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南第一大港在哪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3:05
古代江南第一大港在哪儿?(2009-08-04 08:33:31) 标签:贾云峰 青浦 青龙镇 江南第一大港 杂谈 旅游 上海  分类:你不知道的上海青浦

本篇博文参加“现金大派送博友全互动”活动,欲知详情请点击

 

 

 

如今的上海正在朝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更有着迅速建设中的世界一流大港——洋山深水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建设东方大港的梦想。

上海作为港口城市有着悠久的航运历史,其实早在百年前,上海青浦就有着当时的江南第一大港——青龙港。

 

洋山深水港——中国人的东方大港之梦

 

青龙港位于现在上海青浦区北部的白鹤镇,自集镇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今白鹤镇包括了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南宋的古青龙镇及周边一带。可以说,白鹤镇是由古青龙镇演变而来的。

 

关于青龙白鹤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白鹤镇边的那条河不叫“白鹤江”,而被称作“美池”。那里的乡民安居乐业,过着平和、安宁的幸福日子。不知什么时候,安宁的小镇飞来了一条大青龙,它呼风唤雨,作威作福,还要当地的老百姓每年献一个黄花闺女和十头牛供它享用,把百姓们害得苦不堪言,怨声四起。

看着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度日如年,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决定替天行道,除掉大青龙。当她听说千里之外的鹤山上住着的仙鹤公公能够拯救百姓时,就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来到鹤山,向仙鹤公公求救。

仙鹤公公问她:“你想为民除害,这是好事,可是你愿意牺牲你自己吗?”“愿意!为民除害,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愿意!”姑娘斩钉截铁地回答。仙鹤公公微笑着点了点头,拿起羽毛扇轻轻一扇,顿时,姑娘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鹤。白鹤姑娘飞回家乡,与大青龙展开了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大青龙,可她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白鹤姑娘临死前,怕大青龙还魂过来,便用尽最后的力气,衔来一块块石头,垒起一座塔,镇住青龙,使它永世不能再危害百姓。

这座塔便是后来的青龙塔。白鹤姑娘也气竭力尽,一头栽进了青龙塔边的“美池”里。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无畏的白鹤姑娘,就把“美池”改称为“白鹤江”。这美丽的传说,使“白鹤”和“青龙” 这两个地名延续至今。

 

 

青龙镇之名,最早见之刊于苏州人朱长文所撰的《吴郡图经续记》:“昔东吴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于此地,因以名之。”光绪《青浦县志》载:“青龙镇在青龙江上。” 

五代时期,青龙镇已形成港口集镇。宋淳化二年(991年)初,设水陆巡检司及镇将,负责守卫巡逻,还兼管财政。景祜年间,朝廷派文职官员到青龙镇理财,并相继增设了官廨、镇学、税务、监狱、官仓等。

《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税收为15879贯400文,几乎占了当时华亭县商业收入的一半。

元丰五年(1082年),大书画家米芾出任青龙监镇。文学家梅圣俞曾撰《青龙杂志》,为现在上海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志中记载:青龙镇有坊(街巷)三十六,桥二十二。三十六坊为见山坊、至喜坊、先登坊、合浦坊、福地坊等。林鉴于淳祐年间监青龙镇,将镇治、坊巷、桥梁、道路加以全面整治,并编纂了《青龙镇志》,其中记载了那时青龙镇的规模:街长三里许,有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烟火万家,商贾云集,茶坊酒务繁忙,亭台塔楼相望,高大的建筑龙江楼、四宜楼极为著名。这一切都显示了当时青龙镇的繁华。

 

现在的白鹤镇古风犹存

 

 

在唐代,上海地区最繁华的区域就是青龙镇,它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称为“沪读"。它水深域广,阔达二十里,是对外贸易进出的港口,到宋代更见繁盛,当时人作《青龙赋》,说:“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这里的夷主要是指日本和朝鲜人。

当时,今天的上海市区只是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旁的一个渔村,早期的上海就是在上海浦边发展起来的。

 

唐朝诗人皮日休《沪渎》诗云:“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兢骈罗,水怪争渗漉。”说明当时青龙这个地方的水产丰富,渔事已相当兴旺。由渔事而形成集镇,由集镇又成为港口,随着吴淞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青龙镇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内外贸易集散地,由此也成了最早的上海海港。

那时,苏州和秀州(浙江嘉兴)等地的内外贸易均在此集散。苏州一带的贡物也都在此经吴淞江从沪渎转口北运,南洋、日本、新罗(朝鲜古国)等地的商人每年都要来此交易。苏州、杭州、湖州、常州等每月有商船来此,福建漳州、泉州和浙江明、越、温、台诸州的商船每年要来两三回,真是“人乐斯土,地无空闲”。

历代的文人雅土,也与青龙镇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游历、或隐居、或留下名篇佳作。

其中有晋张翰的《秋风歌》,有唐陆龟蒙的《松江怀古》、白居易的《松江观鱼》等,有宋梅圣俞的《青龙海上观潮》等。最著名的、也是把当时的青龙镇描绘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宋应熙《青龙赋》了。

文中说到,当时的青龙镇控制着吴淞江的咽喉向江淮和浙江深广的内地辐射,紧连着东海而与沿海福建等地通商往来。且寺塔高耸,亭台相望,南有隆福寺(原名报德寺,今青龙寺),北有隆平寺(原名国清寺),还有胜果寺等,境内物产丰富,贸易繁忙,文化相当发达。当时,青龙镇有“小杭州”之誉。

 

青龙镇是一个以海内外贸易为支撑点、具有鲜明个性的商贸型宋代江南市镇,形成了以青龙浦两岸为中心的狭长形傍海依河水乡大镇。

1988年,在青龙寺西500米处的开河工地上,发现了唐代的土井2口,宋代的砖井4口,出土了一批唐宋瓷器。从出土的唐宋遗物分布看,当时的青龙镇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镇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四五万人。应该说,这样的镇区规模,在宋代已是相当大的。其有序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丰富的人文资源,造就了“海纳百川、开放大气、追求风雅”的市镇风格,可谓宋代江南市镇的杰出代表。

 

青龙寺出土的精美瓷器

 

历史证明青浦确实在古代为江南第一大港。

青龙港的辉煌过去,现在可能并不为人所知,但时至今日上海地区民间仍然长期流传着“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