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PK超常儿童:“80后”对“90后”的教育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9:08
高考状元PK超常儿童:“80后”对“90后”的教育建议(2008-09-24 10:00:45) 标签:教育 考研 超常儿童 人大附中 王羽熙 北京  高考状元、超常儿童、偏才怪才,几位迥然不同却又都成绩斐然的学生做客腾讯嘉宾聊天室,跟我们讲述他们的高考,他们对教育的独特认识。

林茜(左)王羽熙(中)吴天际(右)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腾讯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超常儿童的教育。上一次,我们请来的是人大附中的几位老师,他们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跟我们聊了该如何发现孩子的特长,并给他们每一个人都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舞台。而今天,我们请来的是我们这个话题的几位主角,几位名副其实的超常儿童。我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首先,坐在旁边的是2007年北京高考(Q吧)理科状元林茜,毕业于人大附中,现在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就读,欢迎你。林茜:大家好。主持人:坐在她旁边的就是“绘画才子”王羽熙,他18岁以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从人大附中走进了国内最高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欢迎你。王羽熙:大家好。主持人:旁边这位是被称为“发明之星”的吴天际,2006年从人大附中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欢迎你。吴天际:大家好。不凡源于心态和头脑主持人:很高兴邀请到三位嘉宾到我们的聊天室,跟我们一起聊聊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其实我刚才的介绍确实是非常简单的,因为这三位同学虽然发展的道路截然不同,但却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而最终又都殊途同归,各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下面我们就跟三位同学一起来聊一聊。首先问问高考状元林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林茜:我觉得我可能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也有我自己特别喜欢的某一方面,比如数学、音乐,有一些方面我只是了解,我基本上知道皮毛,但是有些东西我会去深入的学习。主持人:就是在全面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长,并且能够就自己的特长作出一些成绩,是这样吗?林茜:对。主持人:吴天际认为自己是个超常儿童吗?你是怎么理解超常儿童这个定义的?吴天际:我觉得“超常儿童”一开始听上去好象是很不正常的感觉,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特殊的一方面,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方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都有“超常”的一方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从小到大动手能力方面培养了不少,动手能力还算比较强,可能有一些创新的想法,这方面可能有一些特长。主持人:据我了解,王羽熙3岁开始写生,8岁举办个人画展,10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创办出版漫画丛书《新游记》,18岁以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从人大附中走进了国内最高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所以我就不问你是不是超常儿童了,你肯定是超常儿童。你自己觉得这些经历是不是很不平凡?王羽熙:做人经历不重要,你经历这个,经历那个,都是过去的。我从来不去看我过去得到过什么,像出书也好,或者被采访也好。每次被采访之后,在电视上放,我都不会去看,因为我觉得那是过去的一页,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我目前拥有的东西,我拥有的首先是熟练的技能,这个技能是从小培养的。当然了我觉得以我现在的状态没有资格说自己画画有多优秀,因为毕竟画画这个东西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平稳的心态,和一个会思考的头脑。平稳的心态能够帮助你分析周围的事物,不管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冷静地去分析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善于思考的头脑能够让你抛开一切,去挖掘事物真正的本质。就好象我画画一样,很多人说当时要高考了,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画画上面,但是当时我心里很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或者说我在这个社会上将来想要有所作为的话,只能通过一种这样的途径。我想“超常儿童”就是具备这样平稳的心态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至于哪方面超常是不重要的。主持人:也就是说,虽然你把自己归到“超常儿童”这一类,但并不是认为自己画画画得好,而是因为你的心态和头脑。王羽熙:对。数学33分,照样上北影主持人:刚才在发布会上你谈到,很多人采访你的时候,总喜欢拿你数学33分上北影的事说事。这是一个你逃不开的话题,也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点,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也不免落这个俗套,想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看33分上北影的?王羽熙:我很乐意谈这个。我觉得大家现在为了讨论这个问题而故意把它看得很重,大家认为33分上北影是很值得说的一件事。实际上是这样,我33分上北影的意义是,我数学是33分,我文科学得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对于我这样画画的一个孩子来讲,真正需要具备的文化素养、文化修养就是在传统文化和文学这方面,所以我认为我语文、英语(Q吧)学得好,历史学得好,人文科学学得好就足够了,我没有必要再去花精力或者花时间去研究自然科学。所以33份上北影这件事,两方面讲,一方面反倒是反映了我文科学得好,因为我超了录取分数线200分;第二方面是学习究竟是为什么学习,我可以数学只考33分,但是我考上了最好的电影学院。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根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那33分肯定不行,但是考电影学院的话,33分足够了。从侧面也反映出来,一个人在一方面有缺陷,比如数学学得不好,比如物理学得不好,它并不影响你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并不是一个决定因素,只是一个参考的因素。人大附中给了我们自有发挥的空间主持人:听了三位同学刚才的介绍,不管他们自己是怎么认识自己的,但就大家来讲,或者根据“超常儿童”的科学定义来讲,他们都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超常儿童”的范畴。那么,你们三个怎么看待人大附中给你们提供的教育?是不是给你们每个人都提供了适合自己的舞台?林茜:我觉得人大附中很大的特色是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比如一个高三的学生想出国,可能在别的学校会有很多压力,但在我们学校几乎是没有压力的,虽然这样对学校来说并不是很好。比如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们跟国外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我们不需要离开学校,人大附中会把来自于意大利,或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很多国家的学校来交流,给了我们很多机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跟课本上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在人大附中各种各样的课程特别多,这些不一定在高考上能带来很实际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学校,它是把我们作为一个学生来培养。主持人:你大学生活的这一年里,以前人大附中给你的这些东西,现在发挥出效果了吗?林茜:我觉得挺多的,因为现在我是院学生会主席团的成员之一,那我就要组织很多活动,事实上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有过很多这样的经验。我组织了这个假期的安徽暑期实践。在学校里经常会组织一些小的活动,虽然不大,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小的东西的积淀,你怎么能够组织一个大的活动。比如今年我们有个数学活动是面向北大全校的,是由我负责,所以我就不会害怕,有很多事情你在高中经历过了,就会比那些只顾学习应付高考的人成熟很多,会很快的适应这个角色,所以我觉得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吴天际:我觉得人大附中确实像林茜说的这样,老师会关心每一个有不同点的同学,像人大附中说的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我只是有些小想法,然后很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是老师主动对我很感兴趣,他会找我谈一谈,问我做的东西有没有兴趣再做得更深入一些,有没有兴趣参加一些比赛。人大附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老师去关心你各种各样的特长,而不是说会让你的特长因为没有人管而荒废掉。主持人:或者只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吴天际:对。王羽熙:看这个问题要从根本看的话,就是人大附中老师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素质,并不像我们大家所理解的高中老师是多么残忍的一个职业,尤其像教导主任,或者年级组长这种。但是人大附中这边好得多,尽管到了高三,该高压还是得高压,但是高一高二我们基本上都是玩过来的,在别的学校看来,我们基本上都是在玩,但是玩来玩去都玩到了北大清华。这就是因为老师和学生都明白大家该干什么,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所以老师不会控制学生去干什么。主持人:你们是不是庆幸选择了这样一所学校度过你们的中学生活?王羽熙:“庆幸”这个词有点矫情,我觉得是人大附中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它,这是双向的选择。人大附中看中了我的才华,我看中了人大附中的环境。只能说比较幸运,但是谈不上庆幸,我这个人做事就不存在什么侥幸。吴天际:因为我也不太了解其他学校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是就我在人大附中的感觉是,同学们是非常和睦、非常和谐的群体,大家各有各的特长,但是都能聊到一块。现在到了大学,最好的一帮哥们还是在附中认识的一帮同学。主持人:吴天际也很谦虚,说自己平常搞一些小东西,有一些小的想法,然后动手去做而已。我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吴天际被称为“发明之星”是名副其实的,在他的学生生涯中凭借优异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曾经获得第25届全国青少年奖,赢得了“小小科学家”的称号。获得这些荣誉,学校的教育给你提供了什么帮助?吴天际:就比赛这方面来说,当然是国家办的比赛,我们有专门负责科技活动的老师,所以老师们也很清楚这些比赛活动,就按照老师的指导报名,老师都会帮你,参加科技活动都是有一种体系的。我觉得获得了这样的荣誉,其实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到大学以后,还能有科技探索的思想。包括到大学以后,你去做一些实验,能留下以探索的眼光做实验的想法,而不是最终要达成实验的结果,以应付的去完成事情。另外,留下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像查查文献这方面的能力确实也有提高。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吴天际:我们经常聊天、谈话,老师也像朋友一样。以前在附中的时候,最后要比赛的那段时间,各种报名表,各种答辩、试讲的活动老师也组织过,我们经常跟老师有交流,跟老师经常探讨。我们都爱玩,而且能玩出名堂主持人:我听说王羽熙高中的时候拍过一个英文剧,你给大家介绍一下。王羽熙:说到这个事,每回采访的时候都说这个事。这原本只是人大附中英语角的活动,说白了就是我们把这个东西给弄得特别隆重,结果后来大家特把这个当回事。现在我觉得我这种做法挺不好的,虽然涌现了一批特有能力的同学,但是我觉得挺耽误功夫的。像我们班整整两年都在搞这个,高一和高二都在玩这个。主持人:为什么想搞这个?王羽熙: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学生生活太无聊,有这种可以进行课外活动的机会和时间。第二,学校放纵这件事,姑息这件事,包括教务处的处长,就是所谓的教导主任,都是我去动员他,演出那天帮我把校长请来,看我这个东西,折腾了两年起码能看一下。尽管班主任他们来找我谈过话,因为毕竟太牵扯精力,但是最后没有办法,还是被我们说动了。第一,这种热情和执着能感动任何人,第二这帮孩子们确实没有因为这个东西太耽误学习,这是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现在我看来,这种事情作为学校来讲,如果我是校方的话,我就既不鼓励,但也不批判。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这是培养一个班凝聚力、创造力和优秀人才的特别好的方法,就是因为这种事才涌现人才,大家才从单调的学生生活中提取出更丰富的东西。正好我们班凑了一拨爱玩的人,所以在我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玩了两年,最后什么事没耽误,我们班高考成绩非常好。现在想想,大家一直在回味这件事,好象当时还有点影响力,因为之前的活动没有搞得这么声势浩大。吴天际:从你们以后,这个基本就成为了一个传统,每个班都试着要拍一把,后来不拍舞台,拍DV了。王羽熙:我们之前聊天还说呢,等将来有资本了,就回人大附中设立一个像奥斯卡奖一样的,每年走红地毯,然后评奖,一年评十几部。玩也要玩出水平,人大附中的孩子是有脑子的,玩的是这件事情的精髓,不是胡打胡闹的。老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允许了这件事。我应该感谢老师,换作其他的学校,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高考班搞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主持人:林茜你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很标准的“好学生”,你是怎么看像王羽熙这种很爱玩,而且玩得很有名堂的学生?林茜:大家可能因为2007年我高考有个好成绩,都觉得我是个传统意义的好孩子,但其实我也是很爱玩的。当时我去看学长的英语剧的时候,以为每一年都是这样的,以为是很多年的传统。我们高中的生活非常的丰富多彩,除了课本上的东西也很丰富多彩。我觉得一个孩子的视角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不太可能把书念得很好,因为任何一个书本都不能独立于生活而存在。如果你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那高中生活太凄惨了。所以我们那几个非常优秀的班课外生活都是非常丰富的,像王羽熙学长这样玩得非常出色的人虽然不多,但是可能每个孩子都会很爱玩,他的生活被课本和课外生活一起填满的时候,我觉得高中的生活应该很是幸福的。所以我现在回想我的高中生活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都是在读书,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主持人:这么说你也是非常喜欢玩,那你是怎么安排时间,怎么让自己做到这么全面的,你觉得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异于其他学生的地方?林茜:我觉得我挺普通的,不觉得是超常儿童。大家都觉得玩就一定是对学习有反作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你去游泳,是让你脑子另外一部分去活跃,让读书的这部分休息一下,你回来的时候再读书效率会很高的。体育运动这方面,比如男孩子喜欢踢球,但是踢球的同学在我们班的成绩也都是非常好的。其他的爱好,比如你去和人交往,比如你其他的能力,或者去参加一些其他的活动,可能与书本上的东西不一样,但这是锻炼你另外一方面的能力,不能够说占用了学习的时间。就好像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去走向同一个目标,我觉得不一定说是占用的学习的时间。可能很多同学会担心去尝试另外一种活动,家长们会反对。就我而言,我爸爸妈妈非常开明,他不去管这些事,老师也不去管,就给了我非常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活值得怀念,超常教育教会我们很多主持人:你们三个回顾自己的中学生活,能给自己的中学生活打多少分?有没有遗憾?吴天际:我觉得中学生活过得还是很好的,也有一些成绩,也有很多非常好的朋友,在一个非常好的集体里度过了最宝贵的三年,我感觉比较理想。要说遗憾其实也有,我在高中的时候,社会工作做得少一些,这是一小点的遗憾吧。真正在中学的时候,气氛好其实是很重要的,在中学认识的这些同学是你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学同学大家的目标还是比较单一的,大家对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目标都是自己能有一些成绩,能上个不错的大学,这个目标是比较单一的。在大学的同学可能各自都已经有了对未来的规划,所以努力的方式都不一样,不像中学的同学这么能合得来,我觉得中学能在一个特别好的气氛里度过是特别重要的。要打分的话,应该是85分,优!王羽熙:我是在人大附中读了六年,前三年打分肯定是不及格,后三年打分应该能打100分。因为后三年各方面我都没落下,都实现了自己预期的想法。考大学我也没耽误,玩也没少玩,朋友也没少交,现在最好的哥们还是当初的朋友,当时我们那届也很少有不认识我的。这些听起来好象都是这孩子在玩,但是对于我将来要搞艺术的人来讲,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人大附中里,由于跟一帮学习很好的同学在一起,所以条理性比较清楚,比一般学画画的人这方面要强得多,因为一般学画画的人没有条理,思维是很跳跃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上大学之后,我一直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都是源于这个基础。我认为没有什么遗憾的,最后不管我曾经考过多少分,或者我最终考了多少分,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为我高兴。林茜:其实我也是在人大附中读了六年。前三年的时候,我觉得大家的年龄都小,肯定还会犯一些错误,所以就不说前三年了,说后三年。后三年我会给很高的分,因为我觉得这三年很重要的就是人大附中告诉了我们很多可能,在人大附中里可以找到很多可能。我们每一周都会有升旗仪式,会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台上领奖,有体操的,有象棋的,各种各样。虽然你在底下,但是你会觉得这样的人会存在,他就是我身边的同学,没有觉得很高高在上。你会觉得有很多的可能性,你会觉得我也有可能会这样,我也有可能有一天会站在台上。去年,我就真的站在了台上,我站在台上就在想,底下的同学可能跟我当年一样,也觉得自己哪一天会站在这个台上。人大附中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了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敢想。当时在北大竞选学生会主席团的时候,他们所有人都告诉我大一的学生不会当选,因为之前好多届都没有这样的例子,我当时就想试试好了,无所谓啊,很多人不去试觉得怕丢面子,会觉得很尴尬,但是我觉得人大附中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不管怎么样我要去试一试,结果不好也无所谓,因为我去尝试过。我们眼中的“90后”主持人:咱们再说说另一个话题,现在媒体把“90后”归成了一个群体,今年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上大学了,你们觉得现在的“90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因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王羽熙:我觉得“90后”如果我们不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来看的话,毕竟会有很多人才涌现出来,因为毕竟是大浪淘沙,一波一波的。您刚才说他们越来越难教,因为现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他们成长的过程有太多的信息了。不管怎么说,作为“90后”的家长也好,作为“90后”自身也好,要理解什么是民族的。我觉得教育改革就应该改革成国学为主。因为我作为画画的,在艺术领域接触得比你们多,所以我接触到的痛心的事情就更多了。痛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没有留下来,总之我认为整体的文化氛围越来越不好,尤其是现在“90后”渐渐会成为社会的一股活跃力量,就像我们“80后”以前那样。我们“80后”所能留住的东西就已经很少了,那到“90后”可能就更少了。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不是说我打扮成什么样,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我们就成为西方人了,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教育的改革方式我倒不指望以国学为主,但是至少要有国学的内容,到底什么是国学?现在我觉得很痛心。现在北京一直在复苏老城的状态,我觉得有些时候你看到这些东西很无奈,你看到一些后人模仿重建这些东西,然后再留给一些更不懂的后人,你觉得这个事情有希望吗?说得有点沉重。林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今年的奥运会开幕式,我看了之后觉得特别感动,因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我刚出生不久的样子,就开始拆了很多中国的传统的东西,等我长大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了,现在就开始重建了。到北京来看,各国的人都觉得北京很现代化,感觉北方是第二个巴黎,第二个香榭里舍。但我觉得北京就是一个拼盘,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是什么。可能比我更小的孩子,他们长起来看到的就已经是一个拼盘样的东西,他们就不会知道原汁原味的北京是什么样。我们现在都很重视英文,但是我很少看到能像重视英语一样重视国语,不管是考试,还是在大家心中的分量。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但是中文好象还没听说过。大家都觉得美国好,美国的经济好,越往后面的孩子看到的可能越是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他们,我觉得他们就会迷失。我有很多小妹妹也在人大附中,他们都很想出国,觉得国外很好。这都是一种幻觉,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国外是很好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说“90后”的小朋友难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学会了去问为什么。之前的我们是一种接受器,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就得做什么,老师告诉我们考试我们就得去考试。慢慢的,大家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去考试,为什么要高考,觉得高考不只是老师的一个指令,我要明白为什么要高考。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就会觉得难教,比如从前50个孩子都是沉默的孩子,现在50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肯定会难教。主持人:林茜说的这个非常符合王羽熙对“超常儿童”下的定义,就是能独立的思考自己的未来。王羽熙:但是有一个不同,我3岁开始画画,我3-5岁期间是瞎画,5-12岁,我一直在临摹吴道子、徐悲鸿的画。包括大量的敦煌的壁画我都在看。但是现在一说就是我在哪学素描,我现在画素描也很不好,但是古典的我很好,我觉得中国的美术应该向这个方向看。什么是你民族的东西,我觉得现在“90后”已经学会问为什么了,但是他们不会问“凭什么”,凭什么你不去考试,你有一方面特别牛,你可以不去考试,但是凭什么,你说出来就没问题,我如果是“90后”的家长就没问题,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只要告诉我凭什么。只问为什么是一个很没有责任感的论调,所以凡事要问凭什么。吴天际:我觉得把“90后”归为一代,可能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些孩子们是成长在信息时代最成熟的时间,真正的信息时代在中国成熟。他们在没有完善的辨别能力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他可以接触到的任何东西。按传统的教育观念,老师们会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没有辨别能力的时候,会告诉他们什么东西应该是怎样的。但是现在,他们一方面要听老师、家长告诉他们社会是什么样的,但是同时他们自己有看到了,自己非常容易能通过网络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跟老师教的东西不会完全一样的,所以为什么会不一样,他们会产生疑问。学生、老师、家长,都该看看这套书主持人:这样原本使老师很神圣的形象坍塌掉了,所以在“90后”的心目中,他们觉得老师并不是无所不知的,老师说得不一定对。我为什么问你们这个关于“90后”的问题呢,因为我们今天话题的主题还是《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教育纪实》丛书,这套丛书很大一部分读者是学生,“90后”的学生。所以想通过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刚才的回答,也包括你们的一些经历,也了解一下你们今后的读者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俩作为这套丛书的主人公,你们对这套丛书是什么看的,如果让你们推荐这套丛书给别人看,你们最想推荐给谁?吴天际:这套丛书第一次出了8本,8本讲了8个人,我觉得这8个人各自的特点都非常突出,这些特性不是普通的学生看完能模仿过来的,几乎无法复制。我觉得大家看了这样的介绍,能去悟出来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应该怎样开展、怎样进行,而不能把这样简单的例子拿过来去用。这本书还是希望家长们多看看,我感觉培养学生,更重要的就是从小就很注重个性方面的培养,所以家长们看会更有帮助,从小就能悟出这种模式。王羽熙:这书就是给三种人看的,第一种就是“00后”,甚至是“08后”,因为一下给“90后”灌输这种东西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没有办法立刻就反应过来,学习应该是这么学的,他们有的现在已经上大学了。第二是给家长看,家长的范畴就大了,可以是“90后”的家长,亡羊补牢也不晚,“00后”的家长未雨绸缪也不早。看完这套书,我希望家长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超常能力,赶紧送人大附中,人大附中最后就变成一个X战警式的特异功能学校。第三就是给老师看的,或者是没有受过人大附中这么开放式教育的老师,他们明白一下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教育叫做特长教育,不要看到这个孩子数学考3分或者33分就直接打入死牢。所谓教育,教育还是得从施教的人开始,受教的人是跟着施教的人走,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说“90后”已经来不及了,家长也算是施教的人,能学点是点。主持人:林茜知道这套书吗?林茜:听说过,我觉得“90后”看了这套书,就是告诉大家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很多“90后”崇拜王羽熙是看到他数学得33分,可能他自己得33分也会很得意,因为很多人对王羽熙没有完整的了解,就以为他在玩,其实他很努力,他有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套书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不是告诉我们他们有多么天才,有多么不一样,我觉得这可以让一些孩子停止幻想,让他们走一些适合他们的路,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王羽熙:也不是重点推荐给谁看,我认为有识之士就会看。你说这个老师要是没有觉悟的话,硬塞给他看也没有意义,在任何层面上来讲都是这个道理。就算是70多岁的老头看这个书的时候也会得到启发,可能在教育孙子的时候也会有用。我觉得这是一个科普读物,所以只要对这个方面有兴趣的人就会看,而不是我们推荐给谁看谁就会去看,什么事情都要客观。主持人:总之这套书讲述了我们8个超常儿童的主人公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些经历,可能会对大家有一些有益的启示,希望大家对这套图书有一定的关注,看看这些孩子是怎么学习、生活并最终成才的。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也要结束了,感谢三位嘉宾的到来,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林茜:谢谢。吴天际:谢谢。王羽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