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猎手——麦卡勒斯作品印象--日升之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0:51
孤独的猎手——麦卡勒斯作品印象 罗拉快跑 发表于 2009-8-3 1:54:00

十年前的报章刊登,兰登书屋评出20世纪最佳百部英文小说,报章还为海外邮购作了广告,其中两本书的黑白封面让人难忘,一个是《洛丽塔》,一双拘谨的女童的腿,膝盖以下,白色袜子,运动鞋,足尖相对;另一个是《心是孤独的猎手》,即三联艺文馆翻译的丛书同样的封面照,一个女人孤傲的表情,只是报章上图片不甚分明,看上去英气清俊,就像她写那部小说的20岁。

直到最近,才看完了三联版的麦卡勒斯系列,正如译者之一李文俊所言,“我像一名因故延宕的朝山香客,终于还是在偶像前还清了多年的心愿”。麦卡勒斯年少成名,执迷于自己的天份和金钱物质,孤僻抑郁,一生多病,29岁即瘫痪,终年50岁。不管她在自己的生活中是怎样一个自私凉薄之人,是如何疯狂陷入一场场情欲纠纷,她的作品证明,她始终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也许可以说,她从现实里汲取自己及他人生命的血浇灌出艺术的花。

麦卡勒斯小说技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一条故事的线索,草蛇灰线,时隐时现。在《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开篇即交代“南方有一个军事基地,几年前发生过一起谋杀案。这出悲剧的当事人有:两个军官、一位士兵,两个女人,一个菲律宾人和一匹马”,然后从容不迫从头说起,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登场,一个小事件引起另一个小事件,直到书的最后一页,所有的人物都刻画完毕,世态万象该说的早已说完,谋杀的主角才现身开了两枪,整篇小说也就结束了——始终有悬疑,但悬疑本身并不喧宾夺主,只是制造一点紧张,一条脉络。《婚礼的成员》是难度颇大的中篇,几乎只是小女孩弗兰淇和黑人女佣贝丽尼斯的漫长对话,小说共三部,在稍短的第一部结束时候,四十多页时,故事的线索才突然从弗兰淇的心里自然跳出,她要参加哥哥的婚礼,然后再也不回来,于是其后的叙述不再乏味,重复冗长的谈话里似乎危机丛丛,在一点点对青春成长的担忧中来回折腾,而到了婚礼的日子,即小说的第三部,只用了二十页不到的篇幅就干净收场,而青春之残酷纤毫毕现。

《心是孤独的猎手》则具有交响乐般优美的结构。开篇第一句“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立刻引人入胜,其后的叙述有行云流水之美,哑巴辛格失去同伴,搬到镇中心的公寓,于是他一日三餐的“纽约咖啡馆”老板小资产阶级比夫,咖啡馆的食客社会主义者杰克,他房东的女儿未来可能的艺术家米克,房东女佣的父亲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像四件乐器,围绕不发声的主题——倾听者哑巴辛格,各自奏响自己的乐章,衍生出许多次要的乐段,慢慢汇合成谐和交互的音律。当作者已倾其所有时,辛格得到被关进疯人院的同伴的死讯,开枪自杀,于是交响乐在亢奋的高潮戛然进入哀伤的余绪,四件乐器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奏出最后的旋律,异常完美。

麦氏作品的世界,永远困在美国南方,一座小镇或小城,棉田和纺织业,夏季漫长炎热,冬季无雪,一生见过一次海洋,烹调和美酒一向很重要。于是在败落的院落,嘈杂的咖啡馆,黑白相间的街头,故事与故事擦肩而过,悲剧重叠着悲剧。这个世界也是畸人和孩子的世界——哑巴,幻想症,驼子,酗酒者,同性恋,弱智者,与时代脱节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蓝色眼睛的混血黑人。相互间仿佛不同的生物,没有回应的爱,无法交流的思想。中篇《伤心咖啡馆之歌》最为典型,浪子马文爱着爱密利亚小姐,后者憎恨前者,爱密利亚小姐爱着李蒙表哥,后者背叛前者,李蒙表哥爱着浪子马文,后者鄙视前者。而这个世界里一些的细节,又令人恍惚想到自己的土地:三四十年代的萧条,过度发达早熟的消费信贷(分期付款),令每个贫困的家庭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胸无大志、麻木又相互鄙夷的工人、黑人,并不昂贵的房价,但到处是买不起房的租客。

《心是孤独的猎手》里的四件乐器,比夫对米克怀着混合萝莉情节的暗恋,直到毫不知情的米克从粗鲁的学生变成养家的店员,“她身上有了难以言喻的纤细气质和女人味”,这样,爱的花朵从绽放到垂败,一直像隔着玻璃的异景。米克则憎怨比夫,因为她偷过他店里的口香糖。比夫其实也同情信仰社会主义的工人杰克,在杰克逃离小镇时给了他二十美元,杰克的回答是“上帝才知道你想干什么,你再也不会闻到它们了”。杰克和觉醒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起初陌路,然后几乎谈到了一块,因为彼此的信仰,再然后是相互斥责,也因为信仰。四件乐器,只有在愿意倾听而不能诉说的哑巴面前,方才心满意足,各自以为找到知己。而哑巴不厌其烦地给同伴写信说小镇的一切,虽然他知道同伴并不识字。多么黑暗孤绝的世界。

麦卡勒斯的作品,确实体现出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出以诗意的描述。如一向慷慨优雅的哑巴辛格得知同伴已死,退房的时候,把酒店客房的两块小肥皂、三块毛巾、一卷卫生纸都塞进行李,坐一夜的火车回到小镇,却把行李丢在车站大厅,回到自己的房间,开枪自杀。米克七岁的弟弟巴伯尔闯了祸,冷静地留下误导的字条,皮带上别着厨刀试图出走,被找到后先是一言不发,最后突然大叫“是米克干的!”上尉潘德腾被兰顿少校与妻子的偷情苦苦折磨,却装作毫不知情,宾客相待,而发现二等兵威廉姆斯偷窥妻子睡觉时毫不犹豫开枪射击。艾莉森痛失爱女后,总是惊悸地想可怜婴儿尸体的腐烂和孤单的骷髅,直到通过层层的手续,重新挖出残存的尸体,火化并将骨灰撒到雪地。

相信读过《心是孤独的猎手》者都会对那个像男孩的米克印象深刻。她幻想成名后名字的缩写,“M.K.”与作者略相似,其实她便是麦卡勒斯自己,去咖啡馆买最便宜的烟,用手拂短发的动作,用指尖拉胸罩的前面,以免摩擦刚刚钻出来的娇嫩乳头,躲在别家的窗前偷听收音机里的莫扎特,作者是如此细心,如此倾心,永远饱含青春的理想,为家庭生计所迫,退学成为一身廉价打扮的女店员,多么令人神伤。《婚礼的成员》中的弗兰淇,是又一个少女时代的麦卡勒斯,一样地想入非非,一样地对第一次失身耿耿于怀,一样带着不懂事的小男孩,米克爱画画和音乐,弗兰淇则沉迷于剧本创作。从第一部作品《神童》开始,麦氏就不断地描写自己。爱密利亚是伪造了肌肉的但情感仍停留于童年的麦卡勒斯,利奥诺拉.潘德腾和艾莉森.兰顿则是麦卡勒斯的分裂,前者有她的野心和自负,但纵欲弱智,后者有她的艺术修养和孤独,但衰弱多愁。在她最后一部作品《没有指针的钟》里,麦氏又化身为混血善歌的黑人舍曼,孤独虚荣傲慢,不知父母是谁——俨然是黑白两种文化滋养的自私产儿。麦氏自身是双性恋,婚姻情爱皆反反复复,她的作品里,几乎完全排斥了性爱,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令人想到莎士比亚的道德灼见——“肉欲的满足乃是精力之可耻浪费。”

麦氏的作品想象力之丰富毋庸置疑,“夏天早上的阳光像小刀掀开沉睡者的眼帘”之类的妙语俯拾皆是,难得的是加入幽默感的天份。如《婚礼的成员》中有一段三人对理想世界的描述,黑人贝丽尼斯的世界里,人类全体都是浅褐色皮肤,不太黑,也不白,物产丰富,免费餐饭,“外加每周两磅猪板油”,弗兰淇的世界“将夏季整个删除,添加了更多的雪”,并不完全反对战争,同意设一个“战争岛”供喜欢打仗有荣誉感的人们消遣,人们可以随自己高兴来回改变性别,表弟约翰的世界则是美味和怪物的混合物,巧克力的地面,柠檬汁的雨,对于性别问题,他的浅见是,人应该一半是男的,一半是女的。《金色眼睛的映像》中,那个菲佣安纳克莱托骄傲庄严走进酒店,居然用女主人教的法语点菜,而女主人艾莉森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把法语翻成英语给侍者,由于菲佣的法语词汇有限,使晚餐显得“颇为古怪”。《没有指针的钟》里,老法官克莱恩收藏了大批早一文不值的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货币,梦想恢复南方的光荣,对黑人秘书舍曼大谈黑奴制的合理性,这已经是黑色幽默了。

以最有名的著作对比,麦氏的叙述方式好像油画,先是素描打底,然后在章节间变换叙述主体和视角,就像不断填充、修改不同的色彩,最后获得生动的图像,自然流畅。同是南方作家的福克纳,则类似雕塑,一个故事从不同的主体视角作出不同的描述,形成不同的侧面,最后获得立体而斑驳的效果。乔伊斯的作品宛如拼图,非足够细心就只有零碎的局部,非但得不出正确的整体形象,连局部也迷离难解,一俟完成拼图,则气势恢宏形象跃然。普鲁斯特的巨作好比建筑,先是不厌其烦打好不同部位的基石,砌起一组组精美的大理石,而最后的拱顶一旦完工,则整个建筑顿时熠熠生辉,原先的零散片段也获得新的意义。

最后对三联艺文馆麦氏系列收录的几本书作简单的评语:

中短篇小说集《伤心咖啡馆之歌》。《伤心咖啡馆之歌》这篇在国内享誉甚隆,有叙述的鲜明特色,但整体缺乏希望以及逻辑的力量,过于怪异,并不太喜欢。其他的短篇小说,如《神童》的心理描写、《席琳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的特异想象都不凡,尤其《旅居者》、《家庭困境》这两篇,温情怀旧而冷峻,很像张爱玲或迷惘时代的作品。《树石云》则不妨看作是《心是孤独的猎手》未展开的雏形。

长篇《心是孤独的猎手》。除了对马列主义的肤浅表述外堪称伟大。批判和怜悯,高贵而忧郁,流畅且强劲,20岁的作品如此成熟确是天才,麦氏肆无忌惮探讨了人生、爱、种族、阶级、语言、音乐、艺术、宗教以及哲学,甚至在对社会主义者的描述中也体现了一种洞察力——相信这是天份而非理性的理解。

小长篇《金色眼睛的映像》和《婚礼的成员》。两者都有詹姆斯小说的精雕细镂和对人性的洞见。前者的可读性更强,几乎可凭空虚构,后者则需要细致敏锐的天份,以及叙述安排的高超手法,尤其最后的收尾,简洁平淡中不露声色的悲凉。总体来说,麦氏更擅长的是中篇的布局,大多数美国作家也如此。

长篇《没有指针的钟》。材料是不错,布局太凌乱。仿佛随着疾病缠身和年岁增长,凌厉的天份已离开麦氏。麦氏通过此书呼应《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论题,在种族、阶级问题上显然思考得更深入些,关心的哲学从斯宾诺莎转向克尔凯郭尔,个别的人物形象也还鲜明,但总体上殊难令人满意——这是麦氏唯一未拍成电影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