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试水:省钱何以“不叫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4:02
车改试水:省钱何以“不叫好”
2009年08月04日 16:55:49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新华网杭州8月4日电  车改试水:省钱何以“不叫好”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方益波、于力、李铮
辽宁省辽阳市两个区、浙江省杭州市21个市职部门从去年4月到今年5月相继启动车改,据介绍,已为财政省下30%到40%的“真金白银”。这项改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意外的是,车改受到的指责远远多于得到的褒扬,许多人对改革方案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甚至严厉批评。
费大力气搞车改,也的确替国家财政省了钱,为啥还“不叫好”?
质疑集中在“车贴”《史上最牛的车改方案》图文帖网上热传

汪洋批"赶数据":把桥拆了重建搞GDP
反恐部门在疆破获5起暴力恐怖团伙案件
热比娅境内亲属:我们想过安稳日子
发改委要求提高水价上涨透明度

两部委:门诊小病应逐步纳入医保报销

据辽阳市弓长岭区体改办提供的数据,车改前的2007年,全区共有公车177台,私用、滥用问题普遍,公车支出占正常办公经费的70%。2008年4月车改后,公共服务车队只留9台公车用于防洪、抗旱等突发事件,其余车辆全部公开拍卖。改革当年综合节支320万元,节支率达30%。
按照辽阳市两区的车改方案,所有公务人员取消公车后,按月领取“交通包干费”,按级别不同,从百余元到6600元不等。领到车贴后,这两个区的公务人员不但在本区、本市范围内自行解决出行,而且到周边8个地级市出差,也取消了报销交通费。    而据杭州市车改办测算,市级机关一辆公车包括司机在内每年费用为10万元,全市一年公车开支为1.2亿元,而车改后财政支付仅需要6099.4万元,节约近50%。首批车改的21家市级机关,近两个月来公车费用下降32%左右,90%的车改单位和涉改人员对车改表示满意。萧山区委书记洪航勇介绍,萧山去年底完成车改,拉动汽车消费增长达20%。
按照车改方案,杭州涉改单位一律取消公车,同时向公务员发放“车贴”,每月直接打入市民卡,可用于坐公交、打的、加油等各种交通支出,“专款专用”,不能取现。“车贴”根据公务员级别分300元到2600元9档。市纪委常委方东晓介绍,以后公务员公务出行都要自掏腰包。21家首批涉改单位不少领导选择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
不少人对车改表示肯定。杂文家盛大林撰文指出,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而绝不能理想化。想借车改而顺便革掉官本位的命,并不现实。“两害相权取其轻”,杭州的车改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更多的网民对“车补”的数额感到震惊。有网民算出“这样的交通标准对局级干部来说相当于天天在跑长途”。一位网民发表的文章说,他虽然工作了20多年,但每月不吃不喝,依然比不上有的官员每月的车补,按照每月22个工作日,每天打车四次计算,月打车支出也不会超过1000元。
据了解,1988年10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曾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配备标准的规定》和《中央国家机关汽车使用管理办法》,对公务员配车标准作出明文规定:正部级干部配专车,副部级干部不配专车但保证工作用车、上下班派小轿车,司局级干部因工作需要可供车。
一个网友在博客上评论说,如今市、区、县乃至乡镇机关用车情况早已超越规定,更不用说那些公车私用等现象。“车改”的合法性在于消除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公车腐败”,而不是让已有的腐败合法化。  “省钱”就是硬道理?
辽阳市弓长岭区在今年3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的发言材料上讲,车改之前,不但花在车轮上的财政钱数目巨大,而且苦乐不均,购车攀比、超标配置、维修请示应接不暇,修车讨债及车辆管理等事务令人焦头烂额。领导管不了司机、办公室调不动司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车改后,从区里一把手到普通工作人员,大家都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交通费从政府支出中彻底消失,车轮浪费越滚越大可以彻底解决。
然而更多人认为,只要本质上是不合理的,就不会因为量的减少,而改变其性质。车改不应是对车轮腐败的“节约”,而应是“连根拔”。
据了解,我国的公车数量和使用成本远远超过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而且公务车使用中,公用、干部私用、司机私用的三个“三分之一”现象日益严重。有调查表明,有的省公务车成本每公里达到市场成本的8至10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大学教授指出,减去正常合理公车开支,本不应产生的那些巨额费用就应是“车改”消灭的对象,是应该还给纳税人的,但所谓的“车改”却将它打折后塞进了官员的腰包。
人民网上韩颖龙的文章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涉及到公共财政的钱,不能公务员自己改自己,而应听一听纳税人的意见。有的网民还提出,“车改”要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而人大则应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改革不能“打折” 政府应“廉洁”又“廉价”
多年前很多地方就推行了车改,不少都中途夭折。有的城市不仅发放车贴,还将单位公车低价拍卖。一些观察人士指出,那样的车改,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对国有资产的又一次公开掠夺和瓜分。
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认为,公车改革的关键问题,不是车贴到底该不该与职务挂钩、是不是“赎买”特权以及怎样补贴的问题,而是车改到底有没有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收到遏制“车轮腐败”的成效,推动建立节约型政府。车改后节约下的真金白银,是对车改成效的最好验证。
曾多年从事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俞正平认为,直至今天,车改还在“小脚女人走路”,这种改革的不彻底,是导致改革本身成为社会舆论诟病对象的重要原因。
《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说,公车撑起了庞大的行政成本,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方向,就应通过不断裁剪、压缩这些成本,做到行政服务既“廉洁”,又“廉价”。杭州车改也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之一。但车改不能停留在“改总比不改好”的层面。他认为,此次舆论风波说明,在我国不断加快发展进程的时代,公众已经不能满足于改革“打折”现象,只有不折不扣将改革执行到位,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振华指出,真正有力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让改革者和被改革对象分离。公车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公共财政和对政府的监督问题。由人大通过严格公共预算来主导公车改革,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用全部透明化,纳入部门预算由人大审批,而不是笼统地以“行政事业经费”的名义开支,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或许是釜底抽薪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