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23:18
The Tree of Yoga
作者: 艾揚格 (B. K. S. Iyengar)
譯者:余麗娜
出版日期:2008 年 08 月 11 日
特別推薦:胡因夢、馬修 (Matthew Allison)
-----------------------------------------------------------------------------------------------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當你完全沉浸其中,不回想過去的印象,時時刻刻不斷地調整,盡力做到完美、精準,那麼瑜伽就變成靈性的練習。如果你的心散漫不定,或是身、心、念頭各行其是,儘管你正在練習,儘管你說瑜伽是靈性的,它仍是官能的。 ──艾揚格
艾揚格是當代重量級的瑜伽大師,全球弟子無數。他不僅以瑜伽探索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還提出一套實際可行的方法、語言,讓一般人也能登堂入室。
《瑜伽之樹》是艾揚格在歐洲各國的演講結集,他從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到對應身心靈的哲理沉思,向世人傳授這門學問的全貌及精華。書中兼論家庭、愛與性、健康與療癒、冥想以及死亡,將瑜伽與人生,做了完整的引導與融合,更對瑜伽教學者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本書中,艾揚格以淺顯易懂的語句,分享個人練習瑜伽體位法與呼吸法的經驗,不論你是瑜伽的門外漢,還是已有瑜伽基礎,想再更深一層地探索這門整體學問,本書都是您的最佳指導。
用身體淬練靈魂的人
書序作者:余麗娜
在歐美,凡是稍微認真練習瑜伽體位法的人,大概沒有不知道B. K. S. Iyengar的。在台灣,知道Iyengar的人卻不多,有些教瑜伽體位法的老師知道他,或者聽過「艾氏瑜伽」(Iyengar Yoga),但是可能並不清楚他對瑜伽體位法的貢獻。
誰是艾揚格?
艾揚格(B. K. S. Iyengar)是印度人,生於1918年,九歲喪父,家道清貧,但是屬於婆羅門階級。他的姊姊十一歲時嫁給也是婆羅門階級的遠親克里希納馬恰亞(T. Krishnamacharya)。克氏生於1888年,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哲學家和梵文學者。他在學術研究告一段落之後,於1915年,花了二十二天走了兩百哩,在喜馬拉雅山區靠近西藏、尼泊爾的邊界尋找到Shri Ramamohan Brahmachari 的山洞,跟隨上師學習七年。印度國王聽聞克氏的聖賢之名,邀請他到梵文學院教學,並在王宮設立瑜伽學校,同時走訪其他城市傳揚瑜伽大法。他行遍印度,會多種方言,研究各種宗教,並且醫術高明。他在1935年表演停止心跳與呼吸數分鐘而聲名大噪。其子要學此術,克氏拒絕,說「於社會無益也。」他認為神通是外道,會偏離、迷惑瑜伽真道,他最主要的任務是揭開瑜伽的神祕,尤其是哲學部分,讓瑜伽能夠與日常生活連結。
1934年,克氏要遠遊,請十四歲的小舅子來陪伴太太。一段時日之後,姊夫回來了,艾揚格向姊夫告別準備回鄉與母親、兄弟姊妹團圓,克氏見艾揚格瘦弱帶病(他這時有肺病),要他留下來到瑜伽學校鍛鍊。這個決定是艾揚格生命的轉捩點,從此克氏成為他的老師、上師,同時也是嚴父。
艾揚格和克式之間和一般傳統的東方師徒關係沒兩樣,師父是絕對權威專制的。通常師父示範了體位法之後就去忙別的事了,留下弟子自己揣摩、練習。師父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做弟子的不能問原因。師父沒教的,不可以先學;師父不教的,不可以偷學。艾揚格在自傳裡對印度當時的師道很不以為然,說為師者經常態度粗暴,不把學生當一回事,學生不能隨意、坦率地跟老師說話。他說當時印度人捨命追求政治上的民主,但是在修行、靈性的圈子裡卻根本沒有民主可言。
1936年,年僅十八歲的艾揚格遵奉師命去教授瑜伽體位法。瑜伽在當時的印度毫無價值,並且大大受到一般人誤解。沒有人以教授瑜伽為業,即便做一個沿門托缽的苦行僧都比瑜伽老師受人尊敬得多。艾揚格在這種環境下全心全意投入練習與教學,「決心要把鮮為人知、受人誤解的瑜伽藝術發揚光大。」
1952年,名滿天下的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到印度表演,找了一位瑜伽老師上了一堂私人課,這位瑜伽老師就是艾揚格。當時艾揚格三十六歲,已經有十六年的教學經驗。做為世界頂尖的音樂家,曼紐因身心的敏感度自然超乎常人(而且這時他已經學了一、兩年的瑜伽),儘管只上了一堂課,立刻知道艾揚格是個寶。隔兩年,曼紐因邀請艾揚格到英國給他個和幾位知名的音樂家上課,艾揚格的名聲就此逐漸在倫敦的藝術界傳開。
1960年,曼紐因幫艾揚格在倫敦安排了幾場非常成功的瑜伽教學演講,這個因緣接引了幾位全心追求瑜伽練習的年輕人。次年,有六個人開始每週定期聚會,照著艾揚格所教的方法一起練習──這可能就是「愛氏瑜伽」的雛形了,其中五個人後來經艾揚格授權,成為西方首批正式的「愛氏瑜伽」老師。艾揚格在1960年代初期已經成為英國的知名人物,英國BBC電視台還以「曼紐因與他的上師」為標題採訪他。爾後,艾揚格幾乎每年都會去英國教學。1966年,第一本著作《瑜伽之光》出版,該書影響深遠,是瑜伽史上的經典之作。這時他在英國的聲勢如長虹當空,1967年為英國官方訓練瑜伽老師,1969年,瑜伽正式進入英國成人教育系統。
艾揚格難道沒有去美國推廣瑜伽嗎?其實艾氏在1956年到過美國,為曼紐因的朋友哈妮絲(Rebekah Harkness,標準石油公司女繼承人)治療胃疾,也在紐約和華盛頓首府做了演說和示範。不過愛氏事後透露這趟美國初航並不愉快,他說,「我發現美國人對三個W有興趣:財富(wealth)、女人(women)和酒(wine),我很訝異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我們這麼不同!我兩次生出回家的念頭。」一直到1973年,有心求法的美國人萬里迢迢辛苦跋涉到印度,終於在普那尋到這位十七年前失之交臂的大師父。艾揚格見到來者坦白說出心裡的話,他說:「除非有學子登門造訪懇請我去,要不然,我是不去美國的。」
從西岸到東岸,艾揚格調教出一批批優秀嚴謹的美國本土「愛氏瑜伽」老師,這些老師不但為美國奠定了安全、確實、有系統的瑜伽體位法的練習根基,同時他們一生老實練習的功夫,加上研究、創新的精神,使得三十幾年下來,瑜伽在美國這塊土地上開出繁茂的花朵,還有豐富的出版成果。2004年,美國時代週刊評選艾揚格為「影響美國的100人」。
什麼是「艾氏瑜伽」?
現在我們可以在牛津字典裡找到Iyengar這個字,它的解釋是:
Iyengar:哈達瑜伽的一種,強調正確調整身體的位置,並使用繩子、木磚和各種輔具來幫助身體做到正確的姿勢。此字出於B.K.S. Iyengar 這個人名。Iyengar生於1918年,是印度的瑜伽老師,就是他研發出這種瑜伽學習方法的。
很簡樸的一小段文字敘述,卻是一位印度行者一生無休無止的熱情與奉獻所淬練出來的。艾揚格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不僅用瑜伽探索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還提出一套實際可行的方法、語言,讓一般人也能登堂入室。
艾揚格的練習和教學方法,塑造了現代世界的瑜伽練習模式。他使用人體結構學、生理學的語言來描述、指示體位法的身體動作。我的老師墨義兒(Donald Moyer)在他的書裡回憶1976年在印度普那上課的情形,他說:「艾揚格的英文用語獨特,他說出來的身體部位名稱有些和一般正規的人體結構書本所用的不同。他創造了一些用語來刺激、開發我們對身體覺知的能力,這些用語不是針對看得見的外在身體,而是基於身體的內在經驗而發出的……艾揚格在課堂上說話時,我知道他在說什麼,因為我的身體反應是這麼合乎、對應他的話;可是下了課,聽到每一位學員對老師講的話各有不同的詮釋,這時我的領悟似乎消失不見了。最後我發現,不需要想太多──因為他是在跟我們的身體講話,不是跟我們的頭腦。」
調整對位(alignment)──把身體的結構依據重力調整到對的位置──是艾揚格的重要教學原理,是身體達到對稱、平衡、能量貫通的關鍵。例如他在書中(第??頁)說,「練習體位法要有一些常識:肌肉要跟骨骼調整對位,器官要跟連結組織調整對位,身體內部要跟身體外部調整對位,身體後部要跟身體前部調整對位……」眼睛掃過這幾句話只要三、五秒,頭腦好像也能理解。事實上,一般人可能完全掂不出這幾句話的份量;沒有幾十年的練習功夫,是講不出這些「常識」的。接下來艾揚格以體位法當中的三角式為例,稍稍給這幾句話做了一點解釋。長年練習瑜伽體位法的人,乃至教瑜伽體位法的老師看到這一段,或許心裡一驚:「他說的情形,好像正是我的寫照!」
艾揚格開創使用各種輔具來輔助、提升練習的品質,現在全世界都看得到他研發的輔具。瑜伽教室提供輔具逐漸成為趨勢,但是輔具常常成為教室的形象裝飾。除非老師自身在訓練的過程裡長期使用輔具,真正明白、體會輔具的功用,否則可能為了討好學生而不太敢要求學生使用輔具,因為學生通常不太情願使用輔具──認為使用輔具是表示自己程度低、能力不足。
艾氏在身體治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成功地用瑜伽體位法治療了許多疾病、紓解病患的痛苦,把瑜伽練習帶到新的面向,豐富了這門古老的藝術。這些實例引起西方科學界和醫學界的矚目,使得西方科學界逐漸認可瑜伽。當科學界證實瑜伽有助於身心的健康和幸福,一般大眾自然很快接受瑜伽,進而引起風潮。
教學風格與人格特質
課堂外的艾揚格溫和開朗,但是只要一觸及瑜伽,尤其是在教室練習時,他就變成一顆燃燒的火球,熊熊的火焰引爆四周所有的人的潛能。「嚴厲」是早期許多親炙艾氏的西方弟子一輩子忘不掉的印象與經驗。他的眼神、言語指令,有火燒電擊的能量。美國現今瑜伽大師之一傅蘭德(John Friend)回憶1989年在印度艾氏的課堂上,艾氏朝他吼了一句:「頭要往後」,這個不可違逆的命令有著驚人的力量,啟動了他全身細胞緊急回應──他的頭彎到極點,竟然看到了身後牆壁的踢腳板!此後,傅蘭德做同樣的姿式再也沒有達到這種程度。當然,這種逼人的火焰也有嚇壞西方人的時候。有一次艾氏在大會上演講教學,要一位學生示範頭倒立,學生戰戰兢兢做出姿式,沒幾秒鐘,就聽到艾揚格大吼「下來!」只見艾氏皺著兩道粗眉,一手插腰,一腳把學生的瑜伽墊子踢開,轉向觀眾毫不留情地說:「心不在當下,完全不在!」
傅蘭德感嘆,艾揚格的教學風格在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可能會有打不完的訴訟官司。五十幾年來,艾揚格對瑜伽的熱情與奉獻透過教學,在世界各地發展出深刻的傳承。這種心對心、奠基於愛與奉獻的傳承,使得全世界的艾氏瑜伽老師在體位法的練習與教學上都延續著艾揚格的精神與風格;或者反過來說,會受到「艾氏瑜伽」吸引的人,本身就有幾分這樣的性格。
有人批評艾揚格是「瑜伽運動員」,諷刺「艾氏瑜伽」是「家具瑜伽」,認為他的瑜伽只有身體層次,缺少靈性。關於這一點,愛氏在書裡面有費一番唇舌解釋。他的弟子也說:「跟艾揚格學習,能讓人心靈集中,專注提升,是這個『練習的品質』讓習者有修行上的突破。」說實在,靈不靈性,沒有跳進去深入個幾年,所說的話是沒有憑據的。
小說家嘔心瀝血寫完一部作品,編輯會照慣例說:「請寫一篇序吧。」大作家說:「我要表達的盡在小說裡了,就看小說吧。」艾揚格一輩子的身體修練、鑽研發明、教學風格、人格特質,書本文字能表達的極其有限。尤其身體練習的藝術以文字溝通,就像星球從遙遠的外太空經過一億光年,僅餘一閃一閃充滿詩意的星光,供世人遙望、冥想。
======================
瑜伽是一
「Yoga」這個字的意思是「結合」──個體靈魂和宇宙靈性(the Universal Spirit)的結合。這個觀念太抽象,不容易理解。為了配合我們能理解的程度,我把瑜伽解釋為:身與心以及心與靈的結合。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 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人的身體是怠惰的,心是活潑的,靈魂是光明的。瑜伽是要把身修練得和心一樣活潑,這樣身、心都活潑之後,從而導向光明的靈魂。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路可通達終極目標:照見靈魂(the sight of the soul)(譯註)。心的科學在瑜伽修行體系裡稱為帝王瑜伽(raja-yoga);知識之學稱為智瑜伽(jnana-yoga);責任之學稱為實踐瑜伽(karma-yoga);意志之學稱為哈達瑜伽(hatha-yoga)。這些派別名稱對古代經典的作者來說,就像鋼琴上的琴鍵,琴鍵有許許多多,但音樂只有一種。同樣地,個人的瑜伽修行驗證過程各有獨到之處,所用的言詞各有不同,但瑜伽卻是一體的。就像不同的國家對神有不同的稱呼,但神卻是唯一不二的。
以知性方式修習瑜伽的人說:帝王瑜伽是靈性的,而哈達瑜伽僅止於生理的層次。這個觀念大謬不然。就像所有的道路都會通往源頭一樣,哈達瑜伽也可以使人照見靈魂。那些如此區別哈達瑜伽和帝王瑜伽的人,有誰徹底研究過《哈達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或其他哈達瑜伽的古籍?又有誰徹底研讀過帕坦加利的《瑜伽經》(Patanjali, Yoga Sutras)?這部經典是帝王瑜伽的主要源頭。他們可知道《哈達瑜伽之光》的最後一章叫「三摩地篇」(Samadhi Pada)?它闡述三摩地的狀態,也就是和至高靈性(the Supreme Spirit)合一的狀態。而帝王瑜伽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不也是三摩地嗎?所以兩者有何不同?
如果不把「hatha」限於生理的層面,而稍微思考心理的層面,就會更瞭解哈達瑜伽是生理的還是精神的。ha是「太陽」的意思,也就是身體裡的太陽,指的是我們的靈魂;tha是月亮的意思,指的是我們的意識。太陽的能量永遠不滅,月亮卻有消長盈虧;也就是說,我們內在的太陽(靈魂)是永遠不滅的,而自靈魂汲取能量的心或意識卻像月亮一樣,有盈有虧、有起有伏、有上有下,不停地消長、波動。心或意識有如水銀,很難掌握。然而當意識和身體統一,意識的能量就穩定;當意識的能量穩定,意識也就穩定,這時靈魂充滿整個身體。
《哈達瑜伽之光》說,瑜伽是「穩定息的波動」;帕坦加利的《瑜伽經》說,瑜伽是「穩定心的波動」。心可以在剎那間多方遊走,它的動作非常迅速多變。可是氣息在同一個時間裡無法到處跑,它只有一條路,不是吸就是呼。它能暫時停在止息狀態,但不能像心那樣一心多用。《哈達瑜伽之光》說,「控制呼吸,觀察息的節奏,可以穩定意識」,這是以控制氣息或能量為始;帕坦加利的《瑜伽經》則以控制意識為先,然而兩者在某一點交會,到頭來了無差別。透過控制呼吸,就控制了意識;透過控制意識,就規律了呼吸。
就像樟腦燃燒時與火焰合而為一,心也融合於靈魂的火焰,這就是哈達瑜伽的最終結果。經典告訴我們:心與靈的結合是哈達瑜伽,帝王瑜伽也是心與靈的結合,因此兩者完全沒有差別。所以說,瑜伽是唯一不二。
瑜伽就是結合身心的修練。對修行的人來說,瑜伽也是結合心與智;對修行更深入的人來說,瑜伽結合了身、心、智與靈。
瑜伽傳統上分為八支:持戒(yama)、內修(niyama)、體位法(asana)、呼吸法(pranayama)、收攝(pratyahara)、心靈集中(dharana)、禪定(dhyana)、三摩地(Samadhi)。不熟悉這些術語的人,乍見這一長串名稱可能心生畏懼。但假以時日,這些觀念和字眼就不會阻礙你瞭解了。
瑜伽也能以三個層次:外層、內層、核心,或生理、心理、心靈三方面來看待。如此一來,瑜伽八支可以分成三部分:持戒和內修這兩支屬於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規範與修為;體位法、呼吸法和收攝這三支可協助個人轉化,以致了解自身;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這三支不是修練的方法,而是瑜伽修練的結果,能讓人體驗到照見靈魂。
雖然西方人經常認為瑜伽僅止於生理層次,其實它也涵蓋了身與心、心與靈的層次。這門科學把心從身體的束縛解放出來,邁向靈魂。當心和靈結合,靈就獲得自由,從此維持在平和、幸福的狀態。關在籠子裡的小鳥無法飛翔,一旦籠子打開,小鳥飛出樊籠,牠就自由了。同樣地,當心從身體的束縛解放出來,棲息在靈魂的懷裡,人就自由了。
瑜伽的第一個層次在於所謂的戒律,指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內修告訴我們該做哪些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事;持戒告訴我們該避免哪些有害於個人和社會的事。這些道德規範古今中外皆然,放諸四海而皆準。
遵行這些傳統戒律之後,再透過身與心、心與靈的相互作用、彼此滲透,致力於個人的發展。這是瑜伽的第二個層次,也就是練習功夫,包括體位法、呼吸法和收攝。體位法練習身體的各種不同姿勢;呼吸法是有關呼吸的學問;收攝是守住五官不到處攀緣,讓五官往內收攝專注於存在的核心,寂靜於內。
根據帕坦加利在《瑜伽經》裡的描述,瑜伽的第三個層次是瑜伽的珍寶,是前五支修練的成果,也就是: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心靈集中是一種全然的專注;禪定是靜心冥想;三摩地是瑜伽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與普世靈性結合的極樂境地。一棵樹在成長時得到悉心照顧,時候到了,樹自然就會開花結果。瑜伽修行也是如此,只要持之以恆,遲早會綻放出自由、幸福的靈性芬芳。樹的精華在於果實,我們修行的精華就在於自由、寧靜、平和與幸福。
體位法的深度
身不離心,心不離靈,沒有人能在三者之間畫出界線。體位法在印度從來不單單是身體的練習,在西方卻被視為如此。可是受到西方的影響,如今甚至許多印度人也開始這麼認為。
甘地去世時,蕭伯納曾說,或許千年以後才會再有一個甘地出世!甘地並沒有修持整個瑜伽八支,他只遵行了「不傷害」(非暴力)和「真實」兩項原則。然而透過這兩項原則,他主掌了自己的心性,並且為印度贏得獨立。如果修持一部份的戒律能讓甘地變得這麼偉大、這麼純潔、這麼誠實、這麼神聖,那麼有沒有可能修練瑜伽的另外一支──體位法──來達到靈性的最高境界?或許很多人認為體位法是身體的訓練,如果你不明瞭體位法的深度而說出這樣的話,早已錯失了瑜伽的恩典。
下面幾章我會稍微詳細說明修練體位法所涵蓋的層面,並且顯示為何單單修練體位法即包含了整個瑜伽八支的修行之道,從持戒、內修,一路到三摩地。我有意深入探究體位法的各種層面,因為西方人普遍只把它看成身體層面的練習。
我們初學體位法時,只是摸到皮毛,做出來的姿式都是表面的,這時可稱為「嘗試作用」(conative action),意思是說,我們的心生出了學瑜伽的想法和意願,想努力嘗試。「嘗試作用」僅僅是最直接層面的生理作用。
然後,身體在做各種姿式時,突然間皮膚、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所有的知覺器官──感受到肉體發生了變化。這可稱為「認知作用」(cognitive action):皮膚有了認知,認出了肉體的動作。
第三階段我稱為溝通、交流的階段。這時心觀察到皮膚的認知作用和肉體的嘗試作用有了接觸,而達到了體位法中的「心的作用」(mental action)。在這個階段,心加入工作,由知覺器官帶到行動器官,確切了知此刻正在發生的事。心猶如肌肉動作與知覺器官之間的橋樑,把智能連接上身體的各個部分──肌肉纖維、組織、細胞,一直到皮膚表層的毛細孔。當心加入工作,新的念頭從裡面生起,我們可以專注的看,並且記住動作的感覺。我們感覺到身體裡的變化,並且省思:「這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是什麼?」我們用「心」來分辨。這有分辨能力的心,觀察、分析身體前面、後面、內部、外表的感受。這個階段可稱為「反思作用」(reflective action)。
最後,當動作有整體的感覺,而在伸展之中沒有任何波動,這時「嘗試作用」、「認知作用」、「心的作用」,以及「反思作用」全部聚合成一個完整的覺知,從最深層的我到皮膚表層、從皮膚表層到最深層的我。這是瑜伽的靈性修練。
身體包含三個組合體,在這三個組合體裡有數個層面。粗顯體對應於身體構造層;精細體由生理層、心理層和知性層構成;核心體又稱因果體,其他二體皆依因果體而生,這是喜悅的靈性層。當身體裡千千萬萬的細胞都聚集了這五個層面──當內外合而為一,從細胞到真我、從有形的身體到存在的核心──那麼這個姿式是冥想的姿式,已經到達了體位法裡最高的冥想境界。
這就是統一,就是帕坦加利在《瑜伽經》第三章所描述的統一,它包含身的統一、息的統一、感官的統一、心的統一、智的統一,乃至於最終的真我與宇宙萬物的統一。
體位法必須如此演練。這不是一天練得成的,也不是幾年練得成的,而是終生的修練。習者需要有信心、記憶力、勇氣、專注,以及不間斷的覺知這五種瑜伽修行維他命。有了這五種維他命,就能征服身體的五個層面,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瑜伽本為結合、連結之意,因此身與心的結合、本質(nature)與關照者(the seer)的結合即為瑜伽。除此之外,別無他物,一切盡在其中。在完美的瑜伽行者身上,豐沛的本質生命暢流無阻。
謹慎的藝術
許多瑜伽書籍提到一些特別的潔淨法(kriyas)。但是如果你仔細閱讀《哈達瑜伽之光》,就會發現書上說它是治療法,不是瑜伽的一部分。潔淨法是無藥可醫之後的方法,在施予這種猛烈的療法之前,病人已經試過許多其他的療法──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的。現代醫學也有一些猛烈的治療手段,例如腎上腺素是猛藥,若是所有的藥劑都無效了,才施予腎上腺素。同樣地,在古時候,當其他方法都失敗了,才採用潔淨法這種猛烈的治療法,據說健康的人不應該做潔淨法。
那本書還說,潔淨法有的效果,體位法和呼吸法都有。現在很多人以為哈達瑜伽就是潔淨法,事實並非如此。哈達瑜伽包含體位法、呼吸法、收攝、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潔淨法是不同的東西,只適用於某些異常疾病的治療法。
有些人用水、繩子或布,來潔淨身體的內部通道。我做的是「空氣潔淨法」。我練呼吸法,用氣息來潔淨身體。既然大自然已經給了我們呼吸這一條氣脈,為甚麽我要插一些外物到身體裡?所以我說那些潔淨法是沒有必要的。
你吞下或半吞布條,如果布條不夠乾淨,造成胃部感染發炎生膿,你要怪誰?有幾個人能熟練吞嚥布條的技術,或是坐在水裡用肛門吸水?大自然給了我們自然的瑜伽系統,迥異於那些潔淨法。所以古籍上明言,潔淨法是猛烈的治療法,只有在非常的情況才可使用,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如果你想親眼一探究竟,請參閱《哈達瑜伽之光》第二章第21節。
你種了一棵樹苗,觀察它生長。可是如果你每天拔起樹苗,給它換地方,樹苗就死了。同理,你不應當用這些猛烈的方法來干擾神經系統。潔淨法是給其他瑜伽方法不奏效的病人使用的,若是一般人使用,久而久之會因為不當使用身體系統而導致病變。
練習體位法也應當小心,要考慮習者的身體狀況。例如,舉起雙臂會直接造成心臟的負荷,所以心臟有問題的人要避免舉起手臂的姿勢。舉起手臂會對心臟造成負擔,所以我們不教這些學生任何站立的姿式,立姿對他們無益,並且造成刺激。
我很難跟西方人解釋激勵性運動(stimulative exercise)與刺激性運動(irritative exercise)的不同。以慢跑為例,醫學說慢跑激勵心臟,可是我們要弄清楚激勵和刺激的差別。心跳增加,並不意味心臟得到激勵。激勵的意思是「能量增加」或「活力增加」,可是運動也可能造成不舒服或疲乏。慢跑造成心跳快速,對心臟而言是不舒服的刺激。
體位法裡的後彎動作比慢跑還難作,可是不會刺激或干擾心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保持平穩的呼吸,維持規律的心跳。所以我們在教體位法時,必須明白哪些動作確實增加活力,哪些沒有增加活力。做了增加活力的練習之後,絕對不會疲憊。努力練習之後覺得舒服,表示這個練習有增加活力。但是如果做了十幾分鐘之後覺得疲累,這是明確的訊號,表示你做的是消耗能量的刺激性運動。這個道理也適用於瑜伽。例如,我看到我的學生用刺激性的方式教導半月式──極緊繃、極沈重、全身肌肉繃得緊緊的。這就是我所說的,用消耗能量的刺激性方式做瑜伽。這時我會上前,教學生如何用激勵性的方法做半月式。
老師要深知每個學生可能都有生理上的缺陷或病痛,必須試著去激勵有毛病的部位,而不是去刺激它。教瑜伽很簡單,但是要教得正確則很困難。雖然每個人的肌肉、關節、肌腱的結構都一樣,但是由於個人習慣不同,造成生理、心理的不平衡,使得結構受到干擾,老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因此,班級人數多時,有時需要把較弱的學員挑出來做不同的動作,或是特別關注,才不會有人受傷。
再回到學員心臟有問題的例子。心臟是一個袋狀的肌肉,位在左胸的中央。當這個袋子向外轉,表示心臟發生擴張,確定有心臟病。體位法裡的肩式橋式和臥姿抬腿靠牆這類姿式會幫助這個袋子回歸到原來的位置。可是舉起雙臂時,心臟會移開正常的位置,所以我們建議有心臟病的學員不要做這類對心臟造成負荷的姿式。
我們也不教這些人做頭立,因為頭立時血液奔流快速,而且在進入頭立姿式時,學生容易憋氣。Cardiac spine支撐心臟的肌肉,所以心臟病患者必須鍛鍊、強化背部這些支撐心臟的肌肉群。想想地震之後的情況,心臟病發作就像心臟發生地震。地震之後的幾天內會發生什麼情況?會有餘震,大地在餘震中慢慢地、慢慢地調整結構。不會有第二次的大地震,但是在大地重新安定下來之前會有持續的餘震。心臟病發作之後也是同樣的情形。心臟病發作之後,保護心臟的肌肉很硬,肌肉纖維非常緊,因為它們先前賣命工作保護心臟,而且此時心臟仍有餘震,因此首先必須放鬆這些保護心臟的肌肉。我們給予一些會使這些肌肉柔軟的姿式,等肌肉柔軟了,就經得起下一次的發作而不會出問題,因為肌肉已經放鬆了。如果你要那些肌肉本來就很緊繃的人做頭立,肌肉為了平衡會更加緊繃,你可以預料會出什麼事。
我這麼詳細的舉例解說,是為了你好,讓你知道遇到學生有病時必須用什麼方式來練習體位法。有人或許會做不必要的冒險。如果有人要冒險,就讓他自行負責,但是你不要冒險。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墊子放鬆肌肉,躺下來攤屍,加上簡單的呼吸,這樣就夠了。
再提醒一件跟所有女性學員有關的事,就是月經期間最好不要做倒立的姿式。月經期間經血自然而然排放,如果排放不順,就會頭痛去看醫生;如果流量太多,也會去看醫生。在月經期間做倒立,經血容易收回去。如果倒立阻礙了排放,經血會包覆在體內。剛開始時不覺得有甚麼異樣,但是經血受地心引力的影響排不出來,可能逐漸在裡面形成覆膜,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囊腫、癌症等疾病。所以月經期間不要做倒立的姿式,而適合做前彎的姿式,就完全不會影響經血排放。這類姿式可以維持經血自然排放,同時可以收縮器官,使經血早點排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