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粤语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4:27

 

  ↓1946年清明节,胡汉民的后人在拜祭   →旧阵时,香港人拥上广九火车回乡拜山

  ■老城印记

  □魏长明

  又是清明节,市民纷纷前往各处墓园拜祭先人,身在外地的游子也千方百计回来扫墓,尽守孝义。

  民国年间,社会动乱,经济不景,广大市民,特别是贫苦阶层视回乡拜山为艰辛之旅,人们写了一些打油诗,讲述清明节拜山的心态和情形——— 

  

  ●祭祖,找不到山坟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期间,广东各地历经战火,光复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有人想回家乡祭祖,却找不到山坟:

  

  梗住心头恨未平,

  至憎提起过清明。

  自从乡下经沦陷,

  宗祖山坟已掘清!

  

  曾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1936年病逝,当时政府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由于准备日后搞国葬,当时在广州东郊龙洞的胡汉民墓只是一个土堆,陵墓的大批石材放置一旁。谁知胡的墓园未及建成,广州已经沦陷。在抗战结束的1946年清明节,原来埋葬胡汉民的那个土堆不知所终,无奈之下,胡氏家属只好对住龙洞的那个山头拜祭一番。

  ●返乡,袋中最羞涩

  1946年的广州,百废待兴,市民生活凋敝,揾食艰难。清明节到了,饭可以唔食,衣可以少穿,祖先却不可以不拜。从乡下来广州打工的人,有机会返回家乡,望眼欲穿,本应高兴,但辛苦了一年却是袋中羞涩:

  

  打份牛工确系冤,

  清明才得返家园。

  老婆来信殷勤说,

  记买乌鸡白凤丸。

  

  乡下的妻子不知道丈夫的窘境,还希望他能回家拜山时多带手信。清明天气,非风即雨,道路泥泞,无论多难,大家总是扶老携幼,齐齐上山,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扫墓儿孙确认真。

  不信好山唔使拜,

  相逢都是拜山人。

  

  ●搭车,如猪只入笠

  旧时交通不便,长途奔波、挤车赶船的人也有不少牢骚:

  

  岂真开放鬼门关,

  何必清明正拜山?

  大众逼埋三几日,

  搭车搭渡亦麻烦。

  

  清明节人来人往,各条公路增加汽车,佛山至九江各段,复员后即恢复通车。火车方面,由于广州往西北江的乘客较多,返回广州的较少,于是广三线增加三水车上落两次,广九列车也增加了班次。尽管车次增加,麻烦也添了不少,旅客搭车,如猪入笠,秩序混乱,手续烦琐,有《搭广九车难》诗:

  

  清明时节禀人山,

  排队成朝似站班。

  黑市车票飞起咬,

  有人袋袋又平安。

  

  逼实人堆冇晒符,

  上车落站两糊涂。

  关埋铁闸绳拦住,

  车站排成八阵图。

  

  人多坐车,黄牛党炒飞,车站外排长龙,车厢里人逼人。可知旧时广州的“春运”不在春节,而在清明。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