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变面前的美国人、日本人与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56:49
在灾变面前,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会采取三种迥然不同的态度。
“9·11”纽约国贸大厦倒塌之后,美国人全力救人,对损失的表述是死亡多少人与失踪多少人,始终没有渲染过财产损失。也许有关部门计算过财产损失,甚至有准确的数字,但这些数字引不起人们的关注,美国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特别是恐怖活动是否还会发生。一位救援人员说,即使救出一个人,其价值也是无限大,无法计算。
美国在对外冲突中,最高准则是少死人。没有哪位总统还敢发动越战那样的战争,以数万年轻人的生命为代价。越战结束之后,死难者的名字全部被镌刻在石碑上,无有遗漏。那些死亡的年轻人没有“英雄”,在美国人眼中他们全部是英雄,因为他们献出了生命。
“9·11”的救援完全以救人为中心,在已经不可能有生还者的情况下,还在痴心地等待奇迹。在他们看来,救活一个人的价值远在保住一架飞机之上。
日本人在重视人、轻视财产的做法上与美国没有什么不同。1985年7月12日,一架波音737客机在群马县坠毁,机上524人死亡520人。当天的广播一遍接一遍地不停地播送死亡者名单,没有哪家媒体涉及财产损失的统计数字。让人油然感到生命的神圣。然而,日本的做法与美国也存在差异。
90年代的日本阪神大地震,达到7.3级,摧毁了许多建筑物。地震发生在清晨5时40分,人们正在熟睡。惊醒后,绝大多数人连衣服都没有穿好就奔向了公司。他们非常想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否安然无恙。如果看到的是残垣断壁,他们便奋不顾身地扑上去灭火,扒开废墟抢救自己公司的档案。当然,赶巧了是清晨地震,公司没有人。不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地震发生在白天,日本人仍然会在抢救人的同时抢救档案,最少会将公司档案与人并列对待。档案太重要了。只要档案在公司就有可能恢复,没有了档案公司就难以恢复了,因为日本人奉行集团主义组织原则,使用文牍主义的工作方法,公司的人事、技术及对外关系的材料都在档案中,没有了档案就没有了依据,公司的“魂”也就没有了。据目击者讲,阪神大地震之后的场面是非常壮烈的,很多人为公司受了重伤。许多公司职员置自己的小家于不顾,跑到公司抢救档案,其中有些人的家属死于瓦砾之下。把档案视为比生命更重要,这多少有些令人不可思议。更难以理解的是,这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并没有谁在指挥他们,更没有什么奖励制度激励他们。不少公司就是因为档案被抢救了出来,地震后不久就顺利重组,获得了新生。那些抢救者什么奖励也没有得到,他们还是照旧当他们的职员。采访他们,他们若无其事,认为每一个职员都应该那样做。
中国人与美国人、日本人不同。中国人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很重视财产损失。许多媒体在灾难报道的时候往往先报财产损失而后报人员伤亡。即使财产损失微不足道,也要把这一损失报道出来,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昭示灾难的危害程度。很少只报道人员伤亡而不报道财产损失的。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人认为,为抢救财产而献身是光荣的,许多人明知必死,还是在灾难来临时跳入火中或水中,做抢救的努力,完全不考虑是人的价值高还是财产的价值高。如果抢救者成功地抢救出财产,就有可能成为令人瞩目的英雄。至今仍不乏持这种看法的人。舍财保命很可能就会招致麻烦。前不久,某市一银行遭歹徒抢劫,值班的孱弱女职员为保住性命对歹徒做出策略性让步,给了歹徒一些钱,免除了刀斧之祸。虽然事后女职员自掏腰包如数补足银行损失的款项,但她还是遭受了被除名的处分。银行领导在记者镜头前竟然说,银行的财产是高于一切的,云云。不过,他的高论一出笼即遭到批评,说明中国人的观念也在一点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