高价引进。著名科学家朱丽兰呼吁:不能对国产产品百般挑剔。韩国的汽车为什么能够做出来?关键是有政府和民众的上下支持。

    自主创新表达的是民族的自信。在中国服装深受西方著名设计师赞叹的今天,中国的一些名牌服装却无法进入杭州、宁波、北京等地的时尚商场出售。对这种国产品牌服装难进一流商厦的现象,媒体感叹:自己瞧不起自己,何谈冲出亚洲?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山东省锅炉工刘宝敬,取得了30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25项获国家专利,可是应得的待遇迟迟没有落实,家居危房债台高筑。王金铨,一位曾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试验的工程师,在退休后为了使其专利成果"密码锁罩"等转化出去,到处寻找机会,结果成为"受骗专利户",负债累累心力交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科技的氛围,培养人们科学认识世界。中国83%的民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普信息,可是中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仅占总量的6%。远离科学的国人的科技素养提高相当缓慢。许多赫赫有名的学界泰斗在公众中默默无闻,其影响还比不上一个三流的歌星。

“合资劫”现象警示:靠合资拿不来核心技术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近年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合资劫"从反面凸显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紧迫性。国内一些公司想通过跟国外公司合资的方法学到人家的核心技术,这种想法很天真,到头来往往非但没学到技术,反而把品牌和市场贴了进去,"赔了夫人又折兵"。沉痛教训警示:核心技术终需自主创新,靠谁不如靠自己。

自主创新求索:我国还得跨越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