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美国信用卡危机显现 中国不会发生类似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4:50
 《瞭望》文章:美国“卡危机”启示中国

  中国远离美国信用卡危机,但要注意到,远离不是因为产业健康而是产业幼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 实习生洪鸣

 

  近期,美国最大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在其网站上登出一则有悖于常理的告示称,只要持卡人在今年3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付清所有账单,就将获得一张价值300美元的储值卡。但是,这300美元并非无偿的,持卡人的账户将随之而自动注销。美国信用卡公司“利诱”持卡人注销账户的行为,是美国当前信用卡危机显现的鲜活写照。

  据统计,截至2008年10月,美国人总的信用卡债务接近1万亿美元,相比2003年增幅超过25%,除此之外,美国人还有总计10.54万亿的抵押债务。不少分析师认为,2009年将是消费信用史上最糟糕的年份之一。其中的悲观者甚至预言,以信用卡为代表的资产抵押债券和垃圾债券、按揭抵押债券,将引发美国资本市场的新一轮崩盘,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这些坏消息暗示,美国信用卡领域已经拉响了警报。采访中,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总裁李卫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来的欧美失业大潮,信用卡持有人的还款能力不断降低,美国信用卡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尽管中国在此领域远离危险,但需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借鉴和积累应对信用卡风险的经验,完善我国信用卡产业的监管。”

  失业率攀升“引爆”风险

  事实上,李卫平和很多业内人士半年多之前就深刻感受到了美国信用卡风险加剧。2008年10月,当时身在美国的李卫平已经看出了美国信用卡产业的“不良发展趋势”:一定期限以上的还款率在逐步下降,一些发卡机构和银行不断提高风险拨备的金额,发卡机构给持卡人的授信额度也在逐步削减。

  根据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0月,17家大型信用卡托管机构逾期30天未还款的违约账户已激增26%,未还款总额逾173亿美元。与此同时,信用卡坏账率上升18%,总额逾9.61亿美元,呆坏账已占信用卡业务总量的5.5%。

  作为中国最大的信用卡经营机构的负责人,李卫平介绍说,在西方国家,信用卡主要发挥消费信贷的功能,通俗而言就是透支。这和西方国家过度消费倾向正好吻合。但是透支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之上的。当其一般持卡人在经济上行周期中超前消费时,人们的收入一般能使其按期还款,风险不会暴露出来。

  “一旦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这些人的就业、收入都受到影响的时候,风险马上就暴露出来了。”他告诉本刊记者,美国信用卡危机的直接肇事者,就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不断向上攀升的失业率。

  根据美国劳工部于3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美国失业率上升0.5个百分点至8.1%,创下了198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一月之间,65.1万个工作职位流失。而从经济步入衰退以来的14个月来统计,企业已裁减440万个职位。

  失业的增加,直接增加了信用卡的违约风险。根据著名评级机构惠誉国际估计,失业率如果升至9%,信用卡撇账额将增加20%。而根据研究机构INNOVEST报告预测,美国信用卡市场今年撇账额将高达960亿美元,是2008年的2.3倍。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信用卡市场崩溃,所造成的冲击绝不亚于次贷危机,这将进一步打击美国经济。“接下来,西方国家信用卡市场的风险暴露会呈一个增长的态势。”李卫平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

  中国远离“卡危机”

  对于美国的信用卡危机是否会蔓延到中国?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危机”?李卫平表示,“和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现阶段信用卡产业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并非透支收入,信贷风险总体来看并不高。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信用卡产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可控的。”

  李卫平从中国的消费习惯和中国信用卡业的发展阶段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当前不会发生信用卡危机的原因。

  其一,和美国的借贷消费相比,中国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强,以量入为出为主。在美国,信用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消费信贷,而在中国则主要作为支付工具。中国人在用信用卡时都会有一个预期收入和未来还款能力的判断,以免自己陷入不良持卡人队伍中,对自己个人信用造成影响。

  在美国居民的财富结构中,证券相关产品占70%~80%,是典型的资产型财富结构。一旦遇到危机的话,资产破灭,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就会迅速恶化,以往的中产阶级可能一下子变成了负资产人群。美国家庭的信用主要靠负债表来维持,一旦负债表恶化,个人信用就会随之降低。而中国居民的财富结构则以储蓄和现金为主,2007年,中国人资产财富占比仅为10%~20%,因此,中国受资产破灭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二,中国信用卡产业规模还比较小,透支额度也小。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但是信用卡只有1.5亿张。而在美国,人均持卡数在5张以上。西方用卡环境比中国完善,持卡人比中国多,超前消费的量也远大于中国,这些因素对全社会的透支规模形成乘积关系,相当于放大倍数,造成其整体透支规模远远超过中国。与此相比,中国银行卡的发展有着中国自己的特色,即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为辅。从交易量来看,借记卡的交易量占到76%,信用卡的交易量是24%。

  李卫平举例说,工商银行目前发行信用卡达4000万张以上,持卡人逾3000万,整体的授信额度为1200亿左右,但是实际透支额基本上在200亿左右。和工商银行逾30000亿的总贷款相比,200亿的透支额,尚不足10%。

 

  未雨绸缪

  在欧美金融危机、主要金融机构市值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而牡丹卡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卡机构之一。

  李卫平表示,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加强风险管理,不仅要在短期内防范风险,更要着眼于中国信用卡产业未来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快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发展状况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我感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李卫平表示,整个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最核心的就是对广大持卡人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价以及发卡机构如何运用这些评价的信息、指标给他进行个人授信。
  李卫平告诉本刊记者,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在为信用卡申请人审核时,主要看其收入、社会地位、年龄、职业、资产等。但是,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银行在审核过程中,开始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虑。目前,授信过程中主要参照公安部门身份证系统的自然人信息和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另外,各家银行还会通过本行内部的客户关系维护系统来审核。
  “但是,真正的信用一定要通过交往得来。”李卫平认为,高收入不代表会有好信用,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由于只记载了由发卡银行所记载的基本数据,比如个人消费信贷情况,个人住房贷款的归还情况,银行卡的透支、超支不还的情况,对于判断个人信用还远远不足。

  因此,银行应通过信用卡申请人和社会打交道产生的信用记录,来评判其信用情况。这些信用记录可包括纳税情况、公用事业费用的缴纳情况、房租水电煤气通讯费用缴纳情况、社保基金的缴纳情况甚至电话费的缴单等。李卫平表示,诸如此类的信息综合起来,就是个人征信体系的雏形。

  李卫平认为,尽管美国的信用卡产业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优点和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就包括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基本涵盖了美国人出生以来的所有档案信息,包括在学校受处罚的信息都包括在内,相当于一个美国人的‘个人完全档案’。基于此,美国人的信用卡违约成本非常高。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李卫平同时表示,由于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牵扯到的部门太多,因此,要想构建起来,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例如,李卫平表示,中国持卡人对信用卡的认识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当前,持卡仅仅注意到信用卡在支付消费方面的便利性,但是很少有人将其和个人信用联系起来。

  基于此,不少持卡人同时拥有多张信用卡,但是却不善于经营信用卡,从而影响到个人信用。而一旦出现不良信用记录,持卡人的信用度就会降低,进而影响到持卡消费的额度。以央行去年10月出台的“七折房贷”利率优惠政策为例,对于一些信用卡逾期未还款的申请者,信用风险监管较严格的国有银行,往往将其拒之门外,从而申请者无法享受“七折房贷”。

  因此,接下来,信用卡发卡机构和持卡人要共同努力,发卡机构要给持卡人更多的信用卡方面的知识,一般持卡人也要自觉地学习,并维护个人的良好信用。

  而且,李卫平表示,中国的消费习惯和欧美国家不同,因此,中国在发展信用卡产业的过程中,不能将欧美当前的发展模式直接照搬,而是把一些合理、有用的东西,与我们经济发展、人民便利结合起来。

  李卫平强调,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卡行应该尤其认识到,必须由以往的“拼数量”,升级到向“质量发展”的转变。在继续推进信用卡产业加速发展、大力发展的总目标和大前提下,必须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合规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做到尽早预警风险,加强审批标准管控。

  比如,发卡机构在对信用卡申请人进行审核时,应该由“审收入”转变为“审信用”,而且审查的信用范围要尽量扩大和细化,从而大幅度提高犯罪分子的造假成本。

  另外,为了最大程度地防范风险,发卡机构应采取适当降低初始透支额度的策略,“就跟读书一样,开始时从小学读起,没有入学考试。小学读完了升初中。卡如果用得好,信用额度自然会升级,升到高中以后,作为一个成熟持卡人,自己就会管好自己的信息,不会让犯罪分子伪冒自己的卡了。”李卫平表示,“宽进、低额、多用、升级”的发卡策略,不仅有利于个人信用的管理,也有利于发卡机构最大程度上掌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