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蔑”比“憎恨”更有威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8:21:29

“轻蔑”比“憎恨”更有威力

    从群众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要破坏一个人的形象,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让别人憎恨、讨厌其所作所为,而是编制冷笑话去丑化、贬低他。因为,“轻蔑”比“憎恨”来得更有威力;“没有用”比“可恶”更具杀伤力。

    轻蔑的情绪可以用眼神轻而易举地传达出来,即我们说的蔑视的微表情。这种眼神是使眼睛向两侧看,同时采用俯视的姿态,脸部微微抬起来。眼睛看向两侧的目光一般是漫不经心的,而且指向着固定的某一侧,移动缓慢。如果移动迅速,那就变成了狡猾的表情。

    表示轻蔑的最普通方法是鼻子向上扬起,上唇向上翻。有时候人们会故意弄出点声音,就像感冒的时候鼻子有点被堵住一样。这时候,鼻子收缩,鼻子上面会有微微的皱纹。轻蔑的表情的特点是板起面孔,扬着脸,上唇向后收缩,露出一侧的犬齿。有时冷笑,还会伴随着皱眉和凶恶的眼神。

其实你也讨厌尖酸刻薄的自己

    心理导读:有人尖刻的嘲讽你,你马上尖酸的回敬他;有人毫无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的鄙视他。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www.xinli001.com

    曾经我是个特别讨厌的人,看见不对的东西和不懂的东西,或者我认为好笑的东西就一味地去抨击。譬如星座、血型。其实我是不太信这个的,尤其是血型。我有个朋友是B型血,宅女。我总劝她没事出去走走,感受一下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可是她扯着星座书跟我说,宅就是B型血的天性。书上说B型血的人脆弱,她说她也好脆弱好可怜;书上说B型血的人墨迹,她说她就是个选择恐惧症患者;书上说B型血的人不守时,她说哎呀太准了!我长这么大除了大姨妈没迟到过,什么都迟到。后来有一次她生病去医院,顺便验了下血型。血型单一出来,傻眼了,上面赫然写着A型血,满拧。

    当然了,我不予余力地用我生平掌握地最损的字眼去讥讽她。因为我觉得太好笑了,信誓旦旦赌天发誓的标杆居然是全错的,这简直是天底下最傻bility的事情。结果可想而知,我那位朋友从此和我绝交了。我现在也忘了她那双闪露着羞愧、迷茫、无助和怨恨的双眼。

    有些话一说出口就是刀子,可是很多人偏偏喜欢做拿刀子的人。可能是真性情吧,也可能是为了凸显个性。我觉得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说一些讨厌话的人实在无趣。我曾经喜欢在豆瓣上装傻充愣,说一些讨厌话,为了彰显我的玩世不恭和 “我就喜欢看你们不爽样子”的畸形心态。后来我慢慢地不说了,因为看见那些话我自己都讨厌。我想这世上没有什么人是真正自己讨厌自己的吧?我长这么丑我还觉得自己挺帅的呢,讨厌自己的人不是臭矫情就是有病。显然,抑郁症确实是种病。(无对抑郁症不敬的意思,仅为阐述事实)

    我认为对待不懂的事物要虚心学习,而对待不懂的人更没必要讽刺。很常见地,我们知道西瓜是结在地里的。可是当有人跟你说西瓜是长在树上的时候,你可以觉得好笑,但是没必要笑出声,更不应该加以讥讽。你会讽刺小孩子信世上有圣诞老人吗?你会嘲笑老人不会玩DOTA吗?知识和见识很多的人,永远不会嘲笑不懂的人。就好像没有信仰的人常常会觉得有信仰的人好笑一样,这件事本身就够好笑的了。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说水逆(星座术语:水星逆行。水逆影响着记忆、沟通、交通、通讯等,会带来诸事的不顺,让人感到情绪低落),做梦梦见EX了,水逆;吃苹果咬到虫子了,水逆;做爱腿抽筋了,水逆;上班迟到了,水逆;和同事吵架了,水逆;下楼梯崴脚了,水逆。总之只要一个不顺,或者连锁不顺,就都归结为俩字——水逆。似乎好像在那个环境里,不水逆一下子就不时髦了。我认为水逆就是星座党们没得玩了,捣鼓出的新名词。如果要我来说,我会说,“什么水逆啊?不就是点儿背吗?”但是我不会在大家讨论水逆的时候说出来,因为这太煞风景了,还招人讨厌。没准水逆就是一种科学呢?我没有研究过就大加讽刺,似乎很欠妥。

    《喃喃》里有段话说的很好:有人尖刻的嘲讽你,你马上尖酸的回敬他;有人毫无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的鄙视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马上加倍证明你更厉害;有人对你冷漠,你马上对他冷淡疏远;看,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样子。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 

    这段话我是很认同的,但如果删去最后一句话,我会更认同。如果你首先把一个人当做敌人去看待,那主观意识里这个人对你来说就是需要戒备和不受欢迎的。他看你一眼,你会觉得是挑衅;他对着你笑,你觉得是冷笑;他说话,你觉得是嘲讽;他做事,你觉得他是在背着你搞小动作。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讨厌你,你就让他去讨厌好了。没必要对讨厌你的人假以辞色,更不用费心去解释什么。这个世界上爱你的人那么多,回报还来不及呢,哪有工夫在讨厌你的人身上浪费一秒钟?

    有时候玩豆瓣也好、玩微博也好,总能看见意见不同的声音。而且总有些人好为人师,看见不同的观点就要纠正、争论,试图改变你的看法,甚至怀着“朽木不可雕也”的心态恶语相向。对待这样的人,觉得有道理的,就听听,觉得没道理的便大可不必理会。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看见一坨屎,两个小孩在讨论这是屎还是巧克力一样。你会上去告诉他们这是屎吗?要是我我就不会,我等着他们用手蘸着尝一尝。

文/贩美瞳の杜小明     原题《说话没必要太损》

避免显露轻蔑

    夫妻间最常见的冲突之一,是有关守不守时的纠纷。当丈夫迟归之时,若妻子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饭菜都凉了,我也等得好饿。”这是抱怨,妻子平实地描述丈夫造成她困扰的行为,是不错的沟通。虽然,天下大概不会有人喜欢听别人抱怨,但她这样表达,一般来说对他们的婚姻不会造成大问题。

    对同样这件事,如果她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总是不守时,要别人等你,迁就你┅┅”这时这句话就变成了“评击”。因为她用的言词,已经不光是说到丈夫的行为,而涉入“人身攻击”,超越了描述行为的层次,去论断丈夫的人格。

    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犯上述这类“评击”别人的错误。在日常婚姻生活中稍不留意,“你这种人就是懒”,“你最爱鸡蛋里挑骨头,没有事情能让你满意”,“你这人真浪费,没人在房间里也不关灯┅┅”或“你真自私,总是只想到自己┅┅”上述这些话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也许说的人没有恶意,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实证研究指出,听的人面对这些对他(她)人格的论断,会有被否定,不被尊重的感受,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该警觉,并时常操练自己,不让这种不造就人,伤人感觉的话语随便脱口而出。

    如果在论断对方人格之外,再加上蓄意伤害,这时,“评击”就变成“轻蔑”。例如,在丈夫迟归时,妻子指着他怒吼:“你死到哪里去了?知不知道现在几点了?你是什么样的爸爸?要全家饿死吗?晓不晓得你一直无法被升迁,就是因为你这老是不守时的死毛病?┅┅”因着自身的不满,受挫折或受伤的感觉,这位妻子不但攻击了丈夫的人格,也在发泄自己怒气的同时,恶意在丈夫自尊最脆弱之处(未能升迁)去伤害对方,短短几句言词,却充份表达出妻子对丈夫的否定与轻蔑。

用赞美取代怦击

    葛博士所归类的“怦击”与“轻蔑”等行为在马博士的研究中都被定义为“Invalidation”(否定),因为这些行为都含着对配偶的轻视与否定。实证研究指出,当一方的抱怨长期被地方漠视,或置之不理时,抱怨的一方很可能会因自己心中的需求不得满足,挫折或疼痛感之不得抒解,而把“抱怨”升级为“怦击”或甚至变成“轻蔑”,要用更强的情绪甚至伤害来迫使地方就范。实证研究指出,即使在最幸福的婚姻中,也会有上述三种行为的出现,然而,彼此恩爱、又有智慧的夫妻,不会常用“怦击”与“轻蔑”,任凭这些婚姻终结者去摧毁两人的幸福。

    “怦击”的特效解药是“第一人种的沟通”,对“轻蔑”的特效解药是多彼此“欣赏与赞美”,笔者在将来讨论医治并强固婚姻之要诀时,会进一步说明如何在行为上把这两剂特效药运用在日常婚姻生活中。

    一般人以为,活在痛苦婚姻之中的夫妻,他们吵架的频率,一定远远超过幸福的夫妻,而他们吵架的内容也一定与幸福的夫妻不同。然而,当代最尖端之婚姻心理实证研究发现:平均起来,痛苦的夫妻与幸福的夫妻争吵之频率并没有显著差异。不但如此,痛苦或幸福夫妻吵架的内容竟然也非常相似,都同样会为金钱、权力结构、家务分配、姻亲关系、子女教养等等主题而争吵。

用自蔑抵抗轻蔑

【引子】

    2013年2月26、27日,中国贺岁片导演冯某在其微博中向屌丝发难,称自己曾对一老外解释“(屌丝)就是JB毛,是对境遇不堪者的蔑称”。一石激起千层浪,众网友辩解那不过是一种自嘲。冯某节节紧逼地边骂边喝道:“称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

【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对自己使用蔑称?

【分析】

    人对自己使用蔑称貌似怪象,但并非罕见。美国黑人被蔑称为黑鬼(niggers),但有人却乐于使用对自己的蔑称。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黑人戏剧大师和活动家迪克.格利高里(Dick Gregory)将其自传命名为《Niggers》,该书畅销百万册。其后,众多黑人嘻哈音乐家也开始蔑称自己是nigger;一些同性恋活动家紧随其后,开始将自己称为queers(怪胎)。冯某的老外朋友惊诧于中国众网民自蔑“屌丝”,只能说明这个老外少见多怪。

 
用自蔑抵抗轻蔑

    在中国,除了目前热度空前的“屌丝”外,一些做科普的理工男将自己称作geeks(怪人),一些读书人将自己蔑称书呆子,一些在社会底层磨盘滚打的人将自己蔑称为“小强”等等。如果我们仔细留意,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自我蔑称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司空见惯,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这种看似奇特的社会现象呢?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Adam Galinsky 等人通过10余项实验对自蔑(self-disparagement)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实验研究Galinsky认为,如果社会权力的功用是控制有价值的资源,那么自我贴标签的行为则事关话语权控制。一个黑人自蔑为nigger,一个同性恋者自蔑为queer,是一种将蔑称标签据为己有的挑衅行为,其最终结果是削弱他人侮辱轻视自己的潜在可能。

    举个段子。我们时常会被别人讥讽“你有病啊”,此时如果你反唇相讥“我是有病,你有药吗”,对方便会缄默其口不再讥讽甚至开始对你时忌惮三分。面对众网友的不领情,冯某不就暴跳如雷如临大敌嘛。

    继Galinsky的研究后,一系列关于自我贴标签想象的研究后继而生,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只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支持了Galinsky的理论。这些研究进一步表明,自我贴标签可以使得自我贴标签者面对侮辱时感受到更大的力量支撑,并且更重要的是,能让旁观者感受到自蔑者远比蔑人者预期的更强大。

【回应】

    在冯某的微博里,他说道“一听到这两个字就想到那三个字”,事实上他不光想到而且大咧咧地在千万关注者面前骂了出来。一个人通过使用蔑称称呼自己,并不会侮辱到他人;但一个人对他人爆粗口骂三字经,一定是在侮辱人。冯某批判媒体使用了“恶心的词”,但是他又何尝不是,这只不过是猛抽自己的脸而不自知罢了。侮辱了人,且嗷嗷叫“别怪我没提醒您”装善人,才是真正的“幽默感”。

    摸爬滚打于社会底层的人们,难以避免被人嘲笑和污蔑。自蔑可以让自己降低社会期望,少一些社会比较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附带减少被人言语轻蔑的机会,这未尝不是好事。至于是不是冯某定义的“脑残群体”,大伙也别太理会,只管从那些侮辱人却又装善人的言行中汲取经验教训便是。

It all has to do with power, and perceptions of power, in society. If social power is control over valuable resources, then self-labeling is the act of controlling words and their meaning. (Wray Herbert)

作者:捣蛋之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8eee501018q0n.html

制冷计——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 
 
  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地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1.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
  孩子很容易骄傲自满,盲目的自高自大,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自负会让孩子放弃努力,而且自负会让孩子孤立自己,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因此,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变得目中无人,在孩子表现得过于自满时,向他泼盆冷水,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纠正孩子自负心理的不错办法。
  生活中,一些父母过于强调自信,不断给孩子灌输“你是最优秀的”思想,结果一些孩子变成了盲目自大的令人讨厌的人。
  在深圳某重点中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音乐课上,实习老师刚走出教室,“啪”的一声脆响,一本书被狠狠摔在桌上,“有几个音弹错了,颤音也没唱出来,这样的水平还来教我们!”惊愕的目光都聚集在她——田宁的身上。她是学校的艺术骨干,从小深受执教于音乐学院的母亲的影响,弹得一手好钢琴,在声乐、舞蹈方面也不错,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演出或比赛并获奖。
  田宁不仅有文艺特长,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背地里都叫她“冷血公主”。为什么呢?原来除了几个亲密的伙伴外,她不大爱同其他同学讲话。当有同学问她问题时,她总是很轻蔑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需要问吗?!”久而久之,没人愿意答理她了。
  另外,田宁的家境非常好,妈妈甚至带她去香港买衣服,因此打扮入时的她有很多优越感,经常挑剔讥讽其他同学。一旦某位同学打扮得漂亮一点,她就会很不屑地说:“地摊儿货,瞧那穷酸样儿。”她也有自己的弱项——体育运动。但她不仅不力求改善,反而认为有体育特长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并对他们嗤之以鼻。
  生活中,像田宁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这些孩子通常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得多,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在人际互动中,自负的孩子不懂得交往应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为原则,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盛气凌人,只强调自己的感受。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必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骄傲自大的孩子常在自己的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他们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骄傲自大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而是总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别人或喜欢指挥别人。骄傲自大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理睬他时,他会感到沮丧;当他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自负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妨用制冷的手段帮孩子走出这个误区。
  林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勤奋向上。在一次朗诵比赛中,他又获得了班上的最佳朗诵奖,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回到家后,他把朗诵稿交给女佣,得意地对她说:“玛丽,你念一段给我听听,怎么样?”
  这个善良的女人拿起朗诵稿,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结结巴巴地说:“林迪,我不认识这些字。”
  林迪更加得意了,他快速地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对父亲喊道:“爸爸,玛丽不识字,可是我这么小,就得了朗诵奖状,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再看看玛丽,拿着一本书却不会读,这太可怜了,我不知道她心里是什么滋味。”
  父亲皱着眉头看了看林迪,没有说一句话,他走到书架旁,拿下一本书,递给他说:“你看看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她心里的滋味了。”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林迪一个字也不认识,他的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爸爸仔细地看了看他,然后严肃地说:“没错,玛丽不认识字,可是请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林迪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次的教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别人面前吹嘘的时候,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这位父亲是非常明智的,他没有纵容儿子的自负心理,而是适时地向儿子泼冷水,让儿子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自负心理呢?一些父母甚至本身就对孩子的优越感负有责任。比如,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因此,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教育孩子回归理性,正确评价自我。
  [制冷计妙解]:要让孩子回归理性,就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克服自负心理大有好处。

  2.别让表扬淹没了孩子
  教育学家认为,一些孩子自负,是由于受到了过多、过高的表扬,这使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此一些信奉赏识教育的家长要注意了,不要无限度地、片面地表扬孩子,偶尔也要给孩子降降温,太多的表扬会让孩子得意忘形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子方法:
  一天,卡尔·威特带着他的儿子到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而此时,他的儿子已经因为他的超常智力被广为传诵。一位擅长数学的客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想考考小威特。卡尔·威特答应了,但他要求那位客人不管小威特答得怎样,都不可以过分地表扬自己的儿子。因为老威特认为,自己的儿子受到的赞赏已经太多了,他很担心过分的赞扬会滋长孩子骄傲的情绪。
  不要让自负的孩子自以为聪明这位客人一连给小威特出了三道数学题,但小威特的聪明越来越使他感到惊异。
  每一个题小威特都能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此时,客人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小威特了,老威特赶紧转移话题,这样客人才想起了两人的约定。
  但客人出的题越来越难,并最终走到他也难以驾驭的程度。客人非常兴奋,又拿出更难的题来“难为”小威特:“你再考虑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是一位著名数学家考虑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我不敢保证你能做出来。”
  那道题是一个农夫想把一块地分给3个儿子,分法是要把它分成3等份,而且每个部分要与整块地形相似,这确实是一道很难的题。
  对小威特说完题后,客人就拉着老威特走到走廊里,安慰他说:“别担心,你儿子再聪明,那道题也很难做出来,我是为了让你儿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难的题才给他出的。”
  可是,没过半小时,就听小威特喊道:“做出来了。”
  “不可能。”客人说着就走了过去。
  但事实不得不让客人赞不绝口地说:“真是天才,那么你已胜过大数学家了!”老威特连忙接过话说:“您过奖了,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对数学很有心得。”
  客人这才领会到老威特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是的。”
  不要认为卡尔·威特对孩子太严苛,事实上他是非常赞同赏识教育的。只不过他认为,表扬不可过多过高,不能让孩子情绪过热,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出色,将来他们就会无法经受挫折和批评。
  卡尔·威特给父母们的忠告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赞美里。卡尔·威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小威特学得非常好,他也只是说到“做得不错”的程度,从不表扬过头。只有当小威特取得特别大的成就时,父亲才抱着亲吻他,但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威特心目中,父亲的亲吻对他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赞扬。通过这种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威特让小威特深深懂得获得赞扬的不易,也因此更加努力学习,而不是沉浸在赞赏声中得意忘形。
  还记得《伤仲咏》吗?据专家们研究发现,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没能如愿地成为人才,正是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骄傲自大会毁掉英才和天才。
  我们可以看看卡尔·威特写给儿子的一段话:
  知识能博得人们的赞赏,善行能得到上帝的赞誉。世上没有学问的人是很多的,由于他们自己没知识,所以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格外赞赏。然而人们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赞赏是由于你积累了善行才得到的,来之不易,因而是永恒的。所以不要把人们的赞扬放在心上。喜欢听人表扬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伤。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除此之外,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儿子:一个人无论怎样聪明,怎样通晓事理,都不应该骄傲自负,因为他所拥有的知识与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
  威特就是用这种制冷的手段来教育儿子防止他骄傲自满的,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功夫,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卡尔·威特做的最好的,也正是现实中一些父母做的最差的一点,这些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尤其是知道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后,更是无限度地赞美孩子,比如:“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孩子,你的作文写的真棒!比你爸爸现在写的还要好!”等对孩子滥加表扬。然而当赞美之词成为极为常见的日常用语时,赞美的意义也会随之逊色。过滥的赞美如同甜得过分的糖果,吃多了,就会让孩子生腻。
  [制冷计妙解]:对于孩子的赞美要就事论事,而赞美优点的同时也要适当泼点冷水——提醒孩子改正缺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进步,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孩子过分顺利而变得自负。

  3.“泼冷水”不等于打击孩子
  当孩子表现得太过骄傲自负时,家长要发挥“制冷”作用,给孩子泼点冷水降降“温”,但这并不等于粗暴地打击孩子,否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哈利的爸爸是一个心理学教授,从他2岁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常的才华,他比同龄的孩子更聪明,认识更多的单词。
  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聪明引起的。小孩子总是很容易骄傲的,哈利也不例外。当他做对了数学题或是读了本好书后,总是想找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哈利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自满自负。
  “哈利,你又在嚷嚷什么?”一天教授对着正在高声欢笑的哈利问道。
  “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好书。”哈利高兴地对父亲说。
  “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么高兴。”教授说道。
  “可是,这本书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呀!我居然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真是感到兴奋。”哈利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表扬。
  或许是由于哈利的性格与他不同,或许是他认为应该纠正儿子的骄傲情绪,教授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我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这样的坏孩子。”
  “爸爸,我做错了什么?”受到了责骂的哈利委屈地说道。
  “你做错了什么还需要问我吗?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烦透了。”教授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那种赞扬自己的声音了。你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教授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
  站在门外的哈利委屈地哭了起来,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
  从那以后,哈利不愿意再去读书了,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为哈利的不幸感到难过,他或许是一个有点骄傲的小孩子,但他那精通心理学的父亲,就没有比粗暴打击孩子自尊心更好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了吗?
  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家长说:“打击孩子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对于那些自负的孩子,我们就得狠狠打击他们一下,让他们收敛,否则,孩子怎么能成才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兰兰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兰兰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里。在家里,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兰兰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兰兰总是这样想。渐渐地,兰兰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兰兰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对兰兰的自负开始感到担心,于是她把这种情况反映给兰兰的母亲,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及早纠正兰兰的不良心态。妈妈是个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人,她认为必须给兰兰一个深刻教训,让她克服自负。终于有一次,妈妈逮到了机会:那次兰兰没考好,数学才得了六十七分。妈妈斜着眼睛看着羞愧的兰兰,轻蔑地把试卷撕得粉碎,“这也叫分数吗?你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都优秀吗?怎么就得这点分!告诉你,你实在没什么了不起的,考的好点尾巴就翘起来了,丢人不丢人啊!你等着同学看你笑话吧!叫你骄傲!”这劈头盖脸的责骂让兰兰简直崩溃了,她不知道慈爱的妈妈为什么要骂她,只是听懂了两个字:骄傲。从那以后,兰兰再也不在同学、老师面前得意了,事实上她完全变成了一个自卑胆小的孩子。
  这就是母亲无情打击造成的恶果,对于兰兰的骄傲自负,母亲本来可以用更温和一些的方式来改正它,这样也不至于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智力还没有充分发展,阅历还很浅薄,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往往完全靠大人的评断来认识自己。大人生气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常常是很偏激的,而且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早把气话的内容忘记了。
  但是孩子却听得很认真,记得刻骨铭心。他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堪,心中突然十分惊异和沮丧,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那致命的打击,从此便极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态度来选择悲观的生活道路。
  本来完全可能有锦绣前程的人在少年时代就凋谢了,这份打击真是太残酷了。不少孩子后来成绩不好,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该成才而未成才,大都跟他们的童心曾经遭受过的深刻痛苦有关。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要注意,我们所说的泼冷水,决不等于对孩子的心灵施压,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家长们千万不要走向极端。
  [制冷计妙解]:放纵孩子的自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粗暴地打击孩子也决不可取。在运用制冷计时,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

    小王刚刚上班没多久,总是觉得身边所有工友都看不起他。自己不小心打翻了一盒文件,大家一定会用责备而轻蔑的眼神看着自己。就算什么也没做,小王也觉得其他人总在用不信任的眼光盯着他。这种情况甚至发展到了办公室外面。连街上的人也会不怀好意地看着小王。为此他很苦恼,工作都没心思继续下去了。

    小王这种极端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敏感的人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而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看不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现象总是伤害了自尊心,降低了自信,也好像给人际交流增加了一层无形的难度。

    事实上呢,小王真的那么讨人厌吗?比较理性的答案应当是:不太可能。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总爱看人不顺眼,但是那也只是极为少数的。如果小王身边每个人都这么乖戾,那小王的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大部分人其实都不会对其他人表现什么恶意,何况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人。

    小王有这种被排斥的感觉,其实更多应当来自于自己。仔细想想,别人对小王的态度,只是小王内心印象的一部分。应当说,他人的态度实际上是小王心中他人的态度,而所有人都看小王不顺眼,也只是小王心中的所有人看自己不顺眼。

    这么说来,小王其实内心就有一个对自己的印象,而他把这种印象,通过一种名为投射的方式加到了外界的人身上。因此,归根结底,还是小王自己看自己不顺眼,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才会觉得大家对他都是这么看。

    这种投射现象其实十分普遍。比如,一个极端自恋的人就会把自恋投射到外界,从而觉得整个世界都仰慕他/她。一个内心充满痛苦的人,总会觉得世界都是痛苦的,黑暗的。一个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人,又总会觉得世界是温暖的,光明的。因为内心的投射,世界变成了感觉到的自我的星象。

    让我们回到小王。既然他内心中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是由于自己的自卑导致的,那怎么样跳出这种让人烦恼的怪圈呢?小王最需要做的,也许是接纳自己的不足与弱小。只有放弃对自己的排斥,对自己充分包容,他才能因此感受到外界对他的包容。当然,同时小王也应该努力学习工作,充实自己,提升自我能力,这样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

    小王的例子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应用在许许多多人际交往的情况里,特别是对于缺乏自信的人。

    交友的艺术就是一种分辨哪些人不可交的艺术。到底,哪几种人不可交呢?
     1.太注重个人利益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点自己小小的私心。但一个明事理、有道德的人,不可能只想到自己,不顾脸面地为自己谋私利。

    那些只考虑自己的人,只想到个人利益的人,最易伤害的不是跟他生疏的人,而是和他比较熟悉、比较亲近的人。因为生疏的人,本来就和他没有交往,他想跟人家计较是没有条件和基础的;而熟悉、亲近的人和他们有较多的接触与交往。在接触和交往中,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处心积虑、想方设法占熟人的便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甚至不惜背叛朋友来满足自己可笑的欲望。这样的人,如果把他当作朋友,便会吃亏上当,给自己带来麻烦。

    比如有人请自己的朋友为自己修房子,本来由于关系比较密切,在开工前,便没有说工钱的问题。不是主人不想说,而是朋友说他是给你帮忙,如果把工钱说在前面,就是看不起他。但当工程完毕后朋友开的价钱实在要比公道价钱高出几倍。主人实在不能也不好接受,便说是不是有些太多了。那个朋友却翻了脸,最后主人不得不吃了这个哑巴亏。这样的朋友,还不如不交。

    2.鸡蛋里能挑出骨头的人

    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无论和什么人打交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在鸡蛋里挑出骨头。

    这种人的特点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不如意,看别人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毛病,他们能在最完美的东西中发现不完美,他们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他们能在让人尊敬的人身上发现不能让他满意的蛛丝马迹。他们表面看来和你关系好像不错,但是只要一转身,他们马上便会伤害你。比如有两个老同学,由于一个成绩较突出,为人也很好,在单位有口皆碑,另一个虽然和老同学关系不错,但当别人称赞老同学时,他却经常背过老同学说他在上学的时候有什么风流韵事,怎样的被大家瞧不起。虽然大家并不觉得他说的那些就是什么瑕疵,但他却一定说那是了不起的大污点。这样能在鸡蛋里挑出骨头的人,最好不要和他交朋友。

    3.缺乏生活常识的人

    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适当的客套和礼节,正常的人都知道且能正确运用,但一些人由于性格的原因,便不会说一些必要的客气话,做一些比较得体的事。这种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性格原因,都不可作为深人相交的对象。

    如果以之为友,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因为交上了这样的朋友而让别人怀疑你的人格,最起码会给你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比如有人把朋友甲介绍给朋友乙。朋友甲办了一个艺术学校,朋友乙也是个艺术爱好者,在家里辅导了几个学生。甲所以去见乙,是想让乙给自己介绍几个学生。按说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介绍都没关系,但几句门面话应该会说。但乙听了甲的来意后,便神情据傲地说:我先问你,你办的学校学生有没有出路?现在社会.上的骗子多的是,什么裁剪呀,烹调呀,不过都是想弄几个钱而已。结果弄得甲十分尴尬。

    4.忘恩负义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和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人交朋友,就等子是自掘坟墓。比如有人收养了一个孤儿,花了_几十年心血,孤儿上了大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收养者年老重病在身,看病住院耗尽家资,便让自己的孩子到孤儿处借钱,这个忘恩负义的人知道老人的病无法看好,只给了恩人的孩子100元钱,并且对恩人的孩子说:“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这样的人,还值得交往吗?以上所说的四种人不可交,并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甚至有些老生常谈。但是,人们往往不是因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是在生活中不能准确地判断。

    所以说,要知道哪些人不可交,关键在于要在生活中分清一些人的行为,对其行为要有比较理性的判断,才能真正知道哪些人不可交。如果拒绝了那些不可交之人,你一定会交上真正的朋友。

    众所周知,笑有许多种。在笑的范畴之内,人们最为推崇的乃是“微笑”。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说过:“你向对方微笑,对方也报以微笑,他用微笑告诉你:你让他体验到了幸福感。由于你向他微笑,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所以他也会向你报以微笑。换言之,你的微笑使你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地位。”

    于是有人把微笑这一“体语”比喻为交际中的“通用货币”,人人都能付出,人人也都能接受。那么,如何辨别微笑这一“交际货币”的真伪呢?专门从事微笑研究的科学家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秘:虚伪的微笑存在两大无可掩饰的秘密。首先,真实的微笑应该包括两组肌肉的运动,一组是将嘴角往上牵动的颧骨肌;另一组是环绕眼睛的括约肌。由于大多数人不能自觉地牵动这些眼部肌肉,因此,假笑者只能牵动嘴角,眼睛却是无动于衷的。

    其次,“秘密”是假笑者的笑脸出现不对称的现象。一般来说,他如果是一个左撇子,那么他的右半脸特别强烈,而如果不是左撇子,那么他的左半脸会尤其做戏。

    其实,真笑和假笑在婴儿时期就表演得清清楚楚了,一个五个月的婴儿就能用两组肌肉群对他母亲发出会心的微笑,但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却只运用颧骨肌微笑了。

    极其复杂而多样化的微笑,就蕴藏着许多意味深长的众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加以探索。

    感到悲哀的冷清笑容可以从外向型人的脸孔看到,例如外向型中最认真的“执著性格”之人,当努力变成泡影,遭遇挫折时,他就会垂下双肩幽幽地笑起来,这时的他已经进人“忧郁状态”。在这种场合里,他将跟内向型人一样,陷入自闭的境地,连笑容也显得卑微。而一个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动向,会很自然地展现于脸上。

    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人以爽快而明朗的心态居多,所以时常面带笑容,即使别人感到悲伤时,他也会满面笑容地安慰对方。

    虽然说内向型的人很少有笑容,但是,他们还是有自然地笑出来的时候。但那是很脆弱而缺乏自信的笑,是类似自嘲,义有点像自虐的笑容,也是一种缺乏生气,仿佛看透了某种东西似的,对人生感到疲惫的笑容。

    性格外向的人很容易跟别人打成一片,因此,他们能够配合绝佳的时机附合着对方欢笑。正因为他们不隐藏感情,率直地表现自己的内心,表情自然就会很丰富。只要看他的脸孔,就不难知道他的心态,所以很容易为别人所理解,同时,他也是一种很好相处的人。

    除了微笑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笑的方式:

    偷笑。这是很低的笑声,也不长,有时别人未必听得到。这表示说:“你常常看到一件事情的有趣一面,而别人未必看得到。别人喜欢你,因为你容易相处。”

    鼻笑。这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因为你要忍住笑,便忍进了鼻子。这表示说:“你倾向忍笑显示你为人怕羞,不想让他人注意。你同时也是谦虚体贴的,喜欢按常规办事,你很重视他人的感觉,而他人也会喜欢你的细心。”

    普通的笑。这一类笑平常,不特别,不会太大声,显示这个人喜欢群众。这表示说:“你很努力但不争功,你很有耐性,心地好而可靠,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

    轻蔑的笑。笑时鼻子向天,神情轻蔑,往往是人在笑他也不笑,或只略笑几声。这表示说:你看不起每一个人,这其实是自卑感作怪,要把他人压低而抬高自己,你不会有很多朋友。紧张的笑。笑时慌张,忽然停止,看看别人继续笑便也笑。这也是自卑的表现,缺乏自信心,笑也怕笑得不对,怕人笑你笑。你应改变一下自己,用不着太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人是有权笑的,即使别人不觉得好笑,你也有权觉得好笑。除此以外,有一种人一笑就掩口,这也是因自卑感,不过有不同情况,可能只是因自己的牙齿不好看或自知口臭。但如没有这两种毛病,就是发自内心的自卑,与紧张的笑相同。无论是哪一种笑,它的背后都有极高的含金量,由笑的不同方式而识别一个人的内心动态,是最省事、最直接的方法。笑的方式有好多种,性格外向的人爽朗笑容是属于单纯而明快的类型,至于内向型的笑容则相当复杂,而且以不明确者居多。

    最明显者为假笑。他的脸虽然在笑,但是眼睛却没有笑,心中也丝毫没笑,像戴着假面具的笑,这类笑有:对自我、对对方嘲笑式的笑容,空笑、假笑、令人莫名其妙的笑等。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缺乏内容的笑容,有时笑声高而尖锐,有时则是吃吃地笑,音量低得叫人几乎听不到声音,一言以蔽之,那是孤独而冷漠的笑容。

    每当大伙儿很快乐地笑成一堆时,内向型的人几乎都会发出这种空笑,那并不是附和周围的笑声,而是对人际关系感到不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不得已而勉强挤出来的笑容。比起外向型的人来说,内向型人的笑容比较少。就算他们有任何的喜事,他们也认为不必让没关系的人知道,甚至可以说,他们具有一种隐藏自我的防卫意识。

从遇到的难堪中洞察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令自己特别难堪的事情的场面,但是自己为什么会感觉难堪呢?这除了一些特殊的外界因素外,自身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从对方的尴尬中可洞察一个人。

    总是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结果使自己变得非常难堪的人,多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凡事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实际上,他们本身也是具有一定实力和能力的,可是由于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在无形之中会降低自我水平的正常发挥,使原本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情,也办得很糟糕,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对自己不自信,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办到,而采取拒绝和逃避的方式,这样也会使自己陷人到相当难堪的境地的人,缺乏冒险意识,凡事都要等到自认为有十足的把握以后才去做,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只要去做,或多或少地就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机会迟迟不来,所以也就一再地等待。

    对技术性的东西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应付出现的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同样会令人感到难堪的人,对任何需要专心的事情都缺乏兴趣,他们总是凭直觉做事,控制自己的完全是一时的情绪,而不是对事实客观实际的分析和思考。在遇到需要某些指示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一种逆反心理,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放弃,于是就选择放弃。他们喜欢做那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健忘会更多地使自己陷人到难堪的境地当中的人,做事轻率,不用心,马马虎虎地应付过去就可以了。他们对人有很强的依赖性,总是希望得到他照顾的人,而恰恰是有许多这样的人存在,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让人厌恶的五种人

    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会给人十分不好的印象,甚至被人厌恶。让人觉得厌恶的人有哪些突出的表现,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令人讨厌,他们有什么特点吗?试着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令大家都比较反感的人,有没有你觉得难以忍受的人?这些人能够让别人如此厌恶,在生活中、工作中一定是个失败的人,他们如果继续让别人厌恶下去,是不会有任何作为的。

下面列举五种让人厌恶的人,以帮助你去更好地察人、识人:

1. 恃强凌弱
    这种品行是最让人厌恶的。他们倚仗自己比对方强的方面,去凌辱弱小者,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却又低三下四,奴颜婢膝。记得法国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摇尾乞怜和仗势欺人是一回事,是一种品质的两个方面,就是怯懦,欺负弱小是掩饰自己怯懦的手段。只有内心怯懦的人,一旦遇到可以显示自己强势的时候,就拼命抓住机会炫耀、发泄。强弱反差越大,品质的恶劣性质也就越重,如果诛心一点说,或许这些人只是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打人、杀人,但并不是不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些人为了表示对党和人民的忠心,疯狂地迫害无辜的人,这正是恃强凌弱的典型表现。

2. 自命不凡
    人们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愿意与自以为是的人为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这儿做得不合适,那儿做得过分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惟恐被人轻视,他们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他们总认为别人没有办好事情的能力,那么别人也不会把他的能力放在眼里。没有人喜欢被贬低。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把自己吹得越大,越容易爆裂。
 3. 探人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都需要有自己的一方空间。然而却偏偏有一些人,非要看清、看透别人的隐私,并拿出去炫耀、招摇。这类人是最为可恶的。他们遍布各个角落,睁着一双小眼睛,竖着尖尖的耳朵,恨不得钻到你心里去,把你的思想全部摸清。不得不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希望知道其他人隐密的一面,这有时是天生的。如果是无意中得知的,如果能够保守秘密也好,但最招人厌烦的就是那些整日无所事事,到处打探他人秘密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添油加醋一番,然后迅速传播。

4. 虚荣浮夸
    虚荣的人非常爱面子。即使里面穿的破破烂烂,外面也非要西装革履;即使家里吃的咸菜馒头,外面给人发烟也都是“中华”、“红塔山”;即使肚子里一点墨水都没有,上衣口袋还要插支钢笔显示一下。“打肿脸充胖子”说的就是这样的人。虚荣的人活得累不说,还得不到别人的同情。这样的人对别人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因此招人厌恶的指数不是很高。但现在有些大学生,为了和同学攀比,穿的都是名牌,动不动就下馆子,拼命把自己扮成小资的样子,没有钱就伸手向家里要,可实际上父母都是纯朴善良的农民,用血汗钱供养他们的大手大脚。这样的人实在令人厌恶。

5. 举止随便
    生活上举止随便的人给人的印象非常不好。比如有的人在与人谈话时,口中吃着东西,或嚼着口香糖,或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不庄重的感觉,也显得不尊重对方。有的人到了别人家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随便乱翻东西,到处转悠,令人厌烦。有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根本不顾及对方感受,让对方无法插嘴。有的人用完公共卫生间后不冲水,有的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专拣自己爱吃的,不停地挑挑拣拣……
 
    这样的人你和他相处个三五分钟,就会让你感到厌烦不已,试问你如何能够让他们成为和你共事的人,日日相处?

厌恶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近日,英国《皇家生物学协会通讯》刊登了一项新发现,人类之所以对某些东西产生厌恶,是害怕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厌恶是人的本能。如果蘸一点柠檬水,或苦味的奎宁水,放入婴儿口中,婴儿会立即呈现出厌恶的表情,并把头转向一旁。这是因为,对婴儿来说,有营养的食物,如母亲的乳汁略微带甜味。酸味和苦味可能意味着食物变质或有毒。对这些味道产生本能的厌恶感,并拒绝吃下它们,这对于尚不能从认知上辨识食物好坏的婴儿来说,是最保险的“判断”方法。这是进化赋予人的本能,使得婴儿具有最大的生存机会。

  而人长大后,由于认知能力的增长,我们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厌恶感有时会表现得更强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感,其中既有老鼠、蟑螂等动物,也有包括传染病医院等与传染和死亡相关的场所。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厌恶感,源自在认知上感到它们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本能地厌恶并远离它们,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最近,英国研究者所做的这项试验,解释了人产生厌恶感除了本能之外,还因为恐惧。研究者向受试者展现了4万多幅图片。研究者让受试者对这些照片的厌恶程度作出评价,结果显示,和传染相关的图片让人更厌恶。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人出于恐惧的本能,认为这些东西会威胁健康,害怕受伤害,所以产生了厌恶感。

  其实,由于恐惧而产生厌恶虽然是不愉快的情绪,但却能引发人们主动回避可能破环生存的事物,这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所以,我们并非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温、良、恭、俭、让”的姿态,自然表达不良情绪也是必要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士 黄 峥)

我们的厌恶感从何而来?

    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负性的情绪体验,给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而这些负性情绪又经常出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以厌恶感为例,几乎每个人都会对一些特定的事物产生厌恶感:比如,有人厌恶某种特殊的气味或味道,比如榴莲、花椒、茴香这些有特殊香味的食物;有人厌恶某种动物,比如猫、狗、青蛙、蜈蚣等;还有人厌恶特定的场所,比如拥挤的地铁、嘈杂的菜市场、汗流浃背的人群等等。厌恶感令我们主动回避一些事物和场合,尽可能减少与它们的接触。

    我们为什么会厌恶并回避一些事物呢?心理学家发现,厌恶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反应之一。如果用小勺子蘸一点柠檬水,或者是苦味的奎宁水,放入婴儿口中,婴儿会立即呈现出一脸厌恶的表情,并把头转向一旁。这是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有营养的食物,例如母亲的乳汁,通常气味平淡,略微带些甜味。酸味和苦味可能意味着食物的变质或有毒。对这些味道产生本能的厌恶感,并且拒绝吃下这类味道的食物,这对于尚不能从认知上辨识食物品种和质量的小婴儿来说,真是最保险的“判断”方法。这可能是进化赋予人类的本能,使得厌恶酸味和苦味的婴儿具有最大的生存机会。

    对于成人来说,由于认知能力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关的意义和后果都具有更深的认识,厌恶对象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近期英国科学家对厌恶感的研究表明,在4万多幅各类图片中,人们更倾向于厌恶那些让他们感到可能对自身构成威胁的物品或环境。例如,人们普遍厌恶感染伤口的图片、疑难杂症的发病图,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类似的体验:正所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有些事物会引起人们共同的厌恶感,比如老鼠、蟑螂、垃圾、粪便等,还有传染病医院、火葬场等与传染和死亡有关的场所。人们对于这些事物的厌恶感,源自在认知上感到它们可能具有某种传染性,可能对自身的健康和清洁构成威胁。

    因此,厌恶感虽然是一种不太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却能够引发人们的主动回避行为,回避那些可能破环生存条件的事物,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女性经常被帮助易产生厌恶心理

    虽然女性经常被看做弱势群体,但是她们却并不想由此感受到不被尊重,如果她们需要帮助,在她们明确表示之后,再助一臂之力对“怜香惜玉”的男性们来说会更好。
    看到柔弱的女同事试图搬动沉甸甸的箱子,或者摆弄死机的电脑,多数男性都会怜香惜玉,赶紧冲上前帮忙。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3项相关研究,他们选取了120名年龄在18-26岁之间的受试者,其中2/3为女性、1/3为男性。对他们设定不同的障碍,并观察他们的表现。结果发现,当男性主动帮助女性时,多数女性显得心烦意乱、慌张失措,并且自信心有所下降,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其实际能力。

    心理学教授格里克等人表示,对女性表现得过度照顾,会让她们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产生不被尊重的感觉,影响自我评价。因此,帮助女性不要过于主动,等她们明确表示需要帮助时,再勇敢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