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中国战略核导弹再挑美国军事神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5:37
正当全球焦点集中在朝鲜的导弹试射时,部分美国军事策略家不忘将朝鲜的亚洲邻国──中国──的导弹发展也拉回讨论圈。据美国《国防新闻》周刊7月10日的报道,中国将于2007年正式部署射程长达约7千英里的“东风-31A”型(DF-31A)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导弹部队一向吸引不少美国军事专家瞩目,这型射程范围涵盖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可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的部署,更让他们忧心中国战略核部队的势力正迅速增长,可能损害亚洲的战略平衡,破坏国际社会核不扩散的努力,进一步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
针对美国部分军事专家的忧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中国问题专家傅泰林(Taylor Fravel)也从中看到了正面的发展。“从中国发展导弹的历史来看,这的确是个重要的进步,但从中美双方的核关系来看,它并没有改变双方的核武平衡,美国的核导弹毕竟还是比中国多出许多。”傅泰林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从威慑(deterrence)的角度出发,中国的核还击能力增强。乐观地说,中美之间发生核战的几率也随之减小了,双方反而能达成一个更为稳定的核关系。”
中国核“二次打击”能力增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最重要的一项现代化努力,无异是‘东风-31A’型的发展。”华盛顿国际评估策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的中国安全问题专家里查•斐舍尔(Richard Fisher III)表示道,“此导弹是一种固态燃料运载火箭(Space Launch Vehicle,即SLV),并可装载多达三个弹头。”
斐舍尔认为,DF-31型弹道导弹不仅具有公路和铁路机动性,而且不易受到敌方侦察,能很容易地装卸和发射。斐舍尔是在一场由美国右翼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2006年7月11日举办的有关中国导弹实力的研讨会上做出以上表示的。他强调说,中国解放军于近年来积极发展小型核弹头、导弹诱饵(decoy),并增加导弹的机动力,在远程导弹的发展上更是不遗余力,其中非核导弹的发展更较核导弹进展为快。
此外,“中国解放军也积极发展海基核导弹的遏制能力,对二次打击(second-strike)的能力也投入许多,以确保其核战略部队的生存力,”斐舍尔评论道。
所谓“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核战力在遭受敌方的特定攻击后,还能存活下来并予以回击的能力。要提高此能力就必须提升自身核战力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斐舍尔认为,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巨浪二型(JL-II)已经经过多次测试,中国军方已经意识到其北海舰队的基地处于浅水区,容易遭到敌方的围堵,因此近来于海南岛的南海深水海域投资兴建另一个海军基地,以降低基地易受攻击的危险。
“中国核战略导弹的机动性越来越高,其二次打击能力也在提升,美国首先打击中国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傅泰林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同样出席了以上座谈会的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中国军事专家麦艾文(Evan Medeiros)表示,中国的核战略导弹的确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从以往的洞基(cave-based)、不易运输的液态燃料推进导弹,进步到现在的高机动性、固态燃料推进导弹。麦艾文说,中国的核导弹部队从19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而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军方致力于其导弹部队的现代化,这是所有国家必经的过程,中国也不例外,所以他不认为中国部署DF-31型弹道导弹对任何人──包括美国──来说,是让人惊讶的发展。
“如果真要说让人惊讶的事,或许是中国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走到这一步,”麦艾文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采访时说。
麦艾文强调说,中国的导弹现代化目的在于使其导弹系统更容易生存、更容易强化,降低其受打击的几率。更广泛地说,它将使得中国遭受攻击的可能性降低,而不是用来在军事冲突全面爆发时使用。
“中美之间爆发核冲突的几率是相当低的。即便台海发生冲突,双方都不希望形势升高到必须动用核武的地步。中国发展核导弹的首要的目还是在于威慑(deterrence),”麦艾文强调。
台海、中美战略平衡不受影响
长期观察中国导弹部队发展的傅泰林也表示,中国发展核导弹的目的并不在于在与美开战的情况下使用,毕竟,“美国的核导弹数量多得多,中国若是以核武攻击美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一做法并不合理。”
傅泰林也不忘强调,台海的军事平衡与中国发展核导弹也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核导弹部队的现代化,并不是冲着台湾问题而来。中国开始发展核导弹是在1980年初,按理说,当时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在好转,中国发展核导弹是针对中美为台湾起冲突的说法则说不通。”傅泰林说道,“中国发展核导弹有其内部的逻辑推动,这并不表示台海形势区域稳定时,中国就不再具备发展核战略的理论基础(rationale)。”
美国五角大楼在5月底出台的《2006中国军力报告》中不但对中国的弹道导弹实力有深刻的描述,也提及中国内部有关“不首先使用核武”立场的讨论。《报告》指出,中国国内的智库、学者同军方人士对此立场正进行激烈的辩论,包括中国在遭受他方常规武器的精确打击下,是否应该以核武回击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沈丁立教授在华盛顿世界安全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安全》(China Security)上发表的《21世纪核威慑》被这一报告引用,在文中,沈丁立教授称“如果我国(常规力量)军队严重受挫,如果台湾乘机宣布法律台独,中国允许其核武器在受它方常规武器的精确打击而不把前者真正用于威慑,是不可想象的。”
针对此,麦艾文认为中方内部有此类的讨论是“很自然的事”,但他认为中国政府不会公开调整这一策略,因为其引发的负面观感恐怕大于其效益。而且,“就算中国放弃该政策,或是对这一政策设定限制性条件(conditionalize),对美国来说,中美的战略平衡并没有随之改变”。他强调中国军方的讨论焦点还是在于“核报复”(retaliatory)原则,并建议美国军事专家继续关注中国军方是如何定义“他方常规武器的精确打击。”
傅泰林也提供了相似的分析:“‘不首先使用核武’是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采取的政策,美国并不是其一。中国部署DF-31或许让天平稍微倒向中国一些,但整体而言,这对中美双方的核战力差距并没有太大影响。”傅泰林表示道,“更不用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以武力打击他国的核武部队一向都是风险很大的做法。从日前朝鲜试射导弹引发的‘先发制人’争议就可看出端倪,”傅泰林言下之意是,即便对美国来说,首先打击中国的核战略部队也是招险棋。(
朝鲜于6月中旬传出可能试射其大浦洞远程弹道导弹的消息后,美国部分安全问题专家和前官员倡议以“先发制人”的打击方式摧毁朝鲜的导弹发射基地(详见《华盛顿观察》2006年第24期“朝鲜导弹测试引爆华盛顿‘先发制人’之争”)。
东亚战略平衡
印度于7月9日测试了自制的烈火三型(Agni-III)远程弹道导弹,其射程超过3,400英里,可以涵盖中国北京和上海。此型导弹可以袭带核弹头,也具有公路和铁路机动性。印度这次的测试也同朝鲜的导弹试射一样,以失败告终,导弹在升空后,由于关键的第二级火箭未能成功同第一级火箭分离而遂坠入孟加拉湾。但是在朝鲜测试导弹后四天的这场印度远程导弹的测试,却没有在美国媒体引起任何冲击波。
“印度发展导弹是冲着中国而来,中国也拥有能够袭击印度的导弹,双方互相较量只会造成另一波武器竞赛,若是战争真的爆发,大家都是输家,”美国防扩散政策教育中心(Nonproliferation Policy Education Center)执行主任亨利•索科尔斯基(Henry Sokolski)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他也建议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三方应该可以达成某种停止发展核武的协议,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麦艾文则认为,印度同美国的关系毕竟不同,华盛顿对平壤和新德里试射导弹的作为,自然会有不同的回应。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Peter Pace)于6月份访问印度时曾向印度官员担保,印度试射烈火三型弹道导弹并不会引起布什政府的担心。
“从另一方面讲,华盛顿说不定还希望印度发展射程足以涵盖中国的弹道导弹,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军力增长,”傅泰林评论道。
“中国发展这些远程导弹暗示他们有可能制造更多的核弹头。”索科尔斯基说,“中国不但应该停止制造核原料,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政府应该公开承诺不会再提炼更多核原料。”
索科尔斯基认为,中国现有的核原料就足以让中国制造许多核弹,所以现在最要紧的是中国像其余4个主要核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一样,公开宣称停止核原料的制造。他说中国在完成这一步后,更应该拉巴基斯坦坐下来谈一谈,劝它做出同样的声明,甚至进一步要求印度也跟进。
“中国总是希望这些核国家能够同时签署一项停止制造核原料的国际条约,但这行不通。中国应该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停止制造,”索科尔斯基呼吁道。
另外,索科尔斯基也警告说,中国的核武发展对于区域的战略平衡也会造成冲击:“它会让日本、韩国和台湾头上乌云罩顶。这些国家和地区若是也跟着发展核武,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必然大增。”
傅泰林则没有索科尔斯基这番顾虑。
“中国发展核导弹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中国军方于1991年开始部署的DF-21型,就足以打击日本和印度。日本要是真的觉得受到威胁也欲发展核武,她早就应该这么做了,”傅泰林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徐琳,《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27期,200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