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柏杨及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03:49
                                                                鲁迅、柏杨及未来
                                               文/吴世柱
午休的时候,妻打来一个电话。那浑浑然的睡意全无,便在书橱里翻了翻,把柏杨《再论丑陋的中国人》捧在手里,慢慢地看。

其实,我看这书时确实是心不在焉的。思绪跑到最初读《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这书刚一面世,令世人震惊。仿佛柏杨的这本小书,刺痛了“美丽的中国人”,这“美人”便对柏杨质疑说:“小老头,我是何等的美丽,你居然说我丑陋?”柏杨回答:“给你一面镜子自已看,和人家对比你就知道自已有多丑了。”有比较才有甄别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可“美人”就是不肯承认自已的丑陋,把镜子一摔,把柏杨先生骂了个狗血淋头。还给他一个“崇洋媚外”的名头。

柏杨挨骂,大抵是因为他的标题写的欠缺艺术。从逻辑的角度讲,“中国人”是一个种概念,包括了全体的中国人,前面用“丑陋”限定,当然要惹些口舌。当然,这正是柏杨的性格,有话直说。而鲁迅先生笔下的丑陋却是含蓄的,要让人深刻地挖掘,认真地对照,就如算命先生说的模棱两可的话。或许,这是文风的不同,但他们所要的效果却是一样的:都是给世人一面镜子,对比丑与美。

鲁迅先生笔下的Q、孔乙已等等形像,多为市井小人物。这些用符号代替的人物虽然看起来非常具体,但是仔细推敲起来,这些符号的外延却非常广。在现世仍还能找得到。虽然,某些人不会自认是孔乙已和Q,但是他心虚的很。还好,这些人混迹于“中国人”这个种概念里得个遮荫,如滥竽充数里的那个人,装模作样,也算是一分子,好歹地活着。而柏杨却不是抽像地用Q似的符号来揭露丑恶,他更是习惯于拿着一根针,对着丑陋的脓疮一针戳去。令那丑陋的人即疼又没有面子。正如一下子把滥竽充数的人揪了出来一样,所以这才是其被人骂的原因。虽然被人骂了,但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知道有人滥竽充数忽悠我们。

一个人的优点是承认缺点和错误;更大的优点是能接受别人指出的缺点去改正错误;而达到圣人般的优点是自已认识并改正错误。然而,圣人在中国毕竟是凤毛麟角。我们还要有赖于别人的批评和指正。鲁迅与柏杨正是通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缺点与错误,现在许多好的网络贴子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接受这些镜子,而不是摔碎这些镜子。

然而,有些人总是听不得被别人说丑陋。甚至要对举镜子的人动杀机。两极的情况便会出现:一是说真话的被杀被抓,杀不了、抓不得那就堵了他的嘴巴;二是阿谀奉承盛行。杀鸡儆猴起到的作用就是逼着更多的人沦为虚伪的人。假话、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文化成了某些人研究的课题。这些人从祖宗的字典里违心地拼些歌功颂德的话来。那是多么的造作、多么的虚伪、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恶心!但是,听的人笑眯眯、麻酥酥,说的人再拿着手掌“啪”的一声贴在马屁上,那听众真是舒服极了!于是,一片歌舞升平,安定祥和,没有镜子对照的人当然自认为漂亮极了!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至今没有培养出孩子能听得进批评的美德。这也是国人不愿被指为丑的原因。比如有人生了个男娃,前来贺喜的人会说:“这孩子肯定会当官的”。因为“中国人判断个人,总以政治前途来衡量。”孩子能当官,家长定很高兴,这小孩子虽然朦胧,但看见人笑,知道是好话,便自小迷于这样的好话。

如果有人说句实话:“这孩子会死的。”那家长定会怒打这人一通。“这孩子会死的”是不是实话呢?是实话啊,哪个人不会死呢?而现今这个社会,孩子更是宝贵,在家早已登基作了皇帝,爷爷奶奶七姑八姨三舅……等等更是不敢对这小皇帝说什么违抗的话。如果哪个人出来指责小孩子有缺点、错误,那这家里人会很不高兴的,生怕惹孩子哭起来,忙手乱脚,不知所措。于是形成了中国孝道的新沦丧:孩子在家指手划脚、大呼小叫、唯我独尊,爷爷奶奶七姑八姨三舅倒成了孙子;于是小孩子自小也便听不得批评。这样说实话的人,当然会被打了。

中国的未来,永远在孩子身上。前面两例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哄孩子:中国家长也是自小便开始“哄孩子”。孩子不听话,或要让孩子作点什么,先要给他个未来的许诺,但未必是真。先哄了再说。孩子被哄的高兴了,也就慢慢地习惯了泡在这样的瞒哄之中,学会了瞒哄之术,再去瞒哄别人及自已的后代。孩子如此,家长责任重大。所以,家长的责任就是把“未来”培养成一个能改掉坏毛病的人群。而不是遗传或继承了家长的坏毛病的人群,更不是把坏毛病发扬光大的人群。那种新沦丧是要亡国的。然而,“未来”是在怎么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呢?能否成为一个全新的“美丽的中国人”呢?

柏杨先生说:“我们需要的是耐心、无比的耐心,培养孩子们……将来新国民踏入社会,他们爱好和平、器宇轩昂,气质高贵,胸襟开阔,自尊尊人,成为真正可以参与国际事务,负起国际责任的族群(《人权思想的觉醒,是美的诞生》)。”

新国民,应该是美丽的。

                                                                        一语惊坛fanguozhi: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女儿的班会,班会是女儿主持的。临近高考复读的同学压力剧增,很多同学不堪重负近于崩溃,女儿央求我给她同学做点疏导。我嘲弄女儿:你的心态好取决于我长期疏导,这个不假;它来自于父亲对女儿的了解,来自于女儿对父亲的信任。你的同学叫你父亲去做疏导,恐怕是无用功,你老师也不一定同意。女儿利用主持班会争取了机会。

女儿告诉我就谈谈对她的教育就行,我打了个腹稿,归拢了一下思路,信步去了女儿学校。

有道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到了学校才知道学校有自己的统一安排,播映了一个‘感恩’的教育片,片中充斥着父母的浩荡之恩,痛斥那些无知少男少女不知感恩、不如畜生,誓言铮铮、哭声阵阵。搞的我有些晕头漲脑回不过神来,这哪和哪?明明是加压,怎么减压?到底是加压还是减压?

女儿可不顾及我的感受,她要对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长,让同学一睹‘她爹’的风采。我就只好站了起来,原先的腹稿早到九霄云外,信口讲了起来:同学、老师,列位一看我这个糟老头,就知道我是文革过来的人,最了解‘忠孝’是中国专制社会得以维系的支柱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思想现代化的屏障之一,感恩还不足以成孝,我还是觉着它能成为思想的藩篱。年轻的时候读过鲁迅《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一文,时间很久了,我读书向来不精,不过我确实为此做过认真的思考,我三十二岁做了父亲,今天看来我的这个思考还是有效的。我不太能够接受今天的感恩潮,尤其是不能接受那套用“感恩的心”伴奏的工间操试图达到的目的;劳资合作是交换、是契约,有什么恩义可言?谁该感谁的恩?父母对儿女也没有什么恩义可言,当上天赐福于你,使你创造了生命,使你的生命有了成果,谁又该感谁的恩?不知在座的诸位家长如何看法,反正我是不接受女儿的感恩,只接受女儿的爱。我教育女儿最大的秘诀只有一点,就是:尽量帮助女儿建立自信,让她学会从生活中吸吮自信,使她的思想长上翅膀,在自由的旷野上飞翔。我也希望在座的诸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谢谢!

孩子们一片掌声!过后女儿说:老爸,你表现的很优秀,同学们特喜欢你!我没有得意,我知道孩子是不一样的,或许这番谈话对某些人生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