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加多拍摄不为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55:28

萨尔加多拍摄不为艺术

 

发布: 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类别:摄影学院   团体: 个人用户   阅读:57次   时间:2008-11-17 23:38:27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图片社“玛格南(Magnum)”的前成员。他拍摄的图片不仅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整个世界为之感动,而且也为他的老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销售萨尔加多作品的经济收入,曾经占据了玛格南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萨尔加多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文革摩里斯。1969年,25岁时他在圣保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跟这门瞬间艺术一见钟情。

    1973年,在非洲咖啡贸易组织中任职时,他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爱好远远超过填写枯燥乏味的表格,于是辞去了这份工作,一门心思地搞起了摄影。他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第二年(1974),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认为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南图片社的记者。
萨尔加多 代表作《劳动者》系列

萨尔加多 代表作《劳动者》系列

萨尔加多拍摄不为艺术
2008-11-5 11:23:58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图片社“玛格南(Magnum)”的前成员。他拍摄的图片不仅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整个世界为之感动,而且也为他的老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销售萨尔加多作品的经济收入,曾经占据了玛格南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萨尔加多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文革摩里斯。1969年,25岁时他在圣保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跟这门瞬间艺术一见钟情。

    1973年,在非洲咖啡贸易组织中任职时,他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爱好远远超过填写枯燥乏味的表格,于是辞去了这份工作,一门心思地搞起了摄影。他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第二年(1974),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认为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南图片社的记者。 



萨尔加多 代表作《劳动者》系列

    萨尔加多摄影采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他都坚持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来拍摄照片。1986年,当他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时,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五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被摄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萨尔加多 代表作《埃赛俄比亚的饥荒》系列

   萨尔加多是一位有思想、有自己信念的摄影家。他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1982年,萨尔加多以共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赛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科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萨尔加多 代表作《劳动者》系列

    萨尔加多认为,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于是他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80年代开始,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无处不出现萨尔加多的身影。1994年,萨尔加多把他六年多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地350幅反映苦力生涯的作品,汇编成一本巨型画册:《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

    在世界各地的采访中,萨尔多加不畏艰险。为报道持续了10年的非洲大旱,他不远万里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

萨尔加多 代表作《劳动者》系列

    作为玛格南(Magnum)图片社的成员,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该社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进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拍出的照片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

    萨尔加多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三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35和60毫米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普通衣服也有助于他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他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三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萨尔加多 代表作《劳动者》系列

  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他最喜欢用柯达Tri-X黑白胶卷,认为这种胶卷银粒细微,宽容度大,不论亮处或暗处都能产生丰富的层次,最能适应不同场合光线的变化。

萨尔加多 代表作《埃赛俄比亚的饥荒》系列

萨尔加多 代表作《移民》系列

   经济学博士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还是把自己看作一个业余摄影家。虽然,他的那些震憾人心的照片显露出经济学家的兴趣和眼光,但真正让我们目瞠口呆的还是它们对于灵魂和历史的巨大穿透力。对于一个舒坦生活的征逐者,阅读萨尔加多的照片不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是一次对打击的体验。当一种类似遭受某种不幸的感觉使我们突然置身于回荡着苦难呻吟的穹窿中,我们像是参观地狱的但丁一样不知所措。另一边,摄影者正以温柔的方式、最佳的构图和最美的光线,抚摸着那些在困境中蠕动挣扎的人们。
萨尔加多 代表作《移民》系列

   萨尔加多不是一个教徒。他对受难者的同情也不是为了谴责某些阶层的人,使他们感到羞愧,更不是为了随意地抛洒怜悯。在试图沟通生活最底层的劳动者和其他所有阶层的同是时,他的照片也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处于困顿的人们的赞美。他揭露贫困的剥削,但不屑于停留在宣扬悲惨主义的表面。因为,在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