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2:43

2008年的互联网舆情,与这一年的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大喜大悲。中国网民表现出一贯强烈的社会关怀,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同时,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发源地

(一)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是互联网在中国继续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一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二)网络资讯空前发达

互联网发展初期,中国网民的网络应用偏于娱乐和交友。2008年的新变化表现在: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在网络应用中仅次于网络音乐使用率。上半年网络新闻用户增长了5164万人,达到2.06亿人。2008年大事不断,是网络新闻发达的动因。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三大重点新闻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商业门户网站,累计每天新闻更新超过2万条,日均新闻信息浏览量超过20亿次。

中国网民密切关注时事,是网络舆论兴盛的前提。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正在成为社会舆论赖以生成的主要信息源。早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针对北京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1岁,报纸正在失去年轻读者。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截至2008年6月底的调查,中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八成以上网民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超过电视和报刊。

互联网具有跨媒体平台特性,反映快捷,是网络舆论得以兴盛的自身特有条件。四川汶川地震后的救援期间,互联网的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新闻中心为主,论坛/BBS、博客、播客、WAP等频道全面参与,24小时不停息地刊发地震新闻、信息和评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里有的新闻,差不多都可以在网上查得到。互联网自身也是信息的源头,各大网站派出编辑与传统媒体记者一道赶赴灾区采访,通过博客发布现场见闻。广大网友通过论坛/BBS和博客,自发地上传灾情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信息,网友志愿充当了“公民记者”。互联网信息也比传统媒体快捷。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名为“新闻人在路上”的QQ群中的网友纷纷报告“地震了”。14时33分,腾讯网通过QQ弹出窗口,发出第一条地震消息。比较而言,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汶川地震字幕新闻时间是14时5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插播汶川地震消息是15时04分。

(三)网络舆论平台的最新发展

所谓“网络舆论”,是指公众通过信息网络(有线和无线),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发表的意见。网民发表意见的三种主要载体,在2008年都十分活跃。

——新闻跟帖。门户网站的热门新闻后面,跟帖经常多达数万、数十万。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到5月19日22时,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8家网站的地震相关新闻跟帖量达到1063万条。

——网络论坛/BBS。帖文追踪新闻时事,畅所欲言,观点比较犀利。网民的访问率为38.8%,用户9822万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涯社区全站的日均发帖量比此前增加了66%,其中5月19日这一天的发帖量是平时的238倍。

——博客/个人空间。这是2008年增幅最大的言论载体,自全民用手机收发短信后,正在出现一个新的文化奇观,就是全民上网写博客。有42.3%的网民开设博客/个人空间,用户规模突破1亿大关,达到1.07亿人。其中,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内容的超过7000万人。汶川地震后,从2008年5月12日到5月16日,仅新浪网博客就发表博文2310万篇,表达了网友的震惊、悲恸和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此外,还有即时通讯群和移动电话短信。即时通讯群主要是QQ群(全国2237万个)和MSN群,按照同学、同事、同乡和同好来组成,形成一个个小众文化圈。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2404.6万户。海量的、快速扩散的手机和小灵通短信,幽默风趣,传递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同感受。

在传统媒体中,除了电视选秀节目外,受众参与属于特例而不是常态。但是在互联网上,网民倾向于主动设置议题,自发地形成热点舆论。虽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19.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但网络舆论的发达程度超过西方国家。比如西方的网络新闻反馈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跟帖很少,形不成网民对新闻的意见聚焦。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媒体受到严格管理,被赋予“舆论导向”的责任,因此民意往往借助互联网来表达。要了解真实的民意,上网是比浏览传统媒体更为明智的选择。

从信息量到观点数量,互联网都无可争议地压倒了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发源地。政府也开始正视这一事实。有关网络新闻的领导部门表示,如果把1999年5月9日网络抗议美国轰炸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看作网络媒体登上中国媒体舞台的标志,那么,拉萨“3•14事件”和汶川5•12地震则标志着网络媒体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四)2008年网络舆情排行榜

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我们选择了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和凯迪社区三大全国性时事类论坛作为网络舆情采样媒体;此次又增加了在奥运火炬传递等事件中风头强劲的中华网论坛,以及人文知识分子集中的博客网站牛博网。选择这5家论坛或博客,不仅是因为其原创帖文在全国网民中有较大影响力,而且其他论坛的帖子也会在这4家论坛中被转载和议论,通过它们基本可以窥见中国互联网舆论的全貌。根据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研究统计,截至2008年11月18日21时,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排行榜如表1所示。

注:①入选舆情均据要涉及较为具体的事件。

②天涯论坛数据来源于“天涯杂谈”板块;凯迪网络数据来源于“猫眼看人”板块;强国论坛数据来源于“深入讨论”板块。

③本表数字均为BBS原帖数,不含跟帖,不包含已被社区管理员从根目录彻底删除的帖子,但包括删除后还存在“快照”的帖子。另外,还剔除了重复的帖子。

2008年,由于互联网的影响,有些地方性、局部性的事件一夜之间被放大,舆论发酵,民意沸腾,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政府迅速响应,采取措施因势利导,改变了事件原初的发展方向,取得了各方较为满意的处置效果,维护了社会稳定。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对截至2008年11月18日21时,以网络舆论为推手、事件发展方向得以改变的舆情做了统计,得到表2的结果。

中国文化的智慧特别是幽默感,在网络舆论中得到充分展现。网络流行语的针砭时弊,表现了民众的正义感、对事实真相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等。网络流行语是反映这种网络舆情的较好指标,表3则显示了2008年网络流行语的排行状况。

注:①流行度的标准是指在百度、谷歌中搜索出来的网页数量。

②网络流行语“山寨”,剔除了地理意义上的“山寨”。

③网络流行语“俯卧撑”,未剔除体育意义上的“俯卧撑”,存在一定误差。但在2008年7月2日15时发布的Google上升最快关键词排行榜前10名中,“俯卧撑”系列就占据了4个,“俯卧撑事件”、“三个俯卧撑”、“做俯卧撑”分占第六、七、十位,而“俯卧撑”更是高居榜首。百度和谷歌的“俯卧撑”页面合计6690000,超过同为运动名词的“仰卧起坐”(1386000)、“引体向上”(749000),说明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和时事因素的增长。

二、网络舆情折射社会热点

(一)北京奥运表现出成长中的大国心态

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也曾被预言为中国社会的“成人礼”。北京第29届奥运会期间,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一种较为成熟的国民心态开始出现。

2008年8月15日中国女排迎战美国女排。女排曾经是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标本,而美国队主教练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女排前主力队员和主教练郎平。虽然中国队告负,但传统媒体和网民对郎平以及退役后出国执教和比赛的中国“海外军团”都表现得十分宽容。网友对郎平的评价是:34%的人认为国际体育大趋势是开放交流,32%的人认为这表明中国体育水平受到国际认同,12%的人认为这是个人职业的选择,只有16%的人主张海外军团本应为国效力,6%的人担心“海外军团”会威胁中国拿奖牌。

2008年8月18日,刘翔在“鸟巢”因伤退出男子110米栏预赛。网友对于痛失北京奥运“最重的一块金牌”感到震惊之余,58%的人表示理解,支持给刘翔一点掌声,认为这只是普通的退赛,不赞同因此批评刘翔;24%的人感到可惜和失望;只有18%的人认为刘翔有做戏的嫌疑,欺骗了13亿中国人,有损奥运精神。网民的平静心态,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队失利后的北京“5•19”球迷骚乱和“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后引起全国骂声一片,形成对照。

中国队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奥运金牌总数第一。对此,传统媒体普遍比较冷静,提请民众注意“金牌第一”不等于体育强国,中国的金牌含量还不是很高,全民健身运动不能算很发达。在这个问题上,网民的民族情感占了上风。据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对“金牌第一”是否是体育强国的问题,答“是”的人占73%,答“否”的人占27%;关于中国金牌含金量高不高的问题,认为“高”的人占87%,认为“不高”的人占13%。但对于“举国体制”,网民产生了较大分歧,认为“好”的占58%,认为“不好”的占42%。认可举国体制的出发点是:举国体育体制振奋了全民族的精神,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凝聚力。这部分网友批评国内媒体对金牌总数第一冷处理是向西方低头的“懦弱”表现。质疑举国体制的理由包括:很多金牌项目没有群众基础;冠军培养机制违反人性;纳税人的钱应该多花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上。

(二)公权力形象既大幅提升又屡受伤害

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时间做出批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晚赶到都江堰,以66岁的年龄在近5天的时间里踏遍7个重灾县市。国家减灾委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解放军部队、武警、公干消防部队从四面八方紧急调往灾区。在经过短暂的犹豫后,中国政府同意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网络舆论对政府的救灾响应速度评价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唐山大地震,认为汶川救援摒弃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影响,不像唐山地震对死伤人数等灾情隐而不报,此次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另一个是美国,认为汶川救援速度和效率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事件,不亚于美国对“9•11”恐怖袭击的反应,而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的救灾力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的优越性,超过了美国“9•11”事件。

与此同时,网民对灾区基层政府的表现也大加赞赏。比如北川县长经大忠在地震来临时大吼一声:“党员干部留下,让学生先走!”等到200多名学生安全撤出后,县干部才跑出快要倒塌的县委礼堂。对比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中,主席台上一声“让领导先走”,导致280多名孩子葬身火海,不少网友感奋于官员道德良知的进步。

然而,也要看到,在2008年一些突发事件中,基层政府、城管和警方因为违法行政、野蛮执法、亏待百姓继续给网民留下负面的印象。新年伊始,湖北天门市城管殴打魏文华致死,在网上引起对城管体制的尖锐抨击。7月1日,北京青年杨佳在上海持刀杀死6名民警,刺伤3名民警和1名保安。杨佳杀人理应受到舆论的严正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但在网上为杨佳鸣冤叫屈的并不在少数。对于杨佳是如何与上海警方结下深仇大恨,一些网民表示费解和质疑。有18%的网友表示理解杨佳;38%的人要求文明执法,提高执法水平;41%的人要求杨佳案信息公开透明;8%的人要求查清发生悲剧的原因;另有14%的人认为此案对于杨佳和牺牲警察双方都是悲剧。7月19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警方卷入胶农与企业的经济纠纷,强行带走胶农,引发数百名村民包围抗议。冲突中,两人被警察开枪打死,多名村民和警察负伤。网络舆论和一些报刊质疑警方职责的异化,从维护社会秩序变成了基层政府非法行政的“打手”,甚至是企业的“家丁”。

耐人寻味的是,10月11日晚上哈尔滨六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在网上一波三折。起初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警察;当网上传言林松岭有高官亲属背景时,舆论锋芒随即指向寻衅滋事的“恶少”,网文标题也改成了“六警察打死林衙内”。网民表现出“谁的权力大、背景大就反对谁”的倾向,值得深思。

2008年以政府为诉求对象的群体性事件不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瓮安事件。因为对一个女中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6月28日,瓮安县城一些群众聚集示威,焚烧打砸7小时。其参与人数、持续时间和暴力对抗性,在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中均创了纪录。一些网友尖锐地指出:有些地方的干群关系已经从“鱼水关系”,演化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一方面,是改革以来一些深层次问题积重难返,社会充满戾气;另一方面,民意汇集和社会修复机制运转失灵,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甚至是不实传言,社会矛盾可能突然激化。

(三)国难中的中国人并不“丑陋”

在2007年的彭宇助人被诉案,法官按照人心之恶断案,使网友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感到悲观。台湾作家柏杨2008年4月底去世,令人想起他的名著《丑陋的中国人》。然而,随后的汶川大地震,又让大家觉得:“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谭千秋、向倩等老师的遗体从废墟中被挖掘出来时,差不多都是同一个姿态:弯着腰,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翼护着自己的学生,这是大地震中最神圣的造型。解放军和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千里驰援,夜以继日救死扶伤。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网络成为中国人悲情宣泄的平台。佚名网友痛悼遇难学生的诗《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在网上流传,并在许多赈灾晚会上被朗诵。百度贴吧中“全国哀悼日吧”的帖子《送一个花到天堂,为逝去的美丽生命……》,截至6月2日点击量达166532,4809位网友回复送花。声势浩大的捐赠活动在互联网上展开,广大网友踊跃在线捐款。腾讯网与李连杰壹基金合作,网上在线捐赠突破2000万元,创下互联网公益慈善活动最高纪录。

然而在汶川地震中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道德失范个案。灾区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地震时第一个跑出教室,还在天涯社区撰文表示,在生死关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都不会管的。在这种时刻,是舍己救人还是自己先跑,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在道德上并无高下之分。许多网友抨击他是大地震中“最无耻的教师”,还送了他一个绰号——“范跑跑”。但也有网友认为不应对他过于苛求,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遇到危险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网上关于“范跑跑”事件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道德底线失守的现状。

(四)世界金融危机与经济民生

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难,A股市值下跌近70%,特别是下半年愈演愈烈的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一个严重打击。互联网上关于民生问题的舆论集中在股市、楼市,第四季度开始出现沿海地区企业破产等话题。

由于股民与网民的高度重叠,A股市场始终是网络舆论的焦点之一。2008年9月中旬对8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北京地区13家主要网站统计,3个月来股市帖文多达540万条,其中近三成是情绪化言论。对股市的议论集中在股吧和论坛股市板块,以及股民博客上。值得忧虑的是,股民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社会主流人群,他们对政府调控经济能力的信心与A股一样严重“失血”。在股民分散的综合性论坛中,也出现了较为理性的声音,如提出规范市场、打击投机集团比救市更重要。

2008年10月底至11月初,中央政府宣布调整居民购房贷款利率、最低首付款和住房契税。此前西安等城市率先出台了一些扶持房市的政策。网络论坛和专家博客对楼市新政展开了讨论,一部分人支持救楼市,因为房地产是地方政府财政的最重要来源,而且影响几十个相关行业,保楼市就是保增长。但更多的普通网友在论坛发帖或跟帖质疑,认为拯救楼市的最好措施就是让房价尽快跌到位,保增长不是保高房价,救楼市只会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那些暴利的房地产商。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4万亿元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案后,普通网民最关心的是政府的投资监管能力,希望4万亿元的使用能够遏制腐败、完善公共财政。

(五)2008年社会思潮

新一轮思想解放。2007年岁末,广东省的领导人提出,要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新一轮思想解放”随即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他地方领导人对进一步解放思想也有生动论述,比如湖南省领导人提出从“让利于民”到“还权于民”。与此同时,一些党内离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则借“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势头,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尖锐意见。这两部分思想解放的叙述,在网上都引起了关注,“解放哪些思想”、“什么力量在束缚思想”、“什么障碍必须清除”,成为各自表述、各有解读的话题。

普世价值。《南方周末》刊登编辑部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关于“普世价值”的论述在网上引起争论。司马南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抗震救灾是为普世价值吗?》对《南方周末》进行反驳。南方报系在人文知识分子中颇有市场,在凯迪、天涯等网络社区受到支持;而中华网与司马南背后站着一些传统媒体和个别学术机构。最后,7月4日的《人民日报》转载《北京日报》文章《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试图给这场讨论划下分隔号。但是,争论似乎并未因此而结束。

三、政府和网络舆情的应对

(一)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空前高涨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正视舆论“新格局”,即在传统的党报、国家电视台之外,关注都市报纸和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在人民网,胡锦涛与“强国论坛”网友聊天二十多分钟。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对话,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广东省领导人要求广东领导干部“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决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这是以四川震后堰塞湖的威胁为喻,重温中国的古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二)“问计于民”,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带动下,各地大兴“开门纳谏、问计于民”之风,就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征集意见,鼓励各界人士建言献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例如人民网开设网民“对书记省长说”栏目,湖南、山西、安徽等省的领导人都很重视网友给自己的留言,批示解决网友反映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汶川大地震后,赈灾资金、物资的监管备受网民关注。5月中旬,网上传言中国红十字会送给灾区的帐篷每顶高达13万元,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质疑。审计署随即派出审计小组入驻中国红十字会,对其接收的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进行跟踪审计与监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网上公布了援助地震灾区的物资明细表。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网络监督提高了救灾物资采购、分配的透明度。

另外,从瓮安、孟连等地的群体性事件,到山西、河北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互联网或者参与揭开事实真相,或者形成强大的民意压力,致使一批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地方官狼狈丢官,直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山西临汾市一位县长感叹:“在山西为官已属高危行业,搞不好就要锒铛入狱。我们现在是在鸡蛋上跳舞,当太平官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四)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西方一些学者通常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认为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2003年“非典”流行初期,由于疫情不透明,曾经引起国内民众的恐慌和国际社会的恶评。2008年中国接连发生诸多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在汲取最初的一些经验教训后开始改变突发事件应对方式,把快速反应作为重要策略,引导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舆论。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这是对近年来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汶川地震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报道震情灾情,“及时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在伤情满目的5月份,各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BBS对网友发帖、跟帖,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敞开绿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灾情即时大规模的发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五)从“维稳”到“促和”,网络舆情应对的新理念

以瓮安事件和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代表,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心态和处置手法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表面“维稳”转变为深层次“维和”。

“瓮安事件”影响深远。最初,地方政府延续传统政治思维,将其定性为“黑恶势力”挑衅政府,警方通缉,媒体讨伐,既没有公开事件的详情,政府自身也没有反思。此后的几天里,网上言论对此提出尖锐质疑和批评:34%的人以讥讽的口吻谈论贵州省公安部门发布死者的同学竟然半夜在桥上“做俯卧撑”的消息;31%的人要求“别把群众认定成黑社会”;22%的人质疑“当事人为什么没有出来说话”。7月初,贵州省委正式提出,瓮安事件的深层次因素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干群关系紧张”,撤掉了负有责任的当地领导干部。此后云南省委处理孟连事件也借鉴了瓮安经验,明确提出不能随意给群众扣上“刁民”、“恶势力”等帽子,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严禁动辄把公安机关推到第一线,绝不允许用专政的手段对付人民群众。

11月初重庆发生出租车司机集体罢运,地方政府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把事件说成“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的哥”的怨气从何而来,诚恳回应和认真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关注网上的议论,亲自出面与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代表座谈,协调出租车公司下调“的哥”的“板板钱”(份钱)。重庆的做法,在随后的三亚出租车罢运事件中被复制。两地交通管理部门均被问责。

虽然政府应对互联网舆情的态度整体有明显改观,但一些地政政府和部门在面对安全事故等公共事件时打官腔、拖延、瞒报的习惯动作仍时有出现,心存侥幸地希望通过“拖、压、捂、盖”等方式瞒天过海。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引起铁路客运阻塞,面对来自各方批评质疑,铁路部门不断以“官腔”回应,引起广大网民强烈不满。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尾矿溃坝事故以及河北石家庄的三鹿集团有毒奶粉事件发生后,相关地方政府甚至国家有关部门一度企图隐瞒真相或者应对冷淡,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

四、“火炬一代”的崛起

我们不妨把2008年在海外护卫奥运火炬传递的留学生,以及在国内奥运志愿者中的年轻人,称为“火炬一代”或“鸟巢一代”。他们从年龄上说差不多都是“80后”。中国超过2/3的网民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56%的论坛版主是20~30岁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是“火炬一代”。他们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因此对这个国家的兴盛和荣光感同身受,与新时期的社会体制和文化规则融合多于冲突。他们的教育条件优越,专业基础更为扎实。他们将是中国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领军群体。他们不再一味崇尚西方,更容易发现西方社会的缺失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和居高临下的批评十分敏感。

(一)“AntiCNN”与护卫奥运火炬的中坚

2008年上半年,因为不满西方媒体在拉萨事件中的不实报道和奥运火炬传递在欧美国家受阻,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反西方的热潮,而站在潮头的正是“80后”的“火炬一代”。23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生饶瑾创立了反对CNN网站,旨在揭露西方主流媒体对华的不实报道、“作恶的证据”。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网站的日点击率达到500万,注册会员10万人,全球网站排名维持在第1800名左右。据Alexa的网站监测数据,反对CNN网站在5月和8月峰顶时段的日访问量接近网络IP的万分之一,访问分布遍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主要国家。反CNN网站表示“并不对媒体本身,只反对媒体不客观的报道;并不反对西方人民,只反对偏见”,这与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后的街头抗议相比更为理性。国内网民在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在论坛/BBS和个人博客中的同仇敌忾,使西方媒体、政府和大企业感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这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是值得铭记的。

在奥运圣火全球传递过程中,在欧美几座城市遇到了很强的政治性干扰。“火炬一代”再度挺身而出,成为护卫火炬的主要力量,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等地都爆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议示威活动,其中以巴黎的规模最大,参与者达万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以身护卫火炬的上海残疾女青年金晶,站在巴黎共和国广场用一口纯正的法语演讲“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留学生李洹,在互联网上迅速成为“80后”的杰出代表。接着,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因其最大股东资助“藏独”的传闻而遭“抵制”。在北京、上海、武汉、合肥等十多个大城市,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数千名中国人聚集在家乐福门前表达不满。这一行为也引起了网络上的激烈争议。金晶呼吁网友慎重抵制家乐福,作家韩寒直指抵制家乐福“是非观太简单”和“不是真正的爱国”,更让年长的一代感受到“80后”不同寻常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青岛女孩王千源出现在美国杜克大学同情“藏独”的示威人群中,是否应该遭到“人肉搜索”和人身歧视,则考验着“80后”的价值评判和文化胸襟。

(二)北京奥运会上微笑的志愿者

在火炬受阻事件后的几个月,北京奥运会如期而至,大量活跃在赛场内外的“80后”志愿者再度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鸟巢一代”的网络形象较火炬传递时引发的争议更少,服务奥运被认为是中国年轻一代在全世界面前最成功的一次形象展示。连一向反华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出由衷的赞叹:“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亲切而不卑不亢,和日本的大学生不同,他们对国家前途明显充满了希望,他们让人感到青春的跃动,真是了不起啊!”

(三)更加“国际化”还是更加“民族化”

吸吮改革开放新鲜乳汁长大的“80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国际化、最有个性、最时尚的一代人。但另一方面,正如韩国媒体所意识到的,这些二十来岁的奥运志愿者爱国心强,“完全信任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妨碍奥运会的行为”,“不能容忍恐怖行为,奥运会必须成功举办”。对这一代年轻人,有学者提醒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从容易导致稍有不顺就产生一种“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的心理,连善意的批评也不能接受。“当今人类面临着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来解决,所以我们现在更加需要的是提倡国际主义,这点不是谈得太多,而是太少。”无论如何,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了“80后”一个难得的“补课”机会,弥补他们在个性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家庭责任感的不足。当他们经过风雨洗礼,把激情和理性、国际化和民族化相融合的时候,将形成比较完整的以“爱国、开放、积极”为特征的价值观。

五、问题与讨论

通过追踪观察2008年互联网舆情的新动向,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网络舆情的生成、发酵和消解机制,提高网络舆论危机预警能力。这里试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讨论。

(一)网络言论的开放与管理

2008年,互联网舆论的开放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政府逐步洞察和把握危机管理的要诀。“3•14”拉萨事件刚发生时,国内媒体失语。唯一留在拉萨的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记者詹姆斯•迈尔斯,见证和报道了一些藏人“大屠杀式的袭击”,店铺遭到抢劫、破坏或被点燃,公安民警、武警官兵的反应“克制”。迈尔斯的报道是反击“藏独”势力颠倒是非的有力佐证,可惜骚乱发生后,外国记者基本上被请出拉萨。在新闻资讯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事件却被高度政治化,使得中西方难以在新闻事实层面展开客观的交流,导致中国的对外宣传非常被动。

2008年,新闻开放方面也萌生了一些新的理念。首先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知情权”,为公民行使另外三权即“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地震前夕,即5月1日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以国务院令形式颁布的外国记者、港澳记者、台湾记者采访规定,废止了过去境外媒体采访需要有境内单位接待并陪同的限制;开放BBC、美国之音、中文维基百科等境外网站。这些政策宣示和法律法规体现了中国政府和执政党对人民权利的尊重,体现了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胆识和诚意。

(二)新老媒体互动,舆论力度最强

一方面,传统媒体权威性强,但强调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不太重视体察真实的社情民意,特别是网络舆情,因此宣传容易流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上的观点情绪来自民间草根,但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新老媒体需要互动互补。这几年,网上舆情经常“倒灌”传统媒体,引发传统媒体的讨论,特别是都市报积极呼应,新老媒体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惊动政府。2008年,新老媒体互动产生了舆论力量,在许多重大事件上都发挥了重要影响。

(三)“新意见阶层”浮出海面

伴随着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的长足发展,中国社会正在涌现出一个“新意见阶层”——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据有关部门对9万人的调查,常在网上发表言论的网民,35岁以下的占78.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9.2%,月收入2500元以下的占68.6%,在企业工作的占36.9%,这些人是构成“新意见阶层”的主体。

论坛/BBS是“新意见阶层”的主战场。有“天下第一坛”之称的人民网“强国论坛”,注册账户83万个,聚集了一大批关心中国时政的中文网民。具有官方背景的湖南“红网”的“红辣椒论坛”,以及市场化运营的天涯社区、一塌糊涂、猫扑等论坛/BBS,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应当看到,“新意见阶层”具有巨大的舆论能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健康现象,他们不平则鸣,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从民间反日风潮、奥运火炬传递,到汶川大地震、瓮安群体性事件,他们往往激情四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稳定。

(四)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新意见阶层”的核心人群是所谓“意见领袖”。网上人人能说,不代表人人所说的都能产生影响。根据网络知名度和号召力,包括时事关注度,原帖数、浏览数、跟帖数和贴文转载数,跟帖与原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个人网络身份(级别、头衔等),可以识别出一批网上“意见领袖”。时事评论、价值评判,首先由他们提出,再由他们传递给大众。中国网民普遍比较年轻,高中学历所占比例最大,约39%,网民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均低于传统媒体受众。因此在舆论酝酿和发酵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政府在对互联网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沟通,尊重他们为民代言、批评现实、监督政府的权利,引导他们成为和谐网络环境中的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同时,要从宣传队伍中积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新意见阶层”中形成正面引导力量。

六、2009年网络舆情预测

(一)多事之秋网络舆论可能有所激化,亟需释放社会压力

2008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经常处在紧绷的状态,群体性事件有所升级。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沿海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会加剧,股市楼市跌入低谷,中国经济将进入改革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与此相伴,网络舆论可能有所激化,维持社会稳定和谐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热点的问题还有:失业、医改、教改等民生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矿难等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安案件,有损政府公信力的官员贪腐、违法行政、不作为等问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监控,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冲突,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经济增速减缓后,政府主要应该救市,还是扶助弱势群体

目前国内A股市场救市呼声最高,房地产市场鼓动地方政府救市的力度最大。与此同时,受物价上涨影响日常生活的低收入群体,社会话语权也处于相对弱势,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否更需要照顾这批人的利益?2009年,会不会有更多的弱势群体采取重庆、三亚出租车司机的做法,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权益保障?预期2009年中国网民将针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展开激辩。保经济增长,主要是保护企业,特别是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还是重点照顾普通民众的利益,避免单纯为“新社会阶层”买单?

(三)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宣传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长期”不变发展为“长久”不变,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松绑,为实现生产要素的全流通打通最后一个难关,也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和发展商的利益。网上一些“意见领袖”称之为“新土改”。但经营权流转会不会导致广大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对农业和农村的稳定釜底抽薪,还需要观察。成都等地已经叫停了“股田制”改革试点。围绕土地流转,农民与地方政府、发展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在2009年的互联网上将会有一番热闹。

(四)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继续成为网络舆论热点

2009年的网络舆情将增加空前丰富的国际元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面临高涨,要不要“抄底华尔街”,是到了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时候,还是继续韬光养晦,将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作为世界上握有大量外汇的三种力量(中国、日本、中东)之一,中国究竟是面临着一个“走出去”、收购海外公司“廉价”股权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是面临着一次有可能使我们遭遇长期萧条的陷阱?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动荡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争取话语权?这些问题,应当会继续成为中国网络舆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五)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汇总分析从主观走向客观科学

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反应,以编辑网络内参和领导干部上网交流为主,停留在主观印象的初级阶段。2009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的突破,得风气之先的政府部门会开发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实现网络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热点信息监控、舆情警级判断,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数量计算和社会因素解读相结合,实现热点舆情的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在网络舆情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会取得突破,包括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并形成较成熟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危机管理作业模式。通过柔性细腻和多样化的舆论引导技巧,让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调节和校正器,并进而成为民心的凝聚和共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