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破解千古之谜:和氏璧其实是颗大钻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00:44
学者称破解千古之谜:和氏璧其实是颗大钻石 2010年09月19日 08:59 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24

核心提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就这一历史记载,王春云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

山东嘉祥东汉墓葬中“完璧归赵”画像石拓片,是有关和氏璧的最早的历史图片资料。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9月18日B14版,作者:记者 吴聿立,原题:《是谁破解了和氏璧千古之谜?》

本报“博雅”栏目在《天人沟通 玉璧为媒》中简单地回顾了玉璧的文化历史,并提及和氏璧。和氏璧,是妇孺皆知的传说久远的中华国宝,而与和氏璧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和氏献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在已经过去的2000多年时间里,感动了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然而,和氏璧同时还是一个谜。

也就是这个千古之谜,挑战着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的智商,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百家争鸣”,给出了和氏璧的材质是“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碧玉”、“蓝田玉”、“玛瑙”、“独山玉”等观点,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翡翠说”。近日,中科院王春云博士倾25年之心血写就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面世。记者有幸拜读后,感觉这两本合理解释了和氏璧之谜的科学著作更像是破解千古历史之谜的侦探小说,也是中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科普图书。

解璧之说

“拉长石说”:就“拉长石说”而言,先后有湖北省地矿局工程师郝用威先生(1986年)、浙江宝玉石研究所袁奎荣教授(2001年)宣布破解和氏璧材质之谜

“和田玉说”:先后有2002年的“玉石之路”科学考察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的金镶玉奖牌设计活动组织者支持“和田玉说”

“独山玉说”:先后有南阳市委宣传部在2008年央视《探寻和氏璧》节目中、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研究员赵光赞先生于2010年初在《宝玉石周刊》撰文支持“独山玉说”

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以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方式将河北邯郸杨清藻工艺师设计的中空玉环认证为“和氏璧”作品

和氏璧之谜堪比哥德巴赫猜想

和氏璧之谜,是中国所有自然历史文化之谜中最富魅力、最具影响力、最让人回味和思索的谜团,至今仍被国内超过100多部各种各样的未解之谜书籍评为各色未解之谜,如“世界未解之谜”、“中国历史地理未解之谜”、“中国历史之谜”、“人类宝藏未解之谜”、“未解知识之谜”、“中国文化未解之谜”、“人类未解之谜”等。原国际矿物学会主席、原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谢先德院士也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氏璧材质千古之谜的研究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数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这是因为和氏璧研究没有出土的考古实物,没有现场的见证人,也没有直接的实物描述,有的只是一些2000年前的学者对于和氏璧的间接描述。”

那么,和氏璧的形状、硬度、颜色、光泽、大小、重量如何?是何时发现的?又是怎样传承的?最后的归宿如何?为什么能“价值连城”?何以独享“和氏璧”的专名……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称,这些困惑了我们这个民族2700多年的自然历史谜案,被他在最新出版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两部著作中一一揭开。

和氏璧竟然与传国玺“两不相干”

谈起和氏璧,人们总会想起“琢璧成玺”的故事。因为从“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揣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和氏璧似乎与传国玉玺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在王博士看来,和氏璧与传国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国宝。

春秋战国时,作为镇国之宝和王权象征的和氏璧一直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和氏璧更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但在秦朝之后一直到后唐的千余年时间里,和氏璧又与历代相传的天下至宝——秦始皇传国玉玺变得纠缠不清。和氏璧由此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而被誉为中国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但是问题来了:秦始皇真的用天下至宝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玺吗?王博士苦心孤诣,通过精密的计算发现:传统认为的中空圆环的玉璧形状不适合琢成玉玺,而即便前人认识到璧可能指玉石原料,其大小也不可能被雕成“方四寸”大小的传国玉玺。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发现:秦朝灭亡之后,在两汉、三国到两晋的漫长时间里,人们看不到任何目睹和氏璧实物的历史记载,也看不到任何有关和氏璧与传国玺之间有雕琢联系的历史记载,而所有先秦的文献记载都表明和氏璧只是一颗鹅蛋大小、可以双手捧住的宝珠。因此他指出:“和氏璧与传国玺是两件独立的国宝,各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过往学者试图破解和氏璧之谜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试图揭开和氏璧的千古之谜。章鸿钊先生(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在其划时代的学术巨著《石雅》中第一次应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氏璧材质。他主要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关“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记载,提出和氏璧可能属于“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八种观点。在章鸿钊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后辈学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章老先生的几种观点继续展开探讨,即使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独山玉说”、“翡翠说”等,也是以章氏对于《录异记》的解释为论证基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就这一历史记载,王春云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

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在书中明确指出:杜光庭的时代距离和氏璧发现的年代超过1600年,距离秦始皇去世的年代超过1100年,根本没可能看到和氏璧,充其量也只可能见过唐僖宗那块与和氏璧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传国玉玺。因此,杜光庭的“杜撰”根本就不能作为和氏璧研究的科学证据。于是,上述各种过往材质观点的论理基础也就轰然倒塌了。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正统皇权象征“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走在时尚前沿的古代中国[组图]

中国古代军人穿什么去打仗?[组图]

揭秘北京古代“红灯区”:八大胡同[组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