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围城”现象令人堪忧 - 陈飞翔 - 价值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5:20
上次我写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像“围城”》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有读者专门撰文就中国经济方面的“围城”现象进行了很深入的分析。在此,我就中国社会的“围城”现象再做一些补充。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在“后毛时代”勇于突破毛时期一系列僵硬的意识形态,采用“务实的渐进主义”策略,把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社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全体中国人民的的确确享受到了开放改革的巨大好处,这种改革的便利之所以能够分享到不同群体,是因为毛时期的十年“文革”已经把中国不同阶层的财富、尊严以及自由(这种自由可以看作某种特权)之间的鸿沟全部给消灭了,代之而起的是所有中国人一穷二白的状态。哪怕中国执政党释放一点点改革的善意,那背后就是巨大无比的社会能量,绝大部分人都能齐心协力地维护这种改革,最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分享到了好处。美国学者奥尔森在他的经典之作《大国的兴衰》中敏锐地写道:“事实上经济史上所有的大国,无论是古代的埃及、罗马、中国,还是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都无法避免在发展到鼎盛阶段以后,逐渐丧失开拓进取精神,产生庞大的食利阶层、分利集团,试图依赖垄断和霸权维持奢侈享受生活。”这个铁律也被学者称为“大国陷阱”,中国现在的状况不幸被奥尔森言中。换句话说,中国未来改革的上层动力已经丧失贻尽,那么中国改革要重新焕发新的精神面貌,就只能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模式了。正因为中国政府在自己所谓的“核心利益”上无法与民间和公众达成共识,以至于中国目前的改革是一只十足的“跛脚鸭”。正是这种“跛脚式”的改革造成了中国无处不在的“围城”现象,也算是中国特色吧!官方与民间的对垒。只要官方划定的利益圈子,民间就有冲破这种官方有意窒息民间经济发展的冲动,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官方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做法当然遭致民间的强烈反弹。民间的力量想进入官方预设的轨道,官方的力量想出来遏制民间的势力,这是一种无奈的“围城”现象。官媒与网络的搏杀。只要官方在发布举国关注的群体性事件时,一用上“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分子煽动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这样定性的语言时,马上遭来网民的猛烈攻击,纷纷嘲笑政府拙劣的治理能力。基于民意的巨大压力,政府不断修改他们的定调来平息民愤,政府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剧本改写者”,哪是执政者啊?这又是一种互相错位的“围城”现象。“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较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良知的“体制内”学者公然站出来表达对这个体制的不满,当然他们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了,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道德力量。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体制外”的人被强势集团收编了,当然是他们自己想在“体制内”分享利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这样共度蜜月期。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体制内”的人想出来,越来越少的“体制外”的人想进去,这种“围城”现象倒对中国未来发展是个有利的方向。由于中国政府垄断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只有极少部分社会资源流入民间,所以要很多“体制内”的人自觉地出来,那还是有难度的。中国社会的“围城”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有心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一定能够发现潜伏在自己身边具有中国特色的“围城”现象。中国社会的“围城”现象归根到底是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公民权利不对等造成的。只有建立改善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制度,赋予公民更多的公民权利才有可能改变中国特色的“围城”现象